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慧远 法显 佛图澄 鸠摩罗什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06:04 0


慧 远(334—416) 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说慧远出生于世代为冠族的家庭,从小就性度弘博,十三岁时,随舅舅游学于河南许昌、洛阳,遂博通六经,尤其精研《老子》和《庄子》,受到当时宿儒贤达的一致赞誉。

晋穆帝永和十年(354),二十一岁的慧远因钦慕当时颇有重名的隐士范宣子,准备渡江前往范宣子隐居的豫章(今江西南昌),随范宣子一同隐居。正逢后赵石虎病死后,子孙争立,中原战乱不止,东晋殷浩、桓温又相继北伐,道路不通。恰在此时,慧远又得知名僧道安正在太行恒山(今河北阜平北)建寺弘法,便带着弟弟慧持同去参见,拜道安为师,皈依佛教。

慧远极有悟性,落发为僧后,勤修佛典,深入堂奥。道安以为佛教传播中土的重任,必定落在慧远的肩上。慧远既崇信佛教,又由于他对儒家、道家的学说均有很高的造诣,讲解佛家学说时常常用儒学、道学进行对比和阐释,使深奥难懂的佛教经义变得通俗了然,声望日隆。

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过而立的慧远跟随老师道安南下襄阳,在襄阳居留了十余年。慧远一面协助道安译述佛经,一面向信徒阐扬教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襄阳被前秦将领苻丕攻破,道安被拘执,无法脱身,便打发众弟子各赴四方,弘阐佛法。慧远只得辞别了老师,带着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后来又准备前往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偶见庐山林壑幽静,宜于修持,便留在庐山西北麓香炉峰下的西林寺。

东晋江州刺史桓伊仰慕慧远的大名,在太元九年专门为他另建寺院,择址于西林寺的东面,命名为东林寺。慧远居住于东林寺,直至老死。

在庐山的三十多年中,慧远讲经论道,广收门徒。他有感于南土禅法无闻,律藏残缺,特派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西行求法,又邀请僧迦提婆、佛驮跋陀罗等西域僧人前来庐山译经。与此同时,慧远还联络全国各地的名僧和隐士,广泛结交东晋的上流人物结成“白莲社”。一时间,庐山东林寺成为极有影响的名刹和南方佛教的传播中心。

在庐山期间,慧远孜孜不倦地从事佛学理论的研究和著述,先后写下了《大智度论要略》、《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答罗什》、《明报应论》、《三报论》、《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等著作。慧远竭力劝导人们出家出世,宣扬超脱受苦受穷的现实世界,才能免却生死轮回,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他所建立的宗派被称为“净土宗”。

慧远住庐山东林寺三十年。平时他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行止以寺前虎溪为界。他所交往的朋友中,既有高僧,也有名士和道长。陶渊明和陆修静都是他的老朋友,三人时常在一起争论儒、佛、道三教得失。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慧远圆寂于庐山东林寺,享年八十三岁。

法 显(337—422) 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

法显原有兄弟四人,三兄均在他出生前后相继夭亡。父母担心法显也养不大,三岁时把他送到附近的佛寺里剃度成为小沙弥。由于年龄太小,法显剃度后仍然住在父母身边。几年后,他忽得大病,几濒于死,父母惶恐万分,急忙把他送进寺院,谁知大病竟霍然而愈,从此就不再回家。

法显在寺院里修持,对佛教日益笃信。十岁时,父亲病死,母亲和叔父多次逼他还俗,都被他拒绝了,数月后,母亲又因病去世,法显回家为母亲料理完丧事,就立即回了寺院。二十岁,法显接受了大戒,从此成了和尚。

法显聪明正直,好学上进,仪规整肃,受到僧众的崇敬。后来,他从山西到长安研读佛教经典。长安当时是后秦都城,后秦主姚兴重视佛教,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讲演并翻译佛经。由于佛经大多没有文本,长期以来只是口头传诵或辗转记录翻译,错谬残缺极多。法显十分感慨,有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求取真经。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法显不顾年过六十,与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等四人从长安西行求经。法显一行首先在张掖暂留,第二年夏天从张掖出发时,又增加了智严、慧简、慧达、僧绍、宝云等共十一人,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横穿戈壁大沙漠,经过鄯善、简明正史——慧远 法显 佛图澄 鸠摩罗什夷等国,又越沙漠抵达了于阗国(今新疆于田)。慧嵬、慧简、智严等三人畏难而退。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法显等七人继续西行,越过世界屋脊葱岭,进入了北印度境内的陀历国(今巴基斯坦北境达丽尔)。又南渡印度河,历经乌苌、宿呵多、弗楼沙等诸小国,然后南越小雪山。途中又有三人退回、一人冻死、一人病死、一人不愿前行,只有法显和道整两人坚持南行,终于到达了中印度。此后,法显与道整在印度四处游学,遍访各地的历史名城,与印度的佛僧广泛接触,并瞻仰了佛陀的遗迹。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法显和道整回到巴连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在摩诃衍僧寺学习梵语,抄写经律,收集到《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部律》等六部佛经。

三年之后,法显重整行装,继续南行。此时,因为道整也不愿同行,法显孤身一人踏上了征途。

义熙五年,法显从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加尔各答)搭乘商船,携带着大批佛教典籍和佛像,渡海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停留了两年,抄集到了《杂阿含经》、《杂藏经》、《弥汉塞经》等经律,目睹了当地三月出佛牙的盛会,再次搭乘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途中,商船在海上突遇狂风恶浪,船漏入水,船上人纷纷把粗重物品扔入大海,法显也扔掉了自己的随身之物,只有佛经和佛像却死也不肯扔掉。船在连阴雨中迷失了方向,随风漂流了九十多天,漂流到南海的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岛上又滞留了五个月。

义熙八年,法显又一次搭乘商船北归。海上再遇狂风,商船迷了航向。同船的人认为是和尚不吉,给商船带来了厄运,竟要将法显抛入大海。幸亏被人阻拦,才保住了性命。历经周折,商船终于在当年七月漂抵了青州长广郡的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法显登陆后,受到当地郡守的欢迎,并热情挽留他住了一年。

义熙九年夏天,法显终于在西行十五年之后,回到了东晋都城建康。恰在此时,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也从江陵来到了建康。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译出了近百万字的经文。法显并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和沿途见闻,写成了《佛国记》(又名《历游天竺记传》)一书,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宗教、风俗、地理等情况,保存了许多关于中亚细亚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重要史料。

法显住建康七年,又往荆州立寺弘法,并在荆州的一个小佛寺里圆寂,时年八十六岁。

法显西行求法,历尽坎坷,备尝艰辛,同去十一人,只他一人身还,其大无畏精神弥足珍贵。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西域向天竺,然后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一说,法显在归国途中还曾漂泊至南美洲的墨西哥,果真如此,他就是较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旅行家了。

佛图澄(232—348) 本姓帛氏,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

佛图澄九岁时,在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地区)出家成为小沙弥。出家以后,他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并且先后两次到古西域国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求法问道。晋怀帝永嘉四年(310),佛图澄东来洛阳,自称已有百余岁,能幻术,善诵神咒。传说他能役使鬼神,能从铃音中预知吉凶。最奇的是他的肚腹旁边有一个小孔,平时用棉絮塞着,每当夜晚读书的时候,就拔去棉絮,小孔中会放出光芒,照亮一个房间;早晨还在溪水边从小孔中拉出五脏六腑,洗涤完了再塞进去。各种神奇的渲染,使他被目为神人。他又热衷于卷入当时后赵的政治漩涡,给人们的印象,确实是一个披着袈裟的术士加谋士。

佛图澄到中原时,洛阳一带战乱正炽,故隐遁在山野草泽之中。永嘉六年,石勒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准备南攻建业。石勒笃信方术,佛图澄便想投靠石勒。他先投奔石勒手下的大将军郭黑略。郭黑略每次随石勒征战,都能预卜胜负。开始石勒并未在意,多次如此,石勒不禁生疑,问郭黑略道:“我并未觉察你有什么出众的智谋,何以近来你每每都能预知吉凶?”郭黑略回答说:“将军天生神武,连幽灵鬼神都来帮助你。现在有一个僧人,他的智谋与道术都非同寻常。他说将军会占有中原,而他则应当做军师。我前后预料胜负的话,都是他教的。”石勒大喜,立即召见佛图澄,当场试验他的方术。佛图澄略施小技,就使石勒非常信服。

石勒从葛陂退兵回河北时,途经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佛图澄估计敌人会在夜里偷袭,使郭黑略告知石勒:“不久有寇至,可加戒备。”当夜敌军果然偷袭,由于预先已有防备,石勒未受损失。石勒又设法试探,夜间在营帐中披挂定当,执刀而坐,派人去告诉佛图澄,说大将军失踪了。派去的人刚到,未及开口,佛图澄就反问道:“此刻并没有盗贼,将军帐里何故如此森严?”这一下,石勒对他更加信服了。

后来石勒因怒欲杀掉僧人,并且连佛图澄也一起除掉。佛图澄察知了石勒的心思,躲到了郭黑略家中,并关照弟子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石勒派人四处搜寻,也没有找到佛图澄,吃惊地说:“我对佛图澄心存恶意,他一定离我而去了。”石勒整夜辗转难眠,急于见到佛图澄。第二天一早,佛图澄自行前来见石勒。石勒又惊又喜,问道:“昨夜你到哪里去了?”佛图澄答道:“因为石公心存怒意,昨夜我暂且避让一下。现在石公改变主意了,所以我才敢来。”石勒听了大笑:“道人误会了。”

晋成帝咸和五年(330),石勒自称大赵天王,对佛图澄更加敬重,称他为大和尚,军国大事必定先要请佛图澄占卜吉凶,然后才作出决定。

石虎自立以后,同样倾心事奉佛图澄,比石勒更加敬重。石虎下令给予佛图澄特别的礼遇,每逢朝会之日,常侍以下的官吏都要帮着为佛图澄抬轿,并由太子和诸公扶着上殿。又命人一声大喊“大和尚”,满朝文武必须肃然起立,以示尊崇。石虎又派司空李农每天早晚去佛图澄住处问候起居,太子和诸公则每隔五天就要前去拜见一次。

佛图澄在后赵受到石勒、石虎如此敬重,使百姓竞相奉佛,各州郡无不建造佛寺,百姓出家为僧成风。虽然著作郎王度等官员对此表示忧虑,上疏请求禁止国人信奉佛教和出家,但石虎还是颁布诏书说:“佛是戎神,正是应该加以祠奉的,凡赵国百姓,不论夷、汉,愿意敬奉佛法,听其自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佛图澄圆寂于邺宫寺。次年,石虎亦死。

鸠摩罗什(344—413) 意译为“童寿”,天竺(古印度名)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

鸠摩罗什为婆罗门种族,家世国相。父亲鸠摩罗炎由于心向佛法,毅然放弃相位出家,随即东越葱岭,来到龟兹,被龟兹王拜迎为国师,又把才悟明敏的妹妹耆婆嫁给了他,生了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七岁,被母亲耆婆带着一同出家。鸠摩罗什先师从佛图舌弥,诵习小乘经籍《阿毗昙》,每天诵习三万二千字。他生性聪明,在诵习中能够自己了通经中大义。过了两年,他又随母亲来到罽宾,拜当地著名大德、罽宾王的堂弟盘头达多为师,学习《杂藏》等经籍。

鸠摩罗什十二岁时,又随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途经沙勒国时,在沙勒停留了一年。在此期间,他先后学习了《发智论》、《增益阿含》、《中论》、《百论》、《韦陀舍多论》、《四韦陀》以及五明诸论,乃至阴阳历算等等。从此,罗什由小乘转向专习大乘,而且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不过,他直率通达、不拘小节的习性也在此时日益明显,引起了不少修行者的疑惑和不满。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龟兹王派人迎接鸠摩罗什回国。返回龟兹以后,罗什广泛地弘阐佛法诸经,各地远道而来的学者都无法与他抗衡。十年以后,罗什在龟兹王宫里受戒,并向罽宾来的律师卑摩多学习《十诵律》。不久,他的母亲离开龟兹前往天竺。这一次她把罗什留在了龟兹。临行时,她勉励罗什说:“把佛法弘扬到东土的重任,要靠你来完成了。不过,这样做对你并无好处,你看如何?”罗什坚定地说:“一定要让佛法广泛流传。虽然艰难困苦,也绝不后悔。”母亲走后,罗什继续在西域诸国弘阐佛法。他的神俊慑服了大众,以至于每当罗什升座讲法时,西域各国的国王都跪伏在座位旁边,心甘情愿地让罗什踩着他们的身体登上讲座。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中原僧人昙充、僧纯等人从龟兹游学归来。向正在长安的高僧道安盛称鸠摩罗什的不凡,道安力劝前秦主苻坚把罗什迎到长安来弘阐教法。苻坚便在太元七年(382)九月派骁骑将军吕光等出兵西域,攻取龟兹,目的之一就是要得到罗什。吕光出发时,苻坚叮嘱道:“如果得到鸠摩罗什,迅速把他送来。”两年后,吕光攻陷龟兹,得到了罗什,强迫他娶龟兹王女为妻。罗什坚决不从,苦苦推辞。吕光竟讥讽说:“大师的节操并未超过你的父亲,何必固执不从呢?”他用烈酒灌醉了罗什,把罗什和龟兹王的女儿一同关入密室。罗什被逼无奈,只得娶了龟兹王女。

吕光攻陷龟兹后,贪图龟兹的宫殿华丽和物产丰饶,产生了留在龟兹的念头。罗什劝阻说:“这里是凶亡之地,不宜久留,中原自有福地可居。”吕光率军返回途中,得知苻坚被杀,乘乱割据了凉州,仍不让罗什东行。罗什被吕光整整羁縻了十六、七年,一直无法离开凉州。直到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后秦的姚兴出兵攻占凉州,罗什才得以入关,此时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姚兴把鸠摩罗什迎到长安,按国师之礼予以优待,供奉于西明阁及逍遥园。姚兴在长安设立佛经大译场,恭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译经之余,罗什又开讲佛法,听者如云,无不稽首折服。有一次他在草堂寺讲经,朝臣、大德和尚等一千余人肃容恭听,连姚兴也亲自到场。罗什有弟子号称三千,其中最出名的,又有“四圣”(道生、僧肇、道融、僧睿)、“八俊”、“十哲”之称。

在长安的十多年,鸠摩罗什所译经卷,共计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等,都是佛经中的赫赫名作。罗什的译作,至今仍奉为最佳译品。

晋安帝义熙九年(413),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姚兴按照佛法仪式,在逍遥园里火化。据说薪灭形碎之后,鸠摩罗什的舌头却没有焦烂。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