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杨忠 达奚武 韦孝宽 于翼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9:19 0


杨 忠(507—568) 小名奴奴,弘农(郡名,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等地)华阴人。祖父杨烈,曾任北魏的龙骧将军、太原郡守;父亲杨祯,因军功而拜建远将军,后逢魏末战乱,在中山地区召集义军,讨伐鲜于修礼,结果战死。

杨忠身材魁梧,高七尺八寸,蓄有漂亮的须髯。他见多识广,精于用兵之道,在青年时代就颇受前辈们的赏识,认为日后必成将帅之才。十八岁那年,杨忠客游泰山,恰逢南朝梁国进兵寇侵,攻陷城池,他遂被俘至江南。五年之后,得梁帝支持的魏北海王元颢率军北伐,杨忠被任为直阁将军。元颢兵败后,杨忠则成为尔朱度律的帐下统军。其后,尔朱荣从并州进军洛阳,拥戴孝庄帝,杨忠也参与其事,并赐爵昌县伯,拜都督。

他跟随独孤信,曾经攻克梁朝城镇,立有战功。至北魏孝武帝西迁,便一起来到关中,晋爵为侯;再立战功,迁为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东魏荆州刺史辛纂据守穰城,杨忠奉独孤信之命率军征讨,击败敌军,夺取穰城,斩杀辛纂。半年以后,由于东魏大军逼境,才与独孤信一起投奔梁朝,被梁武帝拜为文德主帅、关外侯。

关中政权的实权人物宇文泰不久后拥立元宝炬为帝,建立史称的“西魏”,杨忠便和独孤信在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8)归附宇文泰。宇文泰素闻杨忠之名,因此召至自己帐下,颇为看重。一次,杨忠伴随宇文泰在龙门狩猎,遇到一头凶猛无比的野兽,但是杨忠毫无惧意,与之徒手搏斗,最终,竟左手挟其腰,右手拔其舌,制伏此兽。宇文泰拍手称好,大加褒奖,从此,杨忠更以勇武著称,名闻遐迩。

此后,杨忠始终为宇文泰效力,擒窦泰、破沙苑、守河桥、战邙山等战役,杨忠都曾参与,并立有赫赫功勋。因此,他相继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大都督、洛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朔州刺史、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并晋爵襄城县公。在侯景渡江,梁武帝丧败之后,宇文泰把持的西魏政权有意于经略汉、沔地区,于是任命杨忠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杨忠的军权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杨忠曾率众南伐攻陷梁的随郡,生擒其守将桓和,夺取了许多城戍,并围困司州的治所安陆。领军在外的司州刺史柳仲礼急忙驰归赴援。魏军诸将都怕柳仲礼援军到后会增加攻城的难度,故而要求加紧进攻。但是杨忠则有不同看法,他说道:“攻难守易,我军急切之间未必能拿下安陆,一旦未能克城而对方援军已到,则我们岂非会腹背受敌?依我之见,南人水军精良,野战则非其所长,因此,我军可乘柳仲礼匆匆回师之机,突出奇兵,半途邀击,则我逸彼劳,必能取胜。柳军既败,安陆便不攻自破,其他诸城也必闻风归附。”魏军根据杨忠的安排,以精骑二千,连夜袭击,果然大获全胜,生擒梁军主帅柳仲礼。安陆及其他城池纷纷投降,杨忠凯旋,晋爵陈留郡公。

至宇文氏正式取代西魏,孝闵帝宇文觉成为北周的第一代君主之后,杨忠也随之荣升,入京出任小宗伯。后因击退齐兵之功,进位柱国大将军;至明帝武成元年(559),则封隋国公,食邑一万户;旋即任御正中大夫;武帝保定二年(562),迁大司空。

当时,北周朝廷正在考虑与突厥联兵,共同夹击北齐的可行性,有的朝臣说道:“高齐占领着中原的一半土地,国富兵强。我军若从漠北进入并州,则极为艰险困苦;再说,他们的大将军斛律光善于谋划,其军锐不可当。所以,我们若欲深入齐人腹地,非有十万大军不可。”这一看法获得绝大多数大臣的赞同。但是,杨忠却不以为然,他说道:“军队取胜之道,不在乎人数多少,而在于密切配合。我认为,此行只需一万精骑,即使斛律光也不在话下。”

翌年,杨忠的意见被武帝所采纳,他遂出任元帅,负责节制大将军杨纂、李穆、王杰、尔朱敏及开府元寿、田弘、慕容延等十余人。杨忠出自武川,乘士气旺盛之际,一鼓作气,夺取了北齐境内的二十多个城镇。北齐守卫在陉岭的隘口,杨忠则以轻骑兵突然袭击,大破敌军。

保定四年(564)正月,周军围攻晋阳,此时正逢连续数十天的大雪,寒风刺骨。齐军调遣全部精锐部队,倾巢而出。本来与周军相约合击北齐的突厥人,却慑于齐人的威势而避上西山,不肯赴战。这使得周军中的将士们大惊失色,杨忠则镇定自若,安慰大家道:“尽管我方兵少,但是千万不能惊慌,有时候,人数的多寡并不能决定胜负。”经过他的一番勉励,军心复振,杨忠因此率领七百精兵浴血奋战,竟使大军得以安全班师。回到京师,武帝拜他为总管泾、豳、灵、云、盐、显六州诸军事、泾州刺史。

当年,周军再次东伐,杨忠奉宇文护之命出沃野,以接应突厥。当时军粮缺少,众将甚为忧虑,但一时之间又毫无办法。杨忠说道:“看来只能采用权宜之计了。”他旋即召请当地各稽胡部落的首领,前来大营赴宴。席间,王杰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来,鼓乐齐鸣。杨忠故意问道:“你的大军开赴这里干什么?”王杰答称:“大冢宰宇文护已经平定洛阳。圣上听说银、夏地区的胡人不安分守己,因此命我前来讨伐。”接着,又有突厥使者来向杨忠报告:“我们的可汗已经进入并州,在长城边留驻了十多万人马,如今派遣我来询问一下,是否有稽胡不服,要我来共同镇压?”

这番虚张声势,吓得在座的稽胡酋长们心惊胆战,连忙向杨忠表达忠心。杨忠安慰了他们一番,答应在他们交纳若干贡物之后,便可保得一方平安。于是,他不费一兵一卒,竟令军粮立即充裕起来,众将士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武帝天和三年(568)七月,杨忠因病卒于京师长安,终年六十二岁。死后,赠太保、同、朔等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其子杨坚则继承父亲“隋国公”之爵。

达奚武(504—570) 字成兴,世居代地。其祖达奚眷,曾任北魏的怀荒将军;其父达奚长,曾任汧城镇将。

达奚武在青少年时代就以擅长骑射而名闻远近,因此得到当时执掌军权的贺拔岳的赏识。贺拔岳在征讨关右时,擢升达奚武为别将,委以重任,达奚武感激其知遇之恩,也就忠心耿耿地为他效劳,屡立战功,遂相继拜为羽林监、子都督。在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之后,贺拔岳的原部下一致拥戴宇文泰,达奚武亦随之归附在宇文泰的麾下。宇文泰以“为贺拔岳复仇”为号召,旋即击灭侯莫陈悦,达奚武便因功拜为中散大夫、都督,封须昌县伯。嗣后,在宇文泰的主持下,长安相继建立北魏孝武帝元修以及西魏文帝元宝炬的政权,达奚武则历任直寝、大丞相府中兵参军、东秦州刺史等职,并晋爵为公。

西魏大统三年(537)八月,当时身为“大丞相”的宇文泰亲率十二大将讨伐东魏。达奚武即是十二大将之一,在此战中,他的主要任务乃是侦察敌情。为了尽量减少目标,达奚武仅率三名精骑,深入东魏军队的纵深地区刺探情报。他们身穿敌方的军服,乘着暮色,悄悄潜至距敌军大营只有百步之遥的地方,静听对方将士的各种交谈声,获知了敌军当夜的出入口令。于是,达奚武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行动:他带着从骑,冒充东魏军队的巡夜将军,大模大样地闯入敌营,见到不守军纪的士兵,甚至还加以鞭挞。

他们就借着这种特殊的身份,竟在东魏军营中自由自在地转了一圈,将敌情摸得一清二楚。达奚武返回后向宇文泰汇报一切,宇文泰对他大加褒奖,并根据所获情报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袭击方案。未几,西魏军队即攻克弘农,生擒东魏的陕州刺史李徽伯,俘虏敌兵八千人。此战的胜利,达奚武居功至伟,遂除大都督,晋爵高阳郡公,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在宇文泰专擅朝政的西魏二十年间,达奚武始终是一名能征惯战的“常胜将军”,因此先后迁升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大将军诸职。待到宇文氏“禅代”,正式建立北周政权之后,达奚武更是扶摇直上,步入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他在孝闵帝践祚之初拜为柱国、大司寇;在武成帝初年转大宗伯,进封郑国公,食邑万户;至保定三年(563)则迁太保;天和三年(568)又转太傅。

达奚武虽然身居高位,却不像其他一些高官那样,一朝权势在握,便作威作福、奢侈腐化。有意思的是,达奚武在年轻时代相当爱好虚饰,尽管当时无官无禄,但他经常衣服华丽,出行时前呼后拥,派头非凡。而在成为朝廷重臣之后,他倒简朴得异乎寻常,出门不用仪仗,常常独自骑马,至多左右追随一二个仆从。府第大门外也丝毫不事修饰,形同普通百姓之家。

曾经有人不无讨好之意地对达奚武说道:“阁下如今功名盖世,德高望重,位列群臣之首,按例应该十分重视您的威仪,以便万民观瞻,顿生敬意。不过,阁下对此似乎过于轻率,如此岂非有损您的形象?未知是何缘故?”达奚武听后淡淡一笑,答道:“先生之言,有失偏颇。盖国家重臣的形象美丑,在乎他是否能时刻念及社稷的安危、百姓的喜忧,是否能为官清正、杀敌立功,而不在乎他是否穿着华丽服饰,是否家居高楼广厦,是否出行车马成群!再说,眼下天下未平,国恩未报,我怎能首先贪图自己的享受呢?”这番义正辞严的话令那人连连称“是”,满脸羞惭地退了下去。

达奚武这样的言论并非夸夸其谈,他确实努力按照这一原则去身体力行,“求雨”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达奚武在司理同州(其治所在武乡,即今陕西大荔)之时,正逢大旱,北周武帝要求达奚武祭礼华山脚下的华岳庙,以祈雨水。达奚武对属下说道:“我如今位列三公,却不能调理阴阳,致使正当农田急需灌溉之时,上天却滴水不降。黎民百姓因此遭受苦难,实在是我没有尽到职责。我想,要解除这样的灾难,决非如通常那样,在华山脚下敷衍了事地祭奠一番就能达到目的。我必须亲自登上山巅,以示赤诚之心,才会感动真神,佑助本地风调雨顺。”

当时,达奚武已经年逾六十,但是他却不畏艰险,只带领几名随从,攀藤援枝,在人迹罕至的峭壁间往上攀登,数次险遭不测,终于抵达华山峰顶。他在诚恳祈神之后,天色已晚,当夜和衣卧于山顶野草间。据说他旋即梦见了一位白衣神灵前来慰问,许诺立刻降雨。不管此说是否属实,当地于翌日清晨下起了倾盆大雨,却并非虚妄。武帝闻讯后,深为感动,专门发玺书慰劳和表彰达奚武;众多百姓对他则更是交口称颂,感恩戴德。

天和五年(570)十月,达奚武去世,终年六十七岁。作为嘉奖,武帝赠其太傅、十五州诸军事、同州刺史。

韦孝宽(509—580) 原名叔裕,孝宽乃是其字,但后来以字著称于世,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韦孝宽是京兆杜陵人氏,其祖父韦直善,曾任北魏的冯翊、扶风郡守;父亲韦旭,则曾任大行台右丞、辅国将军、雍州大中正、南豳州刺史等职。

韦孝宽自幼博览群书,熟读经史,才、识俱臻上乘,又兼待人宽和,故而年纪很轻时就博得识者的好评。他十九岁那年毛遂自荐,愿意充任前锋,讨伐作乱的萧宝寅,遂被拜为统军。后来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屡立战功,又拜国子博士,行华山郡事。在侍中杨侃出镇潼关期间,韦孝宽担任他的司马,由于才华超群而被杨侃择为女婿。他二十一岁时授宣威将军、给事中,赐爵山北县男;二十三岁时除析阳郡守。其后,韦孝宽历任弘农郡守、南兖州刺史、晋州刺史等职,并晋爵为侯。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主宰东魏政权的高欢统率大军西征,认为玉璧(今山西稷山县南)乃是军事要冲,意欲首先攻克之,遂连营数十里,直至城下,并在城南筑起土山,试图以居高临下之势击破城池。韦孝宽则用巨木将城头上原有的两座瞭敌楼连接起来,致使城墙大为增高,令城外的土山顿时失去攻击作用。

高欢无奈,只得另外设法。他气鼓鼓地说道:“你们可以筑楼至天,我却可以入地夺城!”于是下令在城南凿掘地道,企图直达城内,再穿地而出。韦孝宽得知以后,立即对着其地道所来的方向挖出一条很深的长沟,屯兵驻守。敌军地道通至长堑处即露头,掘地道者也就全被擒杀。后继者吓得伏在地道之内,但周军却在道口燃起烈火,鼓风吹入,致使藏伏者悉数烧死,无一幸免。

“上天”、“入地”全都失败之后,高欢又造巨型攻车,所触之处,莫不摧毁,连排盾也抵挡不住。韦孝宽则缝成大片布缦,张在攻车之前,由于布缦性柔,攻车竟不能毁坏。高欢又在竹竿上缚以树枝,灌油点火,将布缦烧毁,并欲以同样方法烧毁城楼。韦孝宽针对此举,制作了长柄铁钩,顶端开出锋刃,一旦敌方火竿出现,便以长铁钩遥遥割削,竿头火种脱落,自然无法烧缦、烧楼了。高欢的“火攻”又告失败。

高欢再设“攻心”之计:派遣仓曹参军祖珽在城下劝说道:“战至今日,没有听说你们有援军前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早日归降。”韦孝宽答道:“我军城池坚固,兵精粮足,以逸待劳,何须援军?你还是考虑考虑自己能否返回家乡的事情吧!”祖珽又将赏格射入城内,上书“能斩城主韦孝宽而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食邑万户,赏帛万匹”。韦孝宽则在赏格的背面添上“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射还城外。高欢情急之下,将韦孝宽的侄儿韦迁缚至城下,白刃加颈,威胁韦孝宽若不投降,便戮死其侄。韦孝宽丝毫不为所动,慷慨陈辞,指责高欢灭绝人性。这样一来,守城的众将士反而更加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同存亡。高欢的软硬兼施之策终未奏效。

就这样,高欢苦战六旬,全军伤亡几达半数,自己亦心力交瘁,万不得已,只能撤军而去,未几,竟忧忿而亡。韦孝宽则受到西魏文帝的慰问和嘉奖,并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建忠郡公,其善于帅军的美名也进一步远播四方。

西魏废帝二年(553),韦孝宽出任雍州刺史;恭帝元年(554),以大将军身份与于谨一起讨平江陵,因功拜为尚书右仆射;待到北周孝闵帝践祚(557),则拜为小司徒。武帝保定(561—565)初,在玉璧设置勋州,韦孝宽出任勋州刺史。这里作为北周对付北齐的“前哨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韦孝宽精心经营,对部下善加抚慰,派遣大量间谍深入齐地,搜取情报,或者以重金贿买齐人,作为眼线,因此北齐一旦有所动作,北周朝廷往往都能及时地从韦孝宽那里获悉。

保定四年(564),韦孝宽进位柱国。当时,晋公宇文护打算讨伐北齐,韦孝宽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不宜东征。宇文护不纳其言,果然出师不利,孔城失陷,宜阳被围。此时,韦孝宽极有先见之明地指出,周、齐虽然调动大军,历时数年地争夺宜阳,但是该地实际上并不十分重要,而汾北却是要地。若北齐出现有识之士,放弃崤东,来图汾北,则北周必受损失。有鉴于此,必须先在汾北筑城固守。然而,当时执掌朝政的宇文护不予允准。果然,齐人于天和五年(570)撤去宜阳之围,试图经营汾北,好在韦孝宽早有准备,才不致被敌所乘。

韦孝宽正因为长期以来始终注意了解北齐政权的内情,所以十分清楚真正能对北周构成威胁的乃是北齐德高望重的将军斛律光(字明月),而其他权臣则对其恨之入骨。他于是巧妙地使用了离间计,命间谍在北齐境内大肆散布童谣,所谓“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以及“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等等,影射斛律光将篡夺高氏政权。以祖珽为首的一帮北齐权臣正中下怀,遂添油加醋,怂恿后主诛杀了斛律光。

建德(572—577)后期,武帝有意于东伐北齐,韦孝宽遂上疏陈三策,以他历年来镇守边境,与北齐进行“文”、“武”交往的种种经验,总结出几点看法,建议武帝暂时佯装与齐通好,令其放松警惕,待到北齐政权进一步腐化时,突然出动大军,一举荡平其地。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先遣淮南公元伟、开府伊娄谦等重金聘齐,然后御驾亲征,大军压境,迅速征服了山东之地。因此,北齐之灭,韦孝宽实立有大功。他随后与凯旋的武帝一起返回京师,拜大司空,任延州总管,进位上柱国。

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崩,静帝年幼,辅政的杨坚遂独揽大权于一人。尉迟迥不服杨坚,据相州造反,杨坚便任韦孝宽为元帅,发关中兵,讨伐尉迟迥。韦孝宽不负所望,在数月之内击破尉迟迥,迫其自杀,平定了关东。他于十月凯旋返京,次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

于 翼(?—583) 字文若,河南洛阳人,但其族则出于鲜卑。其父于谨即是北周政权的太师、燕国公。于翼自幼风度翩翩,仪容俊美,并且聪明机智,颇有见识。年仅十一岁时,就与宇文泰之女平原结姻,拜为散骑常侍,封安平县公。西魏大统十六年(550),晋爵郡公,加大都督。又迁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武卫将军。其父于谨平定江陵之后,以所获的赏物分给诸子,于翼却一无所取,只要求将因被俘而作为奴隶分配的名门子弟中有学识者归给他,并礼遇之。宇文泰得知于翼这一重“才”而不重“财”的事迹后,大加称赞,旋即授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除左宫伯。

北周宇文氏政权正式建立(557)之后,于翼出任渭州(其治所在襄武,即今甘肃陇西东南)刺史。在此之前,其兄于寔担任此职,实施仁政,名声甚佳。于翼到任之后,同样仁厚待人,减刑宽赋,因而博得当地各族百姓的好评,比喻于氏弟兄为大、小冯君。

当时,以今青海为根据地的吐谷浑大规模入寇河右,凉州、鄯州、河州都遭到围攻,三州便向内地告急求援。秦州都督命于翼派军增援,于翼却拒不执行。其属下难以理解,纷纷劝说。于翼则解释道:“攻城夺池的战法,绝非夷狄之长。他们此举,不过是抄掠边境牧地,不可能长期屯兵城下,从事攻城;一旦久无所获,他们必将自动撤军。因此我可以断定,现在如若发军增援,届时肯定徒劳往返,于事无补,故而不如在此静待其变。”果然,吐谷浑在数日之后便匆匆地撤走了,众人这才对于翼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

明帝驾崩之际,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起接受遗诏,拥立宇文邕为帝,即“武帝”。此后,于翼相继任军司马、司会中大夫、大将军,总中外宿卫兵事,转小司徒,拜柱国,封常山郡公等。

建德年间(572—577),武帝有意于东讨北齐,遂下令边区城镇扩军备战,北齐见状,也迅速加强战备,形势顿时紧张起来。于翼便进谏道:“当初晋公宇文护专擅朝政之时,曾经进军洛阳,结果惨遭败绩,将数十年的国库储积毁于一旦。这一失败固然可归咎于宇文护战略战术的错误,但是齐人早有防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依我之见,现在不若先解除边界地区的紧张战备状态,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对齐人也待之以礼,与之通和。这样一来,他们必然放松戒备,我军再出其不意地发军东伐,必定可以一举而殄灭其国。”武帝深以为然,遂采纳他的建议。

建德五年(576),于翼转任陕、熊等七州十六防诸军事、宜阳总管。于翼认为,宜阳并不是要害之地,请求移镇陕州,因此出任陕州刺史,总管依旧。当年,武帝调发大军东征,于翼配合行动,率军自陕进入九曲之地,攻克了齐境内的许多城池,一直进抵洛阳。北齐的洛州刺史独孤永业举城投降,于是一时之间,河南的九州十三镇全都为北周所得。于翼为官的声誉甚佳,故而襄城的民众居然纷纷献酒献食,欢迎他的到来。他随即任洛、怀等九州诸军事、河阳总管;未几,徙豫州总管;至大象初(579),被拜为大司徒;又任幽、定七州六镇诸军事、幽州总管。

翌年,尉迟迥以杨坚独掌朝政,有篡夺宇文氏政权之心为由,据相州造反,并发书给于翼,要求他与之一同起兵反杨。但是,于翼则“忠贞不二”,他拘押了尉迟迥的使者,送交朝廷。杨坚当然大感欣慰,立即予以褒奖,赐杂缯一千五百段、粟麦一千五百石,以及珍宝服玩等物,同时进位上柱国,封任国公,增加食邑至五千户。这样的荣耀令于翼感恩戴德,因此他随后投桃报李,派遣儿子于让进京上表,“劝进”杨坚,表示忠心拥戴他正式为帝。

于翼因此成为新建的隋王朝的“功臣”之一,在开皇初(581)被拜为太尉。开皇三年(583)五月去世,赠本官,加蒲、晋、怀、绛、邵、汾六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评:杨忠精于谋略,擅长率军作战,确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他常能以少胜多,屡次绝处逢生,其智慧才识由此可见一斑。宇文泰及其作为北周帝君的儿子们“慧眼识英雄”,重用杨忠,诚然十分有利于宇文氏的天下;然而,因此“培养”出杨忠的儿子杨坚,最终篡夺了宇文氏的江山,却是始所未料。当然,此事与杨忠无涉,而只是专制政治的产物;无节制的权力分配必然会“制造”出野心家。

达奚武起自行伍,屡立军功,逐步升迁,以至位列三公,成为朝廷重臣之一。在改朝换代相当频繁的南北朝时期,这样的功臣并不鲜见,但是,如达奚武那样,在“飞黄腾达”之后仍能谨慎自守、不事虚饰者,却为数甚少,甚至凤毛麟角。达奚武历经三朝(北魏、西魏、北周)七帝,而能保持晚节,寿终正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多为国家、百姓着想,少为自己谋利”的为官原则。

韦孝宽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均功勋卓著,而实际上,他在晚年奉杨坚之命讨平尉迟迥,则已成为翌年所建隋王朝的“大功臣”,因此,称之为“四朝元老”,也不为过。在政权频繁更迭、战火长年燃烧的五六十年之中,韦孝宽竟能平安度过,荣耀终生,可谓“奇迹”一桩,这与他的才、识、德俱臻上乘大有关系。

于翼的经历与韦孝宽相仿:同样经数朝而保持“荣华富贵”始终相随。究其“秘诀”,则他们除了才气十足之外,更在于比较谦退,不是特别热衷于追求权力和财富,所谓“常以满盈自戒”,因此得以终生功名不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