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简明正史——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3 10:35:22 0


高仙芝(?—755) 高丽人,父名舍鸡。他从军河西(今甘肃武威),勇敢善战,又随父至安西(今新疆库车),因其父有功被授游击将军。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都未显露头角;后事夫蒙灵简明正史——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甚受重视,到开元末年,即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吐蕃以公主嫁小勃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王,使其背唐依靠吐蕃,附近二十余国也都归附吐蕃。这些国家都和唐朝廷断绝往来。田仁琬、盖嘉运都曾进军征讨,均未获胜。玄宗特命高仙芝率步骑万人再次进兵,高仙芝自安西行军百余日,到达五识匿国(帕米尔南)。然后兵分三路,突袭吐蕃的据点连云堡(在小勃律北),吐蕃猝不及防,一触即溃,被杀五千余人,俘一千余人,唐军大获全胜。高仙芝又深入小勃律国内地,俘其国王及吐蕃公主。天宝六载(747)十二月,玄宗以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载(750)十二月,高仙芝伪与石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塔什干)约和,乘其不备,突然袭击,虏其国王及部众,杀其老弱,还掠得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橐驼等许多财货,皆据为私有。石国王子逃至诸胡,大肆宣扬高仙芝欺诈诱骗的事实,诸胡皆愤怒异常,共同联合大食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率三万之众回击大食。天宝十载(751)四月,双方在恒罗斯(或作怛罗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一战,高仙芝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所余仅数千人。不久,玄宗任其为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叛乱,玄宗命荣王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军东征。十二月,高仙芝率飞骑、简明正史——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共五万人,由宦官边令诚监军,东进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叛军很快攻陷东京(今河南洛阳),继续西进。防守东京的封常清退军至陕州,封常清向高仙芝建议:弃陕退兵潼关,以免叛军突入潼关,直逼京师。高仙芝率军西撤,叛军跟踪而至,唐军狼狈溃退,损失惨重。高仙芝至潼关,加强守备,安禄山也正准备在洛阳称帝,双方暂时相持下来。

随高仙芝东征的监军边令诚,多次干预高仙芝的军事部署,高仙芝多与其意见相左。于是,边令诚常向玄宗反映高仙芝如何失败,还指责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盗减军士粮饷及赐物。玄宗怒不可遏,命斩高仙芝。边令诚至潼关,宣读玄宗敕文。高仙芝感慨万端地说:“我遇敌而退,罪有应得。今上戴天,下履地,指责我盗减军粮及赐物,实在是诬蔑。”在前的军士皆大呼冤枉。对此,边令诚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是斩了高仙芝。

封常清(?—755) 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其外祖父因犯罪流放到安西,他随外祖父读书,成绩甚好。他看到都知兵马使高仙芝颇有才干,遂要求为其侍从,高仙芝见其貌不扬,不愿接受。他虽然怒气冲冲地批评高仙芝不应以貌取人,但还未达目的。后来,他早晚都站在高仙芝门口,坚持数十日,感动了高仙芝,才被收为侍从。

开元(713—741)末年,达奚诸部叛唐远去,高仙芝奉命追击,全胜而归。封常清暗中记下了高仙芝行军的路线,沿途作战的情况,取胜的谋略,等等,无所不有。高仙芝以此作为捷书上报,安西节度使夫蒙灵简明正史——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等,都对封常清大为赞赏,认为是罕见的人才。后来,高仙芝做了安西节度使,以封常清为判官,高仙芝出征,常委他为留后。

高仙芝乳母子郎将郑德诠与高仙芝亲如兄弟,他仗高仙芝之势,狐假虎威,歧视封常清。有一次,他骑马从封常清身后突然冲过。封常清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遂杖之六十。高仙芝妻及乳母求情,并求救于高仙芝,但已被杖死。高仙芝不怨恨封常清,封常清也不向高仙芝表示歉意。众人都认为高仙芝与封常清善于治军,不讲私情。

天宝十一载(752),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后,封常清回到长安,到华清宫谒见玄宗,玄宗问他平叛之策。他回答道:“安禄山进犯中原,由于太平日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渡河北进,计日可取安禄山首级。”这一番豪言壮语,使玄宗兴奋异常,遂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即日赴东京,十天,就募兵六万人,又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加强东京守备。

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渡过黄河,兵向荥阳(今河南荥阳),封常清布阵于武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由于封常清所募新兵,未经训练,战斗力很差,和叛军一触即溃。武牢失守,叛军很快尾随而至东京,双方又在东京城垣经过几次大战,封常清一败再败,东京终陷叛军之手。

封常清率余部退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和高仙芝相遇,他向高仙芝陈述叛军锋不可当,陕州难守,不如西守潼关,保卫长安。高仙芝按封常清建议弃陕而退守潼关。

玄宗得到封常清战败的消息,削其官爵,令其以普通军士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一再向玄宗反映封常清、高仙芝失败的战况,还诬蔑高仙芝盗减军粮及赐物,故使玄宗发怒,令边令诚斩封常清与高仙芝。封常清本来要赴长安面见玄宗,陈述他战败的原因及下一步对敌之策,行至渭南(今陕西渭南),正逢玄宗敕书到,将其押赴潼关斩首。临刑时,封常清还把向玄宗反映意见的上表交付边令诚,要他代呈玄宗。可见,封常清对唐是一片忠心。

哥舒翰(?—757) 系突骑施酋长哥舒部的后裔,父名道元,为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在今甘肃武威西南)使,世居安西。他家富于财,好侠义,喜饮酒。他在长安遭到长安尉的歧视,愤然至河西(今甘肃武威)谋出路,服役于节度使王倕,后为节度使王忠嗣衙将。他好读《左氏春秋传》、《汉书》,学识渊博,而且还疏财重气,受人敬仰。

天宝六载(747)十月,王忠嗣以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命其打击吐蕃,其副将傲慢不服军令,哥舒翰将其击杀,军中大为震动。当时,积石军(今青海贵德西)每年麦熟时,吐蕃即来抢收麦子,无人能够制止,边人称当地谓“吐蕃麦庄”。哥舒翰就在麦熟时伏兵于附近,待吐蕃来抢收麦时,伏兵断其退路,然后围歼其军,无一人生还。从此,吐蕃再不敢来抢收麦子。玄宗特地召见哥舒翰于华清宫,经当面了解,对他更加重视,立即任命为陇右节度使。天宝七载(748)十二月,哥舒翰筑神威军城,吐蕃军至,被哥舒翰击败。不久,又于青海中龙驹岛上筑城,称应龙城,使吐蕃不敢再接近青海。

天宝八载(749)六月,玄宗命哥舒翰率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共六万三千人,攻吐蕃石堡城(即振武军,在今青海湟源南)。该城三面险绝,只有一条道可上,吐蕃以数百人驻守。因吐蕃于该城贮粮甚多,备有檑木及石,唐军屡攻不下。哥舒翰进攻数日未见进展,欲斩副将高秀岩、张守瑜。二副将表示三日可克此城。唐军虽然如期攻下此城,但死亡士卒数万,得不偿失。冬季,吐蕃又乘青海结冰,进攻龙驹岛,唐二千守军全军覆没。

天宝十一载(752)十二月,因为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互有成见,玄宗特从上面和解,使其互为兄弟。当年冬,三人都入朝,玄宗命高力士于京城举行宴会,使他们三人聚会。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我们族类同,何不相亲呢?”哥舒翰对曰:“野狐向窟嗥叫,不祥,表示其忘本了。”安禄山以为是对自己的讥讽,遂大骂哥舒翰,经高力士制止,未能扩大事态。

安禄山叛乱后,哥舒翰正养病在长安。玄宗想借他素日的威名,又因他与安禄山本来不和,遂命其为兵马副元帅,统兵八万,讨伐安禄山。这时,封常清、高仙芝已被杀,哥舒翰并其众,号二十万人,屯军潼关。这时,有人向玄宗报告,叛军崔乾祐在陕州的兵力不足四千,而且都是老弱。于是,玄宗命哥舒翰进兵陕、洛。哥舒翰奏曰:“禄山久习用兵,不会没有准备,实际上他是以弱兵诱骗官军,官军出击,正中其计。同时,叛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利在坚守。为战胜叛军,不必操之过急。”郭子仪、李光弼也有类同的看法。但由于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另有打算,竭力劝说玄宗命哥舒翰出兵,并说哥舒翰逗留不进,必失良机。玄宗相信杨国忠。逼迫哥舒翰出兵。

至德元年(756)六月,哥舒翰军与叛军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相遇。叛军精兵埋伏在险要之处,弱兵伪装逃遁,官军轻进至险要之地,叛军伏兵四起,官军惨遭失败。哥舒翰从河北率数百骑经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回到关中,士卒回到关中者仅八千余人。叛军继攻潼关,未能得逞。

哥舒翰本来想收集余众,固守潼关,但蕃将火拔归仁等逼迫他向东投降叛军,并威胁他说:“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哥舒翰被迫投降,被送到洛阳。他向安禄山表示:愿致书在继续抵抗叛军的李光弼、李祗、鲁炅等人,劝他们投降。安禄山大喜,以其为宰相。但哥舒翰招降受到被劝者的严厉斥责。安禄山看到哥舒翰无用,将其囚禁起来。

至德二载(757)十月,安庆绪兵败退出洛阳时,杀了哥舒翰等降将三十多人。

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均为战功卓著的名将。在安史之乱中,因战败被杀或走投无路而降敌,都是玄宗晚年政治腐败的结果。由此可见,人逢其时,可充分施展其才能,发挥其作用;人不逢时,即使才能超群,愿忠心报国,也难免身败名裂或悲愤终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50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