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文化简史——三国的军事思想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7 14:05:05 0


军事思想概况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割据的大混战时期,在由分裂向统一的过程中,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应运而生。频繁的战争也为军事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些作战经验被加工、提练,整理成书。这一时期兵书的数量较多,据陆达节《中国历代兵书目录》载:魏国有兵书22部79卷;蜀国有兵书34部36卷;吴国有兵书4部5卷。该数据虽不一定准确,但反映出三国时期的军事学术界是相当活跃的,只可惜史书著录的大部分兵书现已散失。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曹操、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水平。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酷爱兵书,曾抄集诸家兵法为《兵书接要》,并著有《兵法》、《兵书要略》、《军令》、《军策令》、《步战令》等兵书,特别是他的《孙子注》,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曹操主张“以法治军”。曹操继承《司马法》的主张,认为“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这是说,治军同治国是不同的,不能完全靠“礼”来治兵。因此,他主张治军一定要恩威并行,赏罚并举,不可偏颇。因为即使“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必须遵循“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的原则。

在治军方面,曹操极其重视将帅问题。他说:“将贤则国安也”,“将宜五德备也”。“将贤”的标准是具有“五德”,归结起来便是孙子所说的:智、信、仁、勇、严。这五个方面成为选拔将帅的标准。在用人方面,曹操主张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并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求贤勿拘品行令》等文告、他认为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无不任用贤才与之共同治理天下。他提倡部下推举地位卑下而被埋没的人才,还要求主管人事的部门选拔真正有作为的“进取之士”,不要因为他们有某些缺点而抛弃不用。特别是对军中执法官员的选拔尤为重视,他专门写了《选军中典狱令》一文,说:“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这就是说,在军队中主管刑法的人掌握着军队的生杀大权,不是一般人可以担任的,必须要有“明达法理者”,即懂得法律的人才行。

曹操在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思想。

第一,“欲攻敌,必先谋”。曹操把计谋看作是在战争中取胜的一个首要条件。他所说的计,包括选良将贤才,量敌之强弱,度地之远近,料兵之众寡等内容,即所谓“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他强调战前“必先谋”,谋则要“周密”,“将周密,谋不泄也”。“必先谋”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谋略的正确运用,达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

第二,“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曹操说:“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重点强调了临战前作好充分准备的必要性。“安不忘危,常设备也”。他认为军队在无备的情况下临敌,则是“亡之道也”。

第三,“求彼我之情”。曹操认为,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继承了孙武“五事”、“七计”的思想,主张从“五事”、“七计”方面,“求彼我之情”,明“胜负之情”。在“知敌之情”方面,他提出要从“度”、“量”、“数”、“称”、“胜”五方面进行考察,他说:“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这就是说,要因地形而度之,知其战场之地的远近广狭,知其人数多少,称量敌我之轻重,这样便能“知其胜负所在。”

第四,“知其变极即胜”。曹操认识到战局的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他反复强调“兵无常势”。因此,要根据战况,尤其是敌情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万不可墨守成规,即“不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例如,在作战中,兵力的分散或集中,要视敌情而定,即“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不能凭主观愿望而决定。

第五,“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曹操继承了孙武的“避实击虚”的思想,认为在作战中要“避其所长”,“以至实击至虚”。特别是自己处境危急时,应当积极做好防御,“敌治实须备之”;对于敌人防守坚固之处,要尽量避开,达到“击其不意”。他说:“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在攻城时,即使敌城很小,但防守坚固,粮刍丰厚,也不能贸然进攻,即所谓“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这些作战指导思想同孙武是一致的。

《便宜十六策》与《将苑》

《便宜十六策》及《将苑》,旧本题诸葛亮著,但《三国志》,中并无著录。在《便宜十六策》中,首先提出了“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的问题,强调了军队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因为战争是“匡救大乱之道”,“存国家安社稷之计”,作为一个国家必须加强武备,即所谓“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而武备之要便是通过“治军”使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并提出“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的原则,即注重教育,反对一味的惩罚。在提高部队素质的训练上,它继承了《管子》的思想,提出了所谓“五教”,即“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周旋走趋之利,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同时,又提出了“上为下教”的观点。它说:“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这就是说,带兵者必“先正其身”,才能教育好部队。另外,还强调治军要严于法纪,赏罚分明。它说:“赏以举功,罚以禁奸”,“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如果“赏罚不明,法令不信”,军队纪律不严,不听从指挥,“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

《便宜十六策》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有:第一,“用兵之道,先定其谋”。重视谋略是书中论及用兵作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所谓“心战”、“攻心”,就是以谋略胜敌。那么作为“人之司命,国之利器”的领兵将帅,在战前必须周密地部署,做到“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对于谋的内容,它说:“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只有对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谋划,“然后乃可出军任将”。该书不仅主张谋的稳妥性,而且要“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这就是说:作战中不仅要有谋略,而且要很高明,首先在战略谋划上胜敌一筹。“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者先战而后求胜”。

第二,在每次作战时,《便宜十六策》十分强调“气势”和“神速”,多次说明士气和速度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它说:“士无气势……”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又说:“计谋欲密,攻敌欲疾”。主张进攻时要快速,只有快速才能造成一定的兵势。所谓“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败,此用兵之势也。”它强调:“静如强弩之张,动如关机之发,所向者破,而劲敌自灭”;“退如山动,进如风雨”。这都是说,要以压倒敌人的英勇气势,迅猛异常,敢冲敢打,一举消灭敌人。

第三,“不知其敌,而每战必殆”。在用兵作战上,《便宜十六策》也十分重视“知”的作用。如文中所说:“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这可算是对“知彼知己”的具体解释,对于敌人各方面的情况,敌我国力的强弱,将领指挥才能,兵士的战斗力,天象气候的变化,地形的利用,进攻退守的时机,都要善于了解和掌握,据此去决定自己克敌制胜的战争行动。又说:“知其士(我方)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座之心”。这里不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求把敌我双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有利因素,去攻击敌人的不利因素,这才算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

《将苑》亦名《新书》、《心书》,是集中论述“为将之道”的著作。此书是否为诸葛亮所撰,尚有疑议。书中涉及将帅的素质、品德和选拔等一系列问题。它认为将帅首先必须掌握“兵之权”和“兵之势”,即所谓“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这里所说的“权”、“势”,就是指权力和威势。如果将帅丧失了兵权和威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在《将苑》中,将帅以其才能、作用的不同,被分成若干种类型。从“将材”即将帅的类别方面来分,共有九类,即“仁将”、“义将”、“礼将”、“知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从“将器”,即将帅的能力来分,又可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从上述分类来看,该书十分注重了解将领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各尽所能,唯才是用。

如何选拔将帅呢?《将苑》认为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人的本质和外在表现往往不一致,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等等。为此,它总结出七条“知人之道”:“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情;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同时,又提出在选拔将帅时,一定要防止“五害”,即军队中五种善于投机取巧的小人,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逐恶”思想。“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总之,需通过认真的考察和识别,真正使“贤才居上,不肖居下”,这样,“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85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