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元帝与江陵的陷落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22:40:45 0

击溃侯景、萧绎成为元帝

武帝死后,侯景企图拥立简文帝而发号威令,各藩镇并不听从。于是他首先派兵镇压物产丰富的三吴地区。自东晋南渡以来,三吴之地作为最富庶的地方以及南朝政权的经济基地,也因为侯景的侵略遭受到与建康一样极大的破坏。都城建康、三吴之地这些南朝最枢要的地区,就这样因侯景之乱而陷入了毁灭的境地。

另一方面,武帝的第七子、封在荆州江陵的萧绎一面保存实力,一面接纳逃出建康的朝臣和难民,不断扩充其势力。席卷三吴之地、企图向西延伸势力的侯景派兵进攻江陵,两军在巴陵展开激战。

当时萧绎任命名将王僧辩为讨伐侯景军的主帅,巧妙地指挥水军大挫侯景军的锐气。侯景军向建康败退,王僧辩又率军尾追,顺着长江直下,来到湓口(江西九江),在这里遇到从广东北上讨伐侯景的陈霸先。两军发誓合力讨灭侯景,一齐向建康逼近。逃回建康的侯景杀掉简文帝,自己称帝,虽奋力迎击王僧辩和陈霸先的军队,却不敌从秦淮河北岸登陆的联军锐锋,向东逃去。然而,由于其部下在钱唐造反,侯景将成为累赘的两个儿子遗弃在水中,带领几十个手下向海上亡命,最终被其随从出卖。552年四月,侯景死在船上,了结了他坎坷的一生。

就这样,王僧辩等将领努力平定了叛乱,又拥戴其盟主萧绎登上了帝位(元帝,552—554年在位)。不过,考虑到建康、三吴之地一片荒凉,无力承担朝廷运作的重任,即位典礼从原来南朝的帝都建康改到江陵举行。

然而,宗室内部的争斗并未就此罢休,元帝不得不与打着讨伐侯景旗号、从成都东下的武陵王萧纪争夺帝位。虽然这场战争以元帝的胜利告终,但在此期间,一直对四川虎视眈眈的西魏渔翁得利,乘虚将该地区占领。在这种形势下,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驻扎在汉水中游重镇襄阳、与元帝关系非常紧张的岳阳王詧投降西魏,并借助西魏的力量,向江陵逼近。

江陵陷落的悲剧

在西魏对江陵发动攻击时,梁的主力部队王僧辩等率领的军队,在平定侯景之后仍在长江下游地区进行镇抚工作,以及为防止北齐的入侵进行防御。因此,等不到王僧辩军的飞速驰援,江陵在554年十一月便被五万西魏军攻破。以文学才华卓著、酷爱老庄、著述甚丰而闻名的元帝,在江陵陷落时将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烧掉,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便死于非命。

然而,悲剧才刚刚开始。根据这一时期的正史《梁书》的记载,江陵陷落后沦为俘虏的人,被分给西魏的军将做奴隶,在严冬长途步行,被强行带到西魏首都长安。据史书记载,西魏军认为幼童和羸弱者忍受不住这种严酷跋涉,全部都将他们杀害。这个时候被绑架的人数,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说法:数万、十余万、一百四十万。考虑到西魏军人数为五万,大概十余万的数字接近于事实吧。

据记载,有个叫殷不害的人在江陵陷落时与母亲分离,他四处苦苦寻找母亲的下落。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到处都是老人、羸弱者冻死的尸体。殷不害一路号哭,呼唤着母亲的名字,看到水中漂浮着尸体便下到水里寻找,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他拖着冻僵的身体,大哭不止,寻找了七天,最终找到了母亲的遗体。

另外,还有一位刘姓的士大夫,因为江陵陷落,被西魏将领梁元晖俘虏。刘氏在侯景之乱时几乎失去了全家,只剩下一个几岁大的儿子。他在江陵陷落后被绑架时,戴着脚镣,背着儿子被迫从江陵向长安进发。由于下雪路难行,他渐渐地体力不支。梁元晖命令他把儿子扔掉,刘氏舍不得,便请求饶命,甘愿自己代替儿子一死。然而,最终他的儿子还是被强行夺走,扔在雪中,而他则被拳棍驱赶着向前走。刘氏一步一回头,不住地凄惨号泣、呼喊,因疲劳和悲伤过度,几天后便气绝身亡……这两个例子都是史书记载的、发生在这个时期的悲剧。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

颜之推(531—602年左右)是一个顽强生存在南北朝后期乱世中、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人物。他写的《颜氏家训》被公认为中国人为家族后代留下家教典范的众多家训书的第一本。颜之推一生遭遇独特,经历了南北朝时代繁盛一时的建康、江陵、邺(北齐首都)这三大王都的陷落、灭亡,先后在梁、北周、北齐、隋等四个王朝为官,渡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还曾经为了摆脱军政严苛的北周统治,赌命带着妻儿乘坐小船在发大洪水的黄河顺流而下,从陕(灵宝)到河阴(孟津)一夜漂过七百里,完成了亡命北齐的壮举。

颜之推也是经历了江陵陷落、一路步行走到长安而生存下来的稀有人物。

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成了《观我生赋》,留传至今日。其中一节是:

民百万而囚虏,书千两而烟炀。

溥天之下,斯文尽丧。

怜婴孺之何辜,矜老疾之无状。

夺诸怀而弃草,踣于途而受掠。

此处描述的是江陵陷落的情景,可以感到,诗中充满了对类似前述的殷不害、刘氏那样难以想象的悲惨事例的痛恨心情。

颜之推在晚年时回首自己一生,给子孙后代写下了留传至今的《颜氏家训》。在这部书中,他说道:“自古以来圣人所著的典籍已告诉了我们各种高尚的做人道理。另外,魏晋以来的书籍也都记述有我如今希望阐述的种种想法。因此我现在写下这些话,就像在屋下架屋一样。尽管如此,我还是必须写下来。因为现在我所记述的,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情,这并非古代典籍所记载的训诫,而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颜之推希望将自己从侯景之乱、江陵陷落的亲身经历中所学到的道理告诉子孙后代的迫切心情。

建康与江陵是南朝国家的核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朝的政治、经济都以这两地为中心而展开。然而,因为侯景之乱,建康的繁华丧失殆尽,甚至三吴之地也受到牵连而荒废。另一中心江陵的繁华也完全消退,同时还有许多人死于非命。在江陵沦为俘虏、历经艰辛活着走到长安的那些人,除了极少数以外,一辈子为奴,终老一生。

俘虏之后的命运

西魏改朝换代变成北周之后,政府发布解放令,解除从江陵绑架而来的人们的奴隶身份。首先在565年六月,下诏恢复其中六十五岁的奴隶的自由。这是江陵陷落十一年以后的解放令。然而,从当时人的寿命来看,由于从江陵活着来到关中充为奴隶、年龄已超过六十五岁的人早是个不中用的废物了,这事实上不就是以赦免恩典的美名而行放逐之实么?

572年十月,朝廷再次下诏赦免从江陵被绑架到长安为奴的人。这一次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这是江陵陷落十八年以后的事情。但是,这道解放令却附带有别的条件。如果奴隶的主人仍然希望照旧把这些人安置在自己家中,可允许他们以部曲、客女的身份留在主人家。部曲、客女是这一时期在奴隶和平民之间设置的一种身份,他们始终和奴隶一样都是贱民,并不具有普通平民那样的良民身份。主人如果希望把从江陵绑架来的奴隶留在身边,就可以以贱民的身份把他们留下来。如果这个人此前是个很称职的奴隶,主人当然不愿意完全给他自由,而是给他一个部曲的贱民身份,照旧使唤。

可见,在江陵陷落时捡回一条命、又被迫在寒冬的长途跋涉中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九死一生来到关中、而后在当奴隶的残酷环境中仍然艰难地活下来的人——就连这些人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几乎没有几个是能够获得自由身的。

从这种情况来看,颜之推尽管一生经历坎坷,却得以享尽天年,可以说实在是非常罕有。他留给子孙的训诫中说道:“自从侯景之乱以来,很多人悲惨地沦为俘虏。其中有的人虽然家世卑微,只会读《论语》、《孝经》,却也被尊称为老师。然而,也有不知多少代一直都保持着高贵身份的世家子弟,不通晓书籍,只得耕田养马,无一例外。从这些事例看来,无论是谁都应该勉励自己,努力读书……有了读书的本领,就有了依靠自己生存的资本。父亲、兄长不见得一直都能依靠。不论是故乡的族人,抑或国家的制度,并不能总是当成保障。一旦漂泊流离,并不一定会有提供庇护的人。只好依靠自身守护自己的生活。读书确实大有功德。”这些训诫都是他本人根据前面我们所述的亲身经历,对子孙有感而发之言,并非只是空话。

颜之推认识到,在历经坎坷的人生中,贵族要想一直维持着贵族的地位,就必须不断磨炼身为读书人的本事。这种意识此后总结出了基于人才主义的科举制度,这是他亲眼目睹了基于血统、只重视门阀的贵族体制的脆弱性及南朝贵族体制最终无法克服这种脆弱性而走向终结的过程,从自己强烈的体验中领悟到的道理。

另外,颜之推在书中高度评价了一个名叫田鹏鸾的宦官,因为他喜爱学问,为了保护主公而不惜牺牲性命。田鹏鸾原是蛮人,四五岁的时候便做了宦官,大概原是战争奴隶或被卖身入宫的吧。在这个时期,“蛮”并不是指北方的胡人,而是指极被汉人看不起的某些更为“愚昧”的种族。很难说在书中评价这样的人物是一种通例。不过,在阅读颜之推的著作时,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力主张做个有学问的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亦可以感受到,他对出于身份、性别、民族的不同而歧视人的做法,感到深恶痛绝。

这与旨在克服北方地区所出现的胡族和汉族之间的互相憎恨和斗争、致力于两者的和解和融合的行动不谋而合。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颜之推具有力图超越实行门阀主义、民族间斗争从未停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先进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545.html

上一篇:梁武帝的时代
下一篇:陈朝的兴亡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