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盛世序幕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49 0


唐朝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了。唐朝是历史上与汉朝比肩的令人魂牵梦绕的时代。中国人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评价标准无非是两个字——富强。而汉朝和唐朝在这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均衡,所以经常让国人感怀。

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评价一个时代必须有现代的眼光,不能沉浸在关心帝王将相、权谋战争的旧思维中。一个时代对历史有什么促进作用,对人类文化有什么样的贡献,留下了哪些积极因素,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评价唐朝:“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莫不如此。”(《论韩愈》)

唐朝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它的盛世固然令人魂牵梦绕,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体现在它的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优点,又注意避免其缺陷,为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继承的一面都有哪些体现呢?

其一,继承了开放包容的大趋势。

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中国作为欧亚大陆的东端,一方面自身文化向外辐射,一方面又不断汲取各个国家或者各个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唐朝的文化特质之一就是开放包容,各种文化、各种人种、各种民族在唐代都有机融合在一起,大大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必须指出,这种大趋势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出现,隋朝时期已经基本成型,唐朝是继承了前代的发展。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个动乱的时期,但并不是一无是处:民族之间有战争、有仇恨,但是也有融合;文化在发展,各种典章制度、法律也在逐步完善,唐朝继承了其中很多积极因素。唐朝皇室自己就有少数民族血统,文化特质又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所以在开放包容方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二,继承大运河。

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隋炀帝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具有极强的战略前瞻性。

他率先意识到了中国经济重心正在南移的历史大趋势,所以新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历史大趋势,这个眼光可以说领先当时人百年以上。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南宋彻底完成,而隋唐时期恰恰是转折期的关键。隋文帝时期曾经多次出现关中地区不堪重负、粮食不够吃的局面,隋文帝甚至曾经率领百官、后宫前往洛阳暂寓,被称为“天子就食”。而隋炀帝的大运河绝不是为了什么游乐而开凿,它是为了将中国的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有机结合而修建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一直到元代建都于大都的时候,还不忘修建一条京杭大运河取代隋唐大运河,可见运河的意义之重大。唐朝在这方面完全继承了隋朝的遗产。

其三,继承了对关陇集团势力稀释的思想。

隋炀帝率先意识到了关陇集团的局限性,所以急于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垄断。他从大业二年开始的爵位和勋官改革,直接破坏了关陇集团的既得利益,并且在政权中加入大批山东、江南人士。这是为了建立一个适应统一大帝国需求的全国性的中央政治枢纽,而不再是一个照顾地方利益的地方性小集团。唐朝毫无疑问也继承了这一点。李唐出身于关陇集团,而且李渊八柱国后代的身份在建国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他迅速赢取人心,并在各方势力林立的乱局中后来者居上,这与他的关陇贵族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唐朝的建立某种程度上是得到了关陇集团的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唐朝建国之后,随着大量山东人士和江南人士的加入,政权已经逐步开始摆脱关陇集团的地域化色彩,开始向一个大帝国的执政集团方向发展。尤其是唐太宗时期,重臣中已经出现了极多的非关陇身份的人,例如房玄龄、李勣、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高士廉、魏徵等等。在选官、任命等各个方面也看不到对关陇集团的特别照顾,关陇集团从此时开始已经逐渐消失。从这点上来说,唐朝,特别是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继承了隋炀帝的政治理想。

其四,继承了科举制。

隋文帝所建立、隋炀帝所继承的科举制度也是影响深远。虽然隋朝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举措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是唐朝意识到了,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而这也成为稀释贵族政治影响力、促生官僚政治的一把利器。

魏晋南北朝是贵族政治时代,曹魏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延续多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北朝时期又是个军功贵族时代,平民百姓很难在政治方面有出头之日。贵族是要照顾家族利益的,而且对皇权会产生掣肘,皇帝有时还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个小故事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来。

曹丕还是世子的时候曾经问群臣:“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这就是最早版本的“我和你妈都掉到水里你先救谁”。大臣们众说纷纭。大臣邴原刚开始不吭声,曹丕特地要听他的意见,他站起来大声云:“父也!”那时候重门阀,曹氏出浊流,需要贵族门阀大族支持,所以邴原才有这样的底气,而曹丕也不敢为难他。这种事如果搁到明清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唐长孺先生专门写过一篇《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讨论这个时期“忠”与“孝”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而科举制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它可以给所有阶层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隋文帝、隋炀帝都没有意识到它的伟大意义。隋朝科举规模小,与荐举制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唐朝则意识到了科举制的意义所在:它可以维持统治阶级的流动性,给社会各阶层人士以希望,稀释贵族影响力,促进官僚政治。官僚与贵族不一样,官僚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除了皇帝没有别的服务对象。所以皇权政治最希望塑造官僚队伍取代贵族政治,而且,通过考试科目的确定,可以让天下读书人都接受官方价值观。一个小故事可以展现唐朝对科举制的认识,《唐摭言》记载说贞观时期某次科举,唐太宗站在端门之上看着天下的举子们络绎不绝进入考场,得意之余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彀”原意是弓箭射程,这算是无意中说漏嘴了,意思是你们都上我的道儿了,从此以后都为我所用了。从唐代开始,科举制日渐兴盛,逐渐排挤了其他的选官渠道,到了宋代,宰相绝大多数都出身于进士,那时候科举已经成了当官的最主要途径。从此时开始,官僚政治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到了明清终于发展到了顶峰。

其五,继承了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是官制改变的重要阶段,到了隋代三省六部制基本定型,后来被唐朝所继承。这个制度将行政效率与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机制结合起来,同时被唐朝所继承。

其六,继承了隋朝的财富。

说了这么多,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唐朝的繁荣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也包括钱财物资。不过这里要澄清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在网上非常普遍,说唐朝继承了隋朝很多东西,甚至隋朝的存粮唐朝吃了二十年还没吃完。这是对史料的误解。这个误解出处是《旧唐书·马周传》里马周对唐太宗的一番话:“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的确,第一段话说的是粮食,李密占据洛口仓之后,的确有吃不完的粮食,他以此招兵,短时间聚集数十万人,老百姓来取粮,他也不管,只要背得动就行。中间那段是说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获得了隋朝储存的大量布帛,王世充还曾以布帛与李密交换粮食。问题在于第三段:“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里在说什么?——长安城里隋朝囤积的钱财,我朝也在用,至今没有用完。这钱财可能是铜钱,也可能包括布帛,但不会是粮食。为什么?“府”字,《康熙字典》:“《礼·曲礼》在府言府,在库言库。注:府谓宝藏财贿之处也。又掌财币之官皆曰府。”这里明确说放钱币的地方叫作“府”。“库”字,《说文解字注》:“兵车臧也。此库之本义也。引伸之,凡贮物舍皆曰库。”放杂物的地方叫作“库”。那么两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府库”,《国语辞典》:“国家储藏财物的处所。”那么放粮食的地方叫什么?叫作“仓”或者“廪”,比如《孟子·梁惠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在这里“仓廪”和“府库”对应的是不同用途的场所。所以马周说的是,长安城里隋朝留下的钱财,咱们还在用,不是指粮食。从常识来说,粮食不可能储存二十年以上还可以吃。但不管怎么样,马周这段话证明,唐朝不仅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还继承了隋朝的不少财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