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北周政治制度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9:27 0


北周的府兵制度由来于其王朝奠基者宇文泰。整个西魏王朝的二十年间,宇文泰始终都在实际上掌握着最高权力,他既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以与外敌抗争,又必须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不得不对军队制度作一番改革。所谓的“府兵制度”便是由他确立。

宇文泰在北魏末最初接收贺拔岳遗下的兵团时,其人数不过几千人,骨干多是鲜卑人。后来逐步扩充,至西魏初年,也不过三万人左右,宇文泰分置十二个将领统帅。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三月,宇文泰正式成立六军;翌年,全军则达十万左右。然而,在时断时续的对外战争(尤其是与北齐的交战)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鲜卑人日益减少,其兵源产生问题。

于是,宇文泰开始以汉族补充军队。当时广募“关陇豪右”,并由政府挑选关陇地区素有名望的人物来统率其军,如太原阳曲人郭彦、武功人苏绰以及敦煌人令狐整等,均成为军事将领。此外,宇文泰尚对其统帅部进行改组:其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有的八部之制,设立八柱国;自己虽与他人一样,称为“柱国上将军”,但是最高的军事统帅权却归自己一人独掌。每个“柱国大将军”之下再设两名“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则设两个“开府”,每个“开府”之下,又设两个“仪同”。每个“仪同”领兵一千,故分领六军的六个“柱国大将军”当共计拥众四万八千。

宇文泰既然以原有的鲜卑部落组织“八部”为蓝本,因此也努力使这支新编军队的军官与士兵之间保持某种氏族关系。即,每个领军将帅无论是汉族还是鲜卑族,都以原鲜卑三十六大部落之一为其姓氏,而其士卒则以主将的姓氏为姓,犹如族人与酋长的关系。这种官、兵间的“血缘关系”虽然由人为撮合而成,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府兵的战斗力。

宇文泰将府兵的总指挥权划归相府,北周政权建立后,在宇文护专擅朝政的十五年中,这一权力归属亦未改变。直到武帝诛杀宇文护,将大权收归皇帝所有之后,才下令“改诸军军士为侍官”,使得府兵名副其实地成为皇帝的禁卫军。

相对于占据中原大片地区的北齐政权来说,北周境内的地主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均田制度也就比较容易巩固,换言之,在均田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相当大。于是,他们便成为北周时期府兵的主要来源之一。武帝规定,凡均田上的农民,六户中等以上,家中有三个男丁的,便选一人参军;后来,又给予参军的农民以“优惠”:免除县籍,再无其他赋役。农民们正苦于赋役太重,因此纷纷入伍当兵,以至当时号称“夏人”(即汉人)一半是兵!至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保证了兵源,是为一大进步。

府兵制建立之初,是另外设置军籍的,不编户籍,也不负担其他赋役。但是,至周武帝扩大府兵基础,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后,则有越来越多的府兵兼具均田户的身份。兵、农的关系日益密切,乃至无法截然分开,于是开始设置土著军府,地方郡守亦可在农闲之时训练军队。这一制度发展到隋朝初期,则州县已拥有全权司理军人权,而军人的垦田籍账,也与普通农民完全相同了。

由于扩大了征兵来源,至北周武帝灭齐之时,其府兵已有近二十万人;而隋文帝灭陈之时(589),则达五十万人。其后,隋、唐王朝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兵、农结合的府兵制是重要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