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细说历史——终结十国与宋辽开战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00:54:59 0


摆在太宗面前的最迫切的事,就是重新统一中原。太祖于开宝八年灭南唐,去掉了南方最强的割据政权,南方仅剩吴越钱俶、漳泉陈洪进。太平兴国三年,乘二人来朝,太宗扣留了他们,胁取了两块弹丸之地。吴越对中原诸皇朝一直顺服,太祖曾希望钱氏能主动献地,不令汉光武与窦融专美青史,故钱俶来朝而太祖纵还之。太宗则更为现实。尽管得此二地不足以示宋之强大,但吴越虽小而富,必能为他扫平北方提供助力。

太宗立即开始真正用兵。太平兴国四年,他亲征北汉。北汉的抵抗非常激烈,宋以数十万众攻围,打得太原“城无完堞”,宋军伤损甚巨,直至即将城陷之时,刘继元才出降。这证明了当年太祖对北方谨慎用兵是有道理的。

攻克太原是如此艰难,太宗愤愤地将此城夷为平地,并即刻移师东向,去收复幽云。六月,连降岐沟关(在涿州境)、涿州(今河北涿州市),先胜于沙河,大军遂围幽州。然而高梁河一战,宋师大溃。太宗拼死突围,逃到涿州,“窃乘驴车遁去”。此役中,随行宫嫔皆没于战阵,太宗自己也中了两箭,此后箭疮反复迸裂,十八年后,因此而死。

细说历史——终结十国与宋辽开战

钱俶像

自951年辽世宗被弑,辽与周、宋之间,战事不多。尤其是后周显德元年辽、北汉联兵入侵遇挫之后,二十五年间,辽主要采守势。它与中原的军事对抗,目的在于维持一个缓冲地区,故而宋屡次伐北汉,都得到数万辽军的支援,且济以饩粮。至于平日,宋、辽之间且常有使者往还通问。但太平兴国之北伐,结束了宋、辽之间的相对和平,自此,辽军频频入侵。不过,北伐的失败,尚未使宋军元气尽丧,之后双方互有胜负,总体而言还是宋军的胜率更高一些。然而,战场却在宋的河北地区,若任由敌军年年入境,繁庶的河北势将蒿莱遍地。太宗不堪其扰,希望挟最近几次胜绩,与契丹议和,不料被契丹一口拒绝,颜面丧尽。此时有边将上言,谓契丹幼君在位,母后听政,人心不附,我方可图大举。于是,在第一次北伐七年之后(雍熙三年,986),太宗再次兴兵,此为雍熙北伐。

鉴于御驾亲征,皇帝容易成为敌军进击的主要目标,太宗吸取了教训,自己留在开封,命数员大将向幽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市)、蔚州(今河北蔚县)三路进兵,主攻方向在幽州。大家没有统一的指挥,各部行军路线、进攻次序、会师地点,太宗都已事先布置好,让将军们照办,还谆谆教诲,大家一定要协调行动,不能孤军深入。可是到了战场,各路进展有快有慢,事先的路线布置全不管用。曹彬部进展特快,转瞬间攻破涿州,再回师破契丹军于新城(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继续北进,也如前一次北伐一样,燕南诸州势如破竹,但太宗却再一次由希望的巅峰掉到了失望的谷底。曹彬部挺进太快,已入燕境,不但偏师未来会合,本部的后勤也没跟上,士卒面临饥饿之虞,退而就粮,又进而求战,遭遇敌方重兵,复退向宋境,途中被敌军追及,大败于涿州岐沟关,此五月事。辽军于东路大胜后,迅速收复西面诸州。宋军第二次北伐,又以完败收场。而辽军即刻展开报复行动,大举进入宋境,当年十二月,于宋境瀛州君子馆大胜,宋军战殁者数万。自兴国四年至此,于关键战役连败三仗,于是宋军元气大伤,无力反攻了。而契丹则接连入侵。当年末,深入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深州(今河北深州市南),大掠而去。端拱元年(988),辽帝与太后亲征,宋北境一片狼藉,周世宗收复的易州,也再次为契丹攻陷。较之雍熙北伐之前,宋方的形势更为恶劣,又因失易州之故,宋之北境较之周世宗末年亦有所退缩。

此后百余年间,失地再未能收复,宋的实力,也从未凌驾于辽之上。太宗对此有一定的责任,这不仅种因于他的两次北伐失败,更由军事失败背后所隐含的太宗的能力、心态和政策所导致。

细说历史——终结十国与宋辽开战

曹彬像

雍熙北伐失利,据“官方”记载,大将曹彬进退失据,是导致主战场失利的主要原因,但太宗在开封遥控指挥,前线数路大军进止不统一,又缺乏独立决断的权力,却是更深层次的致败之由。两次北伐,皆由太宗直接主持,故而,两次失败,太宗都不得辞其咎。从太宗的积极进取精神来看,他应该是觉得自己的雄才伟略胜过兄长。太祖当年四攻太原而不下,而他则是一气呵成,所以很有自得之心,认为以他的气魄胆略,平天下不足虑。于是,在太原城的废墟上,他拒绝了群下的持重之论,一力求战,但却未考虑到,北汉之亡,要归功于他兄长的经营。太祖数征北汉而中辍,转而采用了更为稳健有效的釜底抽薪之策。他分遣诸军深入敌境,劫掠北汉户口。数年之间,北汉损失了数万人口,当太宗削平北汉之时,这个政权总共才三万多户,可见太祖的策略对北汉之损伤是何等严重。太祖培养的将领,在战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是说围攻太原孤垒的貔貅之师是他苦心经营的成果,更是指石岭关(今山西忻州市南)一役击溃契丹数万骑的郭进是太祖多年信用和栽培的猛将。此役使太原援绝,不降则化为齑粉。太祖用兵从无大败,因为他设法维持着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也因为他惯于避强击弱,非有十足把握不愿付诸强攻,对于契丹,尤为谨慎。在太祖朝,取幽云之事曾在君臣间多次提及,但太祖一直未决定直接动兵。太宗则不同,他敢于冒险,勇于承担人力和物力的损失,很难判断这是不是帝王的优秀品质,因为他小处得手了,但关键时刻却未获成功。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值得怀疑,本人却对军事能力极度自信以致热衷于在后方指挥前线作战,动辄授以阵图,指示将领勿得擅改,这种行为,本来就是一种非专业的表现。而他的最大问题,更在于他的自信与他自己的军事能力不相匹配,并且滥用这种自信。

细说历史——终结十国与宋辽开战

辽、北宋、西夏时期中心区域图

与自信共生的是猜忌。太宗在即位之前,缺乏战场上独当一面的经历,他不像兄长那样了解战事、了解武将。在他看来,战争不是一种难度很高的事,他本人不就很轻易地掌握了吗?所以他不怎么看得起武将。但又觉得他们掌握武力非常危险,所以又需特别防制。他最直接的防制方法,是强化监军的作用。监军一职,并非他所首创,但监军之势力,在他的时代大大得到强化,以至于监军气焰凌于主将之上,肆行非法而主将无可奈何,甚至侵侮主将,猛将郭进就是受监军迫害而死。对武将的防制,直接造成了武将群体缺乏活力,使宋之军事能力逐渐下降。对于这一点,太宗或许有些心理准备。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内患更为危险,是防制的重点。那么内患之中,以何为先呢?当然就是北宋深以为戒的五代故事——藩镇割据为乱、禁军首领兵变。对武将的重重防制,确实巩固了内政,但终使宋无法取得对辽的优势。

当然,对武将、武力的防备与控制,远不止于监视武将。作为没有在与创业相关的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君主来说,制度的建设,远比凭借个人威望震慑武将更可靠。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46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