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6:42 0


这是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的阶段(2000年9月至今)。

2000年9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城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勒斯坦第二次起义,即阿克萨起义。

这一事件有着深刻的背景,即工党“以土地换和平”的计划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从而引起了以色列人的不满,而巴勒斯坦人民从几年的自治中也未享受到自由和生活的改善。起义的爆发意味着和平进程事实上陷于停顿。到2003年5月,冲突已造成3100多人丧生。

2001年初,共和党人小布什出任美国总统,他明显偏向以色列,而“9·11”事件后更将反恐作为美国外交的核心,在中东和谈问题上奉行“超脱”政策,默认以色列的强硬政策。

同年3月上台的沙龙政府随即将巴民族权力机构列为恐怖主义的支持者,对巴激进组织人员进行“定点清除”,巴以和谈完全中止。美国提出的旨在恢复和谈的《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计划》等两个文件都未获执行。12月,以军更将阿拉法特围困在拉姆安拉的总统府内,禁止其出外。

为了缓和巴以冲突,2002年3月,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的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要求以色列撤出所有阿拉伯领土,接受享有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难民问题;阿拉伯国家将相应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确保其安全并实现关系正常化。

6月,布什也宣布了一项中东和平新计划,即后来的“路线图”。12月,美、俄、欧盟和联合国在华盛顿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计划在3年内分三阶段实施“路线图”,于2005年完成最终地位谈判并建立巴勒斯坦国。

主张“以安全换和平”的沙龙准备实施自己的单边主义政策。2002年6月中旬,以色列开始修建隔离墙(这一想法最早是工党提出的),以便将本土和西岸巴自治区隔离。根据计划,以色列将沿1967年停火线建造一条长360多公里的隔离墙,设置铁丝网及附属电子监控设备。以宣称其目的是预防自杀性袭击,但事实上它还带有吞并巴领土、自行划定未来边界等意图。因此,该计划遭到巴方的强烈反对。同时,沙龙政府于12月宣布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其范围包括加沙的75%和西岸的40%。

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3月,阿拉法特任命阿巴斯为自治政府首任总理。同年4月,“路线图”计划正式公布。5月,阿拉伯国家对该计划表示支持。6月,美、巴、以三国首脑在亚喀巴会晤后,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沙龙宣布承认巴建国权利,承诺拆除西岸未经许可建立的犹太定居点。阿巴斯宣布停止武装起义,并呼吁人民以和平手段结束以色列占领。但好景不长,此后巴以间发生多起严重流血冲突,双边关系陷入僵局。同时,巴民族权力机构内部的矛盾也表面化,阿巴斯于9月辞去总理职务。

以色列随即加快了单边行动。2003年12月,沙龙宣布了撤出加沙17个定居点和西岸3个定居点的计划。该计划立即引起利库德内强硬派和宗教党派的激烈反对。2004年6月和10月,以色列内阁和议会分别通过了单边撤离计划。但是,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却愈演愈烈,隔离墙成为双方矛盾的新焦点。同年3、4月,哈马斯的两任领袖亚辛和兰提斯均在以色列的定点清除中丧命。被以色列认为是“中东和平障碍”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则于11月在巴黎不幸病逝,一些巴勒斯坦高官和许多普通民众认为是以色列下毒所致。

2005年1月,阿巴斯平稳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为以巴改善关系打开了一扇门。2月,巴激进组织就暂停袭击以色列、接受1967年边界等内容达成协议,巴以领导人实现了会晤;布什则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将向巴勒斯坦提供3.5亿美元援助。

在叙以关系上,2000年6月阿萨德去世后继承权力的巴沙尔立场强硬。以色列一度提出从戈兰高地全面撤军,换取叙对以拥有加利利湖东北岸主权的认可,但叙未予同意,双边谈判始终没有恢复。同时,叙利亚还多次抱怨美国和国际社会重视巴以和谈,而将叙以和黎以问题进行边缘化。

2000年,以色列从南黎巴嫩撤军后,当地得到伊朗支持的什叶派真主党武装仍经常袭击以色列,而伊拉克战争后叙黎关系也逐步趋于紧张。美国开始将伊朗及其盟友叙利亚视为其在中东的主要对手和伊拉克问题的根源,努力推进“大中东民主计划”。

2005年2月,贝鲁特发生炸弹爆炸事件,反叙的黎前总理哈里里遇难。美国等西方国家立即通过联合国向叙施压,要求其撤军。3月26日,叙利亚宣布完成从黎撤出1.4万军队的任务。叙军的撤出在黎巴嫩造成了某种真空,加剧了当地局势的不稳定,暗杀事件和反叙利亚的游行示威层出不穷。

2005年8-9月,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区及西岸的部分定居点。但哈马斯等武装派别此后不断向以境内发射火箭,以色列并未从单边行动中获益。同时,利库德内部的矛盾因此激化。11月,工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沙龙随后也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并提前大选。然而,沙龙于12月突然中风,副总理奥尔默特领导前进党,该党在2006年3月的大选中胜出。前进党的胜利证明了温和党派的民意支持上升,而左翼和右翼的影响下降。

2006年1月,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中首次历史性地胜出。这一事件表明,激进反以的伊斯兰主义在美国倡导的“民主”选举中战胜了在巴以和谈中一直担当和平使命的温和的法塔赫,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巴以关系格局。

3月,哈马斯组建的巴自治政府宣誓就职,从而在巴领导层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双轨制”:法塔赫的阿巴斯领导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主持政府工作和立法委。

但哈马斯拒不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提出的承认以色列、放弃武装斗争和承认业已达成的巴以协议的三项要求,因此,西方国家和以色列立即对哈马斯进行抵制。4月初,美国和欧盟中止援助巴当局,自治区陷入经济困境。以色列不但停止向巴转交代征税款,而且逮捕哈马斯内阁成员,加强了对自治区的封锁。

西方的抵制促使哈马斯成员采取极端措施。6月25日,哈马斯人员捕获以色列士兵沙利特。以军随即予以报复,于3天后入侵加沙,军事行动于11月结束。同时,法塔赫与哈马斯武装人员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而双方于6月展开的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最终于11月底破裂。

为了巩固自身在国内的地位和声援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游击队于7月12日对以色列发动越境袭击,俘虏2名以军士兵。以色列早已在筹划对真主党的打击,以削弱伊朗的影响,确保对巴自治区和阿拉伯邻国的优势,这一计划得到美国的鼓励。

以军于12日当天进入黎境内,并完成对黎的陆海空全面封锁,对大城市持续实施空袭。空袭对贝鲁特的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尤其是什叶派居住区完全成为瓦砾,平民死亡人数达1110人,约百万人逃往邻国。

但是,真主党武装也向以北部城市发射了近4000枚火箭弹,近30万以居民逃离家园;同时,以军在战斗中进展迟缓,伤亡惨重。8月14日,双方停火,以军于10月1日全部撤出。冲突的结果,是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影响急剧扩大,加剧了黎局势的动荡。

2007年2月,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麦加协议,决定成立联合政府。但双方在政见、阁员任命、安全部队指挥权等问题上依然矛盾重重,而两派的武装冲突继续升级。6月中旬,哈马斯武装击败巴解,控制了加沙地带。6月14日,阿巴斯宣布解除哈尼亚的总理职务,翌日委任独立人士法耶兹出任总理,组建紧急政府。巴勒斯坦事实上出现了两个政权。

此后,美国和欧盟即宣布结束对西岸的制裁,呼吁召开新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同时,哈马斯也发出与法塔赫对话的呼吁,要求重建联合政府。显然,上述局势对未来巴勒斯坦国家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需要有关各方从长远的角度加以解决。

同时,阿拉伯国家也加强了推动和平进程的势头。2004年5月,阿拉伯9国外长在贝鲁特举行会议,重申阿拉伯和平倡议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选择。

2007年3月的利雅得阿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有关重启“阿拉伯和平倡议”的建议。

7月26日,埃及外交部长和约旦外交大臣抵达以色列,代表阿盟向以色列递交“阿拉伯和平倡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表示,以色列愿就这一倡议展开认真讨论。

然而,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矛盾持续。激进组织在加沙不断向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008年12月,以色列发动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军事行动,对哈马斯武装和军事设施采取大规模的空袭和地面进攻,致使哈马斯武装受到重创。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沉重打击了哈马斯,也进一步加深了巴以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同时,它还激化了巴勒斯坦内部两大派之间的矛盾和恩怨,从而对中东和平进程设置了新的障碍。

2007年11月,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举行了“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安纳波利斯会议上宣读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达成的《共同谅解文件》。会议也提出了在2008年底达成协议、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目标。但该文件没有法律约束力,会议并没有解决阿拉伯方面所关心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行动方案和时间表等问题。2009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巴伊兰大学的演讲中,首次表达了支持两国方案的观点。

但是,巴勒斯坦方面认为,以方试图把谈判限定在原则性问题上,比如要求巴方承认以色列的犹太国属性,而非解决边界划定、水资源使用权划分等实质性问题。加上哈马斯与巴解的分歧,以及美国、以色列外交重心他移(以色列更关心的是美国与伊朗的核谈判),此后的巴以谈判陷入僵局,以色列不断扩大定居点建设,中东和平进程事实上已经终止。

2010年末的中东剧变开始后,巴解与哈马斯在埃及新政权的协调下达成了暂时和解,而和谈僵局迫使巴解采取了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战略,它先后提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

201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压倒优势通过决议,接纳巴勒斯坦为正式成员国。2012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

2014年10月,加沙重建国际会议在开罗举行,与会的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同意提供54亿美元重建资金,但各方在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方面未提出任何具体步骤和措施,和平进程仍然处于停滞中。

2017年初,共和党人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其对巴以问题的立场模糊不清。

不过,哈马斯于2017年5月宣布将在1967年边界内建立巴勒斯坦国,这就为巴勒斯坦方面统一立场、与以色列开展谈判奠定了基础。但是,未来的和平进程仍将面临艰难的前景。

从1947年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到2017年,阿以冲突已走过了70年,从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算起则有整整100年了,而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苗头。70年的腥风血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meta charset="UTF-8"> 未知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席卷亚洲和北非地区,其主要类型如以领导民族斗争的阶级划分则有五类,即分别由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爱国封建主和爱国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运动。

巴勒斯坦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则另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运动包括了以下不同流派,其中主要有:

第一,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以赫茨尔和魏兹曼为代表,主张争取奥斯曼帝国、德国、英国等大国发表正式文件,同意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从而使后者获得国际认可。

第二,文化犹太复国主义。以阿哈德·阿姆为代表,高度重视犹太文化和历史,主张在巴勒斯坦建国并复兴希伯来语。

第三,宗教犹太复国主义。由正统派拉比亚伯拉罕·库克等倡导,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基于犹太教的犹太国家。

第四,一般犹太复国主义。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的温和派,代表中产阶级和自由主义思想。

第五,劳工犹太复国主义,也有称“社会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的。代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左派和工人组织,主张通过在巴勒斯坦定居、以农村基布兹和城市无产阶级为组织形式的犹太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创建犹太国家。

第六,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由亚博廷斯基领导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的民族主义右翼,主张对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和劳工犹太复国主义进行“修正”,实行最高纲领,即在包括外约旦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建立由作为主体的犹太人领导的自治共和国;该流派的一些组织后期转而进行反对委任统治当局的暴力活动。

各党派在伊休夫(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内都拥有自己的定居组织、工会、青年组织、文化机构、学校、报刊、劳工介绍所,甚至准军事组织等,并按单一比例代表制的原则参加犹太工人总工会的选举。

其中,劳工犹太复国主义对以色列国家的诞生起了关键作用。它是由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劳工政党所奉行的思想,1977年以前以色列政府执行的也是这一思想,尤其是1963年本-古里安(以色列首任总理)辞去总理职务以前。

独立前,巴勒斯坦的劳工政党为数不少,并几经分合,到建国前夕主要有巴勒斯坦工人党(马帕伊)、统一工人党(马帕姆)、劳工联盟和巴勒斯坦共产党。

在上述党派中,巴共的思想最为激进,它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因而政治影响不大。其他党派则较为温和,而观点最温和、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帕伊。

本讲主要从七个方面分析以马帕伊为首的劳工犹太复国主义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主要思想及活动的特征。

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劳工犹太复国主义具有如下特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