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周宣帝 宇文神举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9:21 0


周宣帝 宇文赟(559—580) 名赟,字乾伯,乃是武帝宇文邕的长子,其生母为李太后。七岁那年封为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即十四岁时立为皇太子。

宇文赟立为太子之后,宠幸宫尹郑译、王端等专事阿谀奉承的小人,非但不着意于修身立德,抑制各种欲望,反而纵情声色,尤其是嗜酒成性,因此秽闻不少。武帝甚为恼怒,遂痛责太子与郑译等,并下令东宫之中从此禁酒;另一方面,又制订严厉规矩,要求皇太子与其他朝廷大臣一样,每日必须按规定上早朝,若逢诸般礼仪盛典,都必须恭敬地出席,即使酷暑严寒,也不得稍事休息。

更有甚者,武帝一旦发现太子犯有过错,不仅严辞斥骂,还往往痛加捶打,以至伤痕遍体。武帝时常威胁宇文赟道:“自古以来,太子被废的例子不计其数,如果你以为唯有你能继承皇位,其他弟兄均无资格,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还是小心为妙!”为了加强督责,武帝命令东宫的官属将太子的一言一行全都记录在案,不准有任何隐瞒,每月向自己汇报。宇文赟在父皇如此严密的监视下,当然不敢再过分放肆,但是他劣性不改,只是表面上装得老老实实,私下则仍然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王轨、宇文孝伯、贺若弼等朝臣都深知太子日后绝无能力担当治国重任,因此均或显或隐地向武帝提及后嗣问题。然而,武帝实有难言之隐:次子宇文赞并无才识,其他诸子又年龄过幼,短期之内确实并无合适的人选取代宇文赟的太子之位;他平时威胁宇文赟之语,实际上只是空言恫吓而已。武帝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拜托宇文孝伯,今后多多扶持宇文赟了。

宣政元年(578)六月,正在帅军讨伐突厥的武帝突然患病,并且日趋严重,于是急召宗师宇文孝伯前赴驻跸的云阳宫,付以后事。丁酉日,武帝回到长安,于当夜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太子宇文赟则在翌日入继大统,成为史称的北周“宣帝”。武帝英年早逝,令内宫后妃及众大臣十分伤感,然而宣帝却非但毫无悲戚之容,竟然摸着昔日遭父皇鞭笞而留下的伤疤,恨恨地说道:“老头儿死得太晚了!”

宣帝继位后所干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将武帝的内宫嫔妃悉数召来,挑选品貌上佳者,逼为淫欲。第二件事,则是“报答”长期以来始终想方设法为他寻欢作乐的郑译,将这个吏部下大夫超级提拔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并委以重要朝政。于是,宣帝一开始就与胁肩谄笑之徒结成一伙,将“及时行乐”置于首位,宇文氏政权的败亡,也就成为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宣帝接着急欲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将德高望重的齐王宇文宪除去。宇文宪为宇文泰的第五子,即是宣帝的叔父(宣帝之父武帝为宇文泰的第四子),他为人正直,十分能干,在武帝时期深获重用,担任大冢宰、上柱国等职。宣帝对当时出任小冢宰的宇文孝伯说道:“你若能够为我铲除齐王,我便将他的官位转授给你。”宇文孝伯闻言大惊,连忙叩头劝谏道:“先帝留有遗诏,绝对禁止骨肉相残。齐王乃是陛下的叔父,既有密切的亲戚关系,又曾建立卓著功勋,实是社稷重臣、国家栋梁。陛下如果妄加刑戮,而我若又曲意附和,那么我是不忠之臣,陛下就是不孝之子了。”

宣帝对于这番言语大感不悦,从此疏远宇文孝伯。另一方面,他则与于智、王端、郑译之流秘密策划,竟在称帝的当月甲子日,就将齐王宇文宪诱入内殿,缢杀之,事后再逼迫齐王的属下诬蔑他阴谋造反。天下百姓为之称冤不已。

宣帝继位之初,为了展示自己的“圣明”和“仁厚”,经常宣布大赦,往往不论罪之轻重,一律予以赦免,对于大臣们的劝谏,则根本不愿听从,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当他发现民间犯罪骤增,以及朝臣对他荒淫无度的生活的规劝也日渐增多时,便一反常态,动辄施以严刑,试图以暴力镇压的方式减少民间的犯罪和杜绝群臣的批评。他指使亲信们密切监视大小官吏,一旦发现有对他“不敬”的言行,轻则贬官,重则诛戮。

宣帝一方面以高压手段拒谏,另一方面则恣意行乐,夜以继日,几无稍停之时。鱼龙百戏,成为殿前的经常景观;广采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乃至其数多得不可确记。他朝夕设宴欢饮,终日醉生梦死,有时候一连十多天待在内宫,不理国事,群臣有所请示,均通过宦官传达。京兆郡宰乐运再也按捺不住,遂抬着棺材上殿死谏,指责宣帝有八大罪过,声称如果他再不痛改前非,那么宇文政权之亡,立刻就在眼前。宣帝震怒异常,要将乐运当场诛杀。幸得内史中大夫元岩苦劝,方始救了乐运一命。

宣帝始终耿耿于怀的一件事,乃是他在东宫之时,宇文孝伯与王轨曾向武帝诉说其过失,致使他遭到笞挞。他数次问郑译道:“是谁使我脚上留下如此杖痕的?”郑译则答云:“都是王轨和宇文孝伯捣的鬼!”正因为有此“深仇大恨”,所以宣帝伙同郑译等人,指使宦官击杀王轨,未几又将宇文孝伯赐死于家。

随后,宣帝即宣称传位于太子宇文阐,改元“大象”(579),自号“天元皇帝”,以便更加轻松自如地享受其“人生乐趣”。他肆无忌惮,妄自尊大,国家典章,随意更改;游戏无常,往往朝出夜归,陪侍之官,苦不堪言;公卿大臣,稍有不慎,即遭鞭捶,搞得人心惶惶,个个自危,至于真正关心国家大事者,则已凤毛麟角。荒淫无度的生活导致了宣帝的夭寿,他在大象二年(580)五月即发疾而卒,年仅二十二岁。随着他的死亡,宇文氏的北周政权也趋于尽头:位望隆重的杨坚接管了朝政,一年之后正式“禅代”,建立隋王朝。

宇文神举(532—579) 与宇文泰同一氏族,乃是子侄之辈。其高祖宇文晋陵、曾祖宇文求男,都曾在北魏政权中出任高官,颇为显贵;其祖父宇文金殿则是北魏的镇远将军、兖州刺史、安吉县侯。

父亲宇文显和,少年时代就承袭了宇文金殿的爵位,武功过人,能使用数百斤的强弓,并飞马驰射,几无虚发;另一方面,他对于经、史诸籍也相当精熟,堪称文武俱备。因此,北魏孝武帝元修在称帝之前就对宇文显和青眼有加,宠亲异常。当时正属北魏末期,战乱频仍,元修便询问宇文显和,有何妙策可以在群雄争霸的局面中取得一席之地。宇文显和遂献“杜门晦迹,相时而动”之议,即要他暂时不必先露锋芒,待到时机成熟,再作一击成功之举。元修采纳此议,其表现果然博得高欢的赏识,便被拥戴为帝。宇文显和当然随之荣升,被擢授冠军将军、阁内都督之职,并封城阳县公。

其后,高欢专擅朝政,孝武帝犹如芒刺在背,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于是再度问计于宇文显和:“如今天下的形势纷乱异常,我朝的政局也前景不妙,高欢擅权,喧宾夺主。你说我该怎么办?”宇文显和答道:“为今之计,唯有选择较好一点的实权人物而依靠之,哪怕离开洛阳,也在所不惜。”接着他口吟《诗经·邶风·简兮》之句,以“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来暗示雄踞西部关中地区的宇文泰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孝文帝深以为然,立即迁升他为朱衣直阁、阁内大都督,改封长广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未几,宇文显和随同孝武帝西入关中,宇文泰亲自前来奉迎。宇文泰对于宇文显和善射之名素有所闻,但是未曾亲见,故而行至溱水边,见一小鸟在空中疾速飞翔时,便要求他一试身手。宇文显和丝毫没有耽搁,搭箭就射,小鸟应声而落。宇文泰大笑道:“我总算见识到你的神技了!”其后,宇文显和在宇文泰把持朝政的西魏时期历任帐内大都督、持节、卫将军、东夏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等职,在西魏恭帝元年(554)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宇文神举得自家传,骑射之术也臻于上乘;而其文才则尤胜乃父,他博览群书,喜爱篇章,有些以文学自诩的“名士”也只能甘拜下风;至于他在临戎对敌之时,则更加显示出非凡的才华,谋划周详,料敌如神,可谓智勇双全。宇文神举这种“文武全才”的优点,早在青少年时代就逐步显露出来,除了父亲宇文显和之外,其族兄安化公宇文深也对他十分器重。待到宇文神举长大成人,不仅才识愈益卓著,且身材魁梧、眉目疏朗、英姿勃发,其堂堂仪表亦令同辈人钦羡不已。当时不少颇有识见的朝臣都认为,宇文神举将来必有大成。

北周明帝在位之初,宇文神举踏上了他的仕途,担任中侍上士之职。明帝爱好文学,而宇文神举则长于此道,所以每当明帝出游,特别是与文士们聚会之时,宇文神举都伴随圣驾,成为帝君的贴身亲信之一。

武帝保定元年(561),宇文神举袭先父之爵,封长广县公,食邑二千三百户。未几,又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至保定四年(564),又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除小宫伯。天和元年(566),再迁右宫伯中大夫,晋爵清河郡公,增添食邑一千户。

武帝宇文邕乃是宇文护按照明帝临终前口授的遗诏而立,宇文护自然成了新君的“大功臣”。他旋即出任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总司百揆,专擅朝政,连武帝也不时感觉到他的咄咄逼人之势。因此,建德元年(572),武帝一方面受其同母弟卫公宇文直的撺掇,另一方面也确实有意除去掌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便与几名亲信密商对策。当时担任右宫伯中大夫的宇文神举,便与内史下大夫王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共同参与了这场密谋。

三月丙辰日,由武帝以“谒见太后”的借口将刚刚返还长安的宇文护诱至含仁殿,由宇文神举等主掌内宫警卫的官员阻绝外界的干扰,因此顺利地击杀了孤立无援的宇文护。宇文神举因为这一功劳而迁任京兆尹。

建德五年(576),武帝东伐北齐,宇文神举随军从征。待到夺取北齐心腹之地并州以后,宇文神举便出任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由于那里多年来一直是北齐的统治中心之一,亲齐的势力十分雄厚,对于新主宇文氏的管理,当然深怀不满,经常伺机挑起事端,制造混乱。在此情况下,宇文神举充分发挥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不急不躁,对于极少数心怀叵测的肇事首领,坚决予以镇压,不留丝毫余地;但是对待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则说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惮烦劳,反复规劝,同时也广施恩惠,使他们感受到实际的得益。

这样,数十天过后,并州的百姓已经心悦诚服,社会动乱迅速平定,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宁静景象。宇文神举因此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再增食邑二千户;不久,又进位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食邑增至六千九百户。他良好的声望也进一步传播四方。

在武帝击灭北齐(577)之役中,宇文神举曾在马邑将北齐的定州刺史,范阳王高绍义杀得大败,高绍义遂投奔突厥。突厥他钵可汗乘机利用这股势力,扶植高绍义称帝,并召集诸部,举兵南向,以“助高齐报仇”为口号,企图寇掠富庶的中原地区。北周武帝则于宣政元年(578)五月亲率大军,令宇文神举和原国公姬愿等人分五路出击。虽然此战因武帝的去世(六月)而暂告中止,但宇文神举未几又给予高绍义的势力以沉重打击。随后,宇文神举以奇兵击败与稽胡联盟的突厥,降服稽胡,维持了边境地区的安宁。因功授并、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镇诸军事、并州总管。

然而,只图享乐、不顾社稷的宣帝,念念不忘的只是如何报复曾经规劝过他的诸大臣。由于宇文神举与王轨、宇文孝伯等人一样,曾向武帝谈论过当时身为太子的宇文赟的过错,所以,宣帝在大象元年(579)二月相继杀害王轨、宇文孝伯之后,又命人前赴并州,鸩杀了宇文神举。

评:宣帝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就从父辈手中继承了大好江山,未曾体会创业的艰辛,自然对于政权不加珍惜。而其父武帝,明知太子并非大器,却未能鼓起“壮士断腕”的勇气,始终怀着侥幸之心,以至养虎贻患,竟使整个河山在二三年内拱手让人!为君主者对于“接班人”岂能不慎之又慎哉?

宇文神举禀承乃父之风,文武兼备,数十年来,东征西讨,为北周政权立下赫赫功劳。然而,宣帝根本无视这些卓著功勋,却一心要报睚眦之怨(其实这也算不得“怨仇”,因为诸臣规劝太子,都是出于善意),竟至残杀忠臣。这类昏君当政,国家如果不亡,当可视作奇迹!宇文神举虽死犹荣,仍能百世流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