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战后阿富汗社会经济矛盾的加深与政治危机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6:56 0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什图人为主体民族,其他民族包括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俾路支人、土库曼人等。

从地域上看,普什图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南方,而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在北方。为了控制北方,从阿卜杜尔·拉赫曼时代起,政府就一直在推动普什图人向北方移民。另外,部落在阿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存在于游牧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定居的农业社会中,在城市里也有影响。

从宗教上看,绝大多数阿富汗人为穆斯林,而穆斯林中基本上为逊尼派,什叶派主要限于哈扎拉人,后者为蒙古人后裔,其社会地位低下。因此,阿富汗存在着深刻的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

阿富汗的经济相当落后,基本上以农牧业为主,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易受自然灾害(如旱灾)的影响,基础设施和工业则更为原始,国内没有像样的公路,铁路完全没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富汗政府开始努力发展经济,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投资的结果,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教育也获得长足的发展。

但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的基金严重依赖外援。由于本国的积累能力低下,外援在阿富汗前三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中占到80%左右。

第二,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企业效益低下、农牧产品价格偏低(主要农牧产品和出品产品如紫羔羊皮、羊毛、棉花等均由政府收购)、严重的徇私舞弊、私人资本的发展受限等。

第三,农牧业发展缓慢。其技术水平未有大的变动,大量土地和牲畜仍然掌握在大地主和大牧主手中,生产仍受到自然条件的重大制约。

第四,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由于大中学毕业生的人数超过经济所能吸纳的规模,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而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则因工资低微而心怀不满。

第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表现在地区、民族、教派、部落等方面,从而与固有的社会矛盾相交织。例如,什叶派的哈扎拉地区经济水平就较低。

此外,阿富汗的社会矛盾还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的世俗化政策与保守势力的矛盾。阿富汗王室与政府一直致力于世俗化,尤其是在1959年,政府大力提倡妇女不戴面纱,从而使阿妇女的解放运动推进了一大步。此后,妇女在教育、就业、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的进展。但是,此举激怒了国内的保守势力,他们曾于1959年发动了骚乱。

其次,尽管经济发展缓慢,但毕竟出现了阶级分化,特别是在大城市中,这孕育了新的冲突。

穆沙希班王朝从阿马努拉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而致力于渐进的现代化政策。战后初期,政府曾发起了“自由主义议会”运动。但在知识分子真正投入运动之后,政府立即中止了自由主义试验。达乌德下台后开始了所谓“宪政”时期(1963-1973年),查希尔国王颁布了新宪法(1965年),允诺实行舆论自由和颁布政党法。

在新闻法颁布以后,国内很快出现了一批代表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以及处于非法状态的政党。其中,最主要的政治势力有:①左翼,包括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和主张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火焰派;②伊斯兰主义,即穆斯林青年会;③自由主义派,如进步民主党;④保守的宗教势力,支持君主制,但反对世俗化改革和左翼。

1965-1968年,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学潮、工潮,甚至农民也参加了示威运动,而左翼与保守势力发生了正面冲突。

面对政局的动荡,身受左右翼夹攻的王室从过去依靠知识分子推进现代化,转而依靠保守力量对付左翼。在1969年选举出的国会中,部落酋长的席位明显增长,而宗教领袖则是人数最多的职业集团。

从表面上看,60年代阿富汗的社会矛盾系由社会分化而来(后来发动政变的亲苏军官也出自中下阶层),并展现为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歧,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从深层次看,阿富汗的社会政治危机是由现代化的初步发展所造成的新的矛盾与原有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产物。

尽管阿富汗的经济仍相当落后,但现代化毕竟有一定发展,由此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和其他中等阶层。

知识人才的供过于求、政府公务员(包括教师)的低工资、各社会集团从有限的现代化发展中获益不均、主张世俗化的城市阶层和妇女与保守势力的摩擦等是造成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而新兴的反对派分别从国外(左翼和自由主义)和传统文化(伊斯兰教)中寻求思想武器和政治支持。

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与阿既有的社会矛盾又相互交织。例如,人民民主党的人民派主要来自普什图人中地位较低的吉尔查依人,而旗帜派则来自上层,包括杜拉尼人中的失意者;火焰派基本上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什叶派,尤其是哈扎拉人;非普什图少数民族也在反对派中占据了突出位置,如穆斯林青年会的领导人之一拉巴尼、马苏德和旗帜派领袖卡尔迈勒均为塔吉克人。

从社会阶层上看,各反对派组织的领袖主要是知识分子,其中一些人甚至曾留学美国(如人民派领袖阿明)。

从社会思潮上看,它们表现出两极化倾向,即以激进左翼和保守派别为主体,而温和的自由主义派则力量弱小,这既是阿富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反映,也是外来势力(苏联)插手的结果。

60年代,上述政治力量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为左翼的两大组织,即人民民主党和火焰派。在苏联的扶植下,前者逐渐居于上风,其中的旗帜派与前首相达乌德联合于1973年推翻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查希尔国王流亡海外。达乌德在内政外交上基本继承了查希尔的路线,并在政权稳固后将人民民主党逐步排除在权力之外。

1975年,穆斯林青年会发动了第一次反政府骚乱,预示着伊斯兰主义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的崛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8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