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文化简史——清代后期军事思想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7 14:04:37 0


清代后期兵书概述

清代后期(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兵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近代西方军事学说,是中国军事学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后期兵书大致可分五类:一是包含战争理论、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等内容的综合军事理论著作;二是关于武器制造和使用的论著;三是关于国防建设的呈文或专著;四是关于军制的著作;五是各类军事教科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后期兵书总数在1000种以上。此外,尚有大量翻译出版的外国军事著作。

清代后期兵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军事特点的深刻思想反映。它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中国军事技术的思想,但从总体上说,传统军事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多数兵书仍是模仿明代《纪效新书》的体例,重复戚继光等历史名将的作战思想。尽管如此,这期间的兵书仍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一是倡言新军制的著述陆续面世。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国家的经制之兵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不少人转而寄希望于乡兵和团练的建设。这方面的著作有许乃钊编辑的《武备辑要续编》、王的《练勇刍言》、朱孙贻的《团练事宜》等。太平军推出的《太平军目》、《太平军制》,是农民起义军军制著作,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这还是第一次。二是有关兵器制造、设防备战的著作激增。在“制夷以利器为先”的思潮影响下,丁守存的《用地雷法》、潘廷辉的《铸炮图说》、叶世槐的《空心炮楼图说》纷纷出版。有关海防备战的兵书,则有魏源的《海国图志》、林福祥的《平海心筹》等。它们具体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防建设和备战指导思想的新趋向。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军事著作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翻译西方军事著作三四十部。天津机器局、京师同文馆、广学会、天津水师学堂也都翻译了不少西方军事著作。关于海防建设的著作则有郑观应的《易言》三十六篇。

第三阶段是甲午战争结束到清朝灭亡。这一时期,清政府进行了军事改革,反映德日两国军事思想的各类操典、专著、教科书大量引进。此外,《战略学》、《军制学》、《兵学教科书》、《战法学教科书》等基础军事理论著作也相继问世。随着军事改革的深入,人们试图在吸收外国军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中国军事理论体系。1898年,徐建寅编成《兵学新书》,就是这种努力的开端。陈龙昌的《中西兵略指掌》和易熙的《中西兵法通义》等,也是这一时期的有影响的军事著作。

清代后期主要兵书

1.《海国图志》

魏源著,是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谋划整军经武方略的兵书。魏源在“原叙”中指出,是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是根据《四洲志》和其他译稿编写的,1842年初刻本只有50卷,1847年增补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魏源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并阐发了不少治军方法和战略战术原则,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思想的集中反映。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看到了中西军事方面的差距,因而发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呼喊。他指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把了解世界形势和熟悉敌情作为抵御外侮的首要条件。他认为,外国军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为此,他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一是在广东设造船厂和火器局,聘请外国人帮助造船、造炮和教授“行船、演炮之法”,选广东福建地区的巧匠精兵学习训练,掌握“西洋之长技”为我所用;二是建立一支用瓶式轮船装备起来的精锐水师;三是选练精兵,整顿军队,学习外国养兵练兵之法,提高战斗力。

在作战方略上,《海国图志》主张战略防御,即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争取战争的胜利。至于守的方法,魏源根据当时敌我双方军事特点和我国沿海地理形势,提出了两条原则。其一,“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英国侵略军长于海战,只能将其引入内河,加以打击。其二,“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沿海各省练好土兵,承担各自省份的防务。这两条原则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完全正确。第二条原则片面反对调外省兵丁就失之迂阔。

《海国图志》还就选将、练兵、城市防御等问题作了阐述;同时,热情歌颂了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业绩,谴责了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悲观论调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聩思想。总之,该书反映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和从战争实际出发、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军事思想。

2.《平海心筹》

《平海心筹》,是与《海国图志》同时期编撰的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军事论著,作者林福祥,1843年编成问世。《平海心筹》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以绘图贴说的形式介绍“神火飞将军”、“水底雷”、“毒烟喷筒”等13种火器的构造、功能、制造和使用方法;下卷包括“防夷十八论”、“三元里打仗日记”、“谕林家义勇文”等。其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作者抗敌御侮谋略思想的是“防夷十八论”。作者针对英国侵略者的作战特点,根据广东沿海地形和清军的实际作战条件,并结合自己的战斗经验,阐述了对海上来敌作战的基本方针、原则和作战方法。

关于国家战略方针,作者提出了战、守、和三策,认为“必能战能守而后可以言和”。至于战守二策何者为先问题,作者承认能守然后能战乃兵法之常,然而,“唯今之计,则必能战而后能守”。

在具体战法方面,《平海心筹》提出了在和英军作战中应“以众击寡”、“善战上风”、“扎强营、打死仗”。作者认为,出洋作战,须用木排水寨,“其法,以厚木扎成一大排,四面有门户,而空其中,一出大洋,将小船尽藏在大排之内,……前后左右,安放大炮。打仗时,即以大排为炮台,为正兵,而小船四出,施放喷筒火箭,抄后旁击,为奇兵。”这种以多制寡、奇正相辅等作战方法,反映了作者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思想。

此外,《平海心筹》还阐述了沿海作战宜用“土兵”而不宜多调“客兵”、海口炮台应建于山顶、须广招“海盗”“汉奸”以为我用,以及抚绥澳门、袭取香港等军事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多有迂阔之谈。

3.《兵镜类编》

《兵镜类编》系以史为镜的军事类书,作者李蕊。他痛感西方列强的侵略,乃于1880—1883年间辑录春秋至明代军事史料147l条,分为68类(诸如知人、用人、选兵、练兵等等),共40卷。所辑史料全部出自正史,每条均加简短按语。其主旨在于“考古成法,变而通之”,并便于随时查考,“以资谋略”。书末附有“臆说十种”及其“补遗”,系作者以时势立论,针对西方列强一再侵扰中国沿海的形势及其船坚炮利的特点,在守城、海防、练兵、用兵、避炮、用炮等方面提出的见解和主张。提出“防水不如防陆”,避免在海上与敌作战,而将敌吸引到陆地上歼灭。基于这种思想,作者强调加强城市和险要之处的防御,提倡多筑碉堡、地营,讲究避炮用炮之法。同时指出:“船炮水雷等项皆可恃而不可恃,最足恃者为练兵”。强调兵贵精、不贵多,练兵必先选将等等。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与近代军事学说相结合,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变化的新趋向。

4.《洋防说略》

《洋防说略》系湖北荆州知府徐稚荪所著,分上下两卷,1887年雕版印刷,是一部重点论述江海防建设,探讨海防作战方法的军事著作,也是继《海国图志》之后最有实用价值的一部兵书。上卷主要记述奉天至广东的海疆舆地,综述沿海沿江的地理形势。下卷则分述“防海说”、“防江说”、“地营图说”、“润土炮台说”等问题。作者参考中西海防精论,阐述了加强海防、江防建设和抵抗海上来敌的方法。

关于海防布局,他认为海疆七省,以直隶、江苏为重,但奉天、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诸省,也不可不防。沿海万余里,处处设防是不可能的,必须重点防守。奉天之旅顺,直隶之天津、北塘,山东之登州,江苏之江阴、龙华镇,浙江之定海,福建之福州、台湾,广东之广州、琼州,“均系要害之地”,应驻军严备。

关于对付海上来敌的作战方法,作者认为,外洋是敌之所长,海口亦非其所短,因而主张诱敌登陆,在陆上出奇制胜。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魏源的“御外洋不如御海口,御海口不如御内河”的主张并不正确,而应为之续曰:“御内河不如御陆地。”为了阐发上述主张,作者在“防海说”中列举了诱敌深入、因险设伏、枪矛配合、接敌近战等多种“避其所长,攻其所短”的陆战方法。

5.《中西武备新书》

《中西武备新书》系湖北两湖译书学堂编辑,湖北武备学堂刊印,时间约在1901年前后。该书为汇辑性军事著作,内含兵书七种:日本石井忠利的《战法学》、湘军将领王的《练勇刍言》、冯国士的《操练洋枪浅言》、葛道殷的《用炮要言》、德国来春石泰的《借箸筹防论略》、《炮概浅说》、德国康贝的《西洋练兵新书》等。

《战法学》是迄今所见最早向中国系统传述近代兵学理论的军事著作。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第一次对中国展示了人类军事活动是一门科学的观点。作者认为,战法学分为两种,一为高等战法学,二为初等战法学。高等战法学含战略学和军制学;初等战法学亦称战术学,含军纪、教育、训练。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博采东西方军事思想(包括《孙子兵法》有关论述)。力求结合当时中国的军备实际,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练勇刍言》是王1857年所编著的一部记述湘军编制制度、营伍法规和训练方法的军事著作。

《借箸筹防论略》是一篇谋划中国军事建设的呈文。1895年,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编练自强军,委德国人来春石泰为全军统带。赴任时来春石泰以此文进呈张之洞。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国军事的主要弊端,并提出改革军制、加强边海防建设的基本设想。作者提出中国应仿德国军制,并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教习韬略,以储将领之才”;各省宜早修大路、铁路。这些建议大多切中时弊,具有积极意义。

《西洋练兵新书》,是指驻德公使李凤苞于1883年译成的《陆操新义》。该书介绍了普法战争时期德军军制、操法和战法,1884年在中国出版。《操练洋枪浅言》和《用炮要言》则分别介绍了新式后膛枪炮的操作要领,均为当时较好的军事技术书籍。

6.《兵学新书》

《兵学新书》是徐建寅编著的一部综合当时西方的先进军事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军事领域各个学科问题的军事巨著,1898年出版,共16卷。全书“采集各国军政,实事求是,择精语详,上自训练以及布阵运用,下至军士起居饮食之微,凡军所需与一切有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无法不备,无备不精”。第l—5卷详论步兵之制。第6、7卷分别讲述马、炮兵编制、操练方法和作战阵形。第8卷详述马、步、炮兵合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第9卷阐述了选兵筹饷之制。作者尖锐抨击了传统的募兵制的弊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选兵方法,即抽丁之制。主张各州县按丁口实数册,选“身家清白”的壮丁,每200人中抽1人为兵,其他及岁壮丁(19—44岁),每人日输制钱一文,以充军饷。三年一轮换。有战争时又可按籍召募。该书第10卷论述粮饷衣食之制及辎重转运之法。第11卷讲述新式枪炮的构造及其保养。第12卷论述修筑沟墙及防守攻取之法。第13卷讲宿食。第14卷讲修筑军路。第15、16卷分别论述筑造铁路之法和铁路军运章程。

7.《训练操法详晰图说》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是袁世凯组织编纂的、反映北洋新军训练情况的法规性军事著作。1899年编辑成书,1902年正式出版。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汇辑了新建陆军的全部训练操典、条令和规章,贯穿着袁世凯“训必师古,练必因时”的治军思想。全书共12册。第一册辑录了袁世凯对新军的精神训话。他说:“自古节制之师,存乎训练,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权其轻重,训为最要”。通过对官兵灌输封建忠君思想,把新军建成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驯服工具。在军事训练方面,新军专仿德军制度,第二册“练兵总说”强调练兵之法,最重要的是一练规矩,二练号令,三练身体,四练步法,五练器械,六练阵式。同时强调,平日之练法,即临阵之机宜,因而必须以战法为练法,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操典,主要仿照德国,同时也作了变通。至于营规、饷章,更是参照传统制度改订,并未全盘照搬西法。

总之,《图说》贯彻了“道必师古,法必因时”的思想,训之以封建宗法,练之以外国技艺,并参酌古今,舍短取长,是一部较鲜明地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的军事著作,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8.《战法学教科书》

从1902年起,清末军事改革开始由仿德转为学日。随着大量日本军事教习和顾问的到来,日本的军事著作和操典也纷纷涌入中国。北洋将弁学堂(后改为陆军速成学堂)总教习贺忠良(即日本步兵少佐多贺宗之)编写的《战法学教科书》便是一部影响较大的介绍日本近代军事思想的著作。1906年正式出版。

按作者解释,战法即是战术。“战术为交战之法,系战斗之时,在战场指挥操纵各兵之术。”作者还对战争的定义和宗旨作了探讨。认为战争是“判决各国所生歧略纷议,为控诉威力之策”。他承袭帝国主义的理论,鼓吹战争能启人智,振国威,对国家有无穷之利。最后结论:“故曰战争者,实国家致富强要旨也。”关于战争与战斗、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作者认为:“战争依政略宗旨而起,战斗为达战争宗旨而起”,因此,“战争属战略,用兵之谓也;战斗属战术,交战之谓也。”这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从日本转口到中国的舶来品,其对中国近代军事学术上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区分影响较大。

《战法学教科书》还论述了马、步、炮各兵种的战法及合同作战战法,对后勤、训练及不同条件下的战斗也多有论述,反映了当时世界兵学的流行观点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

9.《战略学》

1908年,由应雄图编著,陆军预备大学堂印行的《战略学》,是从最高层次论述战争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军事论著。全书共分17章,内有“战争定义及其价值”、“政略与战争之关系”、“近世战争之特性及战略上之倾向”、“战略攻势”与“战略守势”的基本战法和原则等。作者认为:“凡战争者,为一国对于他国维持贯彻其国是起见,最后所行之威力手段也。”又说:“战争为政略攸关最后之强硬手段”。这些观点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和“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基本一致。在战略指导方面,作者融合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贝尔特《战略原理》的基本思想,把战略区分为攻势战略和守势战略。作者指出,战略的第一原则是寻求敌主力决战,第二原则是实行决战“务集结国军之全力”。这些原则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界总结拿破仑及战争经验而发展出来的军事观点,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meta charset="UTF-8"> 未知 <link href="../styles/0034.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85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