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岭南冯氏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39 0


平定了长江中游的萧铣,唐王朝得以腾出手来,把力量分为两个方向,一支针对长江下游,一支针对岭南。长江下游的杜伏威、辅公祏政权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此文单独说一下岭南问题。

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距离当时的中原路途遥远,再加上当时的五岭交通困难,所以这里十分封闭,此地气候不仅与内地迥异,就连文化和习俗也与内地有极大的差异,民族成分也很复杂。所以这里与中原的政局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在汉代还曾出现过南越国这样的割据政权。当年秦末动乱,有野心的秦国地方官赵佗趁机发兵攻打其他郡,并且遮断岭表交通,而无论是当时已经焦头烂额的秦王朝也好、新兴的汉王朝也好,都拿它无可奈何,南越国虽然生产力、军事都无法和中央王朝相抗衡,却可以存在近一个世纪,中央王朝对岭南实行掌控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统一这里,是唐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唐王朝来说,其实有一个先例可以借鉴,那就是隋文帝对岭南的统一。隋朝以前,岭南曾归属于南朝历代政权,但是实际上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南朝历代政府在这里实行的都是一种委托化统治,官府要依靠地方酋长才能有效控制这里。

南朝后期,南越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是冼氏,冼氏家族世代都是南越首领,是多个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说控制着十余万家。这在当时的岭南来说毫无疑问是第一大家族。南朝末期,冼氏家族首领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冼夫人。冼夫人据说从小聪明伶俐,多谋略,善于抚慰民心,又能运筹帷幄打胜仗,并且为人公正,常常劝人向善,因此以信义著称于世。她的哥哥曾经被朝廷委任为刺史,恃强凌弱,还常常攻击其他州郡,岭南人民苦不堪言。就是这位冼夫人劝说哥哥与人为善,缓和了局势。当时各地民众都很仰慕她,甚至连海南岛的很多少数民族都依附于她。

冼夫人长大后嫁给了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冯融家原本是北燕宗室,北燕灭亡后浮海南下,在岭南定居,成为南朝的官员。但是他们是外来户,所以说话分量不足,因此向冼氏家族的求婚说白了就是一场政治联姻。

这场联姻可以说达到了冯融希冀的效果。冼夫人嫁过来后,帮助打理政务,做事井井有条,连冯家人都很快被她折服。尤其是后来“侯景之乱”的时候,冯宝的上司想叛乱,引诱冯宝前来,冼夫人及时制止,认为其中有诈,召冯宝前去是为了将其挟持为人质以索取钱粮物资。果不其然,过了不多久,那位上司举兵反叛,而冼夫人则率军参加了平叛,最终与陈霸先等配合,帮助平定了“侯景之乱”。

陈朝建立之后,冯氏家族继续与陈朝朝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丈夫去世之后,冼夫人彻底成为岭南当之无愧的领袖,全盘主持政务。冼夫人高寿,在岭南统治数十年,岭南秩序井井有条。隋朝灭陈之后,大军南下,却被陈朝残余势力所阻挡,不能到岭南。而隋文帝审时度势,认为岭南问题的关键在于冼夫人,而冼夫人的关键在于保持与朝廷的合作关系,所以她虽然对陈朝忠心耿耿,但不至于违背现实利益需求,公然与隋军对抗。所以隋文帝决定按兵不动,而是让被俘的陈后主写了一封信给冼夫人劝降,随信附上了当年冼夫人进贡给陈后主的犀杖。冼夫人看到这个信物,知道陈朝真的是灭亡了,痛哭流涕,但是她始终是一个理智的人,她知道,不管中原城头变换什么样的大王旗,自己必须保持与中原王朝的合作关系,这是维系自己在岭南地位的关键,也是岭南社会秩序的定海神针。所以她派遣自己的孙子率众去迎接隋军,彻底打开了岭南的大门。

后来地方上发生叛乱,冼夫人又主动平叛,甚至将消极怠战的孙子绳之以法,委任另一位孙子冯盎平叛。叛乱平息后,八十岁的冼夫人披甲乘马,亲自护卫隋朝特使巡抚各州,岭南遂定。

隋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孙子冯盎被委任为高州刺史。可以说,冼夫人就是中国妇女史上的一个传奇。而隋文帝平定岭南的策略可以说为唐朝提供了借鉴,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呢?

首先,武力不是第一选择。对于岭南,当然要保持一定的军事压力,但是武力不是最佳选择。岭南的问题不是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的征服那么简单,这里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民族问题,而且文化习俗、地理气候与中原迥异,中原政权贸然动兵实为不智之举。当年秦朝征服岭南、东汉征服交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并付出了巨大代价,所以一切应该以争取民心为上。

其次,地方首领是关键。要争取人心,中原王朝必须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否则仅各个部落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很难摆平,找一个岭南地区总的代理人是最重要的。冼夫人就曾经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现在对唐王朝来说,需要寻找一位新的“冼夫人”,到哪里去寻找一位名望、地位与她相当的岭南人士呢?毫无疑问,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就是个合适的人选。

冯盎,字明远,父亲是冼夫人的儿子冯仆。冯仆聪明伶俐,冼夫人曾在他身上寄予厚望。九岁那年,冯仆代表冼夫人和岭南百越酋长入建康去朝贺陈霸先,等于是宣布岭南全面归顺陈朝。陈霸先非常高兴,厚厚赏赐了他们。

后来广州地方官叛乱,冯仆还及时给母亲通报消息,里应外合,帮助平定了叛乱。从哪个角度来看,冯仆都是冯氏家族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是可惜的是,冯仆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冼夫人备受打击。

冯仆一共留下三个儿子,刚开始冼夫人着重培养的是冯暄,很多大事都交给冯暄去处置。

隋开皇十年(590年),岭南又发生了叛乱。当时番禺将领王仲宣举兵反隋,岭南一时之间骚然。王仲宣还围困了广州,隋军兵力有限,守城战打得很艰苦,主帅中箭阵亡。一时间广州乃至隋王朝对整个岭南的统治都岌岌可危,冼夫人及时出手,派冯暄率兵救广州,没想到冯暄与王仲宣所部关系密切,不愿意与之为敌,因此三心二意。冼夫人发现后勃然大怒,她意识到冯暄其人根本不懂得利害关系,看不清大利益在哪里,碍于故友关系贻误战机,可谓不智。所以她果断罢免冯暄,将其投入大牢,然后改派冯盎领兵讨伐叛军,终于解了广州之围,稳定了隋朝在岭南的统治。冯盎由此开始成为冯氏家族新的中坚力量。

到了仁寿年间,潮州等地又发生叛乱,冯盎亲自快马加鞭赶往长安向隋文帝汇报情况,并奉隋文帝命令,与大臣杨素等商讨平叛事宜。冯盎头脑清晰敏锐,判断能力强,杨素等人原本以为岭南蛮荒,酋长都是些大老粗,没想到却是如此睿智之人,非常惊讶。

冼夫人病逝后,冯盎就成了冯氏家族的新掌门人。而且通过潮州平叛,朝廷也很看重他的能力。隋炀帝伐辽东的时候还特地招他前来参加,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隋末动乱的时候,冯盎觉得不能与隋朝一起覆灭,于是返回了岭南。而此时岭南的形势已经比较复杂,他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当时占据着五岭南北的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林士弘部。

林士弘,鄱阳人,好武艺,有谋略,曾经响应北方农民大起义,在鄱阳湖一带揭竿而起,反抗隋朝。当时他投靠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被委任为大将军。他们攻占了豫章(今江西南昌)。隋军来讨伐,起义军主帅阵亡,军队全归林士弘统辖。林士弘决心在鄱阳湖与隋军决战。他充分利用自己对地理的熟悉,大败隋军,杀死敌方主将。这场仗大胜之后,林士弘的军队扩充到十余万人,紧跟着他四处攻城略地,并对外号称南越王,然后又自称楚帝,定都豫章。他的地盘主要在江西到今广州一带。

如此一来,他的地盘就与萧铣地盘犬牙交错,所以双方爆发了冲突。林士弘不敌萧铣,丢失了大片地盘,但是还占据着豫章、虔州、循州、潮州等数州之地。

此时冯盎返回了岭南,林士弘已经侵占了冯氏家族大片地盘,并且控制着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对于冯盎来说,林士弘当然不是什么真命天子,可是从政治现实利益出发,自己必须暂时与之妥协,更何况此时萧铣开始侵扰岭南,自己必须在萧铣和林士弘之间做一个选择,于是他最终选择投靠林士弘。在武德元年,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等地归附林士弘。

但是冯盎之投降林士弘,不过是暂时妥协而已,只能用“三心二意”来形容。例如武德三年,番禺、新州的贼帅高法澄、冼宝彻也归附于林士弘。但是冯盎对于这两个卧榻之旁的人毫不客气,发兵攻打之,很快将敌人打散。不久敌人又在新州聚集起来,冯盎再次来攻打。敌人人多势众,但是冯盎明白,这其中很多人都是岭南土著,甚至有世代受冯氏家族和冼夫人优待者,因此攻心为上。两军刚刚接触,冯盎忽然摘下了头盔,大喊道:你们不认识我了吗?

敌军见状,纷纷扔下武器,解开铠甲,还有人脱掉上衣,以示不战。冯氏家族的威望由此可见一斑。冯盎由此彻底占领广州一带。

武德四年,萧铣被唐军击败,林士弘趁机吸收了不少萧铣的旧部,重新振作起来。此时,唐军李孝恭部奉命剿灭林士弘,毕竟此时唐朝统一天下的态势已经比较明显,所以林士弘的内部就产生了分歧,不断有人投降李孝恭部。第二年冬季,林士弘派遣自己的弟弟率军两万攻打已经投降唐朝的循州,被守城的唐军击败,林士弘弟弟阵亡。林士弘的部下也开始作鸟兽散。

林士弘没有办法,一方面派使者对李孝恭说要投降,一方面却又犹豫,怕唐军害他,最后逃往江西偏远地区,在那里忧惧交加病死了。

眼见着萧铣败亡,林士弘也将不敌唐王朝,冯盎必须要做出抉择了。而且与此同时,他的眼睛还盯着两位近邻,就是占据今广西地区的岭南另两个大家族甯氏家族和李氏家族。

甯氏家族

岭南自古以来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政权实际上常常以部落联盟的方式存在,当年的南越国赵佗虽然称帝,其实也是一位部落联盟首领,靠联姻等手段与地方大酋长们保持关系。冼夫人当年也是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既然是部落联盟,就需要与各地大酋长折冲樽俎,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友好或对抗,起伏不定,全看实力和谋略。

冯家与甯家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

甯氏是今天广西地区的大酋长,陈朝末年,甯猛力担任宁越太守。陈朝灭亡之后,甯猛力觉得自己和陈后主是同一天出生,所以当为天子。于是拒绝向隋朝称臣,而此时的冼夫人已经代表冯氏家族投诚了隋朝。

隋军前来攻打甯氏,但是因为瘴气导致部队大面积因病减员。后来甯氏虽然归降隋朝,隋朝拜他为安州刺史,却很少来朝见天子。隋朝桂州总管令狐熙秉着团结至上的原则,与甯氏家族保持良好关系,甯猛力母亲病了,令狐熙不断遣医送药,甯猛力感动了,这才稍稍安定。

甯猛力死了以后,其子甯长真继任刺史。隋文帝时期讨伐林邑,甯长真也参加了。这场战役十分艰苦,林邑军队使用了隋军从未见过的战术——象阵。他们的军队以战象为核心,用战象冲击隋军,然后步兵跟进。隋军则针锋相对,在本方阵线后挖掘了很多小坑,然后把这些小坑掩盖起来。战斗一开始,隋军佯装败北,林邑军队驱赶着战象穷追不舍,但是忽然间,只见战象纷纷歪倒在地,原来是大象腿陷入了小坑之中。大象一旦跌倒是很难扶起来的,林邑军队就此陷入恐慌,隋军趁机反过头掩杀过来,林邑军队大败,隋军趁机攻克其都城。在这场战役中,甯长真负责包抄敌人后路,立有大功。后来隋炀帝征辽东,他和冯盎一样都在被征召之列。战后被隋炀帝授予鸿胪卿,然后遣回岭南。

隋末战乱期间,岭南与隋王朝失去了联系,一时间群龙无首,萧铣、林士弘都把触角伸向了这里。作为岭南最大的两个家族,冯氏和甯氏做了不同的选择,甯氏选择投降萧铣,而冯氏选择投降了林士弘。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岭南酋长没有强有力的后援是没法在部落林立的岭南站住脚跟的。此时隋朝的统治已经分崩瓦解,他们只有投降当时在长江以南势力较大的军阀们。

当萧铣失败之后,甯氏家族的选择就是投降唐朝。

李氏家族

除了甯氏家族,岭南还有个藤州李氏,也是地方大酋长。他们家族曾经掀起过反隋的叛乱,但是被隋朝官府军队镇压了。这个家族的重要成员李光度、李光略虽然被俘,但是不久又被隋朝委以重任。为什么这么做,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估计只有一个原因——收买人心。李氏家族势力较大,所以安抚为上,因此把被俘的李光度等人重新起用,委以重任。前面提到的冼夫人披甲陪同隋朝特使巡视岭南的过程中,李光略就曾经赶来谒见隋朝特使。

李氏家族的史料已经散佚很多,所以他们家族的具体事迹多已失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唐高祖统一战争期间,李氏家族首领李光度选择了投降唐王朝。

所以,对冯盎来说,局势已经比较明朗,只有投靠唐王朝才是明智之举,而且甯氏家族、李氏家族当时已经或者正准备投降唐朝,假如自己不及时做出选择,势必导致冯氏家族在岭南日渐式微,从而丧失主导地位。

就在此时,有人却来劝告他割据称王。来人是这样说的:隋失其鹿,天下分崩瓦解,唐朝虽然看起来有天命,但是其声教尚未波及岭南,当年赵佗只具有九个郡,而您现在却克定五岭二十余州,地位比赵佗高多了。不如现在就称南越王。

冯盎听了正色说:“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旧唐书》卷一〇九《冯盎传》)我家五代统治岭南,人间一切富贵我都有了,我担心的只有行为不当导致祖业败落,越王的名号不是我所求的。

冯盎这番回答很值得玩味。首先,当然是拒绝了称王的请求。其次,他反复强调本家在岭南的历史地位,并且强调不能使得祖业败落,暗示手下,赵佗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冯家要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只有归顺中央这一条路。这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唐王朝派来经略岭南的正是李靖。李靖作战历来注重攻心为上,在对萧铣的战争中已经体现出了这一点。此番奉命平定岭南,他心里很清楚,收服岭南与攻打萧铣不一样,争取人心尤其是地方酋长至关重要。而当年隋朝平定岭南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所以,冯氏家族是关键中的关键。李靖也洞悉冯盎的心态,强大的唐朝国力和军力是他的后盾,在这种情况下,冯盎那么聪明的人知道利害关系,一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李靖此行并没有选择大兵团前进,而是传檄四方,静待其变。

果然,武德五年秋,冯盎接受了李靖的劝降,率领部众降唐。唐朝在其地盘上设置了八个州,以冯盎为高州总管,封耿国公。岭南终于再度归顺中央。

隋初的冼夫人,唐初的冯盎,他们都做出了类似的选择,虽然从主观动机上来说他们有保持本家族利益的目的在内,但是客观上他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明智的选择保持了王朝的统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