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22:50:22 0

洛阳的繁荣

在迁都洛阳五年后的499年,北魏孝文帝在讨伐南朝的征途中病逝。继位的宣武帝(499—515年在位)于501年,征发了五万余人力,在首都洛阳大兴土木。据史载,这座恢弘壮观的都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由三百余处里坊构成,其中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伽蓝,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北魏洛阳城的繁华。据书中记载,当时的北魏是个强大的国家,乃至从葱岭以西到大秦(东罗马帝国),百国千城,无不追随,胡人的商队和贩客,每天都朝国境涌来,仰慕北魏风土而到此定居的人不可胜数。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74 灵太后所建永宁寺佛塔的发掘现场

当时仅归化北魏的外国人就有万余户,首都洛阳门巷修整,家家户户的大门紧紧相连,青槐的树荫遮住了街道,绿柳垂在庭院中。天下很难得到的物资全都汇聚于洛阳。宣武帝的皇后灵太后所创建的永宁寺,成为一派繁荣景象的象征。相传从西域来到洛阳的僧人菩提达摩,看见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不由地口唱南无,合掌数日,自称这座寺庙的精巧华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即便是走遍人世间,也很难见到。

北魏与佛教

洛阳呈现出的景象,让人觉得北魏确实是一个佛教国家。而北魏最初与佛教的接触,并没有这么密切,在开国皇帝道武帝进入华北之前,鲜卑与佛教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接触。

然而,在北魏进入华北之后,他们与佛教的接触便逐渐增多,在五世纪上半叶太武帝统一华北的过程中,北魏灭掉十六国之一的北凉时,将那里的三千名僧人迁移到当时的首都平城,从此,北魏作为佛教国家的特性便显著地增强了。如第三章所述,太武帝在位期间对佛教大加镇压,而到了其后的文成帝时期,佛教势力再度增加,确立了可称为北魏国教的地位。众所周知,从这个时期起在首都平城西郊的云冈,开始开凿营建大型石窟。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75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在孝文帝、宣武帝以及孝明帝在位期间,佛教得到优厚的庇护,影响进一步扩大,正如前面讲到的洛阳城内数量众多的伽蓝熙熙攘攘一样,呈现出隆盛的局面。尽管现在我们无法亲眼见到当时繁盛的景象,但从孝文帝迁都洛阳时便同期开凿、一直持续到隋唐时的龙门石窟的宏伟气度,便可以感受到当时皇帝和贵族带头掀起的对佛教的信仰狂潮。

据书中记载,四月初四开始的佛诞节,饰以黄金和宝玉的庄严的佛像被抬出来在洛阳城内巡游。初七日,都中登记在册的一千多余佛像聚集到宣武帝建造的景明寺中,各佛像在初八日来到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是时飘散的金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宝盖在天空飘扬,如浮云一般,旌旗多得像树林一样,香烟像雾一般缭绕。梵乐和诵经的声音在天地间回响。在祭礼期间,吞刀吐火、地下出水、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等各种异国的魔术、杂技轮番上演。然而,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当时的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虔诚信仰的姿态,而退化成追求奢华的寺庙和佛像营造、消耗财力和民力的贵族式佛教。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76 北魏洛阳城伽蓝布局图 (参考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绘图)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一则故事,洛阳崇真寺的僧人惠凝死后复活,讲述了阎罗王重复进行着发人深省的审判。书中讲到,努力宣讲佛经、编撰佛典和营造佛像的僧人都要受到惩罚,阎罗王斥责道:“讲经的人很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讲经是僧侣的第一粗行。而编撰经典、营建佛像,图的是得到他人的财物。”他将这些人都赶下地狱,而让坐禅苦行和诵经的僧人升入天堂。这则故事说明,当时对于只在乎比试佛教知识而忘了实践修行、热衷于修寺造佛的贵族佛教已经存有批判。

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与佛教相关的事情上。洛阳城拥有国际色彩的繁华,并非只是表现在佛诞节上的特殊场景,而且是在城内以东西市集为中心、每天都在反复上演的景象。许多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市场周边修建住房,随着洛阳这个巨大的消费型都市的繁华程度日增,许多贵族和平民的生活也逐渐变得奢华起来。

然而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被这个花花世界遗忘的人。在洛阳中央和北边的地方之间,在上层贵族和下层民众之间,形成了落差,不久便演变成导致北魏王朝崩溃的原因。下面,我们进一步对导致北魏崩溃的原因展开探究。

太和谋反事件

如上一章所述,孝文帝的改革是通过重组北魏国家的贵族制而实现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路线遭到以拓跋鲜卑为中心的北族的强烈抵触。在孝文帝时期,最大的抵触是发生于太和二十年(496)的谋反事件。

太和二十年十二月初八孝文帝废了皇太子,两天后,北族的世家大族陆叡、穆泰等人作为主谋,发动了这次谋反事件。当初他们挑头拥戴皇太子,而皇太子被废,也与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关。

此次叛乱大部分北族望门都牵涉其中,因此对于北魏王朝而言,这是一种充满危机感的局面。不过由于孝文帝先发制人,在事态刚刚萌芽时便将其镇压,参与谋反的许多北族被肃清。与第三章讲到的崔浩被诛事件中朝廷的动作相比,当时是对汉族的肃清,而此次的对象则是北族,两相对照,象征性地显示出时代的巨大变化。

然而,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这次叛乱的人大多并非出于反对北魏的中国化政策本身。其佐证是,发动谋反的北族上层人士在北魏的中国化过程中,正是走在最前面的先锋。

据当时的史书记载,他们的不满大多是因为以下一些因素:孝文帝在施政中信任汉族官僚,听从汉族的意见推进改革,由此北族上层人士之间弥漫着一种疏离感;尽管孝文帝的改革使他们获得了新的特权,但改革后取消了以前向皇族以外的人赐予王爵的做法,他们原来的一些特权被剥夺了;洛阳比平城热,出生于北方的北族难以忍受,等等。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77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释迦牟尼像

换言之,他们的谋反是因为不满于既得利益的丧失所引起的,并未联合更广泛的北族中下层民众。说得极端一些,对于北族上层人士而言,中下层的人身份比他们卑贱,孝文帝旨在建立门阀贵族制国家的政策——将他们与中下层北族区别对待、设定北族上层可以与汉族上层通婚的家世——反倒是更受他们的欢迎。

在这种形势下所产生的谋反,很容易被镇压下去。据当时的史书记载,北魏王朝方面也看得清楚:发动此次叛乱的人并没有什么大目标。然而不要忘了,这一事件在北魏的国家纽带中,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555.html

下一篇:北魏末的动乱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