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尉迟迥 司马消难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9:24 0


尉迟迥(?—580) 字薄居罗,源出鲜卑的别种尉迟部,因以为姓,世居代地。其父尉迟俟兜,颇有识见,娶宇文泰的姊姊,生尉迟迥与尉迟纲。尉迟俟兜在临终之前将两个儿子召至面前,说道:“依我看来,你们二人都有贵相,日后将能成就伟大事业,只可惜我寿数有限,无法见到你们飞黄腾达的那一天了。希望你们好自为之,切莫错失了大好机会。”

尉迟迥自幼就相貌俊美,聪明机灵,并有远大志向,既得父亲临终前的嘱咐,更加着意于修文习武,笼络才士,以积聚以自己为核心的庞大势力。成年后,他追随实权人物宇文泰,出任这位“大丞相”的帐内都督;又娶西魏文帝的女儿金明公主,遂拜为驸马都尉。宇文泰收复弘农、击破沙苑之战,尉迟迥都随军出征,并且立有不小的战功,因此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宇文泰对于尉迟迥相当出色的文武才能极为赏识,故而委以重任,不久后拜为大将军。

西魏大统十四年(548),侯景引军南渡长江,在嗣后的四五年中,搅得梁王朝天翻地覆,内争不已,战乱频仍。当时据守江陵的梁湘东王萧绎受到业已占领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侯景的巨大军事压力,于是一方面与北方的两个邻国修好,另一方面则求助于已在蜀中经营多年的八弟武陵王萧纪。然而,萧纪并不予以理会。此后,武陵王萧纪和湘东王萧绎相继在蜀中及江陵称帝。西魏废帝二年(553)三月,武陵王更率大军东下,志在夺取湘东王的领地。萧绎惊恐异常,便发书向西魏求援。

宇文泰当即说道:“如今正是袭取蜀地的好机会。取得蜀地后,又可钳制梁政权,这个良机岂能轻易错失?”于是召集群臣作进一步谋划,不料大部分文武朝臣提出异议,认为不宜妄动。唯有尉迟迥支持宇文泰,他申辩道:“萧纪目前尽率精锐部队东下,蜀中已经空虚,我军若于此时突然征伐,必能事半功倍,甚至兵不血刃地掠地千里。”宇文泰深以为然,便将伐蜀之事交给尉迟迥全权负责,并询问他有何妙策。

尉迟迥答道:“蜀地与中原隔绝,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当地人自恃山川险阻,决不会防备我军突袭。因此宜用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出其不意地直冲他们的腹心之地。蜀人猝不及防,必然心胆俱裂,丧失斗志,则我军攻城夺池,应当易如探囊取物。”宇文泰便将包括一万二千甲士、骑万匹的一支精兵交给尉迟迥,从散关伐蜀。

一路进军,果如尉迟迥所言,魏军势如破竹:先至剑阁,安州刺史乐广投降;接着,镇守潼州的梁州刺史杨乾运也降;益州刺史萧简明正史——尉迟迥 司马消难在屡战不胜之后,也偕同武陵王之子萧肃一起归降。尉迟迥对于归附者都待之以礼,各类人员大多仍操旧业,只是收取部分奴仆与钱粮,用以犒赏部下,在此之外,则严肃军令,不准侵扰当地百姓。经过他的一番经营,宇文泰非但取得蜀地,就连民心亦然归附,其功勋之大,当时无人能及。

宇文泰因此立即授尉迟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未几,宇文氏正式取得政权,建立北周(557),尉迟迥遂进位柱国大将军,并因平蜀之功而封“宁蜀公”,又进“蜀公”,食邑一万户。在北周政权的二十年间,尉迟迥作为功臣和元老,始终享有高位和殊荣。宣帝即位(578)后,尉迟迥拜为大前疑,出任相州总管。

然而,当宣帝驾崩(580)、杨坚辅政后,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杨坚对望位素隆的尉迟迥颇为忌惮,便以韦孝宽取代他而为相州总管,以逐渐削弱其职权。尉迟迥一方面感到杨坚怀有篡周的野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愿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于是以相州为据地,起兵造反。他声称:“杨坚不过凡庸之才,只是借助太后之父的身份,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其篡位之心,已经暴露无遗。我今天将禀承先帝遗旨,竭力扶助宇文氏的江山,希望各位与我休戚与共,尽忠报国!”

就这样,尉迟迥自号“大总管”,署置百官,奉赵王宇文招的儿子号令天下,公然与长安的政权分庭抗礼。时任青州总管的侄儿尉迟勤同时响应,一时间,两人所辖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青、胶、光、莒诸州全都举起“义旗”,聚集兵众数十万。尉迟迥为了进一步壮大力量,又北与高宝宁联结,以通好突厥;南则与陈朝媾和,许诺事成后割让江、淮之地。

然而,尉迟迥遇到的对手是杨坚,一个极有见识和才干的人。名将韦孝宽、高颎等均为所用,尽心尽力,仅在六十八天之后,便彻底击溃反军,尉迟迥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司马消难(?—589) 字道融,河内(郡名,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的地区)温人。其九世祖司马模,曾任晋代的司空、南阳王;八世祖因晋乱而出奔凉州,遂居于此,后则徙居云中;其父司马子如,始终追随高欢及其继承者,经东魏而至北齐政权正式建立,位至尚书令。

司马消难自小就仪容俊美,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他对于经史诸籍颇为精熟,遂以爱好文学而自我标榜,沽名钓誉。借着父亲是当朝权贵的良好环境,司马消难有意识地结交诸多著名文士,如邢子才、王元景、魏收、崔瞻等,都经常成为他家的座上客。他最初出仕时担任著作郎,后则娶高欢之女为妻,顿时“身价倍增”,相继迁升驸马都尉、中书、黄门郎、光禄少卿,后又出任北豫州刺史,镇守武牢。

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其在位的最后三四年中,嗜酒成癖,喜怒无常,常凭一时的好恶而滥杀无辜,以至朝臣个个自危,莫不怀有朝不保夕之感。司马消难虽然身处外省,但也颇感惶惶不安,常恐灾难突然自天而降。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飞来横祸,他着意于笼络人心,培养羽翼,对于管下的百姓也展示出一副宽厚仁慈的样子,因此当时的口碑倒也不错。

然而,一件突发之事却使司马消难遭受了“池鱼之殃”:早在高欢之时,就有江湖术士“预言”道:“亡高者黑衣。”高欢从此十分忌惮黑衣,乃至出行之际,都不愿遇见以缁衣为服的佛门弟子。这一忌讳旋即传给了他的继承者。

天保八年(557),文宣帝高洋前赴晋阳,忽然想起这一忌讳,便问左右道:“什么东西最黑?”左右答称:“最黑者莫过于漆。”高洋却立即联想到“漆”与“七”谐音,而其七弟、上党王高涣正是勇武绝伦、威名远扬之人,并且曾经因聚集邺城不法之徒肇事而受过处罚。当时心智已不太正常的文宣帝,立刻遣人赴邺城征召高涣。高涣觉察情势不妙,遂在途中杀死押解使者,渡河南逃,但是最终仍被捕获,投入地牢之中。

本来,此事与司马消难毫无瓜葛,然而,在高涣脱逃、高洋全力搜捕期间,朝中大臣都在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这次上党王似乎旨在逃往成皋,即司马消难北豫州的治地。因此,如若这两人联合起来,共同叛反,那么就如虎添翼,朝廷将极难应付了。这类私下议论未几即传至文宣帝耳中,他顿生疑虑,便即下令进一步追查。

司马消难大起恐慌:一则,“谋反”的罪名非同小可,虽属谣言,却不易辨明;二则,他最近尚因贪赃之罪被御史弹劾,朝廷对他印象欠佳;三则,他与公主夫妻感情不睦,公主曾向文宣帝抱怨,因此他和帝君的“郎舅关系”也就日趋恶化。鉴于高洋近年来往往一个“心血来潮”就无端杀人,司马消难便不得不立即采取紧急行动,以保全性命。他遂于翌年(558)二月密令亲信裴藻潜赴关中,向建立不久的北周政权请降。

三月,北周朝廷派遣柱国达奚武、大将军杨忠率精骑五千,从小道潜入北齐境内五百里,迎接司马消难。但是,接连三次飞骑通知司马消难,均未见回音,此时,距北豫州治所虎牢已仅剩三十里路。达奚武怀疑发生了变故,意欲撤退,但是杨忠则坚持继续前进,他说道:“以目前形势而论,退则必死,进则或生,与其如此,不如绝处求生!”

于是,杨忠独自率领一千骑兵前赴虎牢城下。城墙高峻,无法攀缘,他便静待黎明,城门一开,疾驰而入。但是,北齐的虎牢城镇将伏敬远却不甘降服,率领二千甲士,据守东城,并举烽火示警。达奚武怕夜长梦多,不敢攻城,立即带着司马消难及其家属、部下,掠取了部分财物,先行撤退。杨忠则以三千骑兵殿后,疾退至洛水南岸,稍事休息。

但是,此时北齐的追兵亦已到来,屯军洛水北岸。杨忠安慰众将士道:“你们且放心用餐,齐人必定不敢渡河与我们这些已处绝境的人作生死搏斗。”果然,北齐将帅不愿与周军以命相搏,便不再渡河,杨忠遂得以从容归国。达奚武事后赞叹道:“我一向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勇将,但今日亲见杨公如此作为,实在自愧不如!”

司马消难降附北周,被授予大将军、小司徒,封荥阳公;多年后跟随武帝东征北齐,回来后迁大后丞,除梁州总管;大象元年(579),则出任郧州总管;其女司马令姬在是年七月被纳为静帝的皇后。

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驾崩,静帝年幼,杨坚遂以“辅政”之名而独揽大权。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纠合时任青州总管的侄儿尉迟勤,一同起兵叛反。司马消难认为这是进一步扩大势力、争夺更高权位的大好时机,于是也举兵响应。他以开府田广等为心腹亲信,杀害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郧州刺史蔡泽等四十余名不愿曲从的官吏。他所辖的郧、随、温、应、土、顺、沔、儇、岳九州以及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涢水等八镇均不再受北周朝廷控制。

司马消难将其子司马泳质于江南的陈王朝,以换取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陈宣帝投桃报李,即于八月拜司马消难为大都督、总督九州八镇诸军事、司空,赐爵随公,同时遣军支援。杨坚命柱国、襄州总管王谊为行军元帅,发荆襄之兵大举讨伐。待到北周大军抵达郧州时,司马消难见势不妙,遂率其部众,以鲁山、甑山二镇归降陈朝。

此后,司马消难便依附陈朝,直至隋文帝杨坚在开皇九年(589)最终灭陈,才又以“亡国之臣”的身份为杨坚所获。由于当年杨坚之父杨忠因迎司马消难西归之事而与他结下友谊,成为异姓兄弟,感情颇笃,故而如今的隋文帝特赦司马消难死罪,只配为乐户,并且在二旬之后索性放免,亲加慰抚。然而,司马消难已无福再享受荣华富贵,不久之后即在家中去世。

评:虽然杨坚确有篡周之心,但是尉迟迥之起兵,却也在相当程度上出于个人权力的争夺,而并非完全为了宇文氏的江山。此外,他采取这种方式对付杨坚,其效果适得其反:令杨坚更获得独揽大权的口实。尤其错误的是,尉迟迥竟然试图借助外敌(北齐的绪余高宝宁、突厥、陈朝)来打内战,甚至不惜割让国土,这种引狼入室的做法殊不足取。就此看来,尉迟迥晚年之败,实是咎由自取。

司马消难颇具才华,八面玲珑,初事于齐,继归于周,终又降陈。他固然因此取得不小的“富贵”,但是其晚年的结局却也足够狼狈,得以保住老命,已是托天之福了。此外,他在世人心目中,也是臭名昭著,以“轻于去就”闻名;甚至其妻子也公然告诫别人,防备他的“性多变诈”。所以,人们谈及反复无常的小人,多以司马消难为例。为官、为人者,一至于斯,实是最大的悲哀!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