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2 23:59:11 0


李 特(?—303) 字玄休,巴氐族。先祖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东汉末年,曹操平定张鲁,李特的祖父李虎率众归附曹操,被任命为将军,迁往略阳(治今甘肃秦安东南)。

李特雄武勇猛,擅长骑射,年轻时仕于州郡,当时被视为卓异。元康六年(296),秦州和雍州地区的氐、羌少数民族起义反晋,拥立氐帅齐万年为帝。西晋朝廷派兵前往镇压,关陇地区因此而连年战乱,灾荒严重。于是,略阳、天水(治今甘肃甘谷东)等六郡饥民数万家共十余万人,流亡入蜀求食,李特兄弟五人和其他六郡大姓也与饥民一起流亡入蜀。经过剑阁时,李特顾盼险阻,叹道:“刘阿斗有这样的地方而自缚投降,真是庸才!”同伙人听了都叹息称异,另眼看待他。

六郡流民进入益州之时,西晋朝廷内部的争斗正日益加剧。当时担任益州刺史的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是贾后的姻亲,贾后在永康元年(300)被诛杀后,贾氏亲党相继被杀。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怕受株连,同时又以为朝政混乱,便起了图谋效法当年刘氏割据巴蜀的野心。李特兄弟及其徒众均为巴西人,恰与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是同乡,而且大多勇猛强壮,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便刻意加以笼络,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爪牙。而成都内史耿滕则想取代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成为益州刺史,当他得知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企图借助流民的力量割据巴蜀的计划之后,便在暗中上表朝廷,坚决主张将流民全部遣返回乡,以消除隐患。

西晋朝廷接到耿滕的上表,深表赞赏,就在当年十一月下令调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回京任大长秋,改以耿滕为益州刺史。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拒不受命,起兵反叛,袭杀了前来接任的耿滕,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立了割据政权。不久,李特的弟弟李庠率四千多骑兵归附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被任命为威寇将军,又让他从流民中招募了万余壮勇,负责扼守北道。

李庠素称良将,善于统兵打仗,军纪严整,深得人心。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虽然任命他为将军,心中却很不放心。他的部属杜淑、张粲等人乘机进言说:“将军刚刚起兵,就派李庠手握强兵在外,使人深感困惑。况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授人以柄的做法,应该及早设法除掉他。”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本来就想除掉李庠,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便以李庠大逆不道为借口,将他和子侄十余人全都杀害了。当时,李特、李流兄弟都率兵在外,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唯恐激起他们的反抗,专门派人安抚他们说:“李庠说了大逆不道的话,理应被处死,与你们兄弟不相干。”并任命李特、李流为督将。

李特、李流兄弟对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极为怨恨,率众回到绵竹(今属四川),准备抗击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害怕西晋朝廷进讨,就派部将费远等率兵万余人切断进川的北道,驻守在绵竹石亭。李特兄弟秘密招募了流民七千余人发动夜袭,放火烧营,击败了费远统帅的军队,随即乘胜进军成都。惊慌失措的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与妻儿乘小船狼狈出逃,途中被部下杀死。李特进入成都后,尽杀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委任的地方官吏,又派人到洛阳陈述赵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的罪状,希望能得到西晋朝廷的封赏。

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叛乱后,西晋朝廷先已委派梁州刺史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率领蜀郡太守徐俭、广汉太守辛冉等七千余人入蜀。对于罗尚的到来,李特深感疑惧,一面贡献物品加以联络,暗中却加强了戒备。

永宁元年(301)三月,罗尚到达成都。不久就根据朝廷的命令,派人催促流民各还本乡,并限定七月必须上路。流民入蜀以后,分散在各地为人佣工度日,当时粮食尚未收割,即使回乡也没有路费。李特兄弟知道流民疾苦,多次派人向罗尚要求放宽遣返的期限。可是贪婪成性的广汉太守辛冉等官吏非但不允许延期,还想趁火打劫,杀害流民首领,夺取他们的财产。被激怒的流民感激李特一再为他们请求宽限归期,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旬月之间已超过了二万人,李流也聚众数千人。这年十月,李特将部众分成两个大营,他自己居北营,李流居东营,加紧训练,严阵以待。

辛冉等晋军将领不等罗尚命令,就暗中派了三万军队前来偷袭李特的营寨,结果被杀得大败,死伤惨重。

李特初战告捷,就正式树起了反抗西晋的大旗。李特被推举为镇北大将军,其弟李流被推举为镇东大将军,其兄李辅为骠骑将军,另一个弟弟李骧为骁骑将军。李特起事以后,随即进占了广汉,又向成都进军,围攻罗尚。

为了争取百姓的支持,李特在所到之处宣布革除罗尚暴政,与蜀汉约法三章,施舍赈贷,礼敬贤士,军政肃然。李特的举措,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当时流行的一首歌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罗尚在李特义军的进攻下屡战屡败,只得率众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沿水结营,与李特军相持,同时又派人向朝廷求援。

太安元年(302)五月,西晋朝廷派出大军,企图从梓潼、德阳、繁城(今四川新都)三路围攻李特。李特分路将三路军击破,收容降兵,安抚民众。就在这一年,李特自称大将军、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又自改年号为建初,并在境内颁布赦令。

西晋政府军进剿的失败,使罗尚部众的斗志大受影响,而李特义军的士气则更加高涨。第二年正月,李特率军突破了罗尚的水上防线,沿江守军不战自溃,义军乘势进逼成都。在义军兵临城下之后,蜀郡太守徐俭被迫投降,李特进占了蜀郡太守的驻地成都少城,罗尚被迫退保成都太城。

势孤力单的罗尚无法与李特对抗,便使出了缓兵之计,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成都附近的地主坞壁也纷纷归附李特。罗尚并派从事任明伪降李特,于中取事。不久,西晋朝廷派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率领三万水军入蜀救援。原先表示归顺的坞堡武装闻讯后,也密谋叛离,形势发生了逆转。困在成都太城的罗尚秘密派人出城,联络各坞堡,约定在二月十日内外配合,共击李特。李特猝不及防,与其兄李辅等相继战死,首级被传送洛阳。

李特死后,他的弟弟李流、侄子李雄招集余众,继续起事,李流被推为首领,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数月后,李流病死,李雄继为大都督、大将军,又在永兴元年(304)十月自称成都王,并按魏晋旧制建立了百官制度。到光熙元年(306)三月,李雄称帝,定国号为大成,成为巴蜀地区的割据政权,史称成国,也称成汉。李雄之后,又由李期、李寿、李势相继执政,一直维持到东晋永和三年(347),被桓温攻灭。

张 昌(?—304) 义阳(治今河南新野)的少数部族(晋称溪蛮)人。年轻时做过平氏(今河南桐柏)县吏。张昌勇武过人,喜欢谈论兵战之事,经常说自己应当富贵。同事们时常讥笑他,认为他异想天开。

张昌当县吏的时候,新野王司马歆正在荆州任职,担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但他在荆州为政严刻,激起当地人民的怨愤,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当李特、李流于永宁元年(301)率流民在益州起兵反晋以后,张昌便逃离吏职,暗中进行起兵的各项准备,半年左右就聚集了数千部众。

太安二年(303)初,西晋朝廷命荆州刺史宗岱率水军三万入蜀,参与镇压李特起义。接着又颁发诏书,强征荆州的壮勇赴益州救援。其时,西晋皇室诸王混战,政局动荡,百姓都不愿远征为朝廷卖命,迟迟不肯上路。朝廷为此再发诏书,命令各级地方官务必严加督责,凡征调的军队西去时,经过当地,停留时间超过五天,郡守一律罢官。于是郡县长官不得不亲自出马,加以驱赶。被征发的农民转而成为劫掠和四处就食的流民。

这年五月,张昌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安陆县(今属湖北)的石岩山起事,流民和逃避兵役的百姓纷纷前往归附。江夏太守弓钦派兵镇压,却被击败。张昌军声大振,队伍也日益壮大。张昌乘胜进攻江夏,再次大败官军,太守弓钦带着家眷逃奔武昌。镇南大将军司马歆派部将南下讨伐,也被张昌击败。

张昌在攻占江夏郡,缴获大批兵甲器仗以后,宣称“将有圣人出现,来作人民的主宰”,不久就拥立山都县吏丘沈为天子。为了增强号召力,张昌把丘沈的名字改为刘尼,冒称汉朝刘氏的后裔,自己则改名为李辰。又自称相国,任命其兄张味为车骑将军,其弟张放为广武将军。随后又在石岩中作宫殿,在山岩上放置竹编的鸟,边上放着肉,诱引群鸟飞来啄食,声称凤凰下降,故建元为神凤。这些简朴稚拙而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举动,在当时对组织和鼓舞群众起了重要作用。一时间江汉地区纷起响应,旬月之间,已发展到三万人。

张昌领导的义军在战斗中缠着红色头巾,插着羽毛,装束独特,作战非常勇敢。司马歆无力镇压,只得向朝廷告急,请求派大军救援。西晋朝廷即以屯骑校尉刘乔为豫州刺史,驻兵汝南(治今河南息县);宁朔将军刘弘为荆州刺史,领兵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协助平南将军羊伊据守,阻止义军北进,并伺机两路出击。

针对晋军的部署,张昌也调兵遣将,一路由将军黄林任大都督,领兵二万进攻豫州,前锋逼近汝南时,在与刘乔激战中失利。黄林等人改攻弋阳(治今河南潢川),太守梁桓据城固守。张昌的另一路以将军马武南下攻克武昌,诛杀了太守刘根。张昌自己则亲率主力向镇南大将军司马歆所在的重镇襄阳进发,在樊城一战中击毙了新野王司马歆。随即集中兵力北上攻宛,又杀死了西晋平南将军羊伊等人。张昌又分遣诸路出击。部将陈真、陈兰、张甫等南下攻占了长沙、湘东、零陵、豫章诸郡。另一重要将领石冰则率军东进,攻破了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和扬州(治今江苏南京),进据孙吴的旧都建业。临淮(今江苏盱眙)人封云也起兵响应,由阜陵(今安徽全椒)北上,攻占了徐州(治今江苏徐州)。于是,荆、江、徐、扬、豫五州之境,都被张昌所占领。所到之处,设立了地方官吏。但部属都是乌合之众,法纪不严,以抢劫为务,人心也渐离散。

这年七月,荆州刺史刘弘派部将陶侃、蒯桓等率军前往竟陵(今湖北钟祥)进剿,豫州刺史刘乔也派部将李扬、尹奉等进攻义军的根据地江夏,义军被杀数万人。张昌逃往下俊山(今湖北通城境内),第二年秋天被俘杀死。与此同时,江东大族周玘、贺循、葛洪、甘卓等人也相继起兵,与西晋将领陈敏相配合,击败了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义军将领石冰。永兴元年(304)三月,石冰北上投靠封云,与封云一起被部将所杀。

杜 弢(?—315) 字景文,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杜植是蜀郡名士,晋武帝时曾任符节令;父亲杜眕曾任略阳护军。

杜弢在蜀郡以才学著称,被州举为秀才。李特领导的六郡流民于永康二年(301)在益州起义以后,与西晋政府军之间持续进行战争,巴蜀地区深受战乱之苦,相继有十多万流民进入长江中游的荆湘地区。杜弢也在此时离开蜀郡,流寓到了南平郡(治今湖北公安)。南平太守应詹很赏识他的才学,对他以礼相待,后来又任命他为醴陵县令。

巴蜀流民来到荆湘地区以后,既受官府的严厉控制和压榨,又遭到当地人的欺凌和排斥。他们漂泊异乡,生活艰难,因而都怀有很深的怨恨,终于在流民首领李骧的发动下,于永嘉五年(311)一月聚众数百人反抗,杀死县令,杜弢随同南平太守应詹出兵镇压,击败了李骧。其时巴蜀流民数万户,在杜畴、蹇抚等人的鼓动下进攻湘州,声势汹涌。

湘州刺史荀眺听信了部属的蛊惑,竟然准备杀尽流民。流民被迫反抗,因为杜弢与起义流民同为蜀人,而且又素有名望,起义的流民共同推举他为首领,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兼湘州刺史。

成为流民的首领以后,杜弢首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扬言要杀尽流民的湘州刺史荀眺。起义军攻破了长沙,荀眺弃城逃奔广州,被杜弢派兵在其逃窜途中擒获。接着,广州刺史郭讷派始兴太守严佐率兵攻伐杜弢,也被击败。荆州刺史王澄也派王机前往镇压,同样被击败。

杜弢三战皆捷以后,随即南破零陵(治今湖南零陵)、桂阳(治今湖南彬县)诸郡,东攻武昌,杀死了不少西晋地方官吏,其中包括长沙太守崔敷、宜都太守杜鉴、邵陵太守郑融、衡阳内史滕育以及代替荀眺任湘州刺史的郭察等人。荆州刺史王澄屯兵于南平郡的作唐(今湖南安乡北),企图阻击义军,但由于上下离心、内外怨叛,王澄惶恐不安,不战而逃。此后,驻守江东的琅邪王司马睿又派军咨祭酒周简明正史——李特 张昌 杜弢为荆州刺史,并先后命武昌太守陶侃、浔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等出兵围攻杜弢,苦战经年,直到建兴三年(315)二月,王敦、陶侃、甘卓等晋军将领集中兵力再次围剿杜弢。前后数十战,终因寡不敌众,将士死伤严重,杜弢开始动摇了。他先向琅邪王司马睿请降,遭到了拒绝。又写信给南平太守应詹,竭力表白自己当年曾追随应詹征讨过李骧,后来被众裹胁是被逼无奈。他请求应詹看在昔日交往相知的份上,为他辩明曲直,请求司马睿接受他的求降,表示如蒙受降,无论是北清中原,还是西平李雄,他都愿以奋勇作战来弥补以往的过失。

应詹接到杜弢的来信,立即转呈给司马睿,并为杜弢辩解说:“杜弢是益州的秀才,向来很有名望,他反叛朝廷也是被乡人所逼。如今他既已悔恶归善,就应该派使者前去受降。”司马睿接受了他的意见,委派前南海太守王运前去受降,赦免了杜弢和所部众人的行为,并任命他为巴东监军。

然而,杜弢投降以后,晋军的一些将领为了争功邀赏,仍然不断地向杜弢发动袭击。杜弢不胜愤怒,杀了司马睿派来的宣诏大使王运,派其部将王真率领精兵三千,以奇兵出江南,向武陵,断了官军的运路。王真部在中途遭到陶侃的阻击,败走湘城,投降了陶侃。部众溃散,杜弢则不知所在。有人说他死在逃亡的路上,也有人说长沙失陷时投水自杀了。

评:在西晋统治衰败、社会矛盾尖锐的形势下,李特、张昌、杜弢等人相继起事,并一度取得很大的胜利,显示了他们的胆略和才干。但李特在胜利面前放松警惕,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杜弢为流民所推,在复杂的形势下,忽降忽叛,终于难成大事。但他们对西、东晋之间的社会变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亦是一时的风云人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1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