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历史大观园 格物日志 2020-06-11 13:28:56 0

永历帝被清军俘杀,意味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灭亡。此后,大顺军余部在夔东地区的根据地也于1663年(康熙二年)前后被清军消灭。虽然还有郑成功继续在沿海坚持斗争,但也动摇不了清朝的统治,明亡清兴已是既成的事实。

回顾整个明代的火器发展史,明初中国军队的火器在世界处于领先的水平,其装备有手统、碗口炮等,以国产货为主;到了明代中期,就需要仿制西方先进的鸟铳、佛朗机了;到了明末,在引进红夷大炮的同时,还主动派人学习欧洲先进火炮的铸造与使用技术,深刻地揭示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欧洲火器技术水平已经在中国之上。

那时候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从十五六世纪起,西欧各国热衷于开辟新航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最早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帝国的是葡萄牙与西班牙。16世纪前半叶,葡萄牙人在亚洲的殖民地有印度的果阿、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及太平洋的鹿加群岛等。而西班牙在亚洲也不甘落后,到了16世纪末,几乎全部占有菲律宾的土地。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十七世纪初期的澳门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三卷,第614页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在16世纪初叶来到中国东南沿海,与明朝官方机构及私商开展贸易往来。一些欧洲人在经商的同时又经常进行武装抢掠,这种不法行为与嘉靖年间极为猖獗的倭患属于同一性质。沿海地区越演越烈的海盗活动理所当然会引起明政府的反击。例如葡萄牙人因在广东与明军爆发冲突,难以立足,只好转而前往福建与浙江,盘踞在双屿、吾屿等岛,伙同倭寇及中国海盗胡作非为,结果,被浙江巡抚朱执会同福建都指挥卢镗,调集兵船,赶出了双屿。其后,葡萄牙人又在明军的压力下先后退出吾屿,不得不离开浙闽地区。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1602年,一艘葡萄牙大船遭到荷兰与英国的六只小船的攻击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二卷,第634页


葡萄牙人在浙、闽从事海上不合法的贸易时遭到当地官员的打击,便重返广东沿海寻找商机,他们吸取了教训,通过正常渠道与官方商谈,终于获得了地方官员的允许,进行合法贸易,并在明朝官员的默许下,大约在16世纪50年代开始入居澳门,使该地成为一个沟通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商埠。火绳枪(鸟铳)与佛朗机就是随着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到来而传入亚洲的。

英国、荷兰也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开展掠夺殖民地的竞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它原来是西班牙的属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并在17世纪初实际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成为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该国大力开拓海外贸易,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在海上的势力赶上并超越了西班牙。反观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在1588年被英国击溃之后,本国昔日在海上呼风唤雨的海军,已经萎靡不振。

荷兰的海上贸易非常活跃,大量船只远航世界各地,荷兰人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来到亚洲,他们的殖民扩张势头很猛,陆续建立的殖民据点有瓜哇(今“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苏门答腊岛,以及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的马鲁古群岛,还吞并了马六甲、侵占了锡兰(今“斯里兰卡”)。

荷兰人在巴达维亚设立殖民机构,成立东印度公司,其后于1604年(万历三十三年)7月来到澎湖列岛,企图占领该地作为贸易据点,但因遭到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的水师的驱逐而离去。不死心的荷兰人于1622年(天启二年)再次登上澎湖列岛,修建碉堡,这些军事活动惊扰了途经这个海域的商船,另外也对福建与台湾构成了威胁。福建巡抚南居益派遣3000将士攻打澎湖,经过数月的围攻,又一次将荷兰人逐走。可是过了没多久,荷兰人又窍据了台湾岛,在岛上建立起堡垒与城市,对台湾地区的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开展贸易活动,还继续骚扰通过台湾海域的商船。1633年(崇祯六年),郑芝龙奉福建当局之命率领水师在沿海的科罗湾重创来犯的荷兰舰队,击沉并夺取大小船只50多艘,烧杀敌人数以千计,而明军仅伤亡200余人。这是明朝反击荷兰殖民者的一次大胜利,但未能乘胜收复台湾岛。

真正光复台澎地区的是郑成功,他在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北伐南京失败之后,退回金门、厦门一带,不久便决定准备用武力收回台湾,并将其经营成为抗清基地。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二月初八,郑成功带着2.5万余将士,乘坐四百艘战船,浩浩荡荡地从料罗湾出发,于次日抵达澎湖,其后,舰队继续前进,陆续在台湾的鹿耳门港、禾寮港等地登陆。

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兵力有千余人,其中800多人在四艘战舰的配合下驻守在热兰遮城,而驻守于其他次要地方的一些兵力后来也集结到了这里,致使兵力达到1100余人。此外,还有400余人驻扎于赤嵌城(又叫“普罗文查堡”)。

荷兰殖民军装备了很多青铜炮与铁炮,例如有可以发射霰弹与小铳弹的野炮以及发射小铳弹的穹窖炮、半卡尔托炮、八磅炮、臼炮等,还有火绳枪与大量的火药、榴弹、铁弹、铅丸。荷兰人在火器研制上也有独到之处,在16世纪就发明了榴弹炮,榴弹炮是一种炮膛长度与射程介于加农炮与臼炮之间的火炮,可发射球形爆炸弹及球形燃烧弹。这类球形弹一般为两个半球体组成的空心弹,里面装入火药或燃烧物,靠金属碎片或燃烧的火焰来破坏目标。榴弹炮到1700年已为大多数欧洲国家所使用。


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 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1588年被英军击溃。


荷兰人善于使用火器,具有先进的战术,他们的步兵在16世纪已经按照尼德兰总督莫里茨编写的操典进行训练作战,训练的内容是每一个150至200人的连队,都要将总数占1/3的火枪兵排成五至八排,第一排的火枪兵射击完毕,退到最后一排装弹,接着再轮到第二排火枪兵射击,以此类推,排与排之间循环不断,便可以达到连续射击的目的(这种战术很像200多年前明军将领沐英在云南使用的三叠阵),它在当时的欧洲处于领先的水平,因而逐渐推广到欧洲各国。

荷兰人的筑城技术也很发达,在台湾的军事基地中建起多个棱堡,这种新式工事比起传统的圆形或方形敌台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使敌人直射的炮弹容易打滑,产生跳弹。例如热兰遮城有多个凸出城墙的棱堡。分别叫地亚棱堡、弗里辛根棱堡、坎普菲尔棱堡、格列德兰棱堡,还有连接海岸的新棱堡,等等,城外筑有壕沟及中堤。但是并非所有楼塔都是棱堡,还有半月形堡。一些堡垒安放着火炮。

然而,在即将爆发的台湾之战中,荷兰人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都远逊于郑军,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郑军登陆台湾之后,赤嵌城的守军曾经出动200多人持着火枪,以10余人为一排,连放了几排枪,企图将声势浩大的对手驱逐下海,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两路郑军的夹击而腹背受敌,阵亡了118人,幸存者落荒而逃。而荷兰海军也出动赫克托号、斯格拉弗兰号等四艘吃水浅的平底船与郑军的60多艘战舰进行炮战,结果赫克托号在硝烟弥漫中沉没,斯格拉弗兰号则中弹起火燃烧,被迫与另一艘船只逃往日本,还有一艘船只逃往巴达维亚。

郑军初战告捷,分别围困了热兰遮城与赤嵌城。赤嵌城中的数百名荷兰人于4月6日投降,从26日开始,郑军在28门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多次派兵冲击热兰遮城,但在荷兰守军的枪炮反击之下,伤亡很大。

郑军强攻受挫,转而采取围困的办法,在热兰遮城周围挖壕及筑墙,并设置工事安放火炮。这时,郑成功从大陆调来的援军到达了台湾,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6月,荷兰人的700多名援军也乘坐十艘战舰从巴达维亚到达了台湾,并将2000多磅火药以及大量物资运入了热兰遮城。信心大增的荷兰守军决定同时在水陆两路发动突击,有三四百名守军从城堡冲出来,向城区进攻,但没有成功。而海战的结果同样糟糕,尽管荷兰海军的五桅甲板船厚达二尺,共有三层,长约30丈,高约6丈,还配备了多门巨炮及照海镜,但他们的3艘甲板船、两艘双桅船及15只水艇在与郑军十几条战船的炮战中失利,共有两艘甲板船及3只水艇被俘,伤亡了数百名将士。荷兰援军作战失败,逃往远海,他们自知不是郑军的对手,便以袭击郑成功的后方基地为借口,离开战场,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看见经过8个月的围困之后,夺城的时机日渐成熟,便下令在城堡之外的大员沙洲增筑了3座炮台,并在12月6日用28门大炮进行长时间的猛烈轰击,郑军使用青铜炮、铁炮在围城期间大约发射了2500百发炮弹,荷兰人事后在现场拾到12磅、18磅与24磅等炮弹(欧洲区分炮种类的标准之一是,按照火炮发射炮弹的磅数来对该炮进行命名。例如能够发射12磅炮弹的火炮叫做十二磅炮。另外,英制1磅等于0.454公斤或0.907市斤)。

炮击使热兰遮城的胸墙受到严重损坏,并摧毁了热兰遮城外围地势险要的乌特利支圆堡,随后,隐蔽在战壕中的数千郑军官兵冲出来占领该地。荷兰殖民者在长期的围困中病死与战死者甚众,堡内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他们对形势已经绝望,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2月1日宣告投降。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于同年5月病死,其子郑经继续以台湾为根据地抗清,直到孙子郑克塽才在清军提督施琅率部从福建发起的跨海进攻中投降,那时已经是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后的事了。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先后通过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发起的“三藩之乱”,夺取台湾等军事行动,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接着,他与东进的沙俄军队发生冲突。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图片
  采自《大清会典》之《武备》


17世纪的俄国,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后,工场手工业、商业与农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并实施对外扩张政策。在17世纪,俄国吞并了西伯利亚,还派出远征军入侵清朝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多次与清军开战。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战斗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发生于黑龙江中游的交通枢纽雅克萨。沙俄军队此前已经在雅克萨筑过城堡,但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被清朝出兵驱逐。可是不久沙俄军队又卷土重来,据前苏联谢·弗·马赫鲁申教授所著的《哥萨克在黑龙江上》记载,这批俄军装备了5门大炮和2支扎金式火绳枪,还有100支火绳枪与850支燧发枪,50把钺斧以及火药与铅弹。他们在原来城堡的旧址上,“耸立起一座合乎当时工程技术的一切规则的城堡,四面围以底宽四俄丈、高三俄丈的土墙(相当于棱堡筑城体系中的‘堤’)。土墙系用草土、粘土和植物根修成,坚固异常;四周都筑有四棱突出的炮垒;围绕土墙掘有壕沟;此外,在陆地一侧,还竖起一道直抵江边的木栅。堡内修建了粮仓、火药库、军需仓库和近十所居民住所”。从书中所描述的“一座合乎当时工程技术的一切规则的城堡”、“四棱突出的炮垒”等语句来看,至少苏联人认为这东西算是棱堡筑城体系。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5月,清军又发起了雅克萨反击战,黑龙江将军率2000多人将800多名沙俄军人包围在城堡之内,参战清军主要装备的枪械为火绳枪,官兵在攻城时动用的大、中、小各型火炮有: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金龙炮图片
  采自《大清会典》之《武备》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此炮与红衣大炮相似,共有铜、铁两种,均长7尺以上,是欧洲传教士南怀仁为清廷所铸。铜炮重2270余斤,可发射8斤重的铁弹。铁的重1600余斤,可发射6斤重的铁弹。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子母炮图片
  采自《大清会典》之《武备》


金龙炮,此炮样式不一,多为铜制,一般长约5至6尺,重约二三百斤,可发射13至16两的铁弹。

子母炮,为后装炮。炮长5尺以上,重达八九十斤,要先将重约数斤的子炮装入炮膛后面的装药室,才可发射。

清兵多次进攻都未能攻陷雅克萨,只好在周围挖壕修垒,进行长期围困。至年底,城中俄军大部分死亡,仅剩下150多人。沙皇得知了雅克萨失利的消息后,不得不接受停战谈判,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总而言之,明末清初中国军队在台湾与雅克萨等处的军事行动的胜利,表明那时的亚洲与欧洲尽管在火器技术上存在着某些差距,但这种差距还是有限的。遗憾的是,双方的距离在往后的日子里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是日益拉大了。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起,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大量工场手工业转变成为机器工业,而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层出不穷。到了18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又发生了工业革命。与此同时,各种枪炮的研制也不断获得突破,与之配套的新战术、新编制也日新月异。在此期间,一度掌控世界商业、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荷兰,在17世纪后期与海上劲敌英国为了争夺殖民霸权而进行了三次战争;到了18世纪,又遭到法国的侵犯,经济受到破坏,因而国际地位也一日不如一日。而英国则在18世纪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中奠定了殖民地大国的地位,分别在亚洲的印度、美洲北部、西印度群岛以及非洲这些地区陆续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与欧洲的蓬勃发展相反,清朝在17、18世纪仍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内缺乏西方那样的机器工业,其火器发展速度也比较慢。而清军在这段时间一系列内外战争中,作战对象均为装备落后的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军或者周边的封建政权,所以在屡次胜利的虚假表象之下,也安于现状。清朝统治者受到以往作战经验的局限,曾多次强调军队不能专习火器而疏忽传统的骑射,种种弊端慢慢使中国的火器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吃了大亏,败于英国军队之手。

大明火器战争:曲折发展


英军舰炮配置图片
  《世界火器史》第362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廷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成立了满蒙八旗火器营,还在汉军中增设了鸟枪营,此外各省的绿营军队亦装备了大量火器。清朝在火器研制方面进步的地方是明确区分了枪与炮,将口径与重量比较大的管形射击火器称之为炮,比较小的则称之为枪,并在乾隆年间进行了枪炮改革,将85种火炮及枪列为制式火器,由国家统一标准样式,不过,其中先进的仍旧是红衣炮,甚至还有从元末明初流传下来的碗口炮、将军炮等。而在火炮制造技术方面,清人将过去铸炮时的一次性土模改为可以反复使用的铁模,大大缩短了铸炮时间,改善了火炮的质量;而铸造铜铁两层炮管的技术也更成熟,有利于预防爆膛,增加了火炮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设计出了可以调整火炮射角的旋转炮架,提高了机动性。此外,在火药、炮弹与地雷等军用品的研制方面也有所改进。但是,有些创新与进步却没有及时在军队中得到推广,例如尽管在明朝末年中国人已经知道了燧发枪,但直到清代,军队中主要装备的还是落后的火绳枪。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殖民大国,从17世纪起进行了更为实用的炮制改革,将火炮分为野战炮、轻型野战炮、攻城炮与海岸炮等几大类,简化了炮种,统一了炮弹,后来又研制出了多种新型火炮,组建了炮兵旅与炮兵连等;而在铸炮技术方面使用了先进的车床、镟床与镗床等工业机器,比如用镗床将金属熔液浇成实心炮体而制成的炮管,虽然仍然属于前装滑膛炮,但其重量比起同一口径的由炮模制成的那些旧式火炮要轻得多,耐用得多,质量也更加好。英军普遍装备的枪是枪端有刺刀的燧发枪,这种枪比火绳枪更方便,还具有长矛与火枪的优点,提高了作战效率。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头一年,英国一些舰艇已经采用蒸汽动力,其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各级战舰达到17艘,其中包括排水量在一千吨以上的战列舰,总共装备各类火炮540门,主炮可发射56至68磅的炮弹,此外还有可发射32磅炮弹的舷炮等等。而清军水师的战船与兵器,虽然比起明军水师有所发展,但进步不大,难以在海上正面拦截入侵的英舰。

清朝在沿海设置了很多炮台,每一个地区的海岸炮台全部火炮数量从30门至270门不等,这些炮台大多数为固定式炮架,分散布置,难以机动。因而训练有素的英军能够集中多艘战舰专门打击清军孤立在海岸的单个炮台,往往凭借火力优势而获胜。

总之,清朝水陆部队装备的枪炮无论是射程、射速以及威力及质量方面,比起鸦片战争中的英军装备,都落后了一大截,再加上清军将兵力、火力平均分布于沿海口岸,处处防守,给了英军可乘之机,让其能够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上述种种都成了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重要因素。清朝也由此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封闭的中国的大门,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国人从隆隆的炮声中惊醒过来,有识之士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仿制西方的先进武器,但百年积弱,决非一朝一夕可以从后面赶上,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后,多少仁人志士,仍旧为了国家的独立与自强而殚精竭虑,奋斗不已,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dgzy/64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