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北魏末的动乱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22:50:23 0

北族中下层的不满

此后,北族中下层民众对王朝的不满与日俱增,最终严重到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在上一章提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把北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迁往洛阳,一部分留在北方。从迁移到洛阳的人(因平城古称“代”,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被称作“代迁户”)中选拔出称为羽林、虎贲的近卫军。这一次动乱便是由这些近卫军因对北魏王朝的不满而发起了行动。

北魏末的动乱

78 北魏要图——六镇图 资料来源: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筑摩书房)

自北魏建国以来,构成北魏国军核心的拓跋鲜卑便成了为北魏王家效力的中坚,为帝国的兴旺而竭力奋战。然而,当时高官都被王室和胡汉的贵族所独占,而中下层官职则由汉人垄断,到后来以拓跋鲜卑为首的中下层北族逐渐被边缘化。在近卫军羽林、虎贲中广泛吸纳代迁户也是为了消除这些刚迁居洛阳不久、陷于贫困的中下层北族的不满,并保证他们的生活。虽然这个时候同时还大力采取措施,录用代迁人士为文官,但这一举措却又激化了北族和多数任职文官的汉人之间的暗斗。

孝文帝去世大约二十年之后,在孝明帝在位初期,汉人出身的官员张仲瑀上奏朝廷,建议改变官员选拔方法,排抑武人,不让他们进入士大夫行列。这里所说的武人指的是拓跋鲜卑为中心的羽林、虎贲等北族。张仲瑀的这份排斥北族的奏章,足以让羽林、虎贲的将士感到愤慨。

神龟二年(519),他们走上街头,大骂张仲瑀,演变成袭击张仲瑀及其父亲、北魏王朝要人张彝的行动。同伙的一千人首先袭击了尚书省,随后手持火把,冲进张彝府中,将张彝拉出来,使他狼狈不堪。他们放火烧张府,将张仲瑀之兄活活烧死。张仲瑀和张彝好不容易出逃活命,张彝不久即死去。

然而,对于这场暴乱,朝廷仅仅处斩了八个主谋,而对其他人实施大赦,不再问罪,草草处理了这一事件。朝廷不得已采取的这种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反映出当时体制的松散与危机的严重程度,有识之士则从中看出了亡国的先兆。

据史载,从北魏末年的叛乱中崭露头角、此后建立了北齐王朝的高欢,当时从北边的军镇作为信使来到洛阳,亲眼目睹了这场骚动,并且看到朝廷担心事态演变成叛乱而不敢作出处罚,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朝廷这样下去,今后会出现什么局面,于是返回北镇,广散家财,募集志同道合的人,为迎接乱世做好准备。

北镇之乱

北魏的乱象不只是源于代迁北族的不满。北方产生了更加严重的问题。自从拓跋部南进、在中国建立北魏王朝之后,柔然在蒙古高原迅速扩大。为此,北魏在北边设立了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将以鲜卑为主的北族、中原的汉人豪族等安置在那里,使之承担起国境防卫的任务。

最初这些人都被当做国之栋梁对待,拥有免服税役的特权,许多人因立下军功而出人头地。然而随着北魏统一华北,并且与柔然的作战胜利的一方总是北魏,北镇在北魏国家中的重要性便逐渐减弱。尤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国家重心南移,北镇由于距离首都非常遥远,住在洛阳的人们对北镇的关心也就日渐淡薄了。

在记述当时情况的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如下记载,“北魏从建国开始便重视国土的防卫,由名门世家子弟承担这一任务。因此他们都豁出性命尽忠职守。国家也相应给予特殊待遇,不仅提供官场晋升的机会,还免除其税役。然而到了此时,即使一生卖命操劳,最多也只能当上小队的头目。而同族迁往洛阳的人,却成为贵族,荣显腾达,其状况与留守北方的人天差地别”。“北镇的人被称为‘府户’,与身份卑贱的人同等待遇,既无法进入官场,也羞于与大族结亲。然而,在洛阳的同族人,荣显至极。这自然引起怨愤,希望北镇各地区取消军镇制度,和中国内地一样设置郡县制,免除府户的义务,使他们成为平民。”(参看《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

在北魏前期,鲜卑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作为中国的统治者高高在上。因此鲜卑士兵与户籍设在地方行政区划的州郡县中的普通汉人不同,他们的户籍归属于北魏国内各地的军镇。北镇的人被称为府户,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北魏后期所出现的上述情况,说明受北魏王朝中国化的时代大潮的影响,士兵府户的身份已成为希望被“宽免”的对象了。从中可以看出,被发配到以北镇等军镇地区的北族,其愤懑之情有多么强烈。

另一方面,北魏在前期对在外蒙古一带扩张势力并屡次入侵北魏边塞的敕勒族人进行了彻底讨伐,并将从中得到的数量庞大的敕勒降民用作防卫柔然的兵力。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其总人数达百万之众。这些人也被安置在北镇,以用于北魏北边的防卫。北魏进入中原时,鲜卑军的总数约为四十万,敕勒兵数量与之相比,规模非常庞大。

另外,我们在第三章举例讲到,北魏太武帝进攻南朝控制下的盱眙城时,曾说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君若杀丁零、胡,无不利!”正如太武帝所说的,北魏的军事编制由核心的鲜卑军以及作为挡箭牌的其他种族的军人构成。北镇的敕勒兵也起了同样的作用。北镇的鲜卑尚且处于如前所述的境地,人数更多的敕勒兵处境如何大概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这些人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讨伐柔然的十万北魏军无功而返,北镇的人见状,确实感到朝廷的无力。北镇之一的沃野镇的镇民、匈奴人破落汗拔陵杀掉了镇将,率先造反,同属北镇之一的柔玄镇的杜洛周、怀朔镇的鲜于修礼等人相继响应,叛乱瞬间扩大到北边全境。朝廷虽然答应改镇为州,将镇民从军籍中解放,但为时已晚,叛乱已开始呈现出向全国扩散的势头。

尔朱荣的登场

另一方面,对此作出反应进行镇压的北魏朝廷,当时正陷入政争不断、功能不全的局面。宣武帝、孝明帝时期的政治,随着皇帝和诸王权力的不断强化,外戚、宦官也逐渐成了两股跋扈的势力。羽林之变和北镇叛乱时,北魏的实权掌握在孝明帝的生母灵太后手中。

正如上一节所说,按北魏的祖制,皇太子的生母会被赐死。然而,由于孝文帝的改制,这一规矩不再实行,同时也由于宣武帝的庇护,灵太后尽管是储君的生母,并没有被赐死。孝明帝即位后,她成了皇太后,由于孝明帝年幼,朝政的实权便一手在握。

然而,太后干政宠信宦官和近侍,此后乱象不断,纲纪涣散便无可避免。问题不仅仅是宫廷内部混乱,皇太后还滥用国家财政,修建寺塔,极尽奢华,甚至数度游幸永宁寺、龙门石窟、嵩山等地,每次都要征发人力,使民众疲于应对。

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北镇叛乱爆发。太后担心自己的不端行为被孝明帝知悉,甚至杀害了孝明帝的近侍。随着孝明帝年龄增长,日益对太后的淫乱专权感到憎恶,与太后一派的对立不断加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武泰元年(528)太后竟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将皇帝毒死,立年仅三岁的元钊(孝文帝的曾孙)为帝。太后的这些行为当然招致朝野的激愤。当时在山西北秀容(太原北面)扩张势力的武将尔朱荣成为反太后的领袖。

尔朱荣出身契胡族长的家族中,其先祖跟随道武帝称霸中原,立下功勋,后来率领部民来到山西省北秀容地区,维持着与北魏王室的姻戚关系,成为当地一股潜隐的势力。在北镇叛乱时,得知孝明帝驾崩的消息,尔朱荣痛斥太后一派的恶行,拥戴孝文帝之孙、长乐王元子攸(后来的孝庄帝),开赴洛阳。随后,要求百官到行宫上朝,追究天下大乱和孝明帝驾崩的责任,任由太后、少主元钊、皇族以下一千三百人遭受军队的杀戮。

北魏末的动乱

79 山西省北秀容附近的牧场

这场惨剧史称河阴之变。此时尔朱荣已有篡夺北魏之意。不过,由于占卜结果不如意,同时意识到北魏尚未完全失去天下人心,尔朱荣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重新拥戴长乐王元子攸,是为孝庄帝。

另一方面,沃野镇的破落汗拔陵发起叛乱,与之相呼应,南方的高平镇的酋帅胡琛、关中秦州城民莫折太提、莫折念生也揭竿而起。破落汗拔陵的叛乱瞬间波及全部北镇,不过暂且被广阳王元渊所剿灭。然而,朝廷将这个过程中投降的多达二十万生活贫困的镇民遣散到定州、冀州、瀛洲等地(今以河北省为中心的地区),以便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却使暴乱从北部边境蔓延到了北魏的心脏地带。此时广阳王元渊感叹道:“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而作。”不久,难民在鲜于修礼、杜洛周的带领下集结,后集中到葛荣麾下,组成一支数量达几十万的大军。

尔朱荣掌握洛阳中央的实权时,正是葛荣集结叛乱军之际。葛荣的部队号称百万大军,向洛阳进发。虽然尔朱荣一方的军队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针对轻敌的葛荣军,尔朱荣巧施妙计,在其进军沿线各地布下伏兵,成功地击溃葛荣军队。随后吸取了此前的教训,让投降的士兵自己决定去留,录用其中有才能的人,于是乱徒很快四散而去。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破落汗拔陵叛乱所引发的华北大乱被一举终结了,但事态并未就此平息而继续有新的发展。在大乱中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魏末英雄出现了,许多人逐渐认识到,北魏王朝的灭亡近在朝夕。

由于在与葛荣军的大战中获胜,尔朱荣的威势越发变得稳固,相应的,其专横程度也日益加强。另一方面,魏末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同样身逢北魏末年乱世的汉族名士封隆之发起了勤王之号召:“国耻家怨,痛入骨髓,乘机而动,今实其时。”

这种现象说明,与五胡十六国到北魏前期时汉族士大夫拒绝承认胡族政权相比,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魏末年汉族士大夫竟然对北魏产生了勤王的想法,可以说这种变化让人感觉恍如隔世。这其中包括上一章考察的北魏王朝自身的变化,尤其是孝文帝改革以后急速出现的变化。

然而,北魏王朝的威势到这个时候却只有依靠掌握朝廷实权的权臣才得以维持,尔朱荣成为奠定此后北齐、北周王朝根基的高欢、宇文泰的先驱。这些实权在握的人高举勤王的旗帜,巧妙地操纵着北魏王朝,逐步实现其篡夺的野心。在这样的时局下,尔朱荣在自己的老巢山西晋阳,遥控朝廷,在皇帝左右安插自己的亲信,首都的动静,无论大小,尽在掌握之中。其势力不断膨胀,甚至公然发出了不逊的言论:“孝庄帝是在谁的大力支持下才登上帝位的?”孝庄帝被尔朱荣的这种僭越行为激怒,最终杀掉了他,却招来了尔朱荣一族的反叛,结果孝庄帝被尔朱兆抓到晋阳,死于非命。

然而, 此时在尔朱荣势力中崭露头角的高欢说道:“举兵犯上,大逆不道”,严厉地批判尔朱兆的行动,举起了勤王的旗号。结果,旧尔朱荣的势力从此产生分裂,最终霸权被高欢夺取,权臣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从尔朱荣与孝庄帝之间转移到高欢与其拥立的皇帝出帝脩之间,重又出现。

高欢的出身

高欢自称是河北渤海郡蓨人,即与我们在第三章讲到的北魏名臣、渤海的高允同族。而记载高欢所开创的王朝——北齐历史的《北齐书》本纪中,说高欢名叫贺六浑(贺六浑是具有鲜卑风格的名字),先祖移居到北镇之一的怀朔镇,风俗习惯逐渐与鲜卑相同。从这段记载来看,估计高欢实际上就是鲜卑人。另外,北齐建国功臣、后来被高欢所出卖的高乾是真正的渤海蓨人,在其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由于不是颍川原来的随从,也不是丰沛时的故交,因此不能作为心腹得到高欢的信任。”也就是说,他借用刘秀和刘邦的故事,指出自己和高欢并非同族。这更进一步地说明高欢是鲜卑人。

据史载,高欢自幼家贫,后来娶了一家富户的女儿为妻,才拥有了马匹,成为怀朔镇的队主。后来他从队主转任信使,来到洛阳,曾给洛阳的一位下级官吏麻祥当差。有一次麻祥让高欢吃肉,按理只能站着吃,高欢却坐了下来,立即被麻祥斥责,还被鞭打,受到了侮辱。前面我们讲过北魏末年被蔑称为“府户”的北镇镇民的穷苦状况,而高欢受到麻祥的苛待,生动地表现了洛阳官人是如何对待“府户”的。

不过,高欢在洛阳的生活并非始终只有屈辱。目光敏锐的他想必对我们前面讲到的壮观奢华的洛阳城的光鲜和阴暗两面都有充分的认识吧。另外,羽林之变所导致的混乱,使他预见到了北魏衰亡的征兆,于是高欢回到北镇,倾尽家产,招募同志。这段期间,他与司马子如等北齐建国的股肱人物聚集在一起。后来造成南朝建康从繁荣走向没落的侯景也作为其中一员而出现。后来,当被安置到华北的北镇难民在杜洛周和葛荣的领导下再次叛乱时,高欢与其同志一起先是投靠杜洛周,此后又投靠葛荣,最终成为尔朱荣的部下。随后逐渐崭露头角,在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时一路同行。尔朱荣被杀后,高欢在与尔朱兆进行继承权的争夺中胜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5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