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孝文帝的个性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22:40:59 0

为何实行颠覆王朝基础的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对以北魏政治统治阶层以鲜卑为中心的胡族集团的团结给予了重大的打击。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与中国历史上辽、金、元、清等征服王朝通过实施多种政策、努力加强本民族的团结不同,胡族出身的孝文帝颠覆了异民族统治的基础,推行被后人认为使自己的王朝提前灭亡的政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从北魏当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寻找——北魏王朝全方位的中国化需要孝文帝的改革。

关于这个答案前面我们已经展开了论述,可以说它构成了所谓宏观的视角下改革的必要条件。再进一步想想,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孝文帝在文明太后去世之后,接连不断地着手进行许多以汉化为目标的改革,这是为什么?

还有,孝文帝具体如何调和他对中原文化的尊崇与自身作为鲜卑人之间的关系?另外,孝文帝果断推行中国化政策,却仍然保留禁军中胡族士兵占大多数的体制,这又是为什么?

换言之,如果我们从前面宏观的视角换成更微观的视角探讨孝文帝个人推行改革的冲动源于何处,以及这种冲动以何种形式与改革相关时,前面所说的北魏王朝全方位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就很难能够完美地回答为什么孝文帝要采用颠覆异民族统治根基的政策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下面就以微观的视角,探讨一下孝文帝个人的内在世界与他所推行的改革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探究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母子说”

文明太后是孝文帝的祖父文成帝的皇后,正史的记载说她与孝文帝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不过有人认为,实际上文明太后与孝文帝是真正的母子关系。之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探讨孝文帝的生母是谁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并非太过重要的问题,是因为在孝文帝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这位汉族出身的太后发挥了相当重大的作用,如果文明太后果真是孝文帝的生母,那么可以认为这种血缘关系一定对孝文帝的个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如果说孝文帝的中国化政策是在汉族出身的文明太后的影响下出台的,那么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母子说是否属实,也与我们这里力图弄清楚的孝文帝的个性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按照此前的看法,文明太后与孝文帝母子说的根据在于:

①孝文帝出生时,其父献文帝只不过年满十三岁,很难想象这个年纪就会生儿育女。

②文明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要为这位名分上只是祖母的太后服丧三年,这原本是对自己父母的服丧之礼。

③在记述北魏历史的《魏书》中文明太后传中,可以看到有一句极为费解的记载:“迄后之崩,高祖(孝文帝)不知所生。”

④记述当时历史的《魏书》、《北史》等史书都说孝文帝厚待太后一族(冯氏),而对史书中记为孝文帝生母的思皇后李氏一族极为冷淡(本来作为皇帝生母的家族,思皇后李氏一族应该受到厚待才是)。

⑤据太后的列传等资料,文明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然而根据其传,“及高祖(孝文帝)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孝文帝出生,而太后同时不理朝政,令人费解。

⑥当时史书也有用“母子”一语来形容太后和孝文帝的关系。

另外,史料上明确记载,孝文帝在太和十二年(488)时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被太后杀害的思皇后李氏,而太后传却说“(太和十四年)迄后之崩,高祖(孝文帝)不知所生”。显然与这条史料矛盾。

孝文帝的个性

70 文明太后雕刻 文明太后葬在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北25公里的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的南面

实际上,关于孝文帝出生的秘密,当时可能已经有不少传闻了。

因为在《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高祖(孝文帝)奉冯氏过厚,于李氏过薄,舅家了无叙用。朝野人士所以窃议,太常高闾显言于禁中。及世宗(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宠隆外家,并居显位,乃惟高祖舅氏存已不沾恩泽。”(《魏书·李惠传》)

那么,孝文帝的父亲是谁呢?

正史中记为孝文帝之父的献文帝,年仅十八岁就被太后胁迫,让位于孝文帝。当时献文帝希望将帝位让给其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以鲜卑重臣为首的群臣说道:“父传子位,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在北魏历史中也是如此。显然应该以皇太子(孝文帝)为正统,继承圣德。”极力主张应该由孝文帝继位,于是献文帝只好接受了众人的意见。

假如孝文帝的父亲不是献文帝,那么群臣还会如此发表反对意见么?即便太后势力强大,给众人极大的压力,大概也很难想象作为北魏栋梁的各位鲜卑重臣会认同将皇位让给一个非献文帝所生、不具有继承皇位正统性或正统性成疑的太子。

从平城迁都洛阳之后,太和二十年(496),不满孝文帝改革的鲜卑上层贵族发动了谋反,当时带头谋反的人打出了孝文帝长子即皇太子的旗号。这场谋反具有反对孝文帝路线的特性,假如孝文帝非正统,却推举其长子作为盟主,谋反岂不失去了正当性的号召力?

换言之,孝文帝的父亲必须是具有作为拓跋北魏领袖的正统性的一个人物。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难道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然而,文成帝绝无可能是孝文帝的生父。因为文成帝在和平六年(465)五月癸卯驾崩,孝文帝则是在两年后皇兴元年(467)八月戊申出生。这么看来,孝文帝的生父除了献文帝,别无他人。

胡族婚姻中的收继婚风俗

那么,这样的情形是否可能出现呢?

孝文帝生于皇兴元年,献文帝当时年满十三岁(虚岁十四岁)。一般认为,当时太后虚岁二十六岁。另外,与孝文帝是献文帝十三岁时所生一样,北魏众皇帝很多都是父亲年纪不大的时候生的,例如献文帝是文成帝十五岁时所生,文成帝又是景穆太子十三岁时所生。此外,我们知道胡族之间存在一种收继婚的风俗,即所谓的继承家业的儿子娶父亲生前的夫人为妻(生母除外)的风俗。换言之,孝文帝很有可能就是献文帝和文明太后所生的儿子。

我认为,这也许就是孝文帝身世的真相。因为如果认定献文帝是孝文帝的父亲,才能够一举消除各种疑问:为什么在当时尽管孝文帝是太后的亲生子这种传言甚嚣尘上,群臣乃至最后献文帝自己都承认孝文帝是可以继承献文帝大位的天子?为什么当时的史书记载了孝文帝的生父是献文帝,而对其生母的记载却有太多语焉不详的地方?等等。

孝文帝的个性

71 文明太后永固陵布局图 永固陵北面是孝文帝的寿陵万年堂。南面有装饰着金银和浮雕的庙堂(永固堂)

如果正如在太后传中的“迄后之崩,高祖不知所生”所记载的那样,孝文帝是在太后驾崩之时或之后不久才了解到前面我们所论述的关于其身世的整体图景,那么对于这位非常孝顺的皇帝而言,这种事实将是多么的令人震惊!《魏书》的如下记载,对于理解当时孝文帝的心情,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至承明元年四月,月食尾。五月己亥,金、火皆入轩辕;庚子,相逼同光。皆后妃之谪也。天若言曰:母后之衅几贯盈矣,人君忘祖考之业,慕匹夫孝,其如宗祀何?是时,献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实有酖毒之祸焉。由是言之,皇天有以睹履霜之萌,而为之成象久矣。

其后,文明皇太后崩,孝文皇帝方修谅阴之仪,笃孺子之慕,竟未能述宣《春秋》之义,而惩供人之党。(《魏书·天象志》)

这里所说的“述宣《春秋》之义”是指明确为人之道,即公开太后毒死父亲献文帝的真相,作出处置,“惩供人之党”是指处罚支持太后的人。也就是说,这段话是对孝文帝政治的批判,而这里所暗示的太后毒杀献文帝的事件是事实——这一点还可以在别的史料中得到确认(《北史·魏澹传》)。

那么,在太后掌握实权时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为什么孝文帝在太后去世后,也没有想过对她追加处罚呢?

大概那是因为比常人更加孝顺、精通中原文化又憧憬汉文化的孝文帝是在太后去世时才得知事情真相,因此才没有把自己所怀念的母亲(太后)当做杀父的大罪人处置吧。

我认为在孝文帝与其父母之间发生了这些事情,于是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经历对他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名分上来说,文成帝的皇后文明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献文帝名义上的母亲)。而文明太后实际上却是自己的生母,而且还杀害了自己的父亲献文帝。这样的事情对于堪称胡族中第一文化人的孝文帝来说,无疑是一场野蛮的乱伦噩梦,这种愚昧黑暗通过血缘的纽带和他联系在一起。产生这种乱象的根源,正是胡族的收继婚风俗。

在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他所生活的世界,推行了中国化的政策,其中尤以从猛烈北风劲吹、武力一边倒的北方(平城)迁都到气候温和、沃土千里的中原(洛阳)为代表。在这种改革的背景中,恐怕包含有如上所述的孝文帝希望将自己从过去的愚昧黑暗中解放出来的强烈意志。

另外,北魏为了抑制外戚势力的抬头,有将继位的皇太子的生母赐死的惯例。文明太后之所以有本章所论述的那种举动,可以想见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担心会被按祖制赐死。孝文帝即位后,废除了这个惯例(《北史·后妃传下》)。可以推测,孝文帝只是认为这种习惯是野蛮的行为,才作出废除的决定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553.html

上一篇:孝文帝的改革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