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细说历史——杯酒释兵权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4 00:52:24 0


赵匡胤建立宋朝,是利用了何种制度缺陷,他在建国以后,就要去弥补这种缺陷,防后人效法。是禁军中的兄弟把他推上皇位,那就要对这些兄弟特别注意。他做了皇帝后,这批兄弟依次升迁,仍然在禁军供职,只是中间插进去一个新人,就是皇帝的兄弟赵光义。这只能达成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在有控制力的壮年皇帝在位的情况下,它才能存在。石守信、王审琦之流于宋太祖,正如宋太祖之于周世宗,老留在禁军中,养大了势力,万一自己“不虞”,留下一个周恭帝那样的小孩儿皇帝,他们保不准也会学一招“黄袍加身”。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在禁军高层换血。但他并未用屠戮功臣等比较直接、血腥的方法。

建隆二年(961),即建国之后第二年,他召集禁军旧部聚饮于宫中。有了三分酒意,他开始倾诉:“当皇帝未必有多少乐趣,每夜睡不安枕啊!”

群下知机问道:“天下已定,何人敢有异心?陛下何必忧虑?”

“我相信你们没有异心。不过,一旦有人硬把黄袍套在你身上,你想不干,恐怕也不成。”

“这个倒是没想到。请陛下哀怜,指一条明路!”

“人生弹指即过。不若多积金帛田宅,留与子孙;歌儿舞女,颐养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忌。这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吗?”

众人谢恩:“皇上能作此想,足令枯骨生肉,枯木逢春!”

旋即各自找了理由,辞去了禁军中的职位,外放去做节度使。

这个“杯酒释兵权”之典故,说的是从龙诸将“释”了禁军中的兵权。禁军高级军官,睡于皇帝的卧榻之旁,时时威胁皇权,安置好他们,是最为紧迫、最为关键之事。借着旧友“心甘情愿”安度晚年的机会,宋太祖重新整顿了禁军,改革了统兵制度,把禁军中的重要位置安排给新进人物,立即强化了对禁军的控制。

那么放出去做节度使,是不是威胁小一些?确乎如此。五代后期,藩镇势力已弱,不再具有颠覆性的力量。不过,乘乱兴兵的能力还是有的,有时仍会有很大的破坏力,一种很令人不安的前景是,若不能短期之内弹压,则会影响其他藩镇的动向。后汉时陕西三镇连兵,当时的枢密使郭威左支右绌、焦头烂额,动用常规兵力之外又大肆招募新军——赵匡胤就是在当时从军的——才得以平定。所以,藩镇仍是一种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宋朝建立的第一年(建隆元年,960),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李重进筹划反叛,李筠且引北汉为援,当时宋太祖极担心南北夹攻,用计使两边一先一后而发,且亲征潞州,终于有惊无险地渡过难关。若藩镇和其他多种不利条件结合在一起,比如契丹、北汉、南唐等,那么危机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是很难逆料的。

所以对藩镇的控制和削弱,不能松懈。太祖的处理手法不算新颖。最常见的是命各节度使换任,或称“徙镇”。节度使总要在本镇有若干年的经营,才好完全掌控本镇的资源,有作乱的资本。可是一“徙镇”,多年的苦心经营顿时化为泡影。然而皇帝令节度使易地任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想听命,就只好在条件不那么成熟的时候立即反叛,以致功败垂成。从建隆元年开始,各节度使被密集徙镇,这就大大增加节度使作乱的难度。有时征其入朝以考验其忠诚度。一旦入朝,很可能就被长期留在京师,甚至免了实职,领干薪、“奉朝请”了。开宝二年(969),太祖又重用“杯酒释兵权”的故智,一次“准许”五名来朝的节度使“辞职”。

太祖朝对于藩镇的频繁调整,使藩镇的势力愈加消退,建隆元年潞州和淮南发生的带有恢复旧朝性质的反叛,成为最后的藩镇叛事,中唐延续下来的藩镇割据、称兵之惯习,至此告终。接下来的十余年,宋太祖凭着过人的手段,消弭了藩镇起兵的可能性,终结了一个时代。

在中央释禁军旧僚之兵权,在地方则制约藩镇,使之不得展手足,这些都足以见太祖之高明。此外,他对其他将帅尤其是边将的控御也非常成功。史家盛赞他用人不疑,郭进、李汉超、何继筠等边将,皆在一地掌兵十数年、二十余年,久任而成事,故边圉宁靖。一位开国皇帝应当拥有的宏猷远略,宋太祖都不缺乏。他在位十六年,国内外形势日渐稳定,这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但不得不说,太祖依靠的,更多的是他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他做事、用人,抓大放小,不拘一格,嗣君若无他的眼界、胆魄和胸襟,就无法像他那么挥洒自如。后世君主能守得住这个天下,就要更多依靠制度。而制度的建设,他在位时才刚刚启动,大部分内容,还有待太宗甚至真宗、仁宗去完成。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46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