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耶路撒冷史——赫茨尔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30 14:08:37 0

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是维也纳的文学批评家,据说他“英俊非凡……杏仁般的双眼上长着浓密而忧郁的黑睫毛”,从侧面看,他就像是“亚述人的皇帝”。他是个彻底被同化了的犹太人,穿着翼形领和双排扣的礼服,有三个孩子,婚姻并不幸福。“他不属于犹太民族”,与衣衫褴褛、长着卷发、住在东欧小镇的犹太人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他是训练有素的律师,不说希伯来语,也不说意第绪语。他会在家中摆放圣诞树,不会自找麻烦地给他的儿子行割礼。但是,1881年发生在俄国的大屠杀从根本上震撼了他。1895年,当反犹主义煽动者卡尔·鲁伊格(Karl Lueger)当选维也纳市长时,赫茨尔写道:“犹太人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情绪。”同年,他在巴黎报道“德雷福斯事件”[1],在这一事件中,一个无辜的犹太军官被陷害为德国间谍,赫茨尔目睹了巴黎暴民在法国,这个犹太人已经获得解放的国度里尖叫着喊道“处死这个犹太人”的情景。这使他更加确信对犹太人的同化不仅失败了,而且激起了更强烈的反犹情绪。他甚至预言,反犹主义将来有一天会在德国合法化。

赫茨尔的结论是,没有自己的家园,犹太人就永远不会安全。一开始,他这个半实用主义半乌托邦主义者梦想着建立一个德国式的贵族共和国,一个由参议院管辖的犹太威尼斯,尊贵的共和国总督由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担任,他本人任总理。他设想的犹太国是世俗化的:高级教士“将穿着引人注目的法袍”,军队由佩戴银质胸甲的骑兵组成,现代犹太公民则会在现代化的耶路撒冷打板球和网球。罗斯柴尔德家族从一开始就对建立任何犹太国家持怀疑态度,因此拒绝了赫茨尔的建议。然而,赫茨尔的想法很快便发展成熟,变得更加可行。1896年2月,他在《犹太国》一书中宣告:“巴勒斯坦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历史家园……马加比人将会再度崛起,我们最终将作为自由人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并在我们自己的家园里平静地死去。”

“犹太复国主义”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这个词汇早在1890年就被创造出来了。而现在,赫茨尔通过政治语言和政治组织来阐述这种古老的观点。自大卫王时代,尤其自巴比伦流放以来,犹太人就一直设想在耶路撒冷生存。犹太人祈祷时是朝着耶路撒冷方向的;每年的逾越节,他们都祝愿彼此“来年相聚在耶路撒冷”;他们在婚礼上摔碎杯子、留着房屋的一角不加装饰,以此纪念被毁的圣殿。他们一直在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希望死后葬在那里,在每个可能的时刻围绕着圣殿的墙垣祈祷。即便受尽迫害,他们仍旧坚持生活在耶路撒冷,只有当局以死亡为要挟,禁止他们在那里生活时,他们才离开。

欧洲新兴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激起人们对犹太人这个超国家的、世界性的民族的种族仇恨;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以及法国大革命后所赢得的自由必定鼓舞着犹太人。波将金亲王、拿破仑皇帝以及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都相信犹太人有朝一日会回归耶路撒冷,就像波兰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那样。当然,美国和英国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对此深信不疑。不过,犹太复国主义的先行者都是正统的犹太拉比,这些人是从期盼弥赛亚降临的角度来看待犹太人的回归。1836年,普鲁士的阿什肯纳兹犹太拉比兹维·希尔施·卡里舍尔(Zvi Hirsch Kalischer)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蒙蒂菲奥里交涉,希望他们资助建立一个犹太国家,随后,他撰写了一本书《追寻锡安》。大马士革“血祭诽谤”事件发生后,来自萨拉热窝的塞法尔迪拉比耶胡达·海·阿尔切莱(Yehuda Hai Alchelai)建议生活在伊斯兰世界里的犹太人选出自己的领导人,并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1862年,摩西·赫斯(Moses Hess),卡尔·马克思的同志,在其《罗马与耶路撒冷:最后的民族问题》一书中预言说,民族主义会导致种族反犹主义,还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犹太社会。不过,最终还是发生在俄国的集体迫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利奥·平斯克(Leo Pinsker),一个来自敖德萨的内科医生,在《自我解放》中写道:“我们必须把自己重建成一个鲜活的民族。”该书的写作时间正是赫茨尔生活的那个时代。平斯克鼓励俄国犹太人新的运动组织“圣山热爱者”(Lovers of Zion)在巴勒斯坦地区进行农业垦殖。尽管他们中许多都是世俗犹太人,但哈伊姆·魏茨曼,这个年轻的犹太教笃信者却坚称:“我们的犹太性和犹太复国主义是相通的。”1878年,巴勒斯坦犹太人在海边建立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h,意为“希望之门”),与此同时,罗斯柴尔德家族中的埃德蒙男爵在巴勒斯坦地区资助俄国犹太移民建立农业垦殖村庄“里雄莱锡安”(Rishonle-Zion),他捐助的款项高达六百六十万英镑。和蒙蒂菲奥里一样,罗斯柴尔德家族试图买下耶路撒冷的城墙。1887年,穆夫提穆斯塔法·侯赛尼与其达成协议,但协议后来泡汤了。1897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再次努力,侯赛尼·谢克·哈拉姆(Husseini Sheikh al-Haram)最终断了他们的念想。

1883年,早在赫茨尔的书出版之前,两万五千名犹太人在第一波移民潮中到达巴勒斯坦,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俄国。19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同样吸引了不少波斯犹太人,80年代时有不少也门犹太人来到此地。[2]这些人都倾向于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里。例如,来自布哈拉(Bokhara)的犹太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布哈拉区,其中包括曾为成吉思汗切割钻石的珠宝商穆萨耶夫家族。布哈拉区按网格形式排列有致,其建筑宏大,有的是新哥特式,有的是新文艺复兴式,还有一些摩尔式的大楼则被设计成类似中亚城市建筑的样式。

1897年8月,赫茨尔在巴塞尔主持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之后他在日记中引以为傲地说:“在巴塞尔,我创建了犹太国。如果我今天就把这句话大声说出来,将会受到普遍的嘲笑。也许五年,最多五十年,每个人都会看到它的实现。”他们确实看到了。赫茨尔成了一个新型政治家和宣传员,坐着欧洲的新铁路到处去游说那些国王、部长及出版业巨头。他那被透支的身体每况愈下,并向他提出挑战,而他脆弱的心脏很可能随时要了他的命。

赫茨尔相信犹太人的建国不能依靠最下层的居民,而要靠皇帝的赐予和财阀的资助。罗斯柴尔德和蒙蒂菲奥里一开始都对犹太复国主义不屑一顾,不过最早的几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却都有弗朗西斯·蒙蒂菲奥里男爵,也就是摩西·蒙蒂菲奥里的侄子在做点缀,“此人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英国绅士……在瑞士那炎热的夏季里竟然戴着白色手套,因为他要握的手实在是太多了”。然而,赫茨尔需要一个有权势的人去与苏丹交涉,他坚信,他的犹太国应该是讲德语的,因此,他把目标转向一个现代君主的典范——德国皇帝。

威廉二世正在计划一次东方之行,即先去见奥斯曼苏丹,然后前往耶路撒冷参加圣墓大教堂旁边新教堂的落成典礼——新教堂所在地已经被转让给他的父亲腓特烈皇帝。实际上,威廉二世的计划远不止这些,他为自己与苏丹的外交活动感到自豪,还将自己视为前往圣地朝圣的新教教徒。最重要的是,他希望能为奥斯曼人提供保护,提升他的新德国的威望,并抵制英国的影响。

“我要去见德国皇帝,并对他说‘让我们的人民离开吧’。”赫茨尔做出了这个决定,并决心将他的犹太国建立在“这个伟大、强盛、尊奉道德、统治完美、组织严密的德国支持的基础上”。他认为,“通过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很可能会再次喜欢上德国”。


[1]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是法国参谋部的一位犹太炮兵上尉,1894 年被指控向德国驻法国武官出卖军事情报,法国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德雷福斯终身监禁。几年之后,这一案件被证明是一起冤案,真正的罪犯被发现了。德雷福斯是一位被同化的犹太人,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国民众表现出极强烈的反犹主义情绪,许多人上书政府,要求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译注

[2]耶路撒冷的“波兰犹太人”多是来自俄国的哈西德派教徒,哈西德派的一些支派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由少数人决定上帝再临和最后审判日的日期,是对上帝的亵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4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