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以天下为笼,雀无可逃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5:59 0


我们常常会钦羡历史拐角处那些关键人物的好运气,因为他们不管遭遇多大的险难,发生多大的灾祸,即便是在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也总会有人及时上前,施以援手,奋力搭救,让他们摆脱险境,脱离困厄,让他们总能在山穷水尽之时、穷途末路之后,依然可以昂然奋进,再写传奇。

然而,真的是上天特意眷顾、好运特别照拂吗?非也!说到底,不过是他们身边有着大量的人才,既忠心耿耿,又奇技在身,这些人才随时随地都在他们身边,当他们迷茫失措时就为他们指点迷津,在他们身处困境时就为其奉献奇策妙计,在他们危险万端时也会奋不顾身飞身营救,有这样的一群人才在身边,他们当然会逢险即避,遇难成祥,不管任何艰难险阻,无论一切危途困境,对于他们来说,都能轻松越过。

这就是人才的作用。

古来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极为重视人才、四处招揽人才、善于运用人才的高人。比如那个流传千古的孟尝君,正是因为有宾客三千,才能在生死关头从容出逃,善于用人者,鸡鸣狗盗之辈,也能将其变为翻越险难的英雄。

曾国藩也是一样,他能一次又一次摆脱困顿,扭转危局,也是全赖于他善于招揽人才、善于鉴识人才,而且知人善用,用人所长,使他的周围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智谋、文章、兵学、法学、武器、船舶,甚至武功高强的侠客……这强大的“人才库”正是曾国藩摆脱困顿、扭转危局最强大的武器。曾国藩每到山穷水尽之时,都是亲信随从为其指点迷津,助其渡过难关,摆脱困顿,并最终成就了他的不世奇功。

为什么曾国藩能有如此强大的“人才库”?这正是他重视人才、四处延揽人才的结果。

曾国藩初创湘军时,正是最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但从哪里得到这些人才呢?曾国藩的观点是从天下找,他引用庄子的一句话,“以天下为笼,雀无可逃”,就是要把天下作为自己网罗人才的范围,而不是局限在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或是沾亲带故的一些人身上。

所以,他的人才来源非常广泛,不独一地一处之人。他的幕僚中就籍贯而言,在薛福成所提到的八十九人中,湖南籍二十一人,占最多;江苏籍十七人,占第二位;安徽籍十六人,占第三位;浙江籍十人,占第四位;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无不有人入幕。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就出身言,上自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就人缘言,既有曾国藩的同窗同年、乡亲故旧,也有曾国藩的门生弟子,还有一些则“识拔于风尘”。

就特长或职业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的幕僚多为办事文书、刑名、钱粮人员的“实务性”框子,更多出谋划策、从容讽议、招勇领军、指点州牧的政务性人员。此外,“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

而且,“于军旅、吏治外,别有二派:曰道学,曰名士。道学派为保慎修、程鸿诏、涂宗瀛、倪文蔚、甘绍盘、方某诸人;名士派为莫友芝、张裕钊、李鸿裔诸人”。如吴汝纶,原本是京官,曾国藩认为他于古文一学将大有成就,因而劝其放弃京官,专心学问,因而他入幕后,不做任何实务,只是一心读书,后果然成为一代古文学家。

曾国藩在求才时,可谓千方百计,只为才许,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或求人推荐,反正是只要哪种方法管用,就用哪种方法来招揽人才。

一是以情相邀。如对刘蓉、郭嵩焘即是如此。刘蓉、郭嵩焘与曾国藩不仅有同乡挚友之谊,还有三拜结义之兄弟情分,因而,他们三个人是感情最为真挚、情谊至为深远之人。而且刘蓉和郭嵩焘都有大才,正是曾国藩做大事的股肱人才,故而曾国藩用尽方法,把他们揽在身边。

曾国藩写信力邀刘蓉入幕,信中诙谐地说:“吾不愿闻弟谈宿腐之义理,不愿听弟论肤泛之军政,但愿朝挹容晖,暮亲臭味,吾心自适,吾魂自安。筠仙(郭嵩焘)深藏樟木洞,亦当强之一行。天下纷纷,鸟乱于上,鱼乱于下,而筠独得容其晏然乎?”当时刘蓉已在湘乡与罗泽南等练湘勇,并卓有成效,只有郭嵩焘冷眼相观。所以曾国藩说不能让郭独自晏然。刘蓉即赴曾国藩幕,郭嵩焘也随即来到。曾国藩等于为自己找到了左膀右臂。

二是悉心访求。曾国藩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办团练之始,发布《招某绅耆书》:

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如果能使众多的贤士都会集而来,肝胆相照,那么,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也能穿透,又有什么艰难不可以克服呢?

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照样以招贤纳士为要,他发布的“告示”中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

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量才录用,如有举荐贤才奇人,除赏赐银钱外,酌量褒奖。

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

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张榜“招贤”,感到这是一个进言的机会,便赶写了一篇《上曾侯》的万言书,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改、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等八项建议,并在每项建议中都附有具体实施方法。全篇呈词条理清楚,文笔流畅,曾国藩大为嘉许,不久便召见他。在谈话中,发现他见识不凡,便特邀他加入幕府,薛福成不仅成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也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的得力助手。

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他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等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

三是多方推荐。曾国藩求才若渴,每与人通信、交谈,就恳求对方推荐人才。故曾国藩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方宗诚、陈艾都是吴廷栋推荐的;凌焕是刘星房推荐的;李兴锐是帅远鲁与李竹浯二人推荐的;李善兰是郭嵩焘推荐入幕的,随后李善兰又推荐张文虎入幕;容闳则是李善兰、张斯桂、赵烈文三人推荐的;向师棣是严仙舫推荐的。互相推荐,以类相聚,正是曾国藩吸引人才的一大特点。如在京城时,其好友吴廷栋推荐了方宗诚,方宗诚又推荐吴汝纶。这样一拨一拨的人来推荐,相互吸引,这也是曾国藩在人才举荐中的独特之处。

曾国藩网罗人才讲究“以类相求,以气相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更容易进入彼此的“气场”,所以曾国藩延揽科技界的人才容闳时就说过,一定不能让武官同他谈话,因而他找数学家李善兰写信,这样更容易获得容闳的信任。这也是曾国藩网罗人才的一大特点。

四是主动投效而来。像李鸿章、李元度、杨载福等人才,都是主动投效而来的。李鸿章是早在京城时就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了曾国藩做门生,以师礼而执。后来,又主动前来投奔入幕,也深得曾国藩的器重,并直荐他做了浙江巡抚,后来李鸿章一切的成就,可以说都是从曾国藩而来的。

李元度也是湖南人,举人出身,文才无双,有著作《国朝先正事略》一书。与曾国藩交情匪浅,情谊厚重。曾国藩初办团练时,李元度就上书给曾国藩,痛陈利害,曾国藩非常赞赏。于是多次恳请李元度来衡共事,请他“临危受命,同为东征之役”,经过曾国藩多次诚心相邀,李元度终于带所部兵勇火速赶到衡州,从此进入曾国藩幕府,成为曾国藩身边一位重要的谋士。

还有的主动投效之人或是仰慕曾国藩的人品文章,或是感激曾国藩的知遇之恩,甘心情愿受其驱驰。如大将鲍超,就是感激曾国藩的搭救之恩,塔齐布感激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曾国藩常说人才要“以气相引”,气就要靠自身道德操守的修为来吸引更多道德修养好的人到自己的身边,这就叫“以气相引”。

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曾国藩为自己网罗了大量人才,天下人才,几近搜求毕尽,真算得上是“雀无所逃”。因而曾国藩手下人才济济,队伍越来越壮大,力量越来越雄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