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蒙古帝国——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5-22 11:27:55 0

和睦的帝国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长逝。四月,在上都的忽里台上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即位。据说铁穆耳在忽里台上与庶兄甘麻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以雄辩占据了上风。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的成功即位都离不开以伯颜为首的麾下大军团力量的背景。

海都方面发动进攻,实际上是在忽必烈去世后才开始的。海都一直惧怕忽必烈,避免直接接触。所谓“海都之乱”,是过于印象化的说法,还多少散发着中华主义的味道。八剌的儿子都哇靠着海都的支持,于1282年至1283年间当上了察合台家族的首领,以历代游牧的世袭领地伊犁河谷为根据地,与扩张至畏吾儿斯坦西部边境线的大汗的军队形成对峙状态。1297年,阿里·不哥的儿子药木忽儿、蒙哥的孙子兀鲁思·不花,以及原忽必烈部将因战败而投靠海都的朵儿朵哈等人,带领一万两千骑兵脱离都哇军,向成宗铁穆耳请降。都是由于害怕忽必烈贤明而严厉的处罚,才在他去世后放心地前来投降。成宗铁穆耳改年号“元贞”为“大德”,以示庆祝。

蒙古帝国——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49 多元的超地域帝国蒙古(14世纪初)

药木忽儿等三人的投降,给海都的阵营造成了冲击。1301年,海都发动前所未有的大军,与都哇为首的中亚方面的帝室诸王一起进军蒙古本土。哈剌和林方面,除了甘麻剌晋王家族的北方部队,新由成宗铁穆耳的次兄答剌麻·八剌的长子海山率领中央军团,任最前线的总指挥,还有与忽必烈家族恢复旧好的东方三王家的各首领。蒙古同胞间的大决战在蒙古高原的西部一带展开。海都军败北,海都本人因伤去世。

海都阵营无论怎么集结,终究远不抵大汗的军队,双方彼此都再次有了清楚的认识。随意拼凑诸多势力的海都一死,局势立即发生了变化。作为海都的忠实盟友而长期活跃的察合台家族的首领都哇,开始实施自己的行动。在为海都举行了葬礼之后,从海都的诸多儿子当中推选其庶长子察八儿为窝阔台家族的继承人。海都生前曾指定爱子斡罗思为继承人。因为海都家族的大多数人支持斡罗思,以海都家族为核心的窝阔台一族分裂为两派,开始争斗。

都哇在向窝阔台家族钉入楔子的同时,建议察八儿向大汗投诚。由于与成宗铁穆耳取得联系的都哇的主导,中亚方面的帝室诸王尽数宣誓将臣服于铁穆耳,这一消息也传到了术赤·兀鲁思的首领脱脱和旭烈兀·兀鲁思的首领完者都那里。因八剌的兴起而开始的帝国纷争经过了三十多年,终于在1305年宣告结束,帝国的东、西迎来了和平的时期。

这个和平的开始,也就是都哇和那个庶子向“海都王国”夺权的开始。像从前父亲八剌去世后海都的所作所为一样,都哇导演了海都去世后窝阔台·兀鲁思的内讧,将窝阔台·兀鲁思替换为以察合台家族为核心的实体,掌握着中亚的霸权。由此形成的新的“统一”权力体,称为“察合台·兀鲁思”。所有的蒙古权力体,都从属于大汗即大元兀鲁思的皇帝,形成众星拱月的态势。这样,蒙古恢复以往统治的上下连带性,整个版图拥有几个权力中心,从而形成了松散的多元复合的“世界联邦”。

大元兀鲁思政局的动荡

中亚局势的变化,与远在东方的大元兀鲁思的中央政局也形成了联动。成宗铁穆耳因酗酒而卧病不起,在东、西实现和平之前就已经基本上不理政事了。代行大元兀鲁思朝廷实权的是卜鲁罕皇后。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成宗铁穆耳辞世,享年四十二岁。卜鲁罕皇后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势,立即决定拥立安西王阿难答。铁穆耳曾有一个名叫德寿的皇太子,但是夭折了。若从近亲当中挑选合适的候补继承人,就只有铁穆耳次兄答剌麻·八剌的嫡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二人。但是卜鲁罕皇后妒忌两兄弟的生母答己曾与生前的铁穆耳情深意笃,遂以分封的名义,将其长子海山送往蒙古高原的前线、将答己及其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送往真金家族的领地河南的怀孟,就是说他们都被逐出了中央。

安西王阿难答当时正与来降的阿里·不哥王家的灭里·帖木儿一同前往大都,途中得知卜鲁罕的意向,心中大喜,加速前行。居政府次位的左丞相阿忽台等人支持卜鲁罕,封锁街道以阻止海山返回大都。但是居政府首位的右丞相哈剌哈孙急派密使赴海山处通报,又请身在怀孟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速回大都。哈剌哈孙拥立及时赶回大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于强行举行阿难答即位仪式的前夕在宫中绞杀了阿忽台,逐一拘捕了卜鲁罕皇后、阿难答,以及将成为阿难答政权之副王的灭里·帖木儿等同党。宫廷政变获得了成功,爱育黎拔力八达政权一时间似乎就要诞生。

海山在按台山方面的前线得到了铁穆耳去世的消息。在海山所率领的大元兀鲁思派遣军的眼前,与海山合作的都哇刚刚成功地推翻了窝阔台家族。海山与诸将领商议,决定留下一支部队驻守,自己带领其余的所有部队回撤。这是命运的一次转折点。东进的海山大军,怒涛般地迅速抵达了蒙古高原上的最大城市哈剌和林。

海山年纪轻轻就当上大元兀鲁思军队的总指挥、击败著名的勇将老宗王海都的大军、又身处中亚最前线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在蒙古高原的帝室诸王和诸将领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当海山举旗时,哈剌和林很快聚集了数量惊人的支持者。他们请求海山在蒙古发祥地的这片土地上即位,可是海山却打算像祖父忽必烈那样在上都即位。他是从效仿忽必烈的反败为胜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海山于是抽选出麾下最精锐的部队,编成每队一万人的左、中、右三队,自己亲率中路军,三队从三个方向急驰上都。上都的守军举双手欢迎海山的到来。而大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政府却孤立了。

最终,大都方面不得不做出妥协。1307年六月,在上都的忽里台上海山即位为全蒙古的新皇帝。海山立母后答己为皇太后,但是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尽管海山自己有儿子,但还是立了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随后前往大都,处死了阿难答、灭里·帖木儿和卜鲁罕。阿难答是个虔诚的穆斯林,据说他令安西王国所属十五万军队几乎全部改宗皈依了伊斯兰教。安西王家族被满门抄斩,后来大体上是由被指定为皇太子的人兼领安西王的原领地。

这是一位久违的得到全蒙古支持的大汗。海山仿佛是在学习忽必烈,接连不断地推出庞大的新计划、新政策。蒙古帝国似乎即将迎来一个不同的时代。可是海山却在四年后的至大四年(1311)正月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一岁。显然是死于答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等人的毒杀。海山的神秘去世,引发了大元兀鲁思帝室的内讧,进而成为涣散蒙古帝国大团结的原因。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兄长海山死后,虽然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帝位,但是实权却完全掌握在母后的手中,他整日待在大都宫城内的皇太子宫(后来的隆福宫),落得个连进入皇宫都不敢的下场。实际上已经成了“女皇”答己的时代。

起初曾约定立海山的长子和世剌为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太子。但是生怕海山一派复仇的答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甚至废除这一约定,名义上封和世剌去云南,实际上是想让他远离中央。于是和世剌及其部将在赴任途中行至陕西时发动叛乱,导致了席卷大元兀鲁思西境整个地区一时的大动乱。最终,和世剌为借助父亲海山的旧关系,投奔了察合台·兀鲁思,为海山派所控制的按台山方面的大元兀鲁思军,虽然在此前的纷争中已经向察合台家族领地的纵深进军,但是由于军队中出现响应和世剌的人,防线不得不向东大幅度后撤。和世剌的弟弟图·帖睦尔也被谪放江宁府(今南京)。海山家族雪上加霜的不幸,引起爱戴海山的蒙古本土至中亚的蒙古诸王和诸将广泛的同情。而爱育黎拔力八达反倒招致了朝廷内外的不信任。他自己也变得精神不振,到了连令人满意的判断也做不出的地步。以往之所以存在评价他为“名君”的倾向,是因为他小范围地恢复科举、优待中华式文人官僚的举动,使得汉文文献表面上吹捧和奉承其治世的文章非常醒目所致。然而就连那些文人们也对爱育黎拔力八达表示了轻蔑,只要阅读史料时稍加注意,就能马上觉察到这一点。

对于被整个蒙古投以怀疑目光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政权,正使皇帝的直属常备部队钦察、阿速、康里、哈剌鲁等军团怀有更强烈的复仇心。他们有不少人曾在按台山前线与海山同甘共苦,海山在即位后将他们的地位提升得超过了纯蒙古的正规军,因此他们从心底里认同海山为自己的主人,靠绝对的忠诚之心团结在一起。

帝室内讧的火种已经蓄积。爱育黎拔力八达衰病而死之后,一直把握实权的答己也死去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的长子英宗硕德八剌雄心勃勃地想革新政治,就在开始实施新政后的第三年即1323年,当他从上都返回大都的途中,被上述近卫军团的一部分人暗杀于南坡之地。当时和世剌和图·帖睦尔都在远方,因此握有蒙古本土的甘麻剌之子晋王也孙·帖木儿被拥立为帝。1328年八月,也孙·帖木儿在上都猝死。他一死,钦察军团的首领燕·铁木儿立即决定夺取大都、拥戴海山之子。上都和大都两京间就此展开长达两个月的内战,最终拥立图·帖睦尔的大都一方战胜了以蒙古本土诸王势力为核心的上都一方。

然而就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从中亚方面得到察合台军支持的和世剌突然东进,于1329年二月在哈剌和林宣布即位为大汗。至此,海山的两个儿子之间形成隔戈壁南北相持之势。

掌握图·帖睦尔政权之实权的燕·铁木儿,认为在和上都交战后继续作战对己方不利,遂一度将玉玺送交和世剌,九月,在旺忽察都行营这个海山曾计划建造“中都”但又放弃了的有缘之地,兄弟相见。四天后,和世剌突然驾崩。这是燕·铁木儿的计谋,是要把和世剌与蒙古本土大军隔离开后再实施暗杀,他成功了。从泰定帝也孙·帖木儿去世后开始的一连串动乱,按照胜利者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被称为“天历之乱”。大动乱的结果,使得大元兀鲁思中央政府内部非纯蒙古的中央军团把持权力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

蒙古出现以后,经历了长达七十年左右时间的战争年代,这一时期结束后,也由于蒙古自身政治结构的多元化,国际政局很快安定下来。在蒙古帝国内,尽管发生了海都等人的反叛,但那终究不过是蒙古同胞之间的内部纷争而已,并没有造成对欧亚大陆交通的阻碍和破坏。而且由于1305年东西和平的达成,各地的蒙古政权重新纳入大汗的统治系统,相互间交流频繁。从战争到和平,时代发生了光鲜的变化。

蒙古统治下的整个区域,为同一个政权所掌控,已经没有了国境的壁垒。站赤等交通、运输的方式,因蒙古政权的力量而得到设置和完善,只要有统治者的庇护和“牌子”(针对持有者的身份,有金、银、铜的不同种类,用来行使利用驿传等的特权),旅途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银作为统一的价值标准可以在各地通用,而波斯语成了国际通用语。在主要城市和港口,可以说肯定有花着银子、说着流利的波斯语的穆斯林商人。而且如前所述,忽必烈政权建立后的大元兀鲁思将当时世界上最具经济实力的中华本土纳入进来,实行鼓励国际通商的自由经济政策,促成了横跨非欧·欧亚大陆东西的空前的大交流。

这个大交流,在东起日本海、西至斡罗思和小亚细亚以及东地中海的蒙古版图内自不必说,即使蒙古不直接统治的西欧、埃及的马木路克朝、印度次大陆的哈勒吉朝和秃忽鲁朝,以及东南亚群岛海域、非洲东部海岸线地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学术、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有所卷入。所说的“旧世界”,以蒙古为中心在历史上首次与时间同步、相互对接。

作为这种大交流的背景,自然可以举出由蒙古实现的政治上的大统一,但是不应忽视蒙古自身所发挥的一些方面的作用。蒙古是个罕见的纯军事、政治部落,对于自己以外的种族、宗教、文化等,总是将其视为一种统治的手段,对他人并不抱有蔑视、特殊偏见和狭隘的排他意识。反而特别热心于掌握信息、知识、科学和技术,优待和尊重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与以往的说法正相反,出版文化的繁荣等各种学术的振兴的确令人瞩目。

蒙古帝国——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50《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忽必烈(法国国立图书馆藏)通称为《东方见闻录》的这部著名的游记,书名为《世界的叙述》或《百万之书》,拥有一百四十多种写本。制作于15世纪初的这部写本,因插图精美而著称,但实际上是画师根据想象所画,不能成为当时的史料,而忽必烈也只能被画成西欧人的样子

蒙古时代大量徙居中华本土的穆斯林,据说人数达到了一百万或更多,他们成了今天八百万至一千万中国回族人的直接族源。另外,在中华本土的东南沿海地区穆斯林聚居区也繁荣起来,成为通往印度洋航线的东西贸易活动的基地。这一结果使得很多汉族也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走向东南亚的最早的华侨。这种人类群体的迁移、转型,在中亚以西的各蒙古政权的领地内也是允许的。各地的蒙古统治者们相互提供人才、信息、技术,补充自己的不足,使其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欧亚大陆各地被引向多种族、多文化并存的社会,这一结局不容忽视。

从13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到14世纪后半叶,整个欧亚大陆呈现出一派异常活跃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气象。例如世上所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就是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海上贸易城市繁荣的背景下,东方贸易所带来的财富和自由博爱的时代精神得以发扬的结果。难以否认的是,只有在蒙古时代这一切才能实现。将那个时代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长途旅行和活动留传给今世的一些人物,广为人知。马可·波罗的故事,被认为是出自多人之手的合成作品。而真实存在的伊本·拔图塔的见闻录,在相当程度上很可能也具有不少合成作品的成分。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留下了记载。也许,留下记忆的人们只是在通风良好的蒙古时代往来于欧亚大陆东西方为数众多的佚名旅行者中的一少部分而已吧。

全球规模的自然灾害与通向后蒙古时代之门

大致从14世纪20年代开始,欧亚大陆各地由于长期的气候变化,不仅导致干旱、饥荒,甚至想象中的地震、大洪水等地壳运动现象也不断发生。在西欧和西亚还爆发了鼠疫。

受到全球规模之天灾的持续和直接的影响,各地的蒙古政权纷纷出现动荡,蒙古的统治逐渐走向解体。在蒙古的统治下处于维持着空前和平和繁荣状态的欧亚大陆东西方,形势开始大幅逆转,重新滑向“被封闭的世界”。

在旭烈兀·兀鲁思,第九代君主不赛因于1335年去世,阿里·不哥的后裔阿儿巴·怯温即立,王统从旭烈兀系旁落。以此为契机,支撑旭烈兀·兀鲁思的札剌亦儿、孙都思、斡亦剌等势力强大的部落各自拥立已成手中傀儡的成吉思汗系王侯,展开争夺,札剌亦儿、孙都思两部独立。以札剌亦儿朝为首的蒙古·突厥系的地方政权开始割据,历时长久的蒙古统治的垮台过程,一直持续到萨法维朝的出现。

在察合台·兀鲁思,逐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东部的伊犁河谷继续游牧生活的人们,另一部分是在西部的马瓦拉痕那尔过着城市生活的人们。双方之间互相看不起,统一很快不复存在。在东部,由于刚刚即位不久的也孙·帖木儿于1338年至1339年左右被杀等事件,实权落入朵忽剌惕部手中。在西部,局势也陷入了分裂和混乱。其间,在东部自称为都哇后裔的脱忽鲁黑·帖木儿现身,向马瓦拉痕那尔发起进攻,仅一时统一了东西部。最终,在西部出现了帖木儿,在东部则由脱忽鲁黑·帖木儿之子亦里亚思·火者及其后嗣继续统治着称为蒙古斯坦(波斯语指蒙古之地)的游牧王国。

在术赤·兀鲁思,只因更好地保持了草原游牧国家的体制,才没有像上述两个兀鲁思那样剧烈地衰败,但是莫斯科大公国却在境内的罗斯之地开始缓慢发迹。在正统的别儿迪·别克(1357—1359年间在位)之后,术赤家族的王统发生混乱,整体的团结变得松散,在若干“集中”的游牧联盟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几个权力体。从东部起来的脱脱迷失(1378—1406年间在位)与帖木儿开战,但屡战屡败。其后,统一迅速衰落,各个王家的并立状态得以固定。喀山、阿斯特拉罕等在伏尔加河流域保持“集中”的集团,至16世纪中叶被并入莫斯科大公国,以此为契机,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向莫斯科帝国乃至俄罗斯帝国发展。不久,俄罗斯就像步术赤·兀鲁思的后尘一样,这回是向东方逆行而来,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的遗产。另外,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分支克里木汗国在奥斯曼朝的庇护下得到繁荣,一直维持到法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3年。

自然灾害和叛乱起义的连锁发生

在大元兀鲁思,身为“天历之乱”的胜利者但却不过是个傀儡的文宗图·帖睦尔,即位仅三年,于1332年八月去世,享年二十九岁。他的英年早逝与暗杀胞兄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也有关系。把握实权的燕·铁木儿拥立和世剌年仅七岁的次子懿璘质班,但是他在位仅四十三天就去世了。于是朝廷决定迎回被流放在广西的和世剌的长子妥懽·帖睦尔。燕·铁木儿曾表示不赞成此举,但是就在那时他死去了,妥懽·帖睦尔遂于1333年七月即位。从他即位到蒙古退出中华本土,其间共三十五年,而作为蒙古皇帝他在位时间最长,共三十七年。

顺帝妥懽·帖睦尔的统治,被渲染为多宫廷斗争和民众起义,认为其政治一塌糊涂,长久以来受到一致的批判。但是,很多说法是由明朝或在明代造出来的,真实情况还不得而知。

从1342年起,黄河开始大泛滥,几乎每年河南、山东、淮北都发水灾。粮食颗粒无收,一片人吃人的人间地狱景象。1349年,脱脱领衔的中央政府听从贾鲁的奏言,决定将黄河恢复北流,1351年四月起,令贾鲁负责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从河南征集了十五万民工和两万名士兵,突击施工,到十一月完工。

蒙古帝国——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51 元末中国的武装力量

然而,由于治水工程的人员强征以及连年的水灾和饥荒,民众的苦难已经达到了极点。死尸相枕,横卧于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揭竿而起。刘福通等人拥戴白莲教教主韩山童,造出舆论说他是消除天下大乱拯救众生的弥勒佛转世。韩山童身为那个秘密结社的头目,能够召集到狂热的信徒。

叛乱计划按步骤实施着,可是就在举兵前夕的1351年五月,事情败露,韩山童避之不及而被杀。刘福通等人举行暴动,参加民众发展到十余万。他们头扎红色巾带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红巾军,长江以北地区响应者不断涌现。这些叛乱军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与讨伐军各自为战,总是被各个击破,终于在1363年被彻底镇压。但是也就在这期间,江南之地出现了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割据。

忽必烈王权的落幕

通过海运和大运河,江南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元兀鲁思的首都大都。然而由于占据浙江的方国珍和占据淮东、江苏的张士诚的阻挠,江南的物资已经无法运抵。占有中央财政八成的盐的专卖收入也陷入危机。而且成为国际贸易基地的江南沿岸城市相继失守。忽必烈所创建的经济体系本来以江南为主,但是现在那里已经失去了作用。

1345年,掌握大元兀鲁思实权的脱脱决定亲自南伐。当时脱脱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组编了过于庞大的军队。凭借这种占绝对优势的力量眼看就要消灭张士诚军,然而在这一当口军中却发生了与朝廷串谋的武装政变。脱脱被俘,失去总指挥的大元兀鲁思军四散而退。其后,大元兀鲁思的中央政权就失去了总领一切的人物,几个派系的首领在朝廷内外展开争斗,平定江南已不可能。

江南诸势力自身的实力,本不值一提,但是它们却很幸运,靠着大元兀鲁思政权的“自毁”而得以生存,并就长江流域的霸权展开了争夺。1363年,朱元璋逆转,战胜了陈友谅。就此,大势已定。此前一年,曾将自立为皇帝的白莲教教主韩林儿揽入庇护之下的朱元璋,当上了整个红巾军的首领,他又暗杀了韩林儿,打败张士诚和方国珍,控制了江南地区。

1368年,朱元璋改金陵为南京,于其地即皇帝位。明朝的北伐军开始北上。疲于连年天灾和歉收的华北地区各城,大多不战而降,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山西军阀扩廓·帖木儿和其他蒙古各军团不去救援,皇帝妥懽·帖睦尔携大元兀鲁思的宫廷、政府和军队北奔上都,再退应昌。明军进入大都城,烧杀抢掠,一派野蛮行径。与蒙古兵不血刃进入杭州城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常的中国史以此为“元朝的灭亡”。

但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以江南为根据地的明朝和占据蒙古高原的大元兀鲁思一直处于激烈的对峙状态。双方隔华北相抗衡。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局势不时发生变化,趋势难定。明朝一方,经历了朱元璋滥杀朝廷要人和官吏等异常曲折的政治过程。蒙古和明朝,双方相互重复着过失。而所谓明朝于1368年一下就确立了在中华的统治的一般说法,只能是错误的。

1370年,妥懽·帖睦尔死于应昌。继皇帝位的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占据哈剌和林,从蒙古本土联系辽东、甘肃、云南等方面的蒙古各军团,与明朝保持南北对峙的态势。洪武帝朱元璋针对这种状况,于1372年发大军北伐,但为扩廓·帖木儿所败。单纯从军事上来说,明朝的称霸是很困难的。

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其弟脱古思·帖木儿继立。不久,他计划大举反攻明朝,与掌握辽东的札剌亦儿氏的领军人物纳哈出相呼应,准备南下。假如这一计划顺利实施,明朝就危在旦夕了。可是,又是天灾和歉收袭击了蒙古。苦于粮荒的纳哈出,空拥二十万大军的绝对优势,最终还是不战而投降了明朝。这样,成了孤军的脱古思·帖木儿的朝廷和政府,1388年在阔涟·捕鱼儿地方遭明军突袭,大败。脱古思·帖木儿在逃跑途中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弑杀。1392年左右,也速迭儿即位。

忽必烈王朝就此迎来了终结。其后,在蒙古高原上有非忽必烈系的成吉思汗后裔被推选为大汗。随着忽必烈王权的落幕,蒙古帝国这个大一统的国家,逐渐淡薄了身影,消失在历史中。

蒙古帝国——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52 后蒙古时代的大帝国与欧亚大陆 1600年前的总体形势

而掌握了中华的明帝国出于政权的立场,对蒙古以“胡元”等相称以示蔑视,自己标榜为中华,但实际上不容否认的是,它继承了蒙古帝国和大元兀鲁思多方面的遗产,始终处于其浓厚的影响之下。遗产和影响涉及国家、政权、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此暂不作详述。不过,扩大了的中华地域和多种族共存的社会最能反映出这一点。明帝国试图将满洲地区南部和云南、贵州直接纳入版图、对包括西藏高原在内的周边地区施加影响力的做法,不外乎是蒙古时代的继续。

顺带提一句,以郑和为象征的永乐朝大航海,也不过是沿袭了忽必烈以来的航线。而且郑和的大船队也被过分夸大,动辄就说什么开始于承载量八千多吨之宝船等一系列的“宏伟之梦”。可是,如此巨大的船体是靠扬帆航行的吗?木结构船的承载量说来充其量也就四百吨级,如果超过此数,那么在印度洋的波涛骇浪中船早就彻底粉身碎骨了。对单一史料的理解偏差以及过于丰富的想象,都会催生假象。

而前往蒙古高原的人只不过是大元兀鲁思中的一部分而已。那些人们并不一定都是所谓的“蒙古人”。但是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逐渐形成民族意义上的“蒙古人”,他们横跨戈壁南北的居住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蒙古高原。而且,蒙古帝国的记忆产生了很多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成为大清国建立的无形力量,但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现代化”的风暴所吞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6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