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桓温 桓玄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04:52 0


桓 温(312—373) 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东汉桓荣的后裔。父亲桓彝,东晋初年官至宣城太守。

桓温出生未满周岁,就深得温峤的赏爱,桓彝因而给他取名为温。桓温长大以后,姿貌奇伟,性格豪爽,被晋明帝选中为女婿,娶了南康长公主,由此成为驸马都尉,又被委任为琅邪内史。

桓温与庾翼私交很深,经常在一起商议平定天下的大计。庾翼非常赏识桓温的才干,曾向晋成帝推荐说:“桓温年轻而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像对常人那样对待他,也不要像对寻常的女婿那样养起来,而应该委以中兴大业,必定可以建立功勋。”建元元年(343),庾翼准备北伐,就提拔桓温担任了徐州刺史,准备让他充当北伐的前锋。

永和元年(345),庾翼病死。朝廷大臣都认为应由庾翼的儿子庾爰之接任。但向与庾氏不和的何充却极力推荐桓温;丹杨尹刘惔虽然也赞赏桓温的才干,但他深知桓温野心不小,因而对会稽王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居于险要之地,应该时常抑制他的权位。”并建议司马昱亲自出镇荆州,司马昱没有采纳。刘惔又提出由自己出任荆州刺史,司马昱也不同意。于是,桓温被任命为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接替病死的庾翼成为镇守长江中游的军事统帅。

桓温乘蜀地的李势日渐衰弱之际,首先出兵灭亡成汉,建立功勋。永和二年十一月,他不顾手下将士的反对,上疏朝廷,请求西伐成汉,而且不等朝廷答复,就率军出发了。东晋朝廷大臣认为蜀道险远,桓温孤军深入,深以为忧,只有深知桓温其人的刘惔认为他一定能够攻克成汉,因为桓温是一个善于赌博的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决不会下注的。果然,桓温进入蜀汉腹地时,接受部属袁乔的建议,把军队集中在一起,只带三天的口粮,一鼓作气直捣成都,很快就平定了成汉。桓温因功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临贺县公。

桓温平定成汉,威名大振,也引起了朝廷的疑惧。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也日益感受到来自桓温的威胁,就把殷浩引为心腹,与桓温相抗衡。桓温对殷浩非常了解,知道他只会空谈,所以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永和五年四月,后赵石虎病死,诸子争位,发生了变乱。桓温想乘机率众北伐,上疏朝廷,却迟迟没有回音。桓温知道自己已经遭到疑忌,心中很是愤恨。在此后的几年中,桓温将自己控制的八州士卒和物资全部据为己有,一点都不上交给朝廷,俨然是个独立王国,东晋朝廷也无可奈何。

如此相持了数年以后,永和七年十二月,他又再次上表朝廷,不等批复,就率领着四万军队从江陵顺流而下,到达了武昌,这一举动令东晋朝廷大为震惊。抚军司马高崧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致信桓温,向他晓以利害,又说了一通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的好话,才使桓温退兵返回了江陵。

桓温退兵以后,东晋朝廷不想让北伐的旗帜被桓温抢走,所以派殷浩率军北伐。然而殷浩并非将才,连年北伐,屡遭败绩,损耗了大批物资,朝廷内外怨声载道。桓温当即抓住这一良机,在永和十年正月上疏,历数殷浩的罪过,要求将他废黜。朝廷不得已而把殷浩废为庶人。从此,东晋的内外大权全都归了桓温。

于是,桓温统帅精兵四万,水陆并举,从江陵出发北伐前秦。他一路征战,于当年三月进至灞上,直逼长安。关中各郡县纷纷投降,百姓们争相献牛酒慰劳,男女老少夹道争睹桓温的丰采,老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说:“想不到今日又看到了官军!”

然而,连战皆捷的桓温并不想在北伐中过多消耗自己的实力,虽然驻扎灞上,与长安城近在咫尺,却不乘胜发起进攻。不久,桓温的部将在白鹿原一战中失利,加上前秦又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措施,桓温军中缺粮,只得率军撤退。

永和十二年七月,桓温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再次从江陵北伐,征讨姚襄。八月,他就率军来到了洛阳城南的伊水。他亲自披挂上阵,大败姚襄,收复了洛阳。然而,桓温只是派人修缮西晋历朝皇帝的陵墓,象征性地留下二千人戍守,自己则率军南返。不久,一度收复的司、豫、青、兖等州又重新失陷。

升平五年(361)四月,桓温又派自己的兄弟桓豁率师击败了燕军,夺取了许昌。不久,年仅十九岁的穆帝去世,成帝的儿子司马丕继立,是为晋哀帝。桓温又抓住朝廷丧乱之机,于隆和元年(362)五月上疏恐吓朝廷,请求迁都洛阳,并让永嘉之乱以来南迁渡江的人全部北迁,以此恐吓朝廷。迁都洛阳的主张虽只是虚声恫吓,但经过这一折腾,朝廷又给他加上了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头衔。

兴宁二年(364),东晋朝廷派人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不愿放弃荆州这一重要地区,不肯前往京师。可是朝廷尽管一再下诏,但当桓温真的动身进京时,却又害怕了,赶忙派人予以阻止,桓温乘势在赭圻(今安徽宣城境)筑城住了下来。

第二年正月,桓温又从赭圻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离建康更近了一步。与此同时,他又让自己的弟弟桓豁、桓冲分别在荆州和江州执掌军权。不久,哀帝病死,琅邪王司马奕继立,是为废帝海西公。太和三年(368),朝廷又加桓温以特殊的礼遇,位居皇室诸侯王之上,专断朝政、总督内外的桓温野心更加膨胀,大言不惭地对部属们说:“大丈夫纵然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太和四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征讨前燕。这年四月,桓温率步骑九万从姑孰出发,一路上连战皆捷,七月就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和上次北伐前秦时滞留灞上一样,又在枋头停了下来,师老卒惰,又被燕军断了粮道,战斗中接连失利,只得丢弃辎重铠仗,从陆路退兵,途中又遭到前燕和前秦军队的合力追击,伤亡惨重。

桓温本想借北伐来提高声望,篡取东晋,枋头惨败,威望受到了严重挫折。他已年届花甲,心中十分焦虑。心腹亲信郗超为他谋划说:“明公承担着天下重任,如今已六十岁,北伐失利,如果不建立非凡的功勋,恐怕不足以镇慑人心。”怂恿桓温做出伊尹、霍光那样的举动,树立威权,镇服四海。桓温便与郗超商定,散布皇上患有痿疾,三个皇子均是嬖人与后宫所生的流言,鼓动皇太后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接着,桓温又以谋反为借口,杀了殷浩的儿子殷涓及庾倩、庾柔等人。

桓温随心所欲地废立皇帝、杀戮大臣,权势熏人。连简文帝也整日惶恐不安,担心遭到废黜,只能以吟咏庾阐的诗句“志士病朝危,忠臣哀主辱”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即位不到一年,就在郁闷中死去。

简文帝病危时,桓温满心期待着他临终时会把帝位禅让给自己,至少也可以位居摄政,像周公、霍光那样。可是在尚书仆射王彪之等大臣的坚持下,太子司马曜即位当了皇帝,是为孝武帝。桓温非常怨愤,拒绝入朝辅政。虽然于宁康元年(373)二月来到建康,但只停留了十四天,就借口有病而返回了姑孰。

桓温病重时,仍幻想着让朝廷给自己加九锡。谢安、王坦之等人知他不久于人世,故意拖延,桓温终于未能实现愿望,于宁康元年七月病死于姑孰。

桓 玄(369—404) 字敬道,小名灵宝,桓温的幼子。

桓玄有兄弟六人,他虽是最小的一个,却因襁褓中体重就超过了一般幼儿,特别受到桓温的宠爱,以至在临终时,竟违反嫡长子继承的常规,命年仅五岁的桓玄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袭爵南郡公。

长大以后的桓玄,相貌俊伟,风度翩翩,学识广博,还能写一手漂亮文章。他自以为门地和才华都非同一般,非常自负,别人都对他非常惧怕,东晋朝廷也深怀疑虑,不敢重用。直到二十三岁时,桓玄才被任用为太子洗马。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桓温在世时图谋不轨,桓玄兄弟因此而受到牵连,只能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太元末年,桓玄虽然被任命为义兴太守,却总是感到郁郁不得志,曾登高望太湖,感慨地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不久,就弃官回了江陵。

桓氏曾长期控制荆州,而桓玄又豪放强横,当地人民对桓玄的畏惧,甚至超过了荆州刺史殷仲堪。殷仲堪对他也是既敬重又畏惧。

太元二十一年(396),孝武帝被宫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会稽王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操纵朝政,疑忌王恭、殷仲堪等将领,图谋削夺他们的兵权。隆安元年(397)四月,南兖州刺史王恭派使者与殷仲堪密谋征讨王国宝。胸怀大志的桓玄抓住了这一时机,决定借助殷仲堪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桓玄的游说下,殷仲堪答应与王恭一同举兵征讨王国宝。消息传到建康,懦弱的司马道子十分恐慌,把罪名都推到王国宝头上,杀了王国宝向王恭谢罪,总算平息了王恭、殷仲堪的怒气,先后退兵返回各自驻地。

王恭、殷仲堪虽然退兵,司马道子对他们的疑忌并没有消除,他把谯王司马尚之等人引为心腹,以谋对付。他对桓玄,也很不放心。他不希望桓玄继续留在荆州,因而当桓玄于隆安二年请求出任广州刺史时,便很爽快地答应。桓玄接受了任命,却不离开江陵。就在这年,王恭又与殷仲堪相约,以讨伐司马尚之为旗号,从京口和江陵两地同时进兵建康。不善统兵的殷仲堪给了桓玄五千军队,命他与南郡相杨佺期一同担任前锋,顺流而下,很快就抵达了石头城。司马道子一面派人游说北府兵将领刘牢之,鼓动他杀了王恭;一面又以官爵和厚利收买了杨佺期和桓玄,委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反被黜为广州刺史。此举果然有效,桓玄和杨佺期一心只想接受任命,无心再攻京城。不久,三人各怀鬼胎地率军西撤。

桓玄担心自己被殷仲堪和杨佺期攻灭,于隆安三年十二月请求朝廷扩大自己的辖区。司马道子也正想离间他们的关系,便加授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又以桓玄的哥哥桓伟取代杨佺期的哥哥为南蛮校尉。桓玄与殷仲堪、杨佺期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彼此都想攻灭对方。就在这一年,桓玄乘荆州发大水、府库空虚,发兵袭击殷仲堪和杨佺期,先后斩杀了殷、杨二人,把荆、雍二州全部据为己有,又迫使朝廷任命自己为都督荆、江、司、雍等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兼任荆、江二州刺史。接着,桓玄又大肆招兵买马,增强实力。这时的桓玄自以为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只等时机成熟,夺取政权了。

隆安五年,孙恩的起义军进逼建康。桓玄得到消息,立即请求发兵征讨。由于孙恩不久就退兵转移,司马元显赶忙发诏书制止桓玄进兵,又大力整治水军,征兵造船,准备讨伐桓玄。

元兴元年(402)正月,东晋朝廷以司马元显为征讨大都督,刘牢之为前锋,下诏讨伐桓玄。桓玄本以为扬州饥荒,加上孙恩尚未消灭,朝廷无暇他顾,得到司马元显征讨的消息,颇感惊慌。部属卞范之建议说:“明公英威声振远近,司马元显乳臭未干,刘牢之又不得人心。如果大军进逼京城,土崩瓦解之势立刻就会出现,何必让敌人进入我们荆州境内,自取困乏呢?”桓玄听计,当即决定举兵东下,直逼建康。

司马元显正因桓玄进犯惊慌失措,刘牢之又临阵倒戈,投向了桓玄,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桓玄的变化。桓玄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顺利地进入了建康。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及大批朝臣相继被杀,桓玄担任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同时兼任徐、荆、江三州刺史,独揽了朝廷军政大权。接着,桓玄又剥夺了刘牢之的兵权,清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自从安帝即位以来,东晋祸乱不止,朝廷内外都已经感到厌恶。桓玄初到建康,罢黜奸佞,提拔贤才,颇得人心。但他掌权不久就政令反复无常,奢豪放纵,大臣间结党营私,朝野深感失望。接着,三吴地区又发生了大饥荒,饿死者难以计数。再加上桓玄大肆杀戮北府兵将领,更是弄得怨恨遍天下。

元兴二年,桓玄的哥哥桓伟病死。桓伟是桓玄唯一亲信依赖的人,他一死,桓玄更感到了孤危。他自知已遭到天下人的怨恨,便想加快篡权的步伐。殷仲文、卞范之等人也都怂恿他尽快行动。于是,桓玄假传圣旨,封自己为楚王。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假意再三辞让,暗地里却又指使人竭力劝进。扭捏一番以后,桓玄逼迫安帝亲自在前殿把九锡授给了自己。九锡本是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后来成为权臣篡位前的一个信号。桓温至死都未能实现的愿望,桓玄却很轻松地做到了。

桓玄受九锡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来一片反对。殷仲堪的党羽庾仄起兵袭击襄阳,连桓玄的侄子桓亮也乘机起兵,但这些起兵不久就先后被桓玄镇压。为了平息舆论,桓玄假意上表请求返回封国,背地里却又授意安帝挽留自己。桓玄如此这般地欺世盗名一番以后,终于在当年十一月逼迫安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随即在十二月正式当上了皇帝。登极这一天,由于桓玄身肥体重,竟然坐塌了皇帝的宝座。文武百官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亏殷仲文出来奉承说:“这是由于圣德深厚,大地承载不了的缘故。”才使桓玄避免了更大的尴尬。

自篡位以后,桓玄更加骄奢淫侈,游猎无度。加上他性情暴躁,动辄发怒,朝野上下困苦不堪,一片怨恨怒骂之声。桓玄自己也惶恐不安。有一次长江潮水在夜里涌入石头城,淹死了不少人,喧哗声震天动地。桓玄从睡梦中惊醒,十分恐惧地说:“奴才们造反了!”

果然,时隔不久,刘裕、何无忌、刘毅等将领于元兴三年二月起兵于京口,随即兵分数路,进逼建康。桓玄一面派军队前去阻击,一面却带着子、侄仓皇离开建康,向西奔逃。到了浔阳,桓玄不敢久留,又挟持着被他迁居浔阳的晋安帝一同逃往江陵,还自欺欺人地把自己逃到江陵说成是迁都,命令荆、江二州的郡守向他祝贺迁都。

桓玄在江陵重新任命了文武百官,又大举征集荆州士兵。不到一个月,他手下又有了二万军队和许多船舰器械,于是又气势汹汹地挟持着安帝沿江东下,企图卷土重来,在峥嵘洲(今湖北黄冈西北长江中)遇到了从浔阳西上的刘裕、刘毅和何无忌。桓玄的军队虽然超过对手数倍,但他还未交战,已经随时准备逃跑,在战舰边上安排了逃命的小船。手下的将士因此也都没有斗志,结果被刘毅借着风势发动的火攻打得大败。桓玄挟持着安帝乘小船逃回江陵,打算西奔汉中投奔桓希。然而人心已经涣散,号令不行。桓玄无奈,只带着亲信百余人出城西走,在途中被人斩杀。刘毅把桓玄的首级送回建康,悬挂在朱雀桥上示众。

评:桓温、桓玄父子都是东晋后期叱咤风云的人物。桓温先平定成汉,后北伐中原,所取得的成功非其他同时代人所能比拟。但桓温只把北伐作为提高自己声望、进而篡夺权位的手段,导致了北伐的功亏一篑。桓玄继承其父的遗愿,趁着东晋朝廷日趋衰败之际,一步步地实现了取代东晋的目标。此时的东晋已分崩离析,日薄西山,如果他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刷新政局,也许可博得后世对刘裕那样的赞誉。然而桓玄却不理大纲,专纠纤微,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加上生性贪鄙,为一己之享乐而扰民害民,其败亡是不足为怪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