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战后石油开发推动的经济现代化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7:00 0


伊朗属于非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宗教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伊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沟通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加上独特的语言、文化,其国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该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多种矿藏,以及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人力资源也较为丰富。

伊朗是中东产油国中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从而结束了国家混乱和殖民干涉的历史。礼萨汗国王(1925-1941年在位)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摆脱英俄的控制,并努力推进现代化改革和经济发展。1939年,伊朗的石油产量达1000万吨。同时,制造业也有所发展,兴建了一批轻工、金属、建材和电力企业,并且发展了交通运输业。

二战后,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国王(1941-1978年在位)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伊朗政府以石油为后盾,大力推动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1949-1979年,伊朗共实施了五个发展计划。第一个(1949-1956)和第二个计划(1956-1962)重点是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第三个(1962-1968)和第四个计划(1968-1973)突出工业化,在石油涨价背景下出台的第五个计划(1973-1978)则以大推进式的经济现代化为特征。巴列维指出,只有高速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他把第五个发展计划的投资指标从322亿美元一下提高到696亿美元(第四个计划为74.8亿美元),并宣称要把伊朗建成世界强国。

伊朗农业曾经长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20世纪50年代初,国民收入的85%来自农业,就业人口中80%在农村。伊朗的土地占有是大地产制,地主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势力大为巩固,王室成为最大的地主。地主、清真寺和王室占有83%的土地,实行封建地租。

但白色革命的开始揭开了土地改革的序幕。1962年,政府颁布土改法令。根据1964年的规定,凡占地超过规定限额(根据肥力为30~150公顷不等)的土地须卖给农民,由政府支付三分之一地价,后者还向农民提供购置生产资料的贷款。

到1972年,250万农户获得土地,每户平均2公顷。除地主外,3600个清真寺的公有村庄土地也被出售。1973年初,全国共有8400个合作社。1975年共有40个农业公司和70多家农工联合公司。

战后发展最快的部门是石油。50年代末,摩萨台领导开展了石油国有化运动,运动失败后美国主导的国际财团代替英国接管了伊朗的石油资源。1973年5月,伊朗把国际石油财团的资产收归国有。战后,伊朗的石油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1950年仅为3200万吨,1973年高达2.891亿吨,此后有所下降(因为收入在持续上升);1977年,天然气产量达497亿立方米。石油收入1950年为4470万美元,1979年达208亿美元。

除原油生产外,伊朗也大力发展石化、炼油业和油轮等石油下游产业和非石油工业。伊朗扩建了阿巴丹炼油厂,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厂。

50-60年代前期,非石油工业发展的重点是进口替代型的轻工和建材工业,包括制糖、卷烟、面粉、榨油、罐头、纺织、家电、水泥、玻璃、砖瓦等部门。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的重点转向重工业,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化、钢铁、冶金、机械和汽车制造企业。另外,电力和采矿生产发展也很快。到1969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32%,居中东第一。伊朗的许多工业部门的产量已高于埃及和土耳其。

在农业方面,水利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60年代建成了四座大型水利设施,其中礼萨·巴列维国王水库容量达33亿立方米。另外,还建设了一些小型水坝,开挖了许多机井。截至1973年,拖拉机数量达2.3万台,1969年化肥施用量为25万吨。这一阶段伊朗农业的发展较快,1954-1970年农业生产年增长率为4.0%,农业实现了自给。

在基础设施方面,“四五”计划期间铁路从3500公里增至4400公里,全天候公路从9500公里增至12100公里;新建了哈尔克岛大型油港,扩建了阿巴丹、霍拉姆沙赫尔和沙赫普尔三个港口。民航以德黑兰为中心形成了国内航空网。

金融业发展也很迅速。伊朗将本国经济无法全部吸收的石油资金存入发达国家的银行,以后又改为对西方经济进行直接投资。1977年,伊朗的海外资产达220亿美元。

战后伊朗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60-1975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5%;1979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44美元。

但7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也造成许多问题,如交通运输的紧张、物资在外轮和码头上大量积压腐烂、恶性通货膨胀、投资效益下降以及农业中存在的问题等。不过,美籍伊朗裔女学者纳吉马巴迪认为,经济危机并非伊斯兰革命发生的真正原因,后者存在于伊朗的社会体制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