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周武帝 宇文宪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9:16 0


周武帝 宇文邕(543—578) 名邕,字弥罗突,乃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其生母为叱奴太后。宇文邕自幼就显露出上佳的资质,他不仅思维敏捷,悟性超群,并且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更兼胸怀大志,气度不凡,因此深获父亲的钟爱。宇文泰曾不止一次地赞叹道:“日后继承吾志,成就大业的人,必是这个儿子。”

宇文邕在十二岁那年被封为辅城郡公。两年后,其三哥宇文觉正式以宇文氏的周政权取代了元氏的西魏政权,是为史称的“孝闵帝”,宇文邕即被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九个月后,孝闵帝遭到废黜,遂由其长兄宇文毓继位,史称“明帝”;宇文邕则迁升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翌年又进为大司空、治御正,封鲁国公,领宗师。此时,他年方十六,却已在政治方面显得十分成熟和老练,深得明帝的宠信,故而共同参预朝廷大事的商讨和决策。不过,宇文邕在参政时极有分寸,他从不锋芒毕露、讨好争功,只在明帝或其他大臣询及他时,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这些话全都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几乎句句都有价值,明帝感慨道:“四弟诚如孔子所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啊!”

明帝与他的前任孝闵帝一样,在位的时间甚为短促,原因都在于他们并不心甘情愿地充当野心勃勃的宇文护的傀儡。宇文护买通膳部下大夫李安,将毒药置于明帝进食的甜饼中,待到明帝察觉时,却为时已晚。他只来得及在临终之前口授遗诏五百多字,并且谆谆关照:“我的儿子年岁尚幼,不足以担当治国大任。唯有四弟鲁公,宽厚大度,见识出众,如今已经名扬天下,声望日隆。今后能够光大我周氏江山的,必定是他;继我位者,非他莫属!”言毕,溘然辞世,在位不过二十个月,享年也仅二十七岁。

于是,十八岁的宇文邕登上皇位,是即史称的“武帝”。武帝吸取两位兄长的惨痛教训,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并不急于和宇文护为敌。他在次年(保定元年,561)正月,便将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权交给大冢宰宇文护,并令五府总于天官,事无巨细,都允许宇文护先断后奏。宇文护获此特权后,倒也逐步放松了对武帝的戒心,武帝遂得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权的建设方面。

当年七月,北周铸造了一种新的钱币,名为“布泉”,以一抵五,与原先的五铢钱一起在境内流通。保定二年(562)正月,武帝下令在蒲州(治所在蒲坂,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的蒲州)开凿“河渠”,在扼关、河之要的同州(治所在武乡,即今陕西省大荔县)开凿“龙首渠”,以有利于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保定三年三月,司宪大夫拓跋迪完成廷尉卿赵肃的未竟之业,撰成《大律》二十五篇,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条;制罪则有杖刑、鞭刑、徒刑、流刑、死刑五种,每种又各分五等,故共计二十五等制罪法。武帝旨在严明法纪,整肃社会秩序,然而由于宇文护别有用心地企图以“宽政”讨好大众,因此实际上是在武帝清除宇文护之后,这些法律条文才得以充分执行。

宇文氏政权之所以以“周”为号,乃是刻意模仿建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周王朝,其各种制度礼仪,多以古代的周礼为楷模。武帝以发扬光大父兄之业为己任,当然尽可能地复古尊周。

保定三年(563)四月,武帝按照周制,准备亲自视察学政(称为“视学”),而“三老”(古代天子设“三老”以掌教化)之职则命太傅燕国公于谨担任。戊午日,武帝前赴太学,恭恭敬敬地在门屏之间迎拜进门的“三老”于谨。此后,于谨在中楹面南而设的三老席中就座,武帝则在斧形屏风之前向西站立。其后,他捋起袖子,跪着割肉、进馔,侍候于谨用餐。餐毕,武帝面北而立,接受三老的教诲。

于谨说道:“木材必须用墨绳画线之后,始能加工得平直方正;君主则唯有虚心纳谏之后,才能知晓得失,求取天下安宁。……人可缺饮少食、不用武力,但却不可丧失信用,但愿陛下守信勿失。……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那么善人就纷至沓来,恶人则退避三舍。……天子的过错,如日月之蚀,天下人莫不知晓,因此请陛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三思而行,千万慎之,慎之!”武帝闻言,耸然动容,表示完全接受,再次恭敬地向三老拜谢。自夏、商、周三代以降,像这样的视学、养老、乞言之礼,除了东汉明帝外,就只有北周武帝施行过。因此,这不仅是个形式,也是重要的示范,对于官吏和民众的修身立德颇具促进作用。

然而,宇文护所作所为造成的局面,却与武帝的愿望背道而驰。他专擅朝政,为了维持自己的特权与地位,打击反对势力,不惜结党营私,奸徒小人乘虚而入,窃据要职,贪赃枉法,从而搞得朝野不宁,民怨沸腾。此时,武帝认为清除宇文护的时机业已成熟;而其同母弟卫王宇文直也恰巧出于私人恩怨,亟希诛杀宇文护。武帝利用这点,二人心同此意,再与右宫伯中大夫宇文神举、内史下大夫王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密谋,终于在天和七年(572)三月丙辰日,将宇文护诱入太后殿内,出其不意地斩杀之。武帝在诛杀或罢黜宇文护的子嗣及盟党后,于丁巳日颁诏大赦,并且改元建德,以表示周政权将以“树恩德于民”的一种全新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武帝在此后的作为,确实使之渐具“明君”的形象。他亲理万机,善辨贤愚,用法严正,不徇私情,因此内外肃然,民心归附。其胞弟卫王宇文直一心想取得宇文护此前的权位,但武帝坚持不予。皇太子在岐州猎获两头白鹿,作为“祥瑞”上献,但是武帝却不接纳,下诏声称,圣君之关键不在于“瑞”,而在于“德”。武帝认为,当前天下尚未统一,人民衣食不丰,故而君主更应以身作则,不尚奢侈,务行俭节。他日穿布袍,夜盖布被,不用金银饰品,禁止雕刻装饰,内宫嫔妃,不过十多人而已。

武帝在去世前数年内完成的一件大事,便是将业已摇摇欲坠的北齐高氏王朝彻底击溃,使得中国的北方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建德四年(575)七月,武帝下诏伐齐,以陈王宇文纯等人为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等人为后三军总管,自己亲率六万之众,直指河阴,取得较大胜利。后因中途患病,方始撤军西归。翌年十月,武帝再度伐齐,相继夺得晋州、晋阳等北齐要地。三个月后,即建德六年(577)的正月,北齐的胡太后、后主高纬、幼主高恒悉数被擒,该政权正式灭亡。

宣政元年(578)五月,武帝率领诸军讨伐突厥,但是突发急病,只能停止进军。回到长安后,于六月丁酉日去世,年仅三十六岁。武帝临终时带着相当的遗憾,这不但因为自己尚属壮年,未能完成更为轰轰烈烈的统一中国的大业,还因为他无可奈何地将帝位传给了不成器的皇太子宇文赟(其他儿子不是无能,便是年幼)。两年之后,政权正式为杨坚所得。

宇文宪(544—570) 字毗贺突,乃是宇文泰的第五子。他从小聪明机智,卓有见识,器宇轩昂,相貌端庄。幼年时期与四哥宇文邕(即后来的武帝)一起学习经、史,都能很快领会,得其要旨。有一次,宇文泰让各个儿子自己任意选择骏马,只有宇文宪选择了一匹杂色马。宇文泰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弟兄那样,选择看来十分悦目的纯色马,宇文宪答道:“此马的毛色既然与众不同,则其神骏程度也很可能异乎寻常;再说,日后从军作战,一旦军情紧急,我也便于立即在众马中辨认出自己的坐骑来。”宇文泰闻言大喜,称赞道:“这个孩子见识不凡,今后必成大器!”从此,宇文泰见到杂色马,就往往说道:“这是我儿子的马。”随即赐给宇文宪。

西魏恭帝元年(554),宇文宪封为安城郡公;其兄孝闵帝登基之后(557),则拜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至明帝武成初(559),年仅十六岁的宇文宪便出任益州总管、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进封齐国公,食邑万户。他年龄虽然不大,但对于政治之道却颇为精熟,善于抚慰百姓,公正断狱听讼,因此博得民众的称颂,为之树碑,留美名于千古。武帝保定年间(561—565),宇文宪拜为雍州牧。他在晋公宇文护东伐北齐的战役中,治军有方,表现得积极主动,胜于其他诸将,因此深得当时执掌大权的宇文护的赏识和重用。

武帝天和三年(568),宇文宪出任大司马,治小冢宰,并兼雍州牧。嗣后,他长期率军与北齐交战,累建功勋,天和六年(571),宇文宪率军二万,出自龙门,在夺得齐地之后,故意撤军回到本国境内,致使齐将认为周军无力经略较远的地区,从而放松了戒备。宇文宪则乘机渡河突袭,攻克了不少城池。这些战功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天和七年(572)三月,宇文护被武帝诛杀。宇文宪觉得自己曾获宇文护宠信,故主动向武帝请罪。武帝安慰他道:“我朝的天下,乃是太祖(指宇文泰)所创,我们后辈守护这份基业,都小心翼翼,唯恐有何闪失。但是宇文护却欺君罔上,图谋不轨,因此被我诛杀,以保卫社稷的安宁。你与我有手足之情,休戚与共,并且未曾涉及宇文护的篡位阴谋,哪里有什么罪,何必于心不安?”宇文宪遂继续得到“重用”,出任大冢宰。

不过,这只是形式上的信任,因为武帝鉴于晋公宇文护等人的历史教训,十分注意限制皇亲的权力。宇文宪深知武帝的顾忌,因此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极其小心,首先是确实不作非分之想,其次则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忠心。他因此逐步获得武帝的真正信赖,以至武帝的同母弟卫王宇文直一再进谗言,要求武帝除去宇文宪之时,武帝仍然不为所动,未曾产生疑虑之念。

建德四年(575),武帝打算征讨北齐,当时只与内史王谊密议,其他人一概不知;而接着与之商议的人,便是齐王宇文宪。宇文宪立即表示赞同,并且在大军将发之前上表武帝,请求献出自己的私人财产,充作军饷,资助国家。武帝虽然没有收纳他的捐献,却当着众公卿的面予以赞扬:“为臣者便当如齐王。我只要求人人都有如此忠心,却不必你们捐献私财。”宇文宪的声望陡然提高,当年,北周政权新设“上柱国”一职,便以宇文宪任之。

建德五年(576),武帝大举东征,宇文宪则率领二万精骑,充任前锋,连克北齐洪洞、永安二城。当时,陈王宇文纯屯军千里径,永昌公宇文椿屯军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驻守汾水关,他们全都归宇文宪指挥。先是,宇文宪吩咐宇文椿道:“兵不厌诈,并无常式,只能见机而作,伺机而动。因此,你这次扎营,不必用帐幕,而可伐树建造简单的木屋。待到日后悄悄撤军之后,仍保留大军未动的架势,那么便可起到迷惑敌人的重要作用。”宇文椿如言伐树建屋,果然在后来使得齐军捉摸不定,贻误了取胜的良机。

诸如此类的事例为数甚多,充分体现了宇文宪杰出的军事才能。北周武帝迅速击灭北齐,固然与北齐统治者自己的腐败颇有关系,但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宇文宪“尽忠报国”之心,以及不同凡响的军事天才。在武帝晚年,宇文宪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将帅,以至当他以生病为由,婉辞北征突厥的任命时,武帝竟说:“你若不去,还有谁能胜任?!”足见武帝对他的信任,亦见其地位的重要。

然而,当武帝于宣政元年(578)六月病逝,昏庸无比的皇太子宇文赟(即“宣帝”)继位之后,宇文宪却因为地位尊贵(为宣帝的叔父)、德高望重而受到宣帝的深深忌惮。尽管宇文宪竭力谦让,避免造成热衷于权力的形象,但是仍然无法消除宣帝对他的恶感。

宣帝甫一登基,就以高官厚禄相许,要求宇文孝伯设计陷害宇文宪,然而遭到宇文孝伯的婉拒。宣帝遂与开府仪同大将军于智、郑译等人密谋,诬陷宇文宪图谋造反。六月甲子日晚,宣帝召宇文宪入宫,突出伏兵,将他擒获。于智恶言诬蔑,宇文宪则理直气壮地与之相辩,但是宣帝不容分说,竟将他当堂缢杀。宇文宪的一些挚友也相继遭到杀害,天下之人都为之称冤不已。

评:综观北周政权,武帝之前的两帝,总共在位不过两年半;而其后的两帝,相继在位也仅仅两年半。显而易见,北周的代表即是武帝,北周的支柱也是武帝。其政权随武帝之兴而兴,随武帝之亡而亡。政权的兴衰存亡全部取决于单独一人,这就“寡人”而言,似乎无上荣耀,但是就整个国家与人民而言,则无疑悲惨之极。

宇文宪不但有杰出的才干,而且忠心耿耿,竭力报国。其诚意曾经感动了武帝,使他对自己的态度,从颇怀疑虑到充分信任。然而,宇文宪同样的诚意对于继位的宣帝来说,却丝毫不起作用,乃至被他横加罪名而予以杀害。忠心耿耿的同一大臣,面对优劣迥异的帝君,也可能遭致截然不同的结局。“伴君如伴虎”,信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4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