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江淮风云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31 0


李子通面对杜伏威和沈法兴两大强敌,采取了一招“挑拨离间”的计策。他在自己的部队里挑选江南人,然后穿上沈法兴儿子沈纶部队的服装,夜袭杜伏威大营,杜伏威勃然大怒,以为是沈纶部队干的,立即又来反攻沈纶。沈纶莫名其妙遭到攻击,不过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交恶并且对峙,这就给李子通赢得了一个大好局面。

李子通趁着援军产生矛盾,抓紧攻击江都城,最终江都城被攻破,陈棱没有办法,走投杜伏威。紧跟着李子通又乘胜攻击沈纶,沈纶战败撤退,杜伏威一看三方力量折了两个,只剩下自己,当然不愿单独面敌,于是也撤退了。

李子通在江都即皇帝位,国号为吴,改元明政,当起了地方小皇帝。

对于杜伏威来说,遭此重创,下一步该怎么办,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也就在此时,李渊派遣的使者来到了江淮,招降杜伏威,杜伏威就此投降了唐朝,被委任为淮南安抚大使。

此时是武德二年九月,杜伏威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谓极具眼光。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此时的李渊,不过是天下诸多武装力量当中的一支而已,当时河西薛氏刚被平定不久,刘武周、宋金刚正在与李渊争夺河东,河北窦建德正在发展自己的力量,洛阳王世充正在跟唐朝发生冲突,李渊的地盘主要是关中和河东一部分,自己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数。但杜伏威竟然选择了在此时降唐,预判能力令人钦佩。他为什么这么做,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估计是李渊身上所笼罩的谶言光环又发挥作用了,而且必须指出,这不是杜伏威第一次对别人称臣,杜伏威自信心还是不够强,他随时在寻找靠山,而缺乏独当一面的霸气。

虽然杜伏威投降了唐朝,但是唐朝此时并没有能力直接管辖他的地盘,双方只是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杜伏威仍然掌控着军队和江淮一带大片领土。

局势稍微稳定后,杜伏威就要着手进行最重要的事情——击败李子通。李子通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敢于称帝者,其人狡猾,兵力雄厚,又占据着江都等重要城市,控制了运河,自己要想在江淮立足,必须铲除此强敌。

此时已经是武德三年,北方形势是李渊、窦建德、王世充三大巨头对峙。长江下游则是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三巨头对峙。而南方这三巨头里局面最占优势的当然是李子通,沈法兴已经是风雨飘摇,所以杜伏威要集中力量歼灭李子通。

也就在此时,李子通率先开始行动了。他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武德三年冬季,李子通对沈法兴发动了进攻,沈法兴历经多次战败,加上自身残酷无情,已经众叛亲离,所以很快就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占领了重镇京口,这里自古是长江重要渡口,联通南北,沈法兴丢失这里可谓大势已去。

这下子长江下游三雄去了一个,杜伏威就必须直面李子通的挑战了。此前唐朝加封他为吴王,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赐姓李氏。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鼓舞他们两人的斗志。

此时杜伏威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遣辅公祏为大将,率领副将阚棱、王雄诞,以总兵力数千人前来攻击李子通。长江下游的各股武装力量普遍没有北方武装力量那么壮大,所以数千人的兵力也不算少。

尤其是副将阚棱、王雄诞,那可是杜伏威的爱将。王雄诞两次救过杜伏威的性命,当时杜伏威被李子通追杀,他的养子王雄诞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躲过了追杀。趁着杜伏威兵败,隋军也前来进攻,杜军大败,杜伏威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是个勇壮女子,她背了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率军拼命掩护,杜伏威又逃得一命。

所以这一次兵力虽然不多,却可以说是杜伏威拿出了家底,要与李子通血战到底。辅公祏攻克丹阳,然后进逼溧水,在这里遭遇了李子通亲自率领的主力。这将是一场血腥而又戏剧化的战斗。

李子通兵力多达数万,占据了优势。但是辅公祏毫不畏惧,亲自挑选了精兵千余人,手持长刀在前,又挑选精兵千人紧随其后,起到督战作用,下达的命令是“有退者即斩之”,自己率领剩下的部队作为预备队。

李子通的部队排列成了方阵,辅公祏正面进攻,长刀手们大呼而入,李子通一时间站不稳脚跟,而辅公祏则立即指挥预备队从两翼包抄,李子通支撑不住,只好后撤。

辅公祏立即指挥军队追击。但是他忘了,自己的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排列成紧密的队形还有战斗力,一旦撒开在平原上追击敌人,劣势就立即显现出来了。李子通稍微站稳脚跟就立即指挥部队反扑,辅公祏反倒被打败,只好逃回营垒,坚壁不出。

王雄诞比辅公祏还有胆识,在一片失利后的唉声叹气里,王雄诞反倒建议袭击敌军。他说:“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资治通鉴》卷一八八)李子通的军队夜晚就驻扎在野外,没有营垒,这说明李子通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古代无论东西方,优秀将领都很重视行军营垒的建设,甚至每天行军到了新的地方都要不顾疲劳构筑营垒才可安心休息。李子通面临如此大战却没有营垒,可见他的军事素养不高。王雄诞认为,李子通刚刚胜利,所谓骄兵必败,正是可以袭击的时候。

但是辅公祏似乎已经被白天的战斗吓破了胆,他不敢出战,也不把指挥权下放给王雄诞。王雄诞无奈,只好率领自己的私属数百人趁着黑夜出击,顺着风向纵火,点燃了李子通的大营。李子通部队在大火中一片混乱,四散而逃,王雄诞在战场上抓获数千人。

辅公祏见状这才壮起胆子发动了进攻,李子通不仅兵败,而且又遭遇缺粮,所以一败再败,放弃江都,走保京口,地盘悉数落于杜伏威之手。杜伏威移居丹阳,继续遥控战局。

李子通复东走太湖,沿途收拾残兵败将,一共收集到两万人,下一步该怎么办?

打杜伏威,李子通是打不过了,但是他可以捏软柿子,这个软柿子就是沈法兴。此时沈法兴正龟缩在吴郡一带养伤,李子通率军袭击吴郡,大破之。与李子通两次大战,均以沈法兴的失败宣告结束,最后沈法兴又丢失了吴郡,可谓连家底都输光了,逃出吴郡的时候只有几百人跟随。此时他想去投奔吴郡一路农民军领袖闻人遂安,闻人遂安派出了自己的部将叶孝辩迎接他。没想到沈法兴走在半路上又后悔了,想杀死叶孝辩,兼并其部队,然后走投他处。可是被警觉的叶孝辩发现了,窘迫之下,沈法兴只能投水自尽。三雄中沈法兴成了第一个灭亡的。

通过占领沈法兴地盘、兼并其队伍,李子通意外地满血复活了。他迁都余杭,尽收沈法兴之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岭,东到会稽,西到宣城,都是他的地盘。

转眼到了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正在率军围攻洛阳王世充。杜伏威派遣两千兵马前来助战。

两千兵马不算多,但这是杜伏威第一次与唐王朝的实质性合作。此时双方的关系十分微妙:

首先,双方需要合作。杜伏威正需要借助唐朝的威名以对抗李子通。唐朝也需要杜伏威的归顺从东南方向对中原一带构成威胁。

其次,双方貌合神离。唐朝政府明白,杜伏威的归降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割据政权,而且此人前面多次改换门庭,对他不能全盘信赖。杜伏威心里也明白,唐王朝一旦统一中原,下一步必然指向自己。增援李世民是他对唐朝的示好,可能也带有试探的意味。

借着唐朝战胜窦建德、王世充的声威,杜伏威也展开了对李子通的总攻,他派遣王雄诞攻打李子通。此处插句题外话,杜伏威以往委将出征,一般都是派遣辅公祏,但是这一次他派出了王雄诞,我高度怀疑是因为上一次攻打李子通,辅公祏表现不佳,而王雄诞有勇有谋,表现上乘,所以此番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绕过了自己的副手辅公祏。这也为后来两人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

王雄诞与李子通大战于苏州,李子通以精兵防守独松岭,王雄诞派其部将陈当世率兵一千人,趁着黑夜,乘高据险,大张旗帜,并且把火把绑在树上,遍布山泽之间,营造出一种大军居高临下并且铺天盖地而来的假象。李子通恐惧,烧营而逃,退保余杭,王雄诞又包围余杭城。最后李子通不得不投降,杜伏威接受了他的投降,将他和左仆射乐伯通一起押送长安。

这一战标志着长江下游三雄鼎立局面的最终结束,杜伏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李子通到了长安,唐高祖李渊没有杀他,而是将其释放,还赐予宅第一所、田地五顷,赏赐钱物颇多。实际上是将他软禁起来了。到了武德五年七月,杜伏威入朝,被留在长安,任命为太子太保,仍兼任行台尚书令。此时李子通开始动心思了。这个人一生多次起起伏伏,还是有雄心壮志的,他对败于杜伏威一事一直不服,看到杜伏威入朝,他对乐伯通说:“东南未靖,而伏威来。我故兵多在江外,若收之,可建大功。”(《新唐书》卷八七)于是与乐伯通一同逃跑。他们想越过秦岭逃往南方,但是到蓝田关时被官吏抓获,押回长安,均被处死。

刚才提到杜伏威入朝,杜伏威为何在此时入朝了呢?

这仍然是杜伏威与唐王朝之间的微妙关系所导致的。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在黄河流域的胜局,现在只有长江流域、岭南等地方亟待解决。而杜伏威的胜利在唐王朝眼里是亦喜亦忧,喜的是杜伏威是唐朝属臣,战胜了李子通等一系列强敌,为唐朝拿下了长江下游地区。忧的是唐王朝实际上一直没有真正控制过杜伏威,杜伏威与唐王朝之间与其说是君臣关系,倒不如说是盟友关系。此时的唐王朝已经腾出手来,要认真对待一下杜伏威的问题了。

就在战胜窦建德、王世充之后不久,李世民又去攻打徐圆朗。徐圆朗曾与窦建德结盟,后来又与刘黑闼为盟友,所以唐朝要攻击他。但是攻打徐圆朗其实还有另外一层用意,《资治通鉴》卷一九〇的说法是:“世民击徐圆朗,下十馀城,声震淮、泗,杜伏威惧,请入朝。”

徐圆朗所处的地带刚好是唐王朝与杜伏威之间的中间地带,李世民对徐圆朗这样的小杂碎一点也不关心,战事尚未结束他甚至就把任务交给了李神通、李世勣等,自己班师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向杜伏威耀武扬威,是一场武装大游行。果然,杜伏威害怕了,立即奏请入朝,李世民于是放心地回到了长安。

杜伏威为什么会害怕?李世民这一次明显是在敲山震虎,以战胜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虎狼之师向杜伏威示威,而杜伏威此前作战的对象李子通之类的都是地方割据势力,不论是兵力还是军队战斗力都没法和唐王朝相对抗,更何况李渊头上还有“天命”的耀眼光环,而且现在看起来这个光环还越发耀眼了。对于杜伏威来说,他原本就缺乏逐鹿中原的霸气,更何况现在唐朝一统江山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了,于是他立即奏请入朝,放弃了兵权。

杜伏威来到长安,李渊接见了他,那个场面非常隆重热烈,李渊甚至拉他一起坐到了御榻上,拜其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居长安,位在齐王元吉上。对于李渊来说,兵不血刃获得江淮、长江下游地区大片领土当然是大喜事。而留居长安这是必须的,这种枭雄唐朝是不会放虎归山的。

但仅杜伏威归顺长安是不够的,他的部队还很完整,地盘还在他的部下的管制中,唐朝只是名义上领有这块土地而已,过了不多久,这里果然出问题了。

武德六年八月,也就是杜伏威入朝一年以后,他以前的副手辅公祏公然打出了反唐的旗号,这是为什么?

杜伏威与辅公祏原本关系特别好,虽然是副手,但辅公祏年长于杜伏威,所以杜伏威平时称呼其为兄,军中则称辅公祏为伯父。

但是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出现并且扩大。人就是这样,事业干大了,同伴之间就容易出现缝隙,所谓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就是这个意思。尤其是在与李子通的战争中,辅公祏指挥失当,差一点导致战败,而杜伏威的爱将王雄诞不服从辅公祏指挥擅自发动夜袭,反倒反败为胜,这让辅公祏威望受损,很没有面子。

从那以后,杜伏威不再信赖辅公祏,不仅重用王雄诞,还重用自己的养子阚棱,这两人其实都起到了分割辅公祏权力、制衡辅公祏的作用。辅公祏眼看情形对自己极为不利,立即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他跟随故人左游仙学习道术,练习辟谷,一副闲云野鹤、与世无争的模样。

杜伏威入朝的时候,留下辅公祏镇守丹阳,自己带走了养子阚棱,但是同时任命王雄诞为辅公祏的副手,掌控兵权,其实就是让他看守辅公祏。杜伏威在临走时再三叮嘱:我到了长安之后,你要小心谨守,千万不要让辅公祏生变。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疑心辅公祏,那就不要让辅公祏掌权,或者干脆杀了他不就可以了吗?为何又要用他又要提防他呢?

实际上这也是杜伏威无奈的选择,辅公祏虽然威望有所降低,但曾和自己一起打天下,在军中也是元老级人物,颇有些拥趸,如果直接弃用,势必导致内部分裂,所以只好采取这样的折中策略。

不过杜伏威没有意识到,留下来的王雄诞在战场上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将领,但是论起政治斗争和鬼心眼,他可就是门外汉了。杜伏威一走,左游仙就开始劝说辅公祏趁机夺权,而辅公祏立即就听从了,两人日夜谋划,要首先夺取兵权。

其实这两个人真的是小聪明大糊涂,此时夺取兵权,即便成功,也把自己摆在了唐朝的对立面上,以他们的实力,堪与唐王朝一战吗?我们跳出丹阳,看一眼当时的大形势,也就明白了辅公祏等人的选择。当时北方地区窦建德、王世充还有后来的刘黑闼都已经失败,而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也被唐王朝铲除,唐王朝的势力正在全面渗透南方,甚至伸向了岭南。在辅公祏眼里看来,不管自己怎么做,唐王朝都不会放过他们的,所以不如干脆亮出反旗。至于像杜伏威那样归顺,看来他是不甘心的,说到底,还是个人的野心在作祟。

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王雄诞,辅公祏和左游仙采取了挑拨离间的招数,他对外谎称得到了杜伏威的书信,书信称杜伏威怀疑王雄诞有二心,要他提高戒备云云。王雄诞性格耿直,根本没想到这是个阴谋,还以为杜伏威真的对自己不满,于是满肚子委屈。他觉得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还救过杜伏威的命,杜伏威却如此对待自己。伤心之余,他竟然赌气不再管事,将兵权拱手相让于辅公祏等。

辅公祏的第一步成功了,那么下面他将采取什么措施,而王雄诞会一直被蒙在鼓里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