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明朝政治制度——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9 23:20:40 0


前面讲了朱元璋的子孙们的所作所为,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是否有效呢?关于《皇明祖训》,还应从它制作的年代说起。它应是洪武二年开始起草,到洪武七年定稿的。朱元璋在自己亲自写的序言中明确讲:“复为祖训一编,立为家法,大书揭于西庑,朝夕观览,以求至当。首尾六年,凡七誊稿,至今方定,岂不难哉!”可见起草这份祖训,朱元璋是花了一番功夫的,而且让礼部刊印,“以传永久”。他在序言中将其作为家法,规定:“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这等于是给子孙后代下了死命令的东西。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明白,一是这份祖训是否在洪武七年就定稿了呢?显然有一些内容就发生在洪武七年以后。祖训首章规定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那个大诰是洪武十八年十月颁布的。明祖训的首章,许多话都是洪武二十八年六月的上谕搬过来的。那篇上谕讲到“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嗣后止循律与《大诰》”,显然祖训中的那些话,都是朱元璋后来添上去的。还有祖训首章中讲废丞相的事,其云:“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这些事都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以后的事,都是陆续形成的,故“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这些内容只能是洪武十三年以后加上去的。关于诸王与天子相见之礼,他规定:“天子与亲王虽有长幼之分,在朝廷必讲君臣之礼”,“诸王来朝,祭祀办与不办,先常服见天子。”“天子执大圭,王具冕服,叙君臣礼,行五拜,三叩头。见毕,诸王系尊长,天子系侄孙,引王至后便殿,王坐东面西,天子衣常服,叙家人礼,行四拜,不叩头,王坐受。然虽行家人礼,君臣之分不可不谨。”这些话都应是朱标去世以后,其子朱允 在洪武二十九年被立为皇太孙以后的事,才会考虑建文帝即位以后与诸王相见有君臣与叔侄相见礼仪的矛盾。故这份明祖训起草始于洪武二年,初定于洪武七年,以后又陆续修改,最终定稿应在洪武二十九年以后。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朱元璋是不断根据形势,修改和补充这份祖训。那么,这份祖训实际上是朱元璋生前自己制订的遗训,虽然他说了这份祖训作为“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但要在实践上也做到一字不易,就很困难了。

朱元璋死了以后,怎么管得到儿孙的所作所为呢?从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到穆宗隆庆六年,前后有一百七十四年时间,皇帝换了十二个,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嘉靖,长达四十多年,超过了朱元璋。最短的是仁宗洪熙,只有一年时间。朱元璋在祖训中讲到自己创业历程,他说:“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还说:“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委身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俊,习练兵之方,谋与群雄并驱,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乃能剪除强敌,统一海宇。人之情伪,亦颇知之。”他是苦出身,做过佣工,当过兵,受人差遣,慢慢团结一帮兄弟,是靠自己打下了江山,所以对人之情伪还能分辨得清楚。而子孙即位的,与他的经历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是“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嗣君宫生内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所以才要把他如何应对“人情真伪善恶”、如何对付“奸顽刁诈之徒”的经验变成祖训,传授给自己的子孙。这一百七十多年历史,证明他那祖训不是完全无的放矢,因为一方面它毕竟是朱元璋一生行事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是有针对性的。他的子孙即位时,还不得不提起祖训。如武宗驾崩后,杨廷和定世宗即位,便以朱元璋的祖训为根据。他根据的是“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没有兄弟的,那就是堂弟血缘关系最亲者即位。也不能说都有效,毕竟创业者那个英雄的时代已过去,继承者的教养和经历与他不同,环境和形势也在变。总的说来,还是有祖训比没有好。朱元璋以后的十二个君主,大多数是寻常守成之君,谈不上哪个是中兴之主,他们很难避免宫廷生活成为他们寻欢作乐的场所,也难免经不起周边人的诱惑,干一些荒诞不经的荒唐事。从宪宗到武宗、世宗、穆宗,哪一个不是如此?只是荒诞的程度及由于执政时间长短造成的后果略有不同而已。他们不可能做到“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为心”。这些话尽管朱元璋言之谆谆,但在那些小皇帝心里,只是耳边之风,他们成天想的只是变着法子寻欢作乐,为鳌山之乐,纵长夜之饮,极声色之娱,不仅政事搞不好,身体也弄糟了,一个一个变成短命的皇帝,不满四十岁便死的占了多数。为什么?声色过度,送了他们的性命。还有就是迷信方士斋醮及长生之术,靡费国库,弄得民穷财尽。为什么如此呢?这与这些继位者在东宫与宫廷的生活环境有关。优越的生活条件,尽情的娱乐,一切凭兴致出发,生活在温室中,对人的成长不利。所以我不很赞同一切从兴趣出发、生活即教育的那种观念。在宫廷的优越生活条件下,皇子皇孙们很难成才,才能是无法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的,这是最简单明白的道理,出生于优越环境对孩子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故成大事业的大人物只能在对苦难不断奋斗中成长。朱元璋的知识的积累不是靠书本,而是依靠自己艰难的社会实践。他也向知识分子请教,他对李善长、刘基、朱升、宋濂这些人还是能虚心求教。但他是带着问题去求教的,不是如他的子孙们的经筵讲读都是从书本到书本。所以他是为用而去学的,他的子孙们是被动地由于制度的规定不得不去经筵聆听老师们讲授的经史,根本没有上心。朱元璋的智慧和才能是很难靠血缘关系传承给子子孙孙的。

朱元璋的这份祖训中,也有被其子孙后代切实执行的部分。如他在《内令》中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女子,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倡妓不许狎近。”它强调了帝室的婚配只能娶自民间妇女,不准大臣进送,那是他总结了历代外戚专权的教训,所以作如是规定。查一下《明史·后妃传》,明代帝王的后妃出身都属一般,很难凭外戚关系进入上层集团。有明一代,凭外戚的关系进入内阁的尚无一例,可见这一条规定,是被严格遵守的。为了切断女主专权,《内令》中还有一条规定,那就是切断宫内女眷与外界的直接联系,他规定:“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还规定宫中妇女不准与外界有文字往来,“凡私写文帖于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这些条目基本上还是被严格执行的,这也做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明代宫中妇女的文化水平很低,皇子皇孙们的母教不行。只有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在神宗成婚前还能管束一下儿子,那也是内阁首辅张居正请太后视帝起居。《明史·后妃传》载 :

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帝事太后惟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六年,帝大婚,太后将返慈宁宫,敕居正曰:“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明代宫廷内部对后妃的规矩甚严,李太后因为神宗十岁即帝位,到他十六岁大婚,就不能再管束神宗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追求逸乐是皇帝的本性,有母亲管着,他还不敢放肆,身边的太监还不敢与他一起为非作歹。帝王在宫廷中的生活,一旦缺少了这层监管,让他们肆意而为,那么前面讲的武宗、世宗、穆宗、万历十年以后的神宗,他们的种种胡作非为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的祖训中,关于不征国的规定还是非常正确的。其云: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合,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交通,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即是说中国对外不能有任何扩张的野心,对外一律采取防御的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故他把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蜡、占城、暹罗、苏门答剌、爪洼诸国都列为不征国,即在东北和东南亚只是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条政策还是对的,朱元璋身后终明之世还是得到严格执行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自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并不是一个好战的动不动挥动手中武器的国家。

祖宗崇拜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古老的文化传统。祖,本意始庙也,为人所本也。“帝”字的本义,与专制制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是推其祖之所自出。帝,古文作“ ”,表示蒂落果成,即草木之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生物之始初。祭祖本来的意义也就是不忘本的意思,《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为人后者,要懂得今天的一切都是始祖遗留下来的,对于自己的先辈“敢不敬乎!”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那些肆意糟蹋自己先祖的人,不管他们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都不会有好结局的。朱元璋搞的《皇明祖训》,是总结自己一辈子创业的经验,传之子孙,希望后人能守其业。当然这个祖训的种种规定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不完善的一面。子孙后代面临的形势和遇到的矛盾问题,与朱元璋当时的情况自有不同,做某些变通亦还是自然的。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时候,有一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不足只是表现其变法的决心而已,实际上这三句话并非王安石说的,是别人栽在王安石身上的,后来成为大家公认的王安石的名言。其实“不足法”,并非是完全不法,他不会无端辱骂北宋太祖太宗吧,北宋王朝的基本格局他决不会想去变掉吧,否则那就不叫改革,而是颠覆了。故变革亦有一个度的问题,还是不能数典忘祖,要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前进和发展,总不能做败家子吧。明代中后期的那些君王违反《皇明祖训》的所作所为,则属于败家子的作风,他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中后期都有这个特征,最终是以王朝的坍塌覆灭结束,这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所以,无论什么人,一旦被人称为不肖子孙,则永远是受人鄙视,很难在人们心目中翻身的,每个王朝的继承者中,总会出几个败家子,把好端端一个王朝弄坍塌。其实坍塌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中华民族还会重建自己需要的国家机构,还可能变得更加强壮。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垮不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