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简明正史——郭子仪 李光弼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3 10:35:27 0


郭子仪(697—781)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宝八载(749),他为横塞军使,天宝十三载(754),为天德(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军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打通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

至德元载(756),实际改元是在这年七月,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余万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这时,郭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由于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遂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载(757)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乾祐越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人,俘虏五千人,顺利攻下河东。

由于唐军连战告捷,肃宗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即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征讨叛军。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于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五千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时,郭子仪兵权在握,肃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当然只能运用这种笼络的手段。

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动各路大军进攻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

郭子仪等唐军围邺,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鼠可卖四千钱。这正是破城良机,但因兵众无主,无人统一指挥,以致坐失良机。

史思明为援邺而截劫唐军的粮草,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断袭击唐军。于是,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展开激战。正当激战之际,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混战中双方均遭重大损失。郭子仪退向河阳(今河南孟县),保卫东京。这次战役的失利,鱼朝恩有责无旁贷之过,但他为了推卸责任,竟诬陷郭子仪作战不力。肃宗遂召郭子仪还京,并免其军职,另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的职务。

郭子仪在京闲得无聊,党项等羌人却在京西不断制造事端,威胁长安。肃宗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但只是徒有其名,因为他还不能离开京师。宝应元年(792)二月,绛州(今山西新绛)驻军粮饷不继,军心不稳。有一将领王元振借口士卒思郭子仪而发动兵变,杀了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肃宗遂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并以其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平兴、定国等军副元帅,镇守绛州。郭子仪并不因为王元振拥护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责王元振杀害主帅会给叛军提供可乘之机,遂杀王元振与其同谋者四十人。同时也解决了粮饷问题。这些措施,稳定了军心,效果很好。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调他回长安。

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项就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凤翔(今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建议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问题,但都没引起代宗的重视。

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开始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报告。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一直过了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始有所闻。吐蕃继续东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代宗才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东)。郭子仪久居京师,手下没有军队,临时凑集了二十余人到咸阳,面对二十余万敌军,当然难以有所作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于程元振从中作梗,也未能见到代宗。

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他认为从商州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吐蕃自然不敢东进,代宗在陕州也就安全。于是,代宗没再坚持调他东去陕州的意见。

郭子仪派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蓝田,观察敌情。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这四面楚歌声中,吐蕃感到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兵西去。

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等到浐水以东迎接。代宗羞愧的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怀恩,又是郭子仪的一大功绩。

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驻屯汾州(今山西汾阳)。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遂向代宗密奏仆固怀恩欲反。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当代宗征求除去仆固怀恩之策时,有人建议:仆固怀恩所统之兵皆郭子仪旧部,如果派郭子仪去统领这支军队,仆固怀恩就一筹莫展了。代宗遂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仆固怀恩感到危在旦夕,遂举兵反唐。他进攻太原失败,带三百人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郭子仪到了汾州,仆固怀恩所部,皆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

仆固怀恩到了灵州,勾结回纥、吐蕃,大举内进,郭子仪奉命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在乾陵之南大败仆固怀恩。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回纥、吐蕃内进。仆固怀恩中途暴病而死,郭子仪用分化手段,拉拢回纥,共击吐蕃,迫使吐蕃退兵。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仪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李光弼(708—764)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人,幼年善骑射,爱读《汉书》,有雄心大志。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任用他为兵马使,充赤水军(在今甘肃武威)使。王忠嗣待其甚厚,还常对人说:将来代替我者,必是光弼。

安禄山叛乱后,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又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至德元载(756)二月,李光弼率军万余人,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夺取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将史思明率二万骑又欲夺回常山。李光弼面对强大骑兵,只命弩手发箭,不直接出战,叛军人马中矢者无数,暂时撤退。双方相持四十余日,后因郭子仪增援李光弼,才大败史思明。

六月,李光弼知潼关失守,遂放弃常山,撤军至太原。不久,肃宗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今山西太原)留守,兼任宰相。

至德二载(757)正月,史思明、蔡希德等引叛军十万,围攻太原。李光弼部下精兵都远在朔方(今宁夏灵武西),余众不足万人,故而太原诸将都有惧色,主张修城以加强防御。李光弼道:“太原城周四十里,贼临近而兴役,是未见敌而先自困。”李光弼率众于城外凿壕以自固。同时制砖数十万块,机动灵活地筑垒迎敌,坏则补修。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未下,遂派游兵迷惑唐军:史思明实攻北则游兵向南,实攻东则游兵向西。但由于李光弼军令严整,不管叛军是否进攻,各处防守都很严密,使史思明无机可乘。李光弼充分发挥士卒个人的特长,有士卒善穿地道,唐军往往利用地道,出其不意,把叛军曳入地道,然后临城斩首,使叛军恐惧不安,走路视地,唯恐被曳入地道。叛军堆土山攻城,李光弼又利用地道使土山下陷,无法毕功。李光弼又造大炮,飞巨石,一发杀敌廿余人,迫使叛军后退数十步。接着,李光弼又诈降与叛军相约,刻日出降,史思明松懈无备,李光弼使人穿地道通到叛军营中,以柱支撑。到出降期,遣副将率数千人伪装出降,叛军正高兴时,忽然地陷,死者千余人,唐军乘机冲入敌营,俘斩万人。

乾元二年(759)二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邺失败,李光弼退还太原。七月,李光弼奉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进驻东都。九月,史思明进攻洛阳。李光弼根据敌我力量的分析,认为洛阳不可固守。东都留守韦陟建议,可留兵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退守潼关,据险以挫敌锐。李光弼认为:“两敌相当,贵进忌退,若无故弃地数百里,则贼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北连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利则进,不利则守,敌军自然不敢西进。”李光弼让韦陟率东京官属西入关中,自己率军转移至河阳。因为李光弼是有计划的转移,秩序井然,史思明不敢轻易进入洛阳,遂屯军于白马寺,后来才入据洛阳。

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初次交锋,其勇将刘龙仙被杀,叛军大为震动。史思明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把千匹良马分批到河中洗澡,重复循环,以示其马多。李光弼选牝马五百匹,留其驹于城内,待史思明马出,牝马将史思明马尽引入城内。史思明恼羞成怒,欲用火船烧浮桥,李光弼军以百尺长竿迎火船而撑拒,使船不能前进,以致火船自焚而尽。

史思明再攻河阳,李光弼命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南城,杀伤叛军甚众。李光弼亲自守北城,把最得力的将领派到最要紧的地方,并亲自督阵,只许进,不准退。还向士卒发誓说:“万一失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刎于此,不让诸君独死。”在他的鼓励下,将士个个奋勇杀敌,势不可挡,致使叛军大溃,被杀千余人,被俘五百余人,溺死者千余人,徐璜玉、李秦授等叛将也被俘虏。史思明正攻南城,知北城已经失败,遂撤军后退。

上元二年(761)二月,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的判断,迫使李光弼进攻洛阳。李光弼命布阵于邙山(洛阳北),仆固怀恩违命进驻平原。史思明乘唐军立足未稳,突然出击,唐军大败,死数千人,河阳失守,李光弼、仆固怀恩走保闻喜(今山西闻县东北)。五月,李光弼改任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

宝应元年(762)五月,因史朝义围攻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李光弼由临淮进军徐州(今江苏徐州)。十月,又参加了围攻洛阳的战役。在这期间,李光弼还派军队镇压了浙东袁晁的起义。

广德元年(763),吐蕃进据长安,代宗下诏征诸道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李光弼等均未应诏前往。代宗逃往陕州,唯恐李光弼不忠,遂对在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的李光弼母进行慰问。在吐蕃退兵后,又任命李光弼为东京留守,但李光弼以运江、淮之粮为借口,引兵回徐州。代宗又把李光弼母迎到长安,厚加供给,还使其弟李光进掌握禁兵,待遇甚丰厚。

由于李光弼治军严整,诸将对他莫敢仰视,畏惧于他。但当他在徐州奉诏不朝以后,部将田神功等都一反故态,不再怕他。李光弼愧恨成疾,于广德二年(764)七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评: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显示才能的将领。他们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挫强敌,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两人又各有特点,郭子仪除了功绩卓著以外,还善于运用政治手腕取得信任,避免了功高遭忌的风险。李光弼则不然,他虽然也战功累累,但对宦官专政不满,拥兵不朝,致使下属乘机违命,朝廷更对其猜疑,故而忧愤成疾,年轻却先于郭子仪而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5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