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细说历史——从夹马营到陈桥驿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4 00:52:21 0


赵氏先世为幽州人,后迁清苑县(今属河北保定),在晚唐五代历仕于藩镇,任县令、幕官。至赵弘殷,投成德军(驻镇州)节度使王镕为将,受王镕所遣,率军助李克用攻梁军,从此留仕于李氏,历唐、晋、汉、周,至周世宗显德年间去世前,已升任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进入军方高层。

匡胤是赵弘殷次子,后唐天成二年(927)生于洛阳夹马营。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并无可炫耀的资本,所以王船山说他“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氏且不闻于人间”。作为一名低级军官的儿子,习武以及游手好闲,便是他儿时起的生活状态。后汉初,他已二十岁,遂四处漫游,寻找机会。恰逢枢密使郭威募兵,得以子承父业。郭威废汉建周,匡胤成为皇储柴荣下属,这个“从龙”的资历,是他得以飞升的基础。柴荣继位后,匡胤先后参与伐北汉、征南唐等重要战事,显德六年(959),又追随柴荣北伐幽云。在此期间,柴荣对他始终宠眷不衰,其官位,以陡峭的梯度上升。至显德六年,他应募之后十一年,年方三十二岁,就已升到武将之最高位:殿前都点检,拜归德军(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东南)节度使。本来,基本上不会有上升空间了。该年六月,世宗崩,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出现了五代从未有过的幼君嗣位的状态,这显然不足以保障皇朝的安全。果然,仅半年之后,禁军首领赵匡胤通过一场兵变,一步登顶,完成了中国史上最后一次“禅让”,并以自己节度使官名所带的宋州,作为新朝代的国号。

细说历史——从夹马营到陈桥驿

后周世宗柴荣像

显德七年春,沿边镇、定(今河北定州市)等州报,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中枢决定,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北上抵御契丹。甫出都门,尚在开封府界内,据说当天晚上赵匡胤于陈桥驿“醉卧不省”,一副等着有事发生的姿态。迟明,将士鼓噪,持刃入见,没说几句话,“或以黄袍加太祖身”,“胁立”了天子。而后,上马转身,军队又回开封去了。京师城门大开,欢迎王师归来。被军队拥立的新天子,先遣人带了刀枪,向前朝的宰相寻求支持,再用后周太后和幼帝的名义,撰了一份禅位诏书,整个交接过程便迅速完成了。次日,大宋天子开始履新。

在中国历史上无法找出另一个朝代,立国像宋朝那么突然、那么容易。看似乱纷纷、此起彼落的五代,各朝开国君主创业备历艰难,无不经过二十年以上的苦心经营,始克告成。而宋太祖自从军至称帝,不过十一年。且无论勋绩、身份,都远逊于五代诸创业之主。那么,何以成事如此之易?

五代长久动荡,问题即在于各种乱源皆是军方势力,藩镇、亲从、禁军,莫不如此。后周时期,随着禁军的势力壮大,枢密院逐渐留居后台,不再像郭威当年那样,随时准备带兵到前线。后周通常是皇帝亲征,皇帝不在前线时,一般是禁军将领负责。始终被军队所簇拥的,是第一线的军官。周世宗是有雄才的君主,曾非常注意禁军内部的制衡。其主要手段,便是新建殿前司,与原有的侍卫马步司相对峙。而选募天下壮士充实殿前司之后,又须处处防备殿前司,所以反过来,原有的侍卫马步司,人数又多于殿前司,并且,侍卫马步军司的首领——都指挥使李重进和副都指挥使韩通——向来与赵匡胤等人不睦,这或者并非一种偶然的安排。但最终处心积虑设计的制衡手段,竟未起到作用。无论什么制衡方式,在制度与环境变动不居的五代,一切以强势的皇帝的存在为依归。这一点到后周仍未改变,具体地说,后周还处在一个中央集权已几乎完成,但皇帝的专制还有待于制度化的时候。在这个关键时刻,周世宗崩殂,幼主继位,环境瞬时改变。

而另一方面,制衡归于无用,又与赵匡胤的个人条件有关。赵弘殷长年在禁军任职,升迁并不迅速,但留下了深厚的人脉。当后周禁军分为两部之后,儿子在殿前军掌兵,老子则在侍卫亲军任高级将领。所以显德年间赵家父子的周围,是集结了不少人的。陈桥兵变时里里外外热烈支持他的将领们,至少有一半是以前赵弘殷在侍卫亲军铁骑营的同僚或老部下,这种成群结党的现象,与显德七年兵变的成功,有最直接的关系。

赵匡胤自己的经营也很重要,这一点也同样反映为赵氏在后周禁军中树党。他曾经参与过一个组织,连他一共十人,号称“义社兄弟”(十人如下: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应该是他资浅之时加入的一个互助组织,稍历年月之后,大家的发展大不一样,于是发生了阶层分化,其中三人不见经传。不过看来互相扶持还是有意义的,有一半人,走到了最高层。在兵变那一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二位“兄弟”非常活跃,起了最关键的作用。陈桥发生变故以后,太祖派亲信立即回开封秘密接洽两位兄弟。然后,城门就大开了,接下来夺取政权变得相对容易,此二人功不可没。此外,还有两位“义社兄弟”(韩重赟、李继勋)在外任节度使,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这些早期发展出来的关系,令策动兵变和夺取帝位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

当然,兵变能够成功,也有相当多的偶然因素起了作用。譬如关键的反对者李重进,此时正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衔,镇守淮南,无法在京城起作用。而副都指挥使韩通耳目不灵、调度不周,最后以杀身成仁效其忠忱。更重要的偶然因素,还在于陈桥兵变的起因:契丹入侵。

细说历史——从夹马营到陈桥驿

《雪夜访普图》(佚名)。义社十兄弟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的最重要的力量。

显德七年春天,契丹的军事行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时人与后人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按理说,周世宗在上一年北伐,下三关,夺回十六州东南一角,以契丹的惯例,此后几年,必当年年扰边,使后周疲于奔命。而后周的世仇北汉,乘机伐丧,在周太祖驾崩、世宗即位之初就曾发生,此次故伎重施,当是情理中事。这年春天的边情,看来是很令人紧张的,前线报来战况,不似作伪。况且边将获知敌军动向,应当向枢密院通报,都点检与军情的汇集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就很难策划一起假的入侵事件。此后,判断敌情,决定出兵规模、统帅人选,都是枢密使与宰相的事。后来远征军回军开封,后周的宰相们后悔不迭:我们怎么会做出这种决定呢?现在噬脐莫及了。可见,这是后周最高层对幽云前线动态的正常反应,赵匡胤要假传敌情,策划自己带兵,顺带搞兵变,可能性不大。可是,幽云的情况就这么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了。不但事先的情报是契丹大举入侵,使他有机会领兵出征,而且最后的结果是契丹立即就退兵了,使他得以巩固篡夺的成果,这两点都对他有莫大的好处。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究竟契丹有无大举南侵的举动?若曾出兵,又为何很快退回?宋、辽两边的史籍都没有记载。这次若有若无的入侵,不但来得莫名其妙,而且后果严重。很可能,这是偶然事件。而一个新朝代竟因此建立,一个大时代由此结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46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