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古希腊——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29 00:36:39 0

关键词:哲学家/集大成者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他是著名的希腊三贤中的最后一位,其形式逻辑奠定了其在哲学领域的地位,但他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哲学,而是涵盖了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诸多方面;他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学生,后又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但他似乎不善于处理师生关系,无论是和柏拉图还是和亚历山大都存在各种矛盾;他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很多结论在后世被推翻,这说明了再高的权威也有犯错的时候。他就是古希腊伟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医生之后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医师,是马其顿王室的御用医生,所以亚里士多德家族算得上是奴隶主阶级的中产阶层。

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再加上他与生俱来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从小便积累了大量科学知识。年龄稍大一点之后,他的父亲开始教他一些解剖学和医疗术,由于亚里士多德勤奋好学,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帮助父亲做一些简单的手术了。

17岁那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学生。从那之后的整整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柏拉图开办的学园中,专心研究学问,直到柏拉图去世。在这20年里,亚里士多德涉猎广泛,成绩非常突出,是柏拉图最得意的门生,被称为“学院之灵”。

古希腊——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从公元前343年开始,亚里士多德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了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学园。4年后,他开始担任马其顿王国年幼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在这段时间里,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进行了系统的文学和口才训练,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出他对各种自然学科的兴趣。当时亚里士多德经常带着亚历山大在花园里散步,讨论各种问题。

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好学,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高兴地说:“小家伙(指亚历山大)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千里马,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几句话就把他驯得服服帖帖,这才能成大事!我的儿子,马其顿对你来说太小了,去征服一个容得下你的王国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他的影响,亚历山大即位之后,对于科学事业非常关注,在马其顿开创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回到了雅典。在那里,他创办了自己的学园,努力钻研学问,完成了很多著作。与此同时,他保留了自己的授课习惯,一边漫步在花园里,一边和学生讨论各种问题,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或者“漫步学派”。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力反抗马其顿的统治。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因此同样被列为雅典人反对的对象,所以亚里士多德不得不逃往加而西斯,躲避雅典人的迫害。

对于自己的逃亡,亚里士多德声称:“我不想让雅典第二次犯下毁灭哲学的罪孽。”显然他不希望自己和师祖苏格拉底一样,被民众的愚昧害死。不过,逃亡一年之后,亚里士多德还是被多年积累的各种疾病拖垮了,最终去世。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天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受这种天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哲学方面独树一帜,而且几乎研究了当时的所有学科。这些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中的解剖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天文学等;在哲学方面又涵盖了政府、美学、伦理、形而上学等诸多学科。

更难能可贵的是,亚里士多德对这些学科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对于这些学科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的著作涵盖了当时希腊的所有学科,称得上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

在自然科学方面,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学科之一。这倒不是他的论点有多正确,而是他的一些错误论断促使后人的研究更加精细和系统,反衬出后人挑战权威的勇气。

在研究力学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重的肯定比轻的先落下。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必是十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这一论断在此后近两千年间无人质疑,直到伽利略的出现。当时伽利略还是一个大学学生,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胆地对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在经过缜密的理论推断之后,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完成这一项大胆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实验那天,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相差十倍的铁球,信步登上比萨斜塔。塔下已经聚集了一大群学生和市民,他们几乎都是来等着嘲笑伽利略的。可是,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这个被推翻的结论并不能撼动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代全才的地位,在古希腊的研究条件下取得这种成就也实属不易。何况,亚里士多德还有很多研究成果一直沿用至今。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关于哲学的理论被后人编辑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与老师柏拉图主张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本质不能脱离实物存在,真实知识可以在经验感觉中获得。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科学,提出了逻辑推理“三段论”,并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工具。他创造了许多哲学和科学术语,例如格言、范畴、动机、形式、逻辑、原理等。直到今天,我们谈论哲学、科学问题时,仍然在使用他创造的专门术语。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在教育学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即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教育。他把年轻人的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体育、美育、德育三者缺一不可。

古希腊——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贡献不一而足,难以一一叙述。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其学说支配了西方思想界1000多年,甚至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基石。

追求真理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园中最优秀的学生,但是和一般“好学生”的形象不同,他并不是一个俯首帖耳、逆来顺受的乖学生。恰恰相反,他虽然崇敬柏拉图,却经常因为一些问题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毫不相让。两人的矛盾有时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尊重我的老师,但是我更尊重真理。真理不会因为柏拉图的死亡而消失。”而柏拉图也曾说,亚里士多德就像一匹小马驹,吃够了奶就开始向母亲尥蹶子。

古希腊——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逻辑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都有精辟高深的见解。

师徒二人在很多根本观点上存在分歧,比如在伦理教育方面,柏拉图主张“柏拉图式爱情”,即绝对的精神恋爱,反对男女肉体上的欢愉;而亚里士多德则坚决反对这一观点,他反对任何禁欲的学说,强调人们对现世物质和幸福的追求,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文艺复兴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希腊——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这幅《雅典学园》,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园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可以说,柏拉图的伦理观点是建立在绝对的奴隶制基础上的,他的学说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奴隶制度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是为奴隶制度服务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反映了中产阶级奴隶主的要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在哲学观点上,两人的分歧似乎更大。柏拉图曾提出著名的理念论,他认为整个世界不过是真实存在的影子,人们没有见过真实存在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就把这影子当成了真实的存在。为了使这一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一群犯人从一出生就被困在一个山洞里,他们手脚被绑,也不能转身。他们都背对着洞口,面对着墙。在他们和洞口之间有一堆火,火堆和他们之间的所有物体的影子都被映在了墙上。因为囚犯从小所能看到的只是墙上的影子,于是他们把墙上的影子当成了真实的存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像这些囚犯,人们平时所看到的事物,不过是真实存在的影子罢了。显然,柏拉图的观点是唯心的,他认为世界是由一种观念支配的。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和观念都要受到客观存在的影响。比如一只鸡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跳,会下蛋。这些都是鸡客观的存在形式,有了这样的形式人们才会有这样的观念,而不是因为人们有这种观念鸡才会下蛋。

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崇拜自己的老师,但同时又敢于提出质疑。这才成就了他旁人难以企及的学术高度。

历史断面

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天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蛊惑青年”的罪行而被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以一贯从容高贵的态度为自己辩护,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但最终还是被判有罪,并通过了死刑判决。

临刑的日子到来了,这是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天。家人、朋友、弟子都来为他送行。苏格拉底说:“时间已经到来了,我该去洗澡。我觉得我在喝下毒酒之前,还是洗干净才好,省得劳烦妇女们替我洗尸。”洗澡过后,苏格拉底向家人交代了后事,继续会见他的朋友。不久,狱吏端着毒酒来了,苏格拉底接过毒酒,镇定地问:“能不能取一点献给神?”狱吏回答:“我们准备的分量刚刚好。”于是,苏格拉底沾了一点毒酒弹在地上,作为对神的献祭,然后举起杯子,一饮而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597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