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王导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03:15 0


王 导 (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其祖父王览,西晋时官至光禄大夫;其父王裁,曾任镇军司马。他的伯祖父王祥和族兄王衍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王祥在晋武帝时官至太保,王衍更做到了司空、司徒、太尉。

王导在少年时就很有识量,当时的一位高士张公曾对他的族兄王敦说:“此儿容貌不凡,是将相的才器。”王导最初袭祖爵为即丘子,得到司空刘氾的赏识,被委任为东阁祭酒,后来逐渐提拔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均不就。后被东海王司马越召到麾下当了参军。在此期间,王导结识了当时并不起眼的琅邪王司马睿。深知西晋已难免瓦解的王导独具慧眼,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司马睿的身上,不仅倾心结交,而且一再劝说司马睿设法离开洛阳。

永兴二年(305),司马睿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留守下邳,便乘机向东海王司马越请求,把王导要来做了自己的司马。永嘉元年(307),司马睿在王导的策划下,以安东将军的身份,移镇建业。

但是,初到江东的司马睿却遭到了吴中大族的冷落,一个多月中竟没有一人前来求见,这使王导深感忧虑。此时,他的族兄王敦也来到了建业。王敦是晋武帝的女婿,当时已颇有名望。王导对王敦说:“琅邪王虽然仁德宽厚,但名望未著。你的声望早已闻名天下,应该设法襄助。”于是,王导精心策划,在三月上巳节,让司马睿外出观看修禊,王敦、王导以及中原南渡的名流都骑马跟随在后面。此举果然奏效,纪瞻、顾荣等江南名士大为震惊,纷纷在路旁拜见。王导乘机向司马睿献计说:“如今天下动乱,九州分裂,正是急于得人之时。只要把顾荣和贺循这两个江南最有声望的名士招引来,其他人就会不请自来了。”司马睿立即派王导前去拜访贺循、顾荣,二人果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于是,江南名流争相归附。

为了联络江南大族,王导还学起了吴语。虽然当时以说洛阳话为正统,北方南下的士大夫对王导此举颇有讽嘲,但王导并不在意。他又向江南大族陆玩请婚,遭到了陆玩的挖苦:“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与臭草也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的先例。”面对如此羞辱,王导仍能忍让和克制。在他的努力下,司马睿才得以在江南站稳脚跟。接着,王导又劝说司马睿从中原南下的士人中选拔了一百多人,委以官职。善于绥抚新旧的王导也因此而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被尊称为“仲父”。司马睿更赞扬他是自己的“萧何”。

在王导的辅佐下,司马睿在江南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有了初步的根基,但仍有不少名士持悲观和怀疑的态度。永嘉五年(311),桓彝从中原来到建业,看到司马睿力量不强,很是担心,对友人说道:“我因为中原多事,想到江南来找个安身立命之地。没想到琅邪王如此微弱,这怎么能成大事呢?”可是等他见到王导,畅谈形势以后,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高兴地说:“我见到了‘管仲’,不再忧虑了。”又有一次,从中原来的一批名士在江边的新亭聚会,酒喝到一半,周简明正史——王导伤感地说:“风景和洛阳一样好,只是抬眼只见长江而不见黄河。”一番话勾起了在座各人的心事,不禁相对流泪。王导很不以为然,正色说道:“大家正应该努力辅助王室,恢复中原,何必像‘楚囚’一样哭泣呢?”在座众人才收泪而道歉。

建武二年(318),司马睿称帝。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坐上帝位,是与王导的倾心辅佐分不开的。因此在接受百官朝贺时,执意要请王导与他同坐御床受贺,王导推辞再三,说道:“如果太阳同下界万物一样,黎民百姓从哪里得到阳光的照耀呢?”晋元帝这才不再坚持了。

然而,依靠王氏家族的支持才当上皇帝的司马睿,在坐上龙椅之后,就开始对王氏家族势力的恶性膨胀感到不安了。尤其是手握兵权的王敦日益骄横,更使元帝坐卧不宁。于是,善于逢迎的刘隗和酗酒放肆的刁协成了元帝的心腹,王导逐渐被冷落。但王导表现得十分泰然,他不予计较,淡泊以对。由此而被有识之士赞誉为善处兴废,宠辱不惊。

可是,王敦却不能容忍。永昌元年(322),他以反对刘隗、刁协为名,在武昌起兵东下。消息传到建康,刘隗、刁协乘机劝说元帝诛杀所有王氏,满朝文武都为王导捏一把汗。在此危急之时,王导为了免祸,率领着兄弟子侄二十多人,每天一大早就赶到台城听候治罪。幸亏周简明正史——王导在元帝面前竭力为王导开脱,一再称道王导的忠诚,才使元帝赦免了王导。王导感激涕零,叩头谢罪说:“逆臣贼子历朝都有,没有想到如今却出在臣的家族。”元帝不顾赤脚,上前拉着他的手说道:“正要把重任托付给卿,说这些干什么?”随即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

不久,王敦攻入建康,杀了戴渊、周简明正史——王导、刁协,又想进一步篡权,却遭到了王导的坚决反对。当初西晋灭亡、四方劝进时,王敦顾忌司马睿年长难制,曾想另立他人,但被王导否定了。所以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就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的话,几乎弄到全族被灭。”但王导仍然不为所动。王敦无奈,只得退回武昌,遥控朝政。

这年的闰十一月,忧愤成疾的元帝病死,明帝司马绍即位,王导受遗诏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于太宁元年(323)再次图谋大举进兵建康。但他此时病重,不能亲自率军,只得派其兄王含为统帅,以水陆军五万陈列于江宁南岸。王导表示“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知道王敦病了,率领子弟为王敦发丧,让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士气因此而大增。王敦之乱被平定以后,王导因保卫帝室有功,由司徒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晋明帝病死,继位的成帝司马衍年仅五岁,庾太后临朝,王导又受命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但此时的朝政已操在庾亮之手。专权的庾亮疑忌苏峻、祖约,不听王导的劝告,于咸和二年(327)征召苏峻入朝,激发了苏峻、祖约的起兵反抗,并在次年二月攻入建康。苏峻对庾亮恨之入骨,而对王导却十分敬重,不仅不敢加害,而且仍然让他留任原职,位居自己之上。

苏峻败死以后,建康的宗庙宫室也在战火中被毁坏殆尽。朝廷中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也有人主张迁往会稽(今浙江绍兴)。王导却坚决反对迁都,他说道:“建康在古代称作金陵,历来是帝王之地。古时的帝王从来不因丰俭而迁都,只要务本节用,何必担忧凋敝!如果不注意发展生产,即使乐土也会变成废墟。况且北方强敌虎视眈眈,一旦我们示弱,必乘机袭扰,这恐怕不是良策。”他坚信:“如今只要镇之以静,群情自会安定。”

兵祸之后,朝廷库藏空虚,只剩下几千丈简明正史——王导(粗麻织物),拿到市场上出售,根本没人愿买。王导对财政的拮据深感忧虑,就与朝廷大臣带头穿起了用简明正史——王导制成的单衣。没想到竟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一时间士大夫们竞相仿效,简明正史——王导的价格因此而暴涨。王导趁势下令抛售库存的简明正史——王导,为朝廷筹集了一笔不小的资金。

王导先后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政主张镇之以静,善于忍让和调节各方面矛盾,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当然,王导在执政中也有失误。如太兴二年(319),元帝向王导征询领兵讨伐徐龛的人选,王导推荐了羊鉴。但羊鉴本人再三推辞,认为自己不是将帅之才;郗鉴等大臣也认为羊鉴并不合适。可是王导坚执己见,让羊鉴出征,结果导致了失败。直到此时,王导才承认举荐失误,请求自贬。咸和四年(329),边将郭默擅杀江州刺史刘胤,传首建业。作为执政大臣的王导,想拉拢郭默这员战将,竟把刘胤的首级悬挂在朱雀门外秦淮河桥前示众,并就地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大将陶侃写信责问王导:“郭默杀州官,就任用为州官,那么杀害丞相便可做丞相吗?”王导辩解说是为了大局而“遵养时晦”。陶侃讥讽说:“这是遵养时贼呵!”咸康四年(338),王导委任的一些将领不遵守法度,更激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庾亮想联络郗鉴一同起兵废黜王导,有人劝告王导要加以防备,王导嘴上说得很漂亮:“我跟元规(庾亮字元规)休戚与共,有头脑的人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假如他真的来了,我就便服回家,有什么可怕的呢?”可是他内心里却对庾亮很忌恨,遇到西风刮起尘土,他就借题发挥说:“元规的尘土污人!”

咸康五年,王导病死,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依照西汉博陆侯霍光和西晋安平王司马孚的成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评:王导在神州陆沉的东晋初年,极力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对于东晋创业起了显著的作用,后世誉之为“江左管夷吾”,比同管仲的匡国之功,是并不为过的。但他言不由衷的举止却使其形象打了折扣。他提出“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口号是那样的慷慨激昂,而对于祖逖的北伐却很少给予真心实意的支持;他嘴上说与庾亮休戚与共,内心里却对其耿耿于怀。尤其是在对待周简明正史——王导的问题上,竟然干出了徇私情而伤害别人的事情。一句“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虽然于事无补,也多少表露了他的叹悔之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