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22:40:50 0

长江中游的非汉民族

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中游,作为中华文明的中坚力量,汉民族向周边的非汉民族步步紧逼,不断扩张,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是我们现在形成的对所谓汉民族的一般形象。上一节我们提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非汉民族,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此展开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与汉民族的一般形象颇为不同的当时的实际情况。现在,我们以长江中游、江南以南的福建地区、四川地区等为例,具体考察一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于长江中游的非汉民族,在这一时期的中段即五世纪中叶,发动了大叛乱,对此汉族王朝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记述这段历史的文字流传到今天。

自元嘉将半,寇慝弥广,遂盘结数州,摇乱邦邑。于是命将出师,恣行诛讨,自江汉以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穷兵罄武,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至于孩年耋齿,执讯所遗,将卒申好杀之愤,干戈穷酸惨之用,虽云积怨,为报亦甚。(《宋书·夷蛮传》)

这里有“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的描述,也许说得相当夸张,不过对于这场叛乱,当时的史书(尽管不是全部史书)留下了各次战役具体俘虏人数的记载,将数字合计起来,一共是十八万三千余人。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58 南朝宋代户口数表

当时,比此次叛乱稍晚的时候,南朝宋代编入户籍的人口总数记录为5,174,074人。另外,辖地包括从当时叛乱的主要区域长江中游至汉水流域的要冲雍州,其户籍总人口记录为157,999人。另一方面,在平定这些蛮族并俘虏了许多人之后,该地区依然残存有许多蛮人,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其总数不下一百万。

这里所说的宋代总人口数5,174,074人,是当时国家为了征收税役而通过户籍掌握的人口合计。由于当时逃离王朝的统治、被户籍制度遗漏的人非常多,因此当时实际人口总数,大概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不过,非汉族一百万这个数字,只是居住于湖北雍州一带的非汉族的总数,并不包括其他地区非汉族的人数。

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当时江南以南的福建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刘备和诸葛孔明活跃过的四川地区即蜀地,还存在非常多的非汉民族。如果加上当时汉民族势力非常薄弱的华南的广东和广西地区,可以推定这个时期居住于中国中南部地区的非汉民族的总数与汉民族人数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说在我们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中南部的情况时,这一因素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多山之地福建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看福建的情况。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处多山的地区,相当于我们在前面的“山越分布图”中看到的称为临海郡、建安郡的地区。然而,遗憾的是,现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对当时福建的情况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我们借用稍后的时代的史料,对当时的状况作一番考察。在十一世纪北宋时期司马光编撰的历史上著名史书《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九世纪的唐代,福建东部地区的黄连洞的蛮人,袭击了该地区汉族势力的中心地汀州城的事件:

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承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昭宗纪·乾宁元年”条)

另外,在南宋时期著名的地理书《舆地纪胜》的一节中,记载了福建南部漳州的一处石碑的碑文:

庙碑云,公姓陈讳元光,永隆三年(682)盗攻潮州。公击贼降之。公请泉、潮之间,创置一州。垂拱二年(686)遂敕置漳州,委公镇抚。久之,蛮贼复啸聚。公讨之,战没。因庙食于漳。(“福建路漳州·官吏·陈元光”条)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唐代,福建东部和南部存在非汉民族,他们反对唐中央的统治,奋起抵抗。换言之,即使到了唐代,福建地区也仍然是氛围极为浓厚的“蛮夷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民族在福建地区进行开发所及范围,为以下两处地域。其一是与长江三角洲以南浙江南部相邻的福建东部地区。汉民族通过海路将开发浪潮带到这里。其二是福建省西北地区。开发浪潮从相邻的江西东部经陆路涌入。现今福建省的名称,是由福建省东部的中心福州与西北部的中心建州的州名构成,这绝非偶然,可以说,这个名称切实地保存了汉民族在福建地区扩张的历史过程。

到了唐朝中期,开拓的浪潮进一步扩大,此前被分割为西北部和东部的汉族居住地带,从此连到一起。进而在西部的山区地带,汉族又设置了一处在福建扩张的根据地——汀州,这座城的名字出现在前面的史料(黄连洞蛮袭击汀州)中。另外,我们在前面还提到,陈元光平定福建南部的蛮族之后,奏请朝廷设置漳州。通过漳州与汀州以及前面所说的福州、建州之间的联系,福建的开发从此前的福州、建州开发的阶段,进一步深入发展,乃至通过这些城市,汉族居住地带形成了一个圈。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59 现今福建省图 括号内为唐代地名

这个圈对原住民居住地区构成了包围之势,与前一时期相比,原住民显然被进一步压缩紧逼。可见这个时期围绕汀州、漳州的攻防战,汉族与非汉民族之间不断上演的争斗,大多以汉族一方取胜而告终。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60 科举中榜人数的变迁(资料来源:佐竹靖彦《唐宋期福建的家族与社会》)

在这种情形下,从唐代中期到唐代末期汉民族的移民,除了此前沿建州向福州的路线周边扩展以外,还向面积达到日本九州一半、当时称为黄连洞的广大非汉民族居住地带扩大。随后,该地区北半部在唐朝末年几乎完全中国化,此后汉民族与原住民对峙的最前线进一步向南推进,移到黄连洞南部、名叫潭飞礤的地方。

上面所论述的,是唐代以民族问题为中心呈现出来的福建地区的大体情况。此后到了南宋时期,受首都迁到杭州临安府等因素的影响,福建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展现出其文化的先进性,孕育了朱子学的创始人朱熹。然而,思考此前的时代,尤其是作为本卷对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问题时,不要忘了这个地区存在着与这种先进性对比鲜明的状况。

在显赫的贵族制的掩盖下,这种状况以前几乎没有被人关注过。不过,这种状况并非只是前述的汉族与非汉族人口多少的问题,它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如此广阔的地区存在的非汉民族在此后并没有消失,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本章开头提到的,可以认为与北方胡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一样,南方的非汉民族通过混血和接纳中国文化,成为新的汉民族。换言之,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中国向南方扩张、开发的进展、汉民族的形成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地区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比日本全国面积还大的四川地区。现今四川省总人口一亿二千万弱,总面积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比日本全国面积加起来还要大不少,是一个广阔的地区(总面积的数字是由四川省的面积和在行政区划上从四川省分立的四川东部大城市重庆市的面积两者加总而成)。耸立在四川南部的峨眉山以南的山区,时至今日仍可以看到很多非汉民族。不过,在峨眉山以北堪称四川大平原的四川盆地,可以说非汉族几乎都不存在了。

然而,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著名地理书《太平寰宇记》收录了南朝梁代李膺的散文《益州记》,里面说到即便在距离四川省会成都东南八十公里左右的四川盆地的地理正中心,也有与汉族语言不通、具有独特的婚姻和葬礼形式的獽、夷、獠等非汉族。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61 獠族分布图 本图将从东晋时期到唐代各个朝代对獠进行讨伐、招抚过程中设置的州、郡、县、戍的名称整理在一起。朝代带下划线,其后所跟的州郡县戍便是相应朝代对当地的称谓。◎为唐代确认有獠分布的州。为唐之后宋代时期也有獠分布的州。粗线、细线分别为行政区划道和州的边界

尽管如此,与福建的情形相同,关于四川非汉族的情况,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只有零星的记载,相关史料的总量极少。因此,这种情况会给现在的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除了极少的例外,几乎全是汉民族的地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根据魏晋南北朝以后稍晚的唐代一本著名的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太平寰宇记》等资料,绘出被称为獠的非汉族的分布图,如图61所示。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獠的分布在南北朝时期自不用多说,即使到了此后的唐代,仍不分中央与周边,遍及四川全境。

对这份獠族分布图所示的各州县的设置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就会发现随着新的州的设置,许多新的县的设置都是在讨伐獠之后进行的。这种新的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前面讲到的福建的情况相同,说明非汉民族居住地的中国“内地化”,即意味着纳入中央统治的州县的设置,尽管遇到非汉民族的强烈反抗,这个过程也在四川地区如潮水一般汹涌地推进。

这个时期的四川作为刘备、关羽等叱咤风云的舞台,或因佛教盛行,或作为唐代诗人杜甫生活过的地方而广为人知,而对于同时存在上述汉化的进程,以前几乎没有人关注过。然而,当我们以四川的开发、汉民族的扩张这种视角进行考察时,不要忘了这种绝对不能忽略的现象与福建的情形一样,也在当时的四川地区出现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548.html

上一篇:孙吴与山越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