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坚守交友原则,才能遇到真正的良师益友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6:04 0


曾国藩比谁都明白,要想成就事业,人才是多么重要。

曾国藩爱交朋友,但绝不是见人即交,不分良莠,而是只交贤德、可交之人。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交友确实是相当慎重的。他有一个著名的交友原则——“八交九不交”。八交是“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概括地说,曾国藩交友有四大原则:

一交有忠肝义胆、侠骨柔情者。比如结交江忠源便是如此。江忠源也是湖南新宁人,在北京科举时经郭嵩焘引见,曾国藩称赞他“儒文侠武”,有血性、有胆识,而成为好友。江忠源的血性肝胆,曾为扶朋友灵柩回乡而放弃考试,曾国藩很为佩服。曾对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节义死。”日后江忠源果真成为湘军的得力干将,并因兵败自杀而死。

二交胸有大志者。曾国藩在赴京科考途中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胸怀壮志的郭嵩焘,于是三人成为亲兄弟一样的朋友关系。像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心胸宽阔、志向远大的人,都是曾国藩乐于结交的人。

三交学养深厚者。像唐鉴、倭仁这样的大儒,不仅是曾国藩愿执师礼的前辈,也是曾国藩最愿意结交的真正大师。曾国藩说到底还是文人出身,一介书生,总希望能在学问上找到一些意趣相投之人,而那些学问深厚、有真才实学的人,正是曾国藩最想结交之人。刘传莹是曾国藩的好友,他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交往中大大弥补了曾国藩在古文字上的不足;罗泽南是一个“忧所学不能拔俗,忧无术以济天下”者,曾国藩十分敬重他,常在信中表示敬慕之意。

四交品德高尚者。在曾国藩看来“相交可知人”、“习俗可染人”。曾国藩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只有那些道德高尚、行为检点的人,才能入曾国藩的眼,才会被他看得起,才会主动结交。他说:“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对于那些品德不高、志趣低下的人,曾国藩是不会结交的。所以,在他周围,都是一些正人君子,淫邪昵狎、行为猥琐之人,都不可能成为曾国藩的朋友。所以,他瞧不上胜保,不结交肃顺,也不屑于鲍起豹、何桂清、向荣之流。所以,他结交的人都是他信任的人,都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这些人,成为曾国藩事业大厦的有力支撑。

可见曾国藩交朋结友是相当严谨和苛刻的,绝不是什么人都结交,更不会因财交、因利交、因势交,而只与义气相投、正义在身,人品、道德、学问俱优秀之人交。这样的人,一见就会成为莫逆。比如他与刘蓉、郭嵩焘、罗泽南的交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生于湘乡县乐善里儒阶庄(今娄底市娄星区茶园镇儒家庄),极具才华。刘蓉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愁衣食,聪明好学且发奋用功。为人淡泊名利,于科举、官场事没有什么兴趣。不求虚名,而讲究真才实学。其学识早年传遍湘乡内外,文人士子均刮目相看。

曾国藩与刘蓉的结交不是偶然的,除了情性相投,志趣相同外,也因为刘蓉做学问的路子与曾国藩非常相似:也是攻程朱理学,同时又讲经世致用,都富有才华。他们相识很早。据黎庶昌所作《曾国藩年谱》称:“道光十四年(1834),公二十四岁,始见刘公蓉于朱氏学舍,与语大悦,因为留信宿乃别。”曾国藩对于刘蓉的才华极为赞赏,曾戏称刘蓉为“卧龙”,因而刘蓉也有“小亮”之称——就是当世小诸葛亮的意思。并由此而引出湖南的“三亮”之说。所谓“三亮”,就是“今亮”——湖南湘阴县的左宗棠,“老亮”——湘乡双峰县的罗泽南,以及“小亮”刘蓉也。三人都是有“卧龙”之才的人物。

曾国藩和刘蓉在一起时,经常彻夜长谈,即便是各奔东西时,也不断通信。通信的内容除切磋学问外,凡古今政治因革损害得失利病与风俗及人习之盛衰,都列入讨论范畴。二人的交情相当深厚,而且从未淡化过。刘蓉对考科举、入仕途没有兴趣,当曾国藩在京城入翰林之后,刘蓉还是布衣,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疏远。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人再见于长沙,此时郭嵩焘来会。三人相见,深感意气相投、志趣相同,遂结拜为兄弟。这时候曾国藩最大,二十七岁,刘蓉二十二岁,郭嵩焘只有二十岁。

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非常思念远在家乡尚未中秀才的刘蓉,他在日记中写道:“昨日接霞仙书,恳恳千余言,识见博大而平实,基文气深稳,多养到之言。一别四年,其所造遽已臻此,对之惭愧无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面目见故人耶!”此时的刘蓉,才学之高,在曾国藩眼中,就非同一般,把他比作“卧龙”,还写了一首《怀刘蓉》的诗:

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

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

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

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

刘蓉虽未入仕,但在曾国藩的眼中,他比那些考取了功名、入仕为官的人高明得多,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并不以功名有无、高低来看待刘蓉,而是以才学的高深来对刘蓉予以评价和肯定。

后来曾国藩回乡,创办湘军,多次邀请刘蓉来协助自己,但刘蓉无意功名,只愿做闲云野鹤。但每逢曾国藩有要事相商或是重大决策时,刘蓉都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咸丰四年,正是湘军处于低谷时期,也是急需用人之际,曾国藩怀着求人急切之心写信给至交好友刘蓉与郭嵩焘,请他们立即出山相助。刘蓉是个实心实意、顾全大局的人,他和郭嵩焘相继来到曾国藩身边,跟随曾国藩左右,为曾国藩排忧解难,共同筹划有关练兵、集饷等大政方针。

在湖南时,除了刘蓉、郭嵩焘等几个有限的朋友外,曾国藩的朋友少之又少。朝夕过往不过是些鄙儒,其中甚至还有“损友”。他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兄常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大多故也。”全是损友,不仅学不好,于自己进取无益,甚至还会学坏,反倒会损害自己的德行和学问,这样的地方如何能读书呢?

但是到了京城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京城群贤毕集,精英满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擅长和技能,志向、眼界和胸怀都非湖南乡下的“鄙儒”或“损友”可比,这让曾国藩心境大好,更广结八方,见贤思齐,学习不辍。

在京城时,由郭嵩焘引见,曾国藩又认识了江忠源。江忠源因有血性、有胆识,为人任侠仗义,被曾国藩视为必诚必信之人,京中绝无仅有的人才。后来,江忠源成为湘军的重要将领,为湘军早期的发展、威名和胜利,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罗泽南与曾国藩同是湘乡县人,学问博广,为人却侠肝义胆、尚意进取,毫无腐儒气。他对程朱理学研究颇深,道德学问冠绝乡里。但他的人生却并不顺利。年轻时,他连遭不幸,丧母、丧兄嫂相伴而来,继而长子、次子、三子连丧,妻子连哭三子之丧,双目失明,罗泽南却依然振奋昂扬,“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曾国藩对他十分敬重,常在书信中表示敬慕之意。太平军攻入湖南后,罗泽南在家乡率领自己的学生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后来成为曾国藩创办湘军的基本力量之一。罗泽南不久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战死,他的学生李续宾、李续宜等,后来都成为湘军的主要将领。

曾国藩结交的这些有志之士、有为之人,为他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在许多危难之处、困厄之时,成为曾国藩脱出困境的最大力量。

结交朋友,看似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实际上,却关系巨大。不仅事关自己的人生、事业和一切,对于身居高位、大任在肩的人而言,结交的这些朋友甚至会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曾国藩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结交的全是贤德、有志、有才、有为之人。曾国藩所交的朋友对他的人生和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键时刻,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危难之时,有人为他两肋插刀,从各个方面帮助曾国藩建功立业。正是这些人,为他撑起了事业的大厦,缔造了末代中兴的大好局面,更为他挡住了许多艰险,摆脱了许多困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9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