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不做以卵击石式的无谓牺牲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5:49 0


聪明之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先审时度势,左衡右量,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思虑周到。若实力悬殊过大,却不管不顾,一味拿鸡蛋去碰石头,不懂得蓄势,不懂得藏锋,不懂得保存实力,只会让自己落得个一败涂地、一路完败的结局。

所以,羽翼未丰时,切不可轻举妄动,更不可炫耀张扬,而应当谨慎小心,仔细权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做无谓的牺牲。

曾国藩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他曾经说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所以,当自己羽翼未丰时,他宁愿抗旨与皇帝抗争,宁愿背负见死不救的骂名,也绝不做以卵击石的无谓牺牲。

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如狂风般进攻湖北。太平军连克数城,进至蕲州、黄州一带,武汉危急,咸丰皇帝坐立不安,听说曾国藩已经练成水陆两师,于是紧急下旨让曾国藩率领湘军炮船前去支援。

但曾国藩没有头脑发热,更没有被这个看似难得的机遇冲昏了头脑,更没有贪图美名,轻率冒进。他仔细分析了战局,决定上疏陈情,拒绝出征。

因为太平军不仅兵多将广,而且训练有素,加之正是气势如虹、难挡其锋的时候,以自己这刚刚练成的一万多人去与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绝无胜之可能。

况且与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善战的水勇,是无法与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因而,曾国藩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全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

于是上书给皇帝:“此次募勇成军以出”,“船炮未备、兵勇不齐”,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时,“庶与此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促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蒙糜饷之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辞”。

但局势实在危急。1853年底,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清军溃不成军;转年二月,黄州的清兵大营被土气高昂的太平军攻破,皇帝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催促曾国藩速赴救援。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说:“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可见咸丰皇帝是真的急于让曾国藩出征以解燃眉之急,连这样的激将法都使出来了,但曾国藩并未为其所动,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他在奏折中小心翼翼地推托,提出四省共同防御的建议,并说湖北黄州有太平军,援兵无法很快到达安徽境内。认为庐州确实为燃眉之急,但论天下大局,则武昌为必争之地。如果能够保住武昌,就可以控制金陵上游,巩固荆襄门户,沟通广东、广西和四川的饷道。

所以,目前应集合湖南和湖北的兵力,水陆并进,以追为堵,不使太平军的船队驶回武昌。最后激昂慷慨地表示:“臣自知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一无可恃。皇上如果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并进一步倾诉说:“臣不娴习武事,既不能在籍服丧守孝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每到夜间焦思愁闷,只有痛哭而已。为臣请皇上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

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藩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从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他说:“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闻命感激,至于泣下”,终于可以保存实力,不必以卵击石,做无谓的牺牲了。皇帝的激励和理解也使他更加致力于湘军的强大,勤练水师,以求尽快赴战场与贼逆抗衡。

可见曾国藩是相当谨慎、冷静、理智和聪明的。试想,如果当初曾国藩贸然出征,一万多初经训练的湘勇送上惯于征战的太平天国军队面前,能否剩下几人,殊难知之。全军覆灭倒是不会在意料之外。

那么,这样的行为,与把一万多湘勇拿去送死又有何异?别说后来与太平军相抗十余载,并终于攻下金陵灭了太平天国,并将湘军的威名扩大到人人皆知,甚至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只怕是连湘军的火种也留不下半丝半毫!可能连曾国藩自己如何死法也不知道,何来后来的“完人”呢?所以,遇事谨慎小心、审时度势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胸有大志、目光长远之人来说,一时一地之争远不如天下全局重要,一城一池之失也远不如保存实力重要。如果明知是送死还偏去送,而且不仅自己送死,还搭上几万将士的性命,那就不是鲁蛮,而是野蛮,不是轻率,而是轻生。作为掌兵统将的首领,这种鲁蛮和轻率更是大忌,因为一不小心,就很可能全军覆灭。即便情势再急,也不能感情用事,冲动而为,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住实力,坚持到最后,取得最后的成功。

曾国藩不想以卵击石,让刚刚成形的湘军毁于一旦,不惜抗旨不遵,更不惜摒弃师友私人情谊,背上绝情负义的骂名。

其实早在咸丰皇帝下旨让曾国藩赴援湖北之前,曾国藩已接到当时的湖广总督、曾国藩的恩师吴文镕求其急速援救的求救信。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于公于私,都有救援之责。

但是,曾国藩仔细审视情势,此时断非出兵之时。曾国藩忍住内心痛苦,回信告诉吴文镕自己的难处,讲明不可草草发兵的道理。身为湖广总督的吴文镕自然知道轻重缓急,虽自度必死,他也没有以老师的资格去逼迫曾国藩前来支持,还特致书说:“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分量还是不如你重要。希望三思。”曾国藩听了老师的话,按兵不动,不久之后吴文镕战死沙场。

对于门生兼挚友江忠源的求救,曾国藩也一样没有冲动冒进,拼死去救,最终江忠源自杀殉国。1853年11月,太平军直入安徽,攻打庐州。江忠源被太平军围困在庐州,弹尽粮绝,情况万分危急。江忠源写信向曾国藩求救,咸丰皇帝也诏令曾国藩迅速出兵。可是,曾国藩按兵不动。他的下属王錱主动请缨,带兵去救江忠源,也被曾国藩制止。湖南巡抚骆秉章命江忠源之弟江忠浚与刘长佑率一千楚勇火速增援。江忠浚与刘长佑率部奋力搏杀,由于兵力薄弱,无法靠前,受阻于城外五里墩。援军总计十余支,筑营四十里外,观望不救。陕甘总督舒兴阿兵有万人,畏缩不前。咸丰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平军炸塌水西门城墙,并乘势杀入。城内兵勇抱头鼠窜,乱作一团。江忠源知大势已去,引刀自刎,为部下所阻。转战至水闸桥,身受七伤,投古塘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两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江忠源,不仅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更是湘军早期最为优秀的将领,最有实战经验,同时也任职最高,最得清政府的信任,且与曾国藩交情深厚。曾国藩曾打算练勇万人概交江忠源指挥,完成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而自己只在后方办理练兵筹饷等事。江忠源的死,无疑折了曾国藩的臂膀。但他又确实不能去救。当时很多人对于曾国藩的行为不太理解,骂他绝情负义,只有他自己知道,确实是情非得已。

史学家们对曾国藩抗旨不尊、见死不救不但没有微词,还对曾国藩不顾朋友私情,顶住皇帝和朝廷的压力拒绝出兵赞不绝口。认为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识大体顾大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真正的帅才。这样的评价,或许才是最中肯公正的。

也正是有这样一位理智、绝情的统帅,湘军才没有做以卵击石的蠢事,保存住了实力,最终得以壮大,得以成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