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文化简史——嬴政军事思想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7 14:04:07 0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建立者。他“继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领导秦国进行了统一战争,消灭了并立称雄的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他在统一之后,进行改革,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封建政治、经济发展及巩固国防的政策和措施。嬴政与此同时,也实行了一系列残酷剥削和压榨人民的暴政。他既是一个对我国历史有过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给当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暴君;同的还是一个有远大战略眼光、善于使用军事人才、对后世的军事发展起过巨大影响的军事统帅。

秦之所以能够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最直接的军事原因,是秦的力量强大而六国的力量微弱。这是秦自变法以来,经各代君臣们数世经略的结果。“时势造英雄”,嬴政正是在结束割据局面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时候登上王座的,所以统一战争的胜利,才在他的手中实现。从战争过程来看,嬴政并未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干,他的战略和作战指导,也没有超出前人的水平。但作为秦的最高军事统帅而言,他具备军事统帅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这就是统一战争胜利于公元前221年而不是以后的主要原因。

从军事人才角度看,军事人才是分为不同的若干层次的。诸葛亮曾说过,“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将才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和天下之将六个层次。对天下之将即最高军事统帅的要求,当然不同于一般将领。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瑞士的若米尼说:“一个军队总司令最主要的素质永远是:具有顽强的性格或勇敢的精神,能够作出伟大的决定……”我国古兵书《军谶》提出将帅的“十二能”,其中有能接受下属意见,能容纳人才等内容,嬴政正具有这两方面的品格。

嬴政亲政后,立即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用李斯、尉缭之谋,对战略作局部但很重要的调整,加强进攻力量,加快进攻步伐,这就是“伟大的决定”,是关系历史进程的伟大决定。当攻赵之战连续受挫,部队被歼十余万,遭到他即位以来最严重的打击时,他能毫不动摇地继续执行他的战略方针,没有一定的洞察力、预见性和合理的冒险精神,是难以下上述决心的。

废除“逐客令”和大批任用外来人才,说明嬴政能够接受属下意见,能够容纳人才。李信本是一个勇敢的青年将领,在灭赵、破燕之战中,都立过大功。曾率领数千人的少数兵力,穷追燕军于千里外的辽东,迫使燕王喜杀太子丹献头求和。所以嬴政拒绝了老将王翦的要求,派李信为主帅率军攻楚,结果大败而归。嬴政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李信并非帅才,立即亲请王翦挂帅,倾全国之兵交其再度攻楚,终于获胜。而对待李信,嬴政也不是将战败之责完全推给他,自己承担了识人不准、使用不当的领导责任。他认为李信虽非帅才,但仍不失为优秀的将才,依然予以重用,命他率一支大军跟随王贲进攻辽东及代,终于俘燕王喜、虏代王嘉,消灭了燕、赵的残余势力。第二年随王贲灭齐,被嬴政封为陇西侯。这又说明嬴政不但能接受意见、容纳人才,而且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纠正错误和善于使用人才。这也是他虽不亲临战场指挥,却能决胜千里之外、迅速消灭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嬴政的品格和他在军事上的伟大成就来看,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最高军事统帅。但他之所以应该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军事家的队伍中占有一席的原因,却并不在此。而是因为他继承前人军事遗产的墓础上,创建了一个统一的、相当完善的国防体系。

中国统一之后,主要威胁来自匈奴,嬴政因而将战略方向由中原转向北方。匈奴以骑兵大兵团进攻为主要作战方式,所以嬴政首先下令北部边境修整和增建长城,使之成为一道统一的国防防线,以限制匈奴骑兵机动性的发挥并从而夺取战场主动权。这条国防防线。是由大量依险据扼、利用有利地形修建的亭(哨所)、障(小据点)、塞(要塞、大的据点)、城(军事重镇)、再以长城联结起来的永备工事。亭、障有步兵戍守,城、塞中有以骑兵为主的各级预备队集中驻屯,战略机动部队部署在首都咸阳。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络通往四方,主要防御方向有直达道路通至边防。沿途防线和驰道又密布着烽燧、邮驿等报警通讯等设施。当长城外的望哨发现敌情时,立即通过烽燧信号将情况报告至各级指挥部及一定范围的边防地段,进行战斗准备。通过邮驿传递,可以迅速地上报情况和下达命令,使中央及各级指挥部都能及时掌握边防情况及事态的发展。必要时可通过良好的驰道,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足够的兵力于指定地点,或实施出击。可见这个以长城为主体的边防线,不但可以起到保障边内人民安定地生产和生活的防御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掩护军队集中、调动、作为进攻出发地位的作用。这样的国防体系,在我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多数王朝的国防虽然有所发展,但在总体规划上,都没有完全突破嬴政创建的这个国防体系。因而,嬴政有资格被称为对我国军事有重要贡献的军事统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85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