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大明火器战争:海外孤忠

历史大观园 格物日志 2020-06-11 13:29:07 0

当南明各个政权与清军在大陆欲血奋战的时候,在东南沿海地区也活跃着一支实力雄厚的抗清队伍,统帅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郑氏集团长期在东南支撑,割据一方,其内部的一些案卷得到保存下来,时人利用这些文献资料辗转抄写,流传下《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等书,从而使郑军的战史得到比较完整的记录,其中既有挫折,也有令清廷寝食不安的胜利。相反,另一些军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例如大顺军的案卷丧失殆尽,只能从明清官修史书及民间的文人墨客著作中寻找蛛丝马迹,而地主阶级及文人墨客对于大顺军这种被他们视为“流寇”的军队,在记录其事迹很难保持公正的立场。


郑成功
  1624-1662年,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


郑成功原叫郑森,出生于海上世家,父亲郑芝龙年轻时在日本做生意,并娶妻生子,后来更成为海盗集团的首领,在1628年(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接受明政府的招安,率部讨平了福建、广东的海寇,还参与过镇压闽粤农民起义,一路官运亨通,从参将升至总兵官。此人扫除了海上的异己势力,长期把持海上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逐渐掌握了福建的军事大权。

郑森在七岁时被父亲从日本接回了福建安平,接受儒学教育,曾中过秀才,21岁为南京国子监太学生。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称帝,树起了抗清大旗。因为郑芝龙拥立有功,所以郑森也得到了朱聿键的赏识,被赐姓“朱”,改名“成功”,史称“郑成功”。

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清军攻入福建,俘杀了朱聿键。郑芝龙放弃抵抗,降清之后被挟持前往北京,而留在安平的妻子翁氏又惨遭清军污辱而自缢。这些国仇家恨促使年仅23岁的郑成功弃文从武,决意起兵反清复明。

郑成功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募兵起事,最初仅有数千兵马,直到1648年(清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才稍具规模,并遥奉南明永历为帝。他多年来转战在福建同安、海澄、泉州、云霄及广东潮阳、揭阳诸县,但打下的地盘比较小,还没有找到一块可以依赖的根据地,直到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用计吞并了曾奉鲁王为主的同族兄弟郑联与郑彩的水师,占领了金门、厦门(又称:中左所),才得到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抗清基地,拥众至四万余人,声威渐振。

郑成功一面发挥经营海上贸易的长处,将所得到的利润作为抗清经费,同时也派兵在内陆四处筹饷。有一次,福建的清军乘郑成功率主力南下广东筹饷之机,偷袭了厦门,尽掠郑氏家族长年累月积蓄的金银财宝以及几十万斗米粟。郑成功仓促回师救援,清军已撤回内陆。为此,他整顿部队,杀掉了失职的将领,并削夺了留守后方的郑鸿逵的兵权。至此,郑成功大致统一了郑芝龙的旧部,兵力增加到六万余人。他根据实战的需要对部队进行整编,还设置了军器局制造藤牌、战被、火筒、火罐等兵器。

实力逐渐强大的郑成功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五月开始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先后出击海澄、漳浦、云宵、诏安、平和、长泰等地,打败清闽浙总督陈锦、提督杨名高及总兵马进宝等人(其中陈锦在逃亡途中被家丁否刺杀)。郑军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对闽南重镇漳州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包围,围城的各个营地之外均掘开一丈的河沟,再设置一层鹿角、一层木栅,木栅之内还堆放着大量装满砂石的竹篮,每三个竹篮之间安放一门铜百子铳,另外还围绕着漳州筑起了一道短墙,以防守军逃逸。

清朝不可能对势力日益强大的郑成功坐视不顾,平南将军金砺奉命率领万余满汉骑兵,不分昼夜赶赴福建,于9月19日到达泉州,会同福建提督杨名高所部,向漳州前进。郑成功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决定于26日解围,将部队移至城南古县地方,据险备战,清军也于同一天进入漳州城内与守军会师。

十月初一,金砺率军迫近郑军营垒。初三,两军开战。当天西北风强烈,清军占据上风的位置,分做二股冲了过来,首先冲击郑军左翼的一股清军苦战了数个回合,仍未能取得优势,接着,遭到隐蔽在树林内的部分郑兵的侧击,遂失利而回。但是,退回的清军很快又会合另一股部队一齐顺风反攻,冲击郑军右翼。郑军频频发射火箭、火炮。这时西风吹得非常猛烈,郑军射击火器时冒出的大量浓烟被风逆吹了回来,致使阵营前面一片昏黑,遮住了将士们的视线,看不清东西。清军在烟雾的掩护下向前突击,郑军不能抵挡,四散而走。郑成功亲自举着战旗督战也无济于事。清军漫山遍野追来,郑兵且战且退,一路退到海澄。

金砺为了攻打海澄,又向朝廷提出增兵的要求。清廷下令从南京与杭州等地拔兵1000,由额黑里、吴库礼、吴汝 等将领统率,赶赴福建增援。

海澄之战在1653年(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四五月间爆发,抢先进攻的清军调集了数百门铳、炮对准郑军驻守的海澄据点,不分昼夜地轰击了两三天。当时,海澄的上空弹如雨下,郑军建筑在阵地上的工事遭到清军强大炮火的横扫,几乎全部崩塌毁坏,变成了平地一般。那时情况非常严重,前线将士们在炮弹的威胁下甚至到了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程度。郑成功的对策是令官兵各自挖掘地洞藏身。到了清军步兵发起总攻前夕,尽管郑军各个阵地上的营垒被炮火扫得尽如平地,但大多数郑军藏身于地洞中,所以伤亡率不高,保存了实力。郑成功熬过了最难挨的时刻,苦苦等候扭转劣势的时机,终于,他在清军总攻时捕捉到了战机,下令点燃了事先埋藏在道路上的“地炮”,烧死了很多清军。这时,猛将甘辉乘机带兵冲出城外拼杀,歼灭了一批清军精锐将士。金砺攻城受挫,连夜撤军。

海澄之战的胜利使郑成功保住了闽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基地,并发展成为一支不可轻侮的力量。

前文提到,清朝在1652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前后在南方各个战场受到一系列的挫折,既被出滇的大西军余部打得焦头烂额,又不能用武力将福建的郑军歼灭,在这种背景下,只好考虑对郑成功进行招抚了。从1652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十月开始,清朝令软禁在北京的郑芝龙写信劝降郑成功,并不断派出使者到福建福州、厦门等地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将计就计,利用和谈的机会派遣人马在闽粤沿海地区四处活动,征收粮饷,扩充兵源。清朝地方政府处境尴尬,只能按兵不动。尽管清廷给出了优厚的招抚条件,但谈判一直到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九年)都没有结果,最终因为郑成功拒绝剃发归降而破裂。郑成功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为国尽忠,后来,失去利用价值的郑芝龙于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南明永历十四年)被清廷处死。

谈判破裂后,双方接着大动干戈,清朝派定远大将军济度于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率领3万满汉大军进入福建。郑成功为了避免与清军硬拼,命令将较早之前推进至福州、泉州、兴化三地之兵撤返漳州,并将收复的漳州、泉州两府所属城邑拆毁,所得的石块、木料等建材全部运返金门与厦门等处修筑工事。同时,他指派部分水师分做两路出击,一路北上浙江,一路南下广东,目的是使福建的清军主力处于左支右绌,应接不暇的困局。

北上浙江的郑军水师进展顺利,占据了舟山群岛、台州等地。而南下广东的郑军却一波三折,在揭阳一战中失利,不得不撤回厦门,主将苏茂因指挥失当而被处死。清军驻福建主力部队没有机会与郑军在陆上决战,只好调集船只在4月份对白沙、金门、厦门等地发起进攻。16日两军水师在泉州港外战斗,清军一艘战船被郑军左协的铳船用发熕击沉了,其余船只不敢再进。这时狂风大作,大雾弥漫,清军很多来自北方的官兵不谙水战,一些战船在迷雾中无法返港而四处漂泊,有的船只还被浪打上了金门、青屿等郑军的地盘,沦为了俘虏;也有的船只漂出外洋,溺水而死的人很多。

战后,清军仅仅收回了10多艘船只,而损坏及损毁的达到了30余艘,另外还有10多艘大船落入郑军手中。

虽然郑成功在保卫金、厦的战斗中获胜,但是在海澄这个重要的后勤基地镇守的将领黄梧却向清军投降,从而使郑军损失了10万副铁甲,而藤牌、铳炮、火药等军械的损失数目也达到数万以上,此外还失去了大量粮食。同年8月,清军乘舟山郑军兵力空虚之际,重新占领该地,并将岛上城郭夷为平地。同年7月,郑军在福州附近活动,夺取闽安镇。闽安镇在次年被浙江总督李泰指挥部队在红衣大炮的配合下攻陷,郑军损失了数以千计的留守部队。

在此期间,郑军主力在福建沿海地区活动频繁,到处搜集粮饷,多次与清军作战,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战斗发生在宁德护国岭一带。那是在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12月,郑军将领陈魁与陈蟒等在护国岭一带碰上了清朝八旗梅勒章京(副将)阿格商,双方短兵相接,刺刀见红。阿格商当场被乱刀砍死。然而,这个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劲敌却给郑成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阿格商之所以能够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之下犹奋勇力战到底,主要是因为全身披挂了铁甲。

事后,郑成功根据此战的经验组建了一支铁人军队。所谓“铁人”,是指全身披挂铁甲的军人,这些军人头上戴着铁盔、脸上盖着铁面(铁面上绘了奇形异彩、用来吓唬敌人的画)、手上戴着铁臂、身上披着铁裙,很多相邻的甲胄互相用锁锁定,使之不得脱落。看出来,铁人们由头到脚都覆盖着铁甲,防御能力比较强,据说,他们全身的披挂不少于30斤。很明显,只有雄壮强健的人披挂上这些铁甲时才不会在行军中感到疲惫。

郑成功精心从军队中挑选出一批将士,再加以考试。所有参加考试的将士都要提着300斤重的大石绕着演武厅走上三圈,只有达标者才能最终成为铁人军队中的一员。

铁人军队组建之后,以班为基本单位,每一班有班长等6人,主要装备有云南砍马刀、盾牌、弓箭等。其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任务也是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所以要经常考试武艺及弓箭等,平时每天操练两次。

行军时,铁人军队每班须招募三名伙兵,任务是挑着战裙、护臂、披挂等物随后,士兵们一般在战斗时才会穿上这些铁甲。不过,将士们戴上铁面之后,被太阳晒热时活动颇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将铁面摘掉。

铁人军队组建时有数千人。拥有铁人的军事单位有左右武卫镇、左右虎卫镇等。其中,左右虎卫镇1200人全部是铁人。而在护国岭之战中曾经与清军阿格商拼搏过的陈魁与陈蟒也在虎卫镇,分别统率左虎卫镇及左虎卫后协。他们随时准备与清朝全身披挂铁甲的八旗军在战场上重新较量,硬碰硬。

清军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向西南的永历政权发动全线进攻,在此前后,郑成功为了拖住清军的后脚,打算进入长江,夺取南京。他率领水师会合浙江沿海的张煌言部先后两次北征。第一次北征是在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5月,然而不幸被飓风刮坏了数十艘巨舰,淹没了数千将士而不得不折返。第二次北征是在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4月,这次行动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而声势浩大,史载郑成功出征时共有将士10多万,号称“80万”。水师拥有三千多艘战舰,其中适合远洋作战的包括高达20多米、宽约5米,吃水4米左右的大熕船与水艍船,这类巨舰融合了国内福船与欧洲夹板船的特点,舰上的楼橹还包裹着铁叶,以加强防御能力。另外,比较大的战舰还有吃水达两三米的犁缯船与沙船,这类船配兵人数从一百到数百不等。而适合近海作战的包括吃水两米左右的乌尾船、乌龙船与铳船,这类船的配兵人数均为数十人。此外,亦有灵活机动,适合于抢滩登陆的快哨船,这种船航行时需要依靠水手划动两舷旁边的十六支桨,速度比较快。

大明火器战争:海外孤忠


现存于世的郑军于南明永历乙末制造的铜炮
  《中国火器史》第257页


各类战舰上装备的冷热兵器有红夷大炮、大熕炮、灵熕、连环熕、百子炮、三眼铳、鸟铳、喷筒、火箭、火罐等;而装备的冷兵器则有刀、枪、长棍、弓箭、藤牌等。例如郑成功曾经在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8月从羊山外屿海域打捞上一门重约万斤的铜制灵熕,长约丈余,两旁有炮耳,可发射24斤重的弹丸,射程远达数里。这门炮的炮身刻有外国文字,由此判断是欧洲制造的炮。而郑军流传至今的一门铸造于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的铜炮,也属于欧式火炮,炮身有五道箍,还铸有郑成功的名号、督造官员的姓名以及“大明永历乙末仲秋吉日造”等字样,它长约2.1米,口径为11厘米,是一种威力比较大的火器。

郑军水师拥有的火器不单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惊人,这是该军长期横行海上,克敌制胜的原因之一。

郑成功进入长江后,准备先攻取与镇江一江之隔的瓜州。当时,清朝在镇江至瓜洲的长江两岸布下重兵把守,拥有谭家洲炮台与瓜洲柳堤炮台,这两个炮台在战时可以对射,夹击敌人。清朝还在江面筑了一些“满洲木城”(又称“木坝”),这类木城是先用大杉木板钉成木栅,再组装而成,里面可容纳500名士兵,还配有40门火炮,以及大量火药、火罐等,战时可以阻击从长江口逆流往上的敌船。清军还花费百万金钱,用大索牵接木城两端,号称“滚江龙”,以拒海舟。

郑军水师故意派出四艘战船,每一艘船只的外面都蒙上白色纺织物,里面放着黑泥,伪装成载满军人准备进攻的样子,只以数人掌舵,时而扬帆而上,时而撤回,每天循环数次,故意引诱清军滥放铳炮,以消耗其弹药。沿江木城里面的清军果然中计,不断发射火器,一连5日,炮声不分昼夜,断断续续响个不停。

6月16日,郑成功见时机成熟,进攻瓜州。清军操江军门朱衣佐率游击左云龙,领着数千满汉士兵扎于城外迎战,两军之间隔一道水港,双方开始只是用弓箭、鸟铳互相射击。不久,郑军水师出动水兵潜入江中,冒死截断“混江龙”,与陆军一起焚烧及夺取了三座“满洲木城”,并缴获谭家洲的数十门大炮,形成了对瓜州城外清军夹击的态势。接着,各路郑军强行游过水港,上岸与清军接战,阵斩清将左云龙。清军抵挡不住,退入城中。郑军乘胜攻克瓜州,生擒朱衣佐,并将俘获的八旗士兵都杀死。

瓜州之战结束之后,郑军跨越长江,兵锋指向镇江,在镇江城外的银山与清军提督管效忠率领的八旗、绿营步骑1.5万人对峙(清军当中据说有一半是骑兵)。23日,管效忠以骑兵打头阵,指挥步骑兵分五路向占据银山山顶的郑军发起猛攻。


瓜洲是历史文化名镇,始于晋,盛于唐。地处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江口,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


首先向郑成功中军营发起冲锋的那一路清军分为三叠。郑军也布下叠阵应战,前阵的铁人部队用长刀砍杀骑兵,后阵的步兵则用弓箭、铳、炮支援。银山一带地形对骑兵不利,清军在郑军的顽强堵截之下不得不退回一箭之地,全部下马死战。双方用弓箭、铳、炮互相对射。这时候人多势众、火力强大的郑军逐渐占了上风。清军企图集中兵力攻击一点,便召集三路人马一齐冲击郑成功的中军营,另以一路人马牵制其余的郑军。

两军时分时合,交战良久,郑军阵中一员将领突然举起旗帜用力一挥,那些手持砍马刀、长枪及盾牌的前排官兵马上向两边散开,有来不及散开的士兵,立即伏在地上,目的是让开位置,使后排的炮兵发射炮弹。清兵望见,误以为对手将要逃遁,便大胆向前冲锋,想不到正巧碰在郑军的炮口上,在隆隆的炮声中死伤了一大片。

可见,清军过于轻敌,低估了郑军的战斗力,最终抵挡不住郑军的奋勇反击而大败,望风披靡的逃兵们自相践踏在当地道路狭窄的河汊上,死伤无算。其中,管效忠直属的4000兵,仅乘下140余人逃脱。

郑军在银山获胜之后,马上包围了镇江,镇江守将献城投降——作为八旗军队的一个驻防据点,镇江地区的失守,是清朝从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个驻防据点失守之后所仅见的。

郑军于6月24日占领镇江,距离南京约有120里左右,相当于一两天的路程,而南京城内防务空虚,只有数千兵力,也就是说,如果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城下,则胜算很大。但郑成功却率部从水路慢吞吞地向南京开进,直到七月初九才到达南京城下。而清朝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从荆州、苏松、杭州等地调来了大批满汉援兵,致使守军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在城内运筹帷幄的文武官员有总督郎廷佐,八旗将领喀喀木、噶褚哈及绿营将领梁化凤、管效忠等人。

尽管形势起了变化,但郑军的总兵力还是比清军多,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是郑成功又一次判断失误,在调兵包围南京之后,竟迟迟没有下令攻城,终于让清军有机可乘,反败为胜。

7月22日,清军主动从仪凤门出击,用炮向城外猛射,郑军前线官兵猝不及防,在炮火之下几乎无处藏身,连布置在城门附近的炮架也被击毁了很多,横七竖八地堵塞在路口。不一会儿,大量清军从城内冲出,还有的从屋顶上跳下来,很快便击败郑军的前锋镇营等军事单位,蜂拥而出城外驻扎。

为了应付清军即将发起的新一轮攻势,郑成功也未雨绸缪,事先作好应付的准备,他重新布置军队,将主力集结于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一带,摆出了四道阵线:第一道阵线的部队为后提督、宣毅左镇等单位,任务是负责拦截从大桥及主要通道冲过来的清军;第二道阵线的部队为左武卫、左虎卫等单位,列阵于濒临长江、群峰起伏的观音山下;第三道阵线的部队为中提督、五军等单位,埋伏于观音山的山谷里面;最后一道阵线的部队为左先锋镇、统援剿右镇、后劲镇、前锋镇等,驻屯于观音山上,居高临下,作出随时增援前线的态势。而郑成功本人则率领右虎卫、右冲镇作为预备队,在观音城门之外来回巡视以应急。另外,在水路准备作战的有右提督、宣毅后镇、正兵镇、左冲镇等。

郑成功作战布置的特点是层层设防,如果清军发动正面攻势,要想突破四道阵线,非要付出重大代价不可,而且最后还不一定能攻得上观音山顶。但是,身经百战的清军将领们并没有依照郑成功设想的那样,用主力从正面强攻,而是派遣部分人马在观音门外向郑军阵线的正面发起佯攻,作为牵制。再悄悄出动数以万计的官兵从神策门、金川门出城,兜了个大圈子,秘密来到观音山侧后,首先焚毁了郑军放置于此地的一批辎重,接着攻击驻屯于观音山上的守军。

清军在登山时有意顺着风向前进,郑军逆风发射火炮,烟雾纷纷吹回己方阵营,严重影响了炮手的临场发挥。其后,顺利攻上山巅的清军与郑军铁人部队进行白刃战。清军凭着事先准备好的长约丈余的大棒(棒上有铁钩),往往在格斗中很容易就击碎了铁人将士手中锋利的砍马刀。郑军之中那些披着重甲的铁人将士在山地上移动缓慢,稍一失足即跌倒于地,战久了就会疲惫不堪,他们最终抵挡不住一批批猛冲上来的清军,纷纷溃退,更可叹的是,在败退途中,前面的人如果不慎跌个四脚朝天,后面的人马上也跟着被绊倒在地,许多人自相踩踏,纷纷成为清军刀下鬼。

观音山脚下的郑军完全被从正面发动佯攻的清军吸引了注意力,他们并不清楚后面的山上发生了什么事,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太迟了。郑成功慌忙派出右虎卫、右冲镇登山增援,但山高路远,赶到战场时左先锋等镇的防线早已经崩溃了。

清军旗开得胜,首先击垮了郑军布置在最后的第四线部队,占据了山上的制高点,又以猛虎下山之势由上往下,从后向前一路杀过来,横扫了潜伏在山谷里的郑军第三线部队,接着,如潮水般涌向位于山脚的郑军第二线部队,他们从观音山顶、山谷、山脚一直杀到观音门外的大桥旁,与正面佯攻的清军一起夹击郑军的第一线部队,就这样,奇迹般地摧毁了层层设防的郑军所有阵线。

郑成功知道大势已去,此刻唯一能做的是带着残余部队撤退回舰队,并陆续将数千名跳入江中逃命的士兵捞上船,掩护着家眷船只徐徐离开,还击沉了两艘追击的敌船。

当晚,郑成功匆匆撤往镇江,停在此地检查部队损失的具体情况,发现一批追随自己多年的将士或阵亡或失踪,不禁悲叹不已。不久,他离开镇江、瓜州,放弃了在长江沿岸收复的一些城镇,退出长江。这时,郑成功水师的实力没有遭到多大的损失,还有2000多艘战舰,所以企图打下位于长江出海口的崇明岛,以便他日卷土重来。8月11日,登岛的郑军用红夷大炮猛烈轰击岛上的县城,将城西北角打崩了数尺。但守军死战不退,而郑军两员将领在攻城时又被火铳击伤。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郑成功毅然停止了夺取县城的计划,班师南下,撤回了厦门。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南明永历十四年),清朝为了报复郑成功大举进攻长江,派安南大将军达素统领部队进入福建,打算进攻厦门,其先头部队与郑军于4月16日,27日,分别在芝澳、围头等海域发生炮战。

大战前夕,郑成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向诸将宣布了新的作战方针,他认为与清军水师对阵时,切忌拥挤向前;又充满信心地指出清军缺少大船,所以郑军只须动用中号船便可击破来犯之敌。具体的战术是:战时每镇均要摆出叠阵,挑选中号船及水船做第一叠(这些船的桅杆之上挂红旗为号),大号船做第二叠(船的桅杆之上挂黄旗为号),当遇到敌人时,先由第一叠船只撞击敌船,第二叠船只相机赴援。叠阵中的每一艘战船均要配置精兵,大号船配40名,中号船配20名,水铜艍配15名。精兵们平时聚于舱内,不准轻举妄动,等到本船撞击敌船时,便乘机爬过敌船杀敌,如果得胜回朝,必有赏赐。

五月初十,大规模的水战爆发了。清军水师兵分三路,一路由漳州港出发,一路从安南北港出发,一路由浔尾出发。

从漳州港出发的清军水师大小船只一共400余艘,他们顺潮驶向厦门附近的圭屿。处于逆潮的郑军战船全部下碇不动,在水中列阵迎战,但是第一叠战舰在与顺风前进的清军的战斗过程中,损失了二艘船只。双方军队互相用火炮与弓箭对射了一个时辰,暂时分不出胜负。不久,海面上开始潮平风顺,郑军抓住有利时机一齐起碇,乘风进攻,冲散了清军的舰队,焚毁了好几艘清军战船,俘虏了数百名八旗兵。

另一路从安南北港出发的清军水师因受到圭屿附近郑军的炮击,而转向牟尼屿,并在赤山坪登陆,不久便遭到郑军前冲翼、左虎卫、右虎卫、前冲等镇的阻击。两军在沙滩上大战起来。郑军长期在沿海活动,军队习惯赤足,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陷入沙滩及淤泥中,甚至连铁人将士这时也不例外。相反,穿靴的清军,很多陷入泥沙之中,举步维艰,因而被杀及淹死者甚众。其后,郑军又得到了宣毅后镇管辖的战舰的支援,夺取了主动权。在两个时辰的激战中,清军被撞沉了好几只船,被迫退回港口。

从浔尾出发的那一路清军直到3天之后才被郑军的中冲镇、宣毅前锋击退。郑军经过艰苦奋战,又一次保住了金、厦根据地。

达素出师不利,只得退回福州。同年7月,清廷命广东的耿继茂转驻福建,并以罗托为安南将军,替换了无能的达素。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帝病死,清廷无暇再战,采取了竭泽而渔的手段,宣布将东南沿海各省的海滨民众迁往内陆,并禁止任何人出海,企图断绝郑军的所有供应,以达到从经济上困死沿海反清武装的目的。


永历帝身后的溃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坝。原住民打不过这群远来如狼似虎的有谋略的职业军人,迁到周边高山,中国改朝换代的难民们便得以在此休养生息,其子孙至现代仍在此生活。


此时,永历帝已经败退入缅甸,清朝可以倾其大部分力量对付郑军。但郑成功不想与敌人妥协,他酝酿着新的军事行动,打算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澎湖,并以此为基地,誓与清军周旋到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dgzy/64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