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平定江陵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36 0

萧铣之所以同意杀死沈柳生,说白了就是想以沈柳生换取城内各派力量对他的支持。沈柳生的贪婪和暴戾已经威胁到了所有人的安全,此时只有杀了他才能凝聚人心。果然,沈柳生一死,城内欢呼雀跃,萧铣趁机开始了他的登基大业。

他按照天子礼制,在岳阳城南筑坛祭天,自称为梁王。因为下属报告说有凤鸟祥瑞,所以年号为凤鸣,没过多久他又称帝。按理说他的力量远不如当时的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那么为何如此着急称帝呢?——形势使然。他必须称帝,而且必须沿用梁的国号,这是他与其他北方起义军不同的地方。因为他所举兵的地域是原先梁朝的势力范围,乡绅和民众都对“梁”这个国号以及南朝有怀念,所以他必须要打出这个旗号,而且一定要利用自己西梁宗室的政治资源,所以称帝势在必行。

不仅国号,他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模仿原来的梁朝,上溯追封自己的先祖为帝为王,又封了董景珍以下一系列重臣以王号。

萧铣的帝业此时看起来比他的西梁先祖们还要显赫。西梁只占据了荆州一带,而此时从长江中游到岭南,隋朝的统治已经崩塌,北方三巨头李渊、窦建德、王世充又无暇南顾,所以就给萧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时,隋朝地方官纷纷归降,农民起义军也纷纷归降,紧跟着他又发兵攻打南郡(今湖北荆州)和岭南,征服了这些地区,一时间可谓风头无两。史书记载说:“东至三硖,南尽交阯,北拒汉川,皆附之,胜兵四十余万。”(《旧唐书》卷五六《萧铣传》)可以说长江中游到岭南几乎尽为其所有。

坦白说,萧铣能拓展出如此大的地盘,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全因为这里暂时是权力真空,真正有实力的割据力量正在争夺北方,而长江上游和下游都没有能与他抗衡的力量,所以才使得他一时间狂飙突进。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始安郡(今广西桂林)郡丞李袭志,本身是陇西李氏,隋朝官吏,镇守始安郡。隋末动乱的时候,他得不到来自中央的支持,只能自己散尽家财,组织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据城自保。萧铣等三番五次前来攻击,都被他击退。后来听说隋炀帝死在江都,李袭志率领军民大哭三日以示哀悼。有人劝他说:当今天下大乱,群龙无首,你本身是中原名门望族,又素有威望,刚好可以学赵佗故事。所谓赵佗故事,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秦朝南海郡守将赵佗趁机发兵遮断岭表,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的故事。李袭志听了后却勃然大怒,他说:我家世代忠于王朝,虽然皇帝已死,但社稷犹在,赵佗之流不过是悖逆狂徒,我怎么会学他!说罢还想杀了劝说他的人。大家谁也不敢再劝其割据。但是此时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李袭志,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李渊等北方势力对此地鞭长莫及,杜伏威等长江下游集团对这里也有心无力,于是萧铣可以放心大胆地、逐步地蚕食李袭志的地盘。李袭志坚守始安郡长达两年,一点外援的影子都没有,最终城陷,被迫投降萧铣,萧铣委任他为工部尚书,检校桂州总管。

华南、岭南自古以来就是边缘地带,容易给割据势力和地方酋长留下发展空间,一旦中央失去了对这里的控制,各种地方势力则会取而代之。而且这里局势的发展往往与中原不同步,最后只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才能来解决这里的问题。萧铣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发展了自己在华南、岭南的势力。

唐武德元年,萧铣正式迁都江陵,也就是荆州,这里是当年西梁的首都所在。他在这里重修西梁宗庙和陵园,以大才子岑文本为中书侍郎。紧跟着又派遣大将杨道生攻打峡州(今湖北宜昌),这回萧铣算是与唐王朝直接开战了。其实这场冲突早晚要来,萧铣是想趁着唐朝正把主要精力投向潼关以东这个当口占点便宜。峡州控扼三峡,是战略要地,位于长江中游的萧氏政权要想安宁,就必须拔掉这个钉子。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还准备好了水师部队,准备一旦拿下峡州就大举进攻巴蜀,拿下长江上游。

此时镇守峡州的是唐朝将领许绍,此人与唐高祖李渊的关系不一般。他少年时候曾是李渊同学,而且是关系特别好的那种同学。隋炀帝时期他担任夷陵通守,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流民到处都是,他的辖区内安抚流民工作做得非常好,秩序井然,先后安置流民多达数十万人。隋炀帝死讯传来,他归降了洛阳越王侗,当王世充发动政变取代了越王侗之后,许绍立即投降了长安李渊,李渊委任他为峡州刺史,又写亲笔信和他叙旧,善加抚慰。

许绍对萧铣的来犯是有心理准备的,双方地盘接近,自己又位居上游,敌人一定是把自己看作眼中钉肉中刺的。当萧军来攻击的时候,许绍率部大举出击,将萧军打得落花流水,很多人掉入江中淹死。许绍一直追击敌军到西陵,并抓获敌军水军总指挥陈普环。萧铣大为恐慌,立即动员军队在荆州以西布置防线,抵御许绍。

这一仗使得李渊开始正视长江中游问题。他派出了李靖前往夔州,正式展开对萧铣的进攻。这是李靖在唐朝第一次独当一面。此前他跟随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表现出色。至于李渊,从李靖当年向隋炀帝举报他谋反开始,对李靖就一直心存芥蒂,虽然在刑场上饶了李靖,但是心中块垒还是难以消除。此番委任李靖出击,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的考验,所以李靖这次出征可谓背负重担。

李靖攻击萧铣,一度进展不顺利,李渊竟然又产生了杀心,密令许绍杀了他。许绍觉得这太过分了,李靖是人才,不应该这样对他,于是向李渊请命。到底是老同学,许绍在李渊面前还是有面子的,李渊这才饶了李靖。后来李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唐高祖这才逐渐信任李靖,他对臣下们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旧唐书·李靖传》)与其奖励他,不如刺激他。这一批评果然让李靖发挥出能量了。他给李靖写了一封书信,大大表扬了李靖,然后说:你放心吧,以往的事情我早忘了。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唐军对萧铣没有展开大规模行动,估计是此时的精力主要还是用来对付王世充和窦建德。萧铣地盘虽大,但实力尚不足以威胁到唐王朝的腹心之地,所以就暂时搁置了。

但是萧铣内部却闹起了纷争。人就是这样,在大敌当前的时候往往可以同仇敌忾,一旦压力减轻,内部就有很多矛盾得以爆发。

萧铣这个人从气质上来说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从最初沈柳生事件就能看出这个特点来。此人做事拖泥带水,优柔寡断,搞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利益何在。此时称帝已有一段时间,人爬得越高缺点就越容易显现出来。萧铣性格多猜忌,对手下人的控制能力又有限,诸将领领兵日久,逐渐骄横,滥杀无辜,横行霸道,萧铣想夺了他们的兵权,又没有那个杀伐决断的勇气。他想了一招,说是天下暂且无事,要罢兵务农,这就是找借口剥夺将领兵权。

当年拥立他的人中,董景珍是最重要的一个。可是这场罢兵活动最终却导致董景珍叛逃了。怎么回事呢?董景珍从萧铣称王称帝开始就备受重用,此时担任大司马,而他的弟弟恰恰是一位军将。萧铣的罢兵活动导致董景珍弟弟的部下被遣散,势力一落千丈,他十分不满,开始密谋造反。此事被人揭发,萧铣先下手为强,杀了董景珍的弟弟。

可是问题在于大司马的弟弟被杀,大司马作何反应?萧铣此时又担心董景珍作乱。而此时董景珍正出镇长沙,萧铣想把他召回来下手。董景珍也是聪明绝顶的人,还能看不出这点伎俩?他思前想后,决定降唐,于是派遣手下去秘密联系唐军李孝恭部。

董景珍拒绝回江陵,萧铣就正式展开了对他的讨伐。他下令齐王张绣去攻打董景珍。而董景珍则给张绣写信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卿岂不见之乎?奈何今日相攻!” (《旧唐书》卷五六《萧铣传》)这是给张绣提醒,不要忘了汉高祖杀功臣的往事。当年彭越和韩信,各自独当一面,手头都有兵权,在面临汉高祖的大清洗时却不能团结一致,导致被各个击破。现在你我就面临着当年彭越和韩信的局面,还要相攻吗?

张绣不听,继续攻打长沙,董景珍最终兵败城破,他突围而走,却在半路上被手下人杀死。至此,董家势力被萧铣扫荡一空。

但是董景珍劝张绣的话是有道理的。此时萧铣的行动针对的是所有权臣,不止董氏一门。张绣诛杀董景珍之后被提拔为尚书令。张绣一时间变得踌躇满志,而且逐渐骄横起来,这又引来萧铣的厌恶。最后萧铣又把张绣杀死,一时间萧氏政权内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不断有人来投奔李唐。

由最初的拖泥带水到最后连杀功臣,萧铣的所作所为越发引起内部的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萧铣最终失败、李渊最终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哪个团队、哪个集团都有内部矛盾,但是处理起来有高下之分,特别能考验领袖的能力和气质。遇到矛盾,不要忘记自己的大目标和终极目的,不要被矛盾束缚住手脚,不要被细节和眼前的急需迷惑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终极目的服务,个人的恩怨和自尊该放下就放下。李渊可以妥善解决与李靖的矛盾,而萧铣不能解决与功臣的矛盾,在本身实力就不如李唐的情况下还施行内部清洗,灭亡可谓指日可待。

武德四年,黄河流域激战正酣,战事正在向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而李靖通过对萧铣政权的侦察和多次接触摸清了基本情况,于是他献上了一个“平萧铣十策”,具体内容史料没有记载,但对萧铣政权内部的分析,以及各种应对策略,使得唐高祖看了之后大为欣赏。他让宗室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大总管,让李靖做副手,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后来也是名列凌烟阁的功臣。但是李渊对此时的李孝恭并不放心,原因很简单,此时的李孝恭还缺乏军事经验,所以唐高祖将实际指挥权交给了李靖。

唐军没有选择在峡州进行集结和编练,而是选在夔州(今重庆地区)。为什么选择这里?我估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巴蜀地区物质丰富,方便筹措粮草,而且植被丰富,有利于打造战舰。

其次,隔着三峡屯兵,有利于保密。

唐军在这里日夜打造战舰,教习水战,而且李孝恭还招募了不少巴蜀地区酋长子弟放在身边,一方面是增加兵力,一方面是作为人质,防止刚刚归顺不久的巴蜀地区发生骚乱。最终,李孝恭和李靖在这里集结了战舰两千余艘和大批的兵力、粮草。

集结完毕上船出发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当时是秋季汛期,江水暴涨。说实话,三峡这个地方不是汛期行船都有很大风险,而萧铣就是认为唐军在汛期绝不敢来,所以警备十分松懈。果然,唐军来到三峡的时候将士们因担心安全,都不愿意继续前进。李靖对李孝恭说:兵贵神速,我们现在重兵集结,萧铣还不掌握这个情报,我们应该趁着涨水直抵江陵,对方认为咱们不敢来,咱们就偏偏来,打他个措手不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于是全军在他的鼓舞下冒着危险闯过三峡。

过三峡不久就进入了敌人的地盘,遇到了一股多达数万人的敌军大部队。敌人人数虽然不少,但是战备很松懈,压根没料到唐军此时出现,大吃一惊。唐军猛扑过去,获战舰三百余艘,被杀死者、江中溺死者多达万余人。李靖出其不意的计策果然成功,沿途敌人不断投降。

紧跟着兵锋直指江陵。自从罢兵务农运动以来,萧铣留在身边的常备军只有数千人,听说唐军大举来犯,萧铣十分惊慌,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内部斗争导致迷失方向的结果。当今天下逐鹿,为了剥夺将领兵权而将首都常备军削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不可理喻。

萧铣紧急下令征兵,并且召唤各地援兵。他的重兵集团一支在南方,一支在长江下游,一支在江陵以西。江陵以西的部队已经被李靖等击溃,其他部队路途遥远,一时赶不来,所以萧铣只好鼓舞仅有的这几千人与唐军死战。

李孝恭看到敌人人少,很轻敌,就想一举击溃之。李靖阻拦——这是困兽,困兽犹斗,正是他们为了保命要拼命的时候,你不要马上打,等上一两天,他们心中惶惑,士气也会低落,那时再打可以确保胜利。李渊也早就告诉李孝恭军事上要听李靖的,但他不听,把李靖留在营中,自己率领精锐出战,结果果然如李靖所料,被打败了。敌人追击过来,看见唐军遗弃的物资钱粮,便停下来抢东西,每个人都抢了很多,路都快走不动了。李靖在后方瞭望,看到这个场景意识到机会来了,立即率领营中留下来的部队奋力出击。敌人抢东西的时候连阵形都乱了,根本扛不住李靖的冲击,大败。李靖乘胜直扑江陵城,先攻破外郭城,再攻破水城,就剩下内城还没打下来。此时俘虏了大量的敌人舟船,李靖命令把这些船都放开,任它们漂到长江里。部下不明白了:好不容易缴获的船只,应该留给自己用,为啥丢到江里去?此时的李靖就体现出他的智慧了。他说敌人的援兵正在从下游赶来,我们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资治通鉴》卷一八九)现在咱们把这些无人驾驶的船放到江里去,顺流而下,敌人援兵看到了肯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船都没人管了,肯定就不敢来。等他们回过劲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那时我们早就拿下江陵了。

果不其然,敌人援军看到这些船,真以为大势已去,很多人就此还投降了唐军。援军不来,江陵城里的敌人就丧失了希望。萧铣召集开会,问大家有何办法。岑文本劝说他投降。萧铣思前想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宣布投降。城内哭声一片。萧铣祭祀太庙后,穿上丧服和大臣们出门投降。

见了李孝恭和李靖,萧铣说:罪该万死者只有我一人,百姓无罪,希望不要抢掠屠杀他们。李孝恭答应了。但是李孝恭手下有些将领心有不甘,总觉得辛苦一场没有抢些财物实在是不甘心,很多人蠢蠢欲动。而岑文本则劝告李孝恭说:江南百姓原本就对隋朝不满,现在战乱年代,更是翘首以待真命天子,而且贵军这是刚刚开始经略江南,假如纵兵劫掠,恐怕从此以后江南再也无向化之民了!

李孝恭觉得有道理,连忙下达军令,再三强调严禁劫掠屠杀。但很多将士还是不甘心,他们来了个退而求其次。普通百姓不可骚扰,军人家庭呢?他们建议严惩敌人,没收其军人财产分给将士们。李靖坚决反对,他说:咱们是官军,应该宽宏大度,而且南边还有很多地盘没打下来,你这样一搞,他们一定会坚守,得不偿失。李孝恭听从了其建议,果然,不久萧铣的地方官们纷纷投降。

萧铣被送往长安。唐高祖数落其罪过,萧铣回答说: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我无天命眷顾,故至于此,你要是认为我有罪,我无话可说。这番话暗含顶撞,惹恼了唐高祖。唐高祖下令将萧铣斩于市场。一代江南枭雄至此谢幕。

大唐开国——平定江陵

李靖肖像图(《凌烟阁功臣图》清刘源绘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5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