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王羲之 顾恺之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06:01 0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门阀大族,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的堂侄。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是促使司马睿渡江南下的最早倡议人之一。

王羲之幼时不善言辞,并不引人注目。十三岁时,他曾去拜见吏部尚书周简明正史——王羲之 顾恺之,周简明正史——王羲之 顾恺之却感到他非同一般,便留他一同吃饭。当时有一道名菜叫炙牛心,别的客人还未吃,周简明正史——王羲之 顾恺之就先割了一块给王羲之。王羲之小小年纪就受到周简明正史——王羲之 顾恺之如此敬重,由此开始知名。

成年以后,王羲之论辩的内容丰赡,以为人鲠直而著称。尤其是他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隶书,其笔势被赞扬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才气深得两位堂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而当时享有盛名的阮裕则把王羲之与王承、王悦赞誉为王氏三少。太尉郗鉴想与东晋第一高门王氏联姻,派门生求助于丞相王导。王导让他在东厢遍观王氏子弟。门生回来禀报郗鉴说:“王氏子弟都很不错,但听说此事后,一个个十分矜持,只有一人坦腹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此事一样。”郗鉴一听就说:“佳婿正是此人。”一打听,原来就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留下了“东床坦腹”的佳话。

王羲之初任秘书郎,至晋成帝咸康年间,被征西将军庾亮聘为参军,后来升迁为长史。庾亮临终前,向晋康帝推荐了王羲之,于是他被提拔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朝廷公卿爱惜王羲之的才能,几次召他入京担任侍中、吏部尚书,都被他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为了对抗桓温,把扬州刺史殷浩引为心腹。殷浩一向敬重王羲之,委任他为护军将军,王羲之又迁延不就。殷浩专函,恳切地劝他接受任命,方出任护军将军。

殷浩与桓温的相互疑忌,使王羲之深感不安。王羲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协调和睦,国家才能平安无事。为此,他恳切地劝告殷浩不应该与桓温结怨。可惜殷浩根本听不进去。

殷浩的态度令王羲之非常失望,加上他本来就不愿意跻身朝廷纷争,于是一再请求离京出任宣城太守。朝廷不许,将他调任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自此人们便称他王右军。

永和八年正月,殷浩上疏请求北伐。王羲之认为当时并不具备北伐的条件,草率出征,必然失败,因而写信阻止。殷浩不听,果然失败而归。殷浩在当年八月再次准备北伐。王羲之又给殷浩写了一封恳切的信,苦苦劝阻。同时又写信给会稽王司马昱,恳切地提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望殿下三思而行,等待时机成熟,那时再图谋进取,也为时不晚。”然而,司马昱和殷浩都不接受他的劝告,结果大败而归。

王羲之深感失望,此后便很少再过问朝廷大事,转而将精力用于治理会稽。在他担任会稽内史期间,当地常闹饥荒,而朝廷赋役又十分繁重。王羲之下令开仓赈贷,救济灾民。他还下令禁止酿酒以节约粮食,开办漕运以调集粮食。同时,他又上书朝廷,要求减轻赋役,以防百姓流落他乡,并提出必须严惩克扣和偷盗官粮的贪官污吏。

会稽山水优美,当时的许多名士如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都卜居于此。王羲之在政事之余,与他们频繁交往。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与一班名士齐集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记述了这一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文坛盛会。

王羲之的前任,是与他齐名的王述。王羲之十分轻视王述,两人因此失和。永和十年,王述取代殷浩,担任了扬州刺史,成为王羲之的上司,这使他感到耻辱。后来,王述到会稽视察,故意刁难王羲之的下属,更使王羲之深感受到羞辱,因此称病辞职,并发誓从此绝不做官。王羲之辞职后,定居于会稽山阴,尽山水之游,以书画为乐,终年五十九岁。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早年从学于叔父王廙,并向淮阴太守李钜之妻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后来,他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李斯、蔡邕、张芝、钟繇诸家之长,精研各体书势,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

王羲之独具一格的书法,在当时就被人视作珍宝。他曾见到一位老妇在卖六角竹扇,但无人问津,王羲之在扇上各写五字。老妇起先很不高兴,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是王右军写的字,要一百钱一把。”老妇人照他所说,人们竟抢着购买。以至这位老妇人过了几天又拿着扇子来求王羲之写字,王羲之却一笑了之。山阴还有一个道士,很想求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听说王羲之平素最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果然前去观看,并让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乘机说:“只要给我写一部《道德经》,就把鹅全部相赠。”王羲之欣然应允,提笔写完,高高兴兴地把一群鹅带回去了。于是,又有了后人称道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以精湛书法艺术,赢得了“书圣”的美誉。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父子齐名,被并称为“二王”。

顾恺之(约345—406)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出身于江东的名门大族。祖父顾毗,官至光禄卿;父亲顾悦之,曾任尚书左丞。

顾恺之博学多才,诗、赋均妙,尤擅绘画,他为人诙谐,因而很受人喜爱。顾恺之初任大司马桓温参军,深得桓温宠信。后又任荆州刺史殷仲堪参军,亦甚被亲信。

顾恺之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一生未居显职,直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也只是担任了通直散骑常侍。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却为世人所公认。

顾恺之年轻时,曾跟随大画家卫协学习绘画。他的画题材广泛,佛教故事、人物肖像、山水鸟兽等无一不能,其中尤以人物画最为出色。

顾恺之画人物,最重视传神。他与自己的老师卫协一样,常常是人物早已画好,可是眼睛却几年不点。当有人问他其中缘故时,顾恺之回答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晋代常用俗语,意为“这个”)中。”

顾恺之也不只是重视眼睛的描写,而且还注意描绘周围的环境和人物的特点。他给谢鲲画像,为了突出谢鲲的性格,就把谢鲲画在山岩中间。他解释其中缘由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应该把这样的人物画在岩石之间。”他为裴楷画像,特意在脸颊上加了三根毫毛,看的人都觉得这样一来使裴楷的面貌特征更加鲜明。殷仲堪有眼疾,顾恺之几次想为他画像,都被拒绝了。顾恺之知道了他的心病之后,就对他说:“我知道明府所担心的就是眼睛,如果先点上瞳仁,再掠过一点白色,就像轻云遮蔽了月亮,岂不就美了吗?”于是,殷仲堪欣然让顾恺之为他画像。

顾恺之一生的绘画作品,据《历代名画记》等著作的记载,总计有六十多幅,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遗留到现在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件唐宋人摹本。谢安曾慨叹顾恺之的画技,以为自古所未有。

顾恺之也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所著《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等著作,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评和绘画理论专著。他所提出的人物画、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巧问题,至今仍然很有参考价值。

顾恺之为人谐谑而率真,每次吃甘蔗,他总从头上吃起,一直吃到根部。别人觉得纳闷,他却一本正经地说:这叫“渐入佳境”。桓玄与他颇有私交,一次桓玄捉弄他,给他一片柳叶,说是只要把这叶子遮在眼上,别人就看不见自己。顾恺之信以为真,用叶子遮住眼睛,桓玄就当他的面小便,顾恺之竟认为桓玄真的看不见自己,把柳叶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顾恺之还曾将一箱非常珍爱的画寄存在桓玄那里,桓玄偷走了所有的画,却依原样把箱子封好。当顾恺之发现时,故作轻松地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就像人成仙一样。”

桓温曾说顾恺之的身体里一半是智慧,一半是痴呆。由于顾恺之博学有才气,绘画艺术卓越,加上他为人率真,时涉诙谐,当时人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享寿六十二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