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伊拉克重建的第一阶段(2003.5-2004.6)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7:14 0


美国占领伊拉克以后,为实现其战略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完全解散复兴党的国家机器。美国宣布取缔复兴党,解散伊拉克政府机关及军队、情报机关、治安部队和警察。一时间,伊拉克处于权力真空之中。

第二,控制伊政府要害部门,同时听任对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大哄抢。美军在进入巴格达后,立即控制了重要的石油部、国防部等政府部门。另一方面,却任凭大批社会闲杂人员对其他政府部门、博物馆和一些国家的使领馆进行公开抢劫,造成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第三,设立美国对伊军事和民政事务的双重领导机构。军事方面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总负责,由里卡多·桑切斯中将担任驻伊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联军把全国划为3个军事管制区:①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北方区,美军控制;②以巴士拉为中心的南方区,英军管辖;③中部区,波兰将军任司令,由波、澳等国组成的联军负责。

美国设置的文职管理机构最初为“伊拉克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由退休中将杰伊·加纳负责;后由保罗·布雷默(5月6日)接管,其职务为总统特使、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

第四,成立完全听命于美国的、以海归派和反对派为主的伊拉克临时权力机构。美国扶持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简称“临管会”)作为伊临时政府。该委员会由25人组成,包括13名什叶派、5名逊尼派、5名库尔德人、1名基督徒和1名土库曼人,基本符合伊拉克的人口构成。临管会根据民族、教派人口比例构成实行“三人轮值主席制”(后增至9人),轮值主席任期1个月。9月3日,临管会推选出25名部长,其组成亦参照临管会。

第五,为进攻和占领伊拉克寻找合法性。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伊展开了积极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活动,依然没有收获。2003年秋,布什为攻伊提出了新理由,认为伊拉克是反恐战争的“核心战线”,宣称一个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其他国家树立楷模。

第六,寻求国际社会对联军占领伊拉克的认可和支持。国际社会认为,伊拉克战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加上改善对美关系的考虑,因而也愿意给予美国一定支持。

2003年10月,在马德里召开的伊拉克重建募捐大会共筹款330亿美元,而有专家预计最初5年的重建资金需求将高达1800~2500亿美元。

2003年5月,安理会通过了第1483号决议,解除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制裁,废除了制裁期间建立的一整套由联合国主导的监督机制,同时设立“伊拉克发展基金”。当年10月,安理会通过了第1511号决议,强调对伊占领只是暂时的,占领当局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交权。决议要求临管会“不迟于”12月15日向安理会提出制定新宪法及举行选举的时间表。决议也授权组成一支由美国领导的驻伊多国部队。

第七,由美国独占伊拉克重建的利益。美国石油公司垄断了伊拉克的重建项目,工程总金额达500亿美元。其他重建项目也基本由美国公司垄断。

美国的上述举措终结了复兴党的一党政治,确立了战后伊拉克的基本政治经济框架,其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即建立一个“民主”、世俗、分权的伊拉克,阻止逊尼派力量的复苏和维持伊拉克政治的平衡。美国的占领受到了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欢迎。但是,美国完全没有考虑到伊拉克的复杂现实和历史传统,因而遭遇到严重的困难。

首先,反美活动愈演愈烈。面对美国的占领,复兴党人、以基地为主的从国外进入的激进伊斯兰组织和不满于占领的伊民众纷纷展开反美活动,尤其是在逊尼派地区,而且联合国和国际救援组织也成为袭击对象。联军对简易的路边炸弹手足无措,伤亡不断,压力沉重。美军滥杀无辜、随意抓人、擅闯民宅等行为激起了民众进一步的愤怒和不满。战后驻扎在南方的是比较讲究统治策略的英军,因而什叶派地区相对平静。

2004年初以来,伊拉克形势有所好转,对联军袭击次数大大减少,但针对伊拉克军队、警察、平民及外国非军事“软目标”的袭击上升,袭击死亡人数增加。3月,什叶派清真寺在斋月期间遭系列袭击,271人死亡。这表明反美组织的策略发生变化。为6月即将来临的权力移交考虑,美军于2004年4月初向逊尼派抵抗的中心费卢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同时与萨德尔派发生两轮大规模冲突,直到10月后者才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以交枪换取参加2005年1月伊拉克大选的权利。

其次,社会治安混乱。美军占领后,大批刑事犯从监狱中获释,加上大量枪枝流落民间,美军无力控制局面等原因,刑事犯罪活动迅速上升,包括抢劫、杀人、绑架、强奸等。

最后,经济重建步履维艰。反美武装对输油管频繁地进行袭击,使石油产量呈现波动。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水、电无法正常供应,水处理设施不能运作,国内三分之二的居民面临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仅为几美元,失业率高达50%,儿童死亡率持续上升。战争带来的贫铀弹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严峻的治安局面和经济萧条造成大批人口外逃,形成难民潮。

在库尔德地区,当地的库尔德民兵有效地维持了治安,库尔德人的两大政党爱国联盟和库尔德民主党维持了海湾战争后建立的自治政权,前者的领袖巴尔扎尼任自治区首脑。自治区成为伊拉克政治稳定、经济恢复的唯一地区。

在南方,什叶派恢复了宗教活动,各类政治组织纷纷涌现,主要的什叶派力量包括:

(1)与联军合作的海归派。包括流亡海外多年的国民大会领导人沙拉比和流亡伦敦的胡伊。沙拉比是美英属意的领袖,在国内影响不大,归国后加入了临时管理委员会即临管会。胡伊家族过去在国内什叶派群众中颇有影响,而阿卜德·马吉德于2003年4月初回国后旋即遇刺。

(2)温和的本土力量。均有代表参加临管会,包括西斯塔尼(伊拉克的什叶派精神领袖)派、号召党和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其中最后一个组织拥有1万民兵,其领袖哈基姆于2003年8月在一次炸弹事件中遇难。

(3)激进的本土反美力量,即萨德尔二世运动,掌握有名为“迈赫迪军”的5000名民兵。它的势力迅速壮大,拒绝与当局合作,未参加临管会。美国指控萨德尔派是胡伊和哈基姆遇刺案的凶手。

总之,什叶派激进派势力在战后急剧上升,与温和派的关系恶化。各派为在战后确立什叶派的政治地位及自身在什叶派中的影响而相互竞争。美国主要依靠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确立其在伊的影响,但它对什叶派的宗教倾向也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对萨德尔。

伊拉克的混乱局势迫使美国改变初衷,决定提前移交主权。2003年11月中旬,布雷默与临管会签署协议,规定在2004年6月底之前组建过渡政府,占领当局将向其移交政权。

2004年3月8日,伊拉克各派签署了临时宪法,其要点如下:

(1)政治重建。在从2004年6月30日到最迟于2005年12月31日结束的“过渡期”内,由独立的伊过渡政府从美英当局接收政权,举行大选,再由选举产生的国民大会起草永久宪法草案,成立新政府。宪法草案应交付全民公决;3个省的否决即不能通过(此举意味着库尔德人可以否决宪法)。

(2)政治体制。实行联邦制;库尔德族有充分的自治权,库尔德语与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总统为礼仪性的国家元首,总理掌握实权。

(3)公民权利。明确规定了公民各项权利;国民大会中至少要有四分之一妇女代表。

(4)世俗体制。伊斯兰教为国教,是立法渊源之一。

以联邦制为特点的新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对于未来的国家体制,什叶派希望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并使国家具有明显的伊斯兰色彩。逊尼派对于失去以往的政治主导权十分不满,希望尽可能地扩大自己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

两派中的多数组织或信徒一致反对美国的占领,什叶派要求通过直选产生过渡政府,由联合国接手伊拉克事务。许多人也对美国提出的联邦制持保留态度,反对临时宪法中关于全民公决的规定。什叶派还要求宪法将伊斯兰教列为唯一的立法渊源。文件签字当天,临管会13名什叶派成员中的12人发表保留声明。

为了进一步改善形势,联军当局于2004年4月宣布,取消对原复兴党官员担任公职的禁令。2004年5月,布什提出一项五阶段过渡计划,包括选举过渡国民议会,起草新宪法,并据此组建永久政府。他承诺帮助伊拉克重建民用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