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萨达姆的对外政策与海湾战争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7:09 0


复兴党的外交原则包括泛阿拉伯主义、激进主义(石油国有化、反美)、争当阿拉伯世界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等。这导致与西方和周边海湾君主制国家关系的恶化。例如,巴格达支持伊朗胡泽斯坦省(以阿拉伯居民为主)的分离主义运动。进入70年代以后,外交孤立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促成了对外政策向国家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转变,而丰富的石油收入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兴党的传统政策是对苏友好。截至1971年,伊拉克接受的苏联军援达10亿美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第三。1972年,双方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为期15年的《苏伊友好条约》。1975年后伊苏关系明显降温,以后伊拉克还反对苏联干涉中东事务和入侵阿富汗。

与此同时,1973年以来,伊拉克与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西方的目的主要是确保本国的石油供应,进入伊拉克的商品、劳务和军火市场,影响其内政外交,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在军备方面,伊购买了法国出口军火的1/3以上,如海市蜃楼式战斗机。联邦德国也出售了旋风式战斗轰炸机、导弹和豹式坦克。意大利出口了军舰,还帮助伊修建港口、海军后勤设施和培训海军人员。据估计,伊进口的武器装备中近一半来自西欧。法国也帮助伊建造核反应堆。

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伊拉克断绝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但此后双方关系逐渐升温。1977年,美国对伊出口达到2.11亿美元,超过了苏联。两伊战争期间,伊美关系明显改善,美国利用伊拉克来遏制伊朗。1982年,里根政府把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去。1984年,两国复交。在此前后,美国向伊提供了一些民用和军用物资。华盛顿还通过沙特向伊拉克提供有关伊朗的情报,甚至向巴格达提供了用于生物战的疫苗。

在阿拉伯政策方面,伊拉克与叙利亚历来关系不睦,双方在河水分配、意识形态(两国各自宣称自己是正宗的复兴社会主义)、争当阿拉伯世界霸主等方面存在矛盾,两国的联合计划无疾而终。在十月战争中,伊拉克仅派2万军队参战。巴格达还支持阿曼佐法尔地区的反政府组织。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例如领土争端(阿拉伯河;伊朗未移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交割的300平方公里领土;海湾三岛)、教派争端(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伊朗鼓动伊拉克什叶派叛乱)、民族纠纷(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矛盾;双方的库尔德问题;胡泽斯坦的阿拉伯人问题)、意识形态纷争(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朗政教合一体制的分歧、“输出伊斯兰革命”)、对海湾霸权的争夺等。到70年代末,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超过伊朗,经济实力迅速增加,军队规模扩大、装备精良。

反观革命后的伊朗,则政局动荡,经济滑坡,军队人员骤减,武器装备缺乏零部件。对于伊拉克来说,这正是它夺取海湾霸权,进而确立在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的大好时机。萨达姆的伊拉克第一次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将伊拉克一步步拖入了深渊。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动飞机轰炸伊朗的军用机场,5个师的地面部队分三路突进,两伊战争正式开始。伊拉克在一项声明中宣布了战争的主要目的:收回阿尔及尔协议划给伊拉克的领土;全部占有阿拉伯河;阻止输出“伊斯兰革命”;胡泽斯坦省自决;海湾三岛交还阿拉伯国家。

巴格达计划在两周内结束战事。但是,伊拉克在经历了初期的胜利后,9月底战争陷入胶着状态。

1981年5月以后,伊朗军队转入反攻,并于7月中旬进入伊拉克境内,“闪击战”成为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消耗战。伊拉克在战争中得到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包括沙特和科威特,它们提供了大量贷款。

1988年4月,伊拉克大举反攻。同年7月18日,伊朗被迫宣布接受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两伊实现全线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告结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9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