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祖逖 庾翼 殷浩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04:46 0


祖 逖(266—321) 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出身北方大族,父亲祖武曾任西晋上谷太守。

祖逖幼年就失去父亲,兄弟六人中,只有他生性豁达放浪,不守规矩,又不喜欢读书,几个哥哥都很为他担忧。不过祖逖轻财仗义,慷慨而有度量,经常借兄长的名义以家产接济贫困,由此受到人们的尊崇。

十五岁以后,祖逖才用功读书,学问大有长进。后来,他侨居阳平郡(治今河北大名东),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被荐举为孝廉,接着又被司隶校尉荐举为秀才,但都未能成行。

祖逖与刘琨是一对好朋友,两人都很有志气,也都生性豪放,时常在晚上同睡一张床,同盖一条被。每到半夜,祖逖只要一听到雄鸡的叫声,就在被窝里把刘琨踹醒,对他说:“鸡都叫了,这是催人奋发的声音啊!”说罢,两人就穿衣起床,在庭院中拔剑起舞,由此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祖逖还时常与刘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谈到激动之时,两个人会在半夜里坐起来,相约在天下沸腾之日共同为国家出力。

永嘉五年(311),刘聪派兵攻陷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中原残破,祖逖带领了宗族亲友数百家南下避难。一路上,祖逖让同行的老弱病残者乘坐车马,自己却坚持步行,所带的粮食、衣物和药品都与大家共同享用,加上他又富于谋略,因此被公推为首领。

祖逖一到泗口(今江苏清江北),就被镇守建康的琅邪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征召为军谘祭酒。于是,祖逖就率领着宗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住了下来。

目睹家国倾覆,祖逖常怀力图恢复中原之志。他手下大多是脾性暴烈的勇士,时常做出一些盗窃或攻劫富室的事情,有的人因此而被官府收捕,祖逖总是设法把他们解救出来。虽然受到人们的非议,但祖逖要依靠这批勇士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因此毫不在意。

建兴元年(313),来到江南已有两年的祖逖,正式向司马睿提出了北伐的请求。他建议说:“国家的动乱,都是因为皇室争权,自相残杀,才使得戎狄乘机入侵中原。如今,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奋起杀敌的志向。大王如果能够下令出兵,让像我这样的人担任统帅,那么各地的豪杰会闻风响应,国家的耻辱就可以洗雪,中原也一定能恢复。”司马睿刚在江南建业,无暇考虑北伐,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象征性地拨给他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麻布,没有给任何武器,更没有调拨一兵一卒,只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祖逖毅然率领着随他南下的部属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祖逖的情绪十分激动,他拿起船桨敲击着船头,面对长江慷慨激昂地发誓道:“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就像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一去不复返!”壮烈的言辞深深地感动了同行的部属,无不表示要以身报国。

渡江以后,祖逖驻扎在淮阴,一面打造兵器,一面招募人马,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部队。祖逖对这支部队稍加训练后就着手北伐,江北的人民得知祖逖出师北伐,都非常兴奋,争相支援和配合祖逖打击敌人。有中原百姓的大力支持,祖逖的军队人数虽少,士气却十分旺盛,接连打了不少胜仗,收复了许多失地。

祖逖很懂得收揽人心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在攻打据守谯城(今安徽亳县)的樊雅时,曾得到自封为陈昌太守的陈川的援助。陈川派部将李头率军支援祖逖,作战有功。李头很想得到祖逖的骏马,却又不敢向祖逖提出。祖逖知道以后,当即把骏马送给了李头。李头非常感动地说:“如果能在此人手下效力,我死而无恨。”不料这句话触怒了陈川,竟然杀了李头。李头被杀后,他的好友冯宠索性带着部下归顺了祖逖。

太兴二年(319),祖逖率军攻打陈川。此前,陈川已投降了石勒,后者派石虎率兵五万援救陈川。面对强敌,祖逖设下了奇兵,把石虎打得大败。石虎逃回了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留下部将桃豹镇守陈留(今河南开封),祖逖也派部将韩潜来到了陈留。陈留城有东、西二台,两支敌对的军队驻扎在同一座城里,桃豹驻守西台,祖逖的部下则驻扎在东台。双方相持了四十多天,粮食都快吃完了。为了尽快打垮敌军,祖逖设计,命令部下把土装入布袋,外表与粮袋一样,让一千多士兵大模大样地运进东台,然后又让几个士兵抬着几袋粮食,假装气力不支,故意丢弃给敌军。饥饿的敌军截获粮袋,都以为祖逖的军队粮食丰足,更加恐慌不安,斗志全无。石勒闻讯,紧急调集一千余头毛驴向陈留运粮。祖逖打探到消息后,又派出军队截获了这批粮食。断粮的敌军无心对抗,连夜逃跑了。

机智勇敢的祖逖率领部下不断出击,几年之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北伐出现了十分有利的形势。功勋卓著的祖逖也被提拔为镇西将军,但他仍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亲自率领子弟参加农业生产,种地、砍柴,自食其力。他赏罚分明,爱兵如子。对于那些死于战火、暴露野外的尸骨,他都派人给予安葬和掩埋。祖逖体谅当地百姓的处境,对黄河边上那些两面归附的人,他不但不予追究,还不时派出军队假装攻讨,借以造成这些人并未归附自己的假象。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中原百姓的拥戴,有些老人流着泪说:“我们这些快要入土之人,如今又遇到祖将军,真像再生父母一样,死也没有遗憾了。”有人还编了歌谣颂扬祖逖的功绩。

连不断与祖逖生死搏杀的石勒,对祖逖也十分钦佩。他专门派人到幽州重修祖逖的祖、父的坟墓,又写信给祖逖,请求在两军交界处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但默许双方互相贸易。祖逖手下一员部将杀了新蔡内史后投降后赵,石勒下令将他斩首,并把首级送归祖逖说:“叛臣逃吏,是我最痛恨的。将军厌恶之人,就像我厌恶的人一样。”祖逖对石勒的做法非常赞赏,此后凡后赵叛逃者,祖逖也一概不予接纳,又禁止部将侵扰后赵的百姓,边境竟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情景。

太兴四年(321),晋元帝任命亲信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州刺史,作为祖逖的上司。祖逖知道戴渊虽然颇有声望,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自己受他的统辖和制约,很感不快。再加上此时王敦与刘隗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也使祖逖忧心忡忡。愤恨、忧虑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终于使祖逖抑郁成疾,不久就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中原百姓得悉祖逖病死,悲痛得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还为他立了祠堂。

庾 翼(305—345) 字稚恭,庾亮之弟。

庾翼兄弟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他风度和仪容均秀美出众,而且颇有经纶谋略,也颇识人,对殷浩、桓温的优劣,作出评价,以后事验证,都很中肯。

咸和二年(327),庾亮不听王导、温峤等人的再三劝阻,坚持征召苏峻入朝,激起了苏峻与祖约的起兵反叛。当时庾翼虽已二十出头,却还没有一官半职。危急关头,庾亮命他以白衣之身率领数百人协助防守石头城。

苏峻之乱平定以后,庾翼被征辟为太尉陶侃部属,逐渐升迁至从事中郎。其后,又相继担任了鄱阳和西阳太守。在地方官任内,庾翼努力安抚百姓,初次显示了治理政事的能力,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咸康五年(339),自陶侃死后就接任都督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的庾亮,乘着北方的后赵内乱之机,积极谋划收复中原。庾翼就在此时被任命为南蛮校尉,兼任南郡太守,出镇江陵。但这次北征之举遭到郗鉴、蔡谟等大臣的反对而未能实现。

不久,王导病死,庾翼的二哥庾冰被任命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执掌了朝廷大权。此时的庾氏,既有庾冰执政在朝,又有庾亮统兵在外,可谓权倾一时。庾亮头脑发热,又谋北伐。恰在此时,后赵军队攻陷了邾城,接着又围困了石城。在此危急时刻,庾翼屡屡设下奇兵,又在暗中向石城运送了不少粮食和武器。在保全石城的战斗中,庾翼立下了功劳,被赐爵为都亭侯。

邾城的失陷,使庾亮北伐的计划成了泡影。庾亮忧郁成疾,在咸康六年正月病死。庾翼接任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继续镇守武昌。当时,朝廷内外都认为庾翼虽然贵为成帝之舅,但毕竟太年轻,因而都对他究竟能否担当重任表示怀疑。庾翼深知人们对自己的疑虑,到任后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发挥自己善于谋略的长处,数年中军政严明,公私仓储充盈。庾翼的才干,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扬,连黄河以南在后赵控制下的地区的百姓,都想归附,也有敌官率部投降的。

咸康八年五月,晋成帝病危,两子年幼。庾冰考虑到如果由成帝的儿子即位,庾氏与皇室的亲属关系越来越疏远,对庾氏家族不利,因而经常以强敌当前应选立年长继承人为由,怂恿成帝立同母弟司马岳为继承人。成帝病死,司马岳即位,是为晋康帝。庾氏兄弟仍然以母舅的身份执政。

康帝继立以后,庾翼便决心继续其兄未竟的事业,以平定蜀汉、扫清中原为己任。他先后派出使臣前往辽东和凉州,邀约慕容皝和张骏一起进攻后赵,得到了慕容皝和张骏的响应。但是东晋朝廷的大臣却大多表示反对,只有他的哥哥庾冰和桓温等人赞成他的想法。

建元元年(343)七月,后赵的汝南太守戴开率众归降了庾翼。这使庾翼倍受鼓舞,也让东晋朝廷十分振奋。于是,康帝下诏,命朝臣商议北伐中原的计划。庾翼想率领自己统辖的六州军队北伐,并率领四万军队进抵襄阳,一切就绪后,庾翼向后赵发动了进攻,并在交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建元二年闰八月,康帝病危。庾冰、庾翼又想故伎重演,劝说康帝以会稽王司马昱为继承人,可是中书监何充却建议立皇子司马聃。在争执不下的两种意见中,康帝最后采纳了何充的建议。

康帝死后,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他年仅二岁,由褚太后临朝称制。虽然褚太后仍想笼络庾氏,征召庾冰入京辅政,但此时庾冰已经有病,而且选立司马昱的意见又被否决,便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应召进京。数月后,庾冰病死于武昌。

朝廷的变化和哥哥的死讯接踵而至,不能不使庾翼为庾氏家族的安危而担忧,况且,从手足之情考虑,他也必须回去奔丧。于是,庾翼在同年十一月命长子庾方之留守襄阳,自己则撤回了夏口。

庾翼虽然后撤,但北伐的想法还是没有放弃。他把庾冰生前的部众全部收归自己统领,又抓紧修缮军备,储积军粮,准备在适当时机再次大举北伐。然而,永和元年(345)七月,庾翼因背部痈疽发作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殷 浩(?—356) 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父亲殷羡,仕东晋任豫章太守。

殷浩年轻时就有美名,尤其擅长清谈。他与叔父殷融都喜欢谈论《老子》和《易经》,而不论口谈或笔论,他都胜出叔父一筹,由此而受到当时名流的推崇。曾有人问殷浩:“将要做官的时候梦见棺材,将要发财的时候又梦见粪土,这是什么原因?”殷浩当即答道:“官职本来就很腐臭,所以将要得到官职就梦见死尸;而金钱本来就是粪土,所以将要得到金钱就会梦见污秽的东西。”人们都把殷浩的话视作名言。

殷浩有冠世之名,可是对官府征召他一概推辞。他高卧不出,反而被当时人比作管仲和诸葛亮。谢尚、王濛等名士时常探察殷浩的动静,以此作为预测江东兴亡的依据。只有庾翼看不起殷浩,认为他只会清谈,甚至说:“这样的人应该束之高阁,等到天下太平以后,再慢慢来考虑他的任用。”殷浩伏居近十年,直到咸和九年(334),庾亮出镇武昌时,才应召为记室参军,逐渐升迁至司徒左长史。

咸康六年(340),庾亮病死,庾翼接任,征召殷浩为司马。殷浩拒绝不赴。庾翼写了一封信给殷浩,借西晋王衍的例子指责说:“王夷甫是先朝的风流名士,然而我却鄙薄他。他身居高位却整日空谈,助长了华而不实之风。凡是深明大义的正人君子,都应该乘时建功立业,怎么能像王夷甫那样呢?”可是殷浩仍然不肯应召。

建元二年(344),东晋朝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先是康帝病死,年仅二岁的穆帝即位,庾冰、庾翼相继病死。会稽王司马昱开始辅政。皇太后的父亲褚裒向司马昱举荐殷浩。司马昱便在永和二年(346)征召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开始殷浩仍然坚辞,并写信给司马昱表明态度。司马昱复信说:“国家目前正处在危难之时,急需有用之才。足下学识渊博,通达世事,足以经世济民。足下的去就,事关国家的兴废。望足下深思。”殷浩又推辞再三,才接受了任命。

永和三年,桓温进军成都,灭亡了成汉政权,声望和权势大振。司马昱恐惧不安,为了与桓温相抗衡,他把殷浩作为自己的心腹,让殷浩参与朝政。殷浩年轻时就与桓温齐名,两个人时常在暗中彼此较劲。桓温每每轻视殷浩,殷浩也不买他的账。自从司马昱让殷浩参与朝政以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深了。殷浩还提拔了荀羡、王羲之等人作为自己的羽翼,以与桓温相对抗。王羲之很不赞成殷浩与桓温对抗,曾暗中劝说殷浩应该与桓温合作,而不宜结怨,殷浩不听。

两年以后,石虎病死,后赵政权大乱。东晋朝廷想乘机收复中原,于是任命征北大将军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率军三万北伐后赵。褚裒是褚太后的父亲,穆帝即位后,褚太后临朝称制,中书监何充曾上疏认为应该让褚裒参录尚书。褚裒却因为自己是皇上近戚而避嫌,于是改任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扬州二郡诸军事、卫将军和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但他并不具备指挥作战的能力。出征不久,就由于部将王龛、李迈在代陂被后赵将领李农击败,而仓猝退兵。

第二年,当得知中原大乱时,东晋朝廷又任命殷浩为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准备再度北伐。桓温自平定成汉后,也想乘着后赵内乱之机出师北伐,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望,但却遭到东晋朝廷的一再拒绝。如今得知朝廷又将派殷浩北伐,知道朝廷企图倚仗殷浩与自己对抗,心中非常愤恨,便在永和七年十二月率军五万从江陵顺流而下,驻屯于武昌。

桓温炫耀武力的行动,使朝廷大为恐慌,殷浩也想辞去官职以避让桓温。吏部尚书王彪之劝他说:“桓温如果兴兵问罪,卿必定首当其冲。双方猜疑、嫌隙之势已成,你即使想作平民,只怕也难以保全了。不妨静观事变,由会稽王致信桓温,说明利害,他必定会退兵;如不听从,再由皇上颁布诏书;再不接受,就应该声讨桓温举兵之罪。怎么能无故匆忙,自己先承认失败呢?”果然,桓温接到会稽王司马昱的书信后,就率军返回了江陵。

殷浩于永和八年正月上疏,请求率军北出洛阳、许昌,以谢尚、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然而由于将领张遇等人叛据许昌、洛阳,阻挡了殷浩北上的道路。恰在此时,原在北方的姚襄因被前秦军队击败,来到寿春投降了东晋。正因张遇反叛而无计可施的谢尚喜出望外,立即与姚襄一起前往许昌攻打张遇。但前秦苻健也派兵二万赶来救援张遇,晋军大败,死伤惨重。然而,更危险的是殷浩与姚襄之间产生了矛盾和猜忌,埋下了更大失败的祸根。

永和九年十月,殷浩率军七万,从寿春出发,图谋进占洛阳,修复西晋园陵。吏部尚书王彪之认为殷浩不宜轻率进兵,司马昱没有采纳。被委派为前锋的姚襄,这时率军反叛。殷浩闻讯追击,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遭到姚襄的袭击,丢盔弃甲,狼狈逃奔谯城。不久,殷浩又派部将进攻姚襄,结果再次遭到惨败。

殷浩连年北伐,耗费了大量人力资财,却屡屡失败,朝廷上下怨愤强烈,桓温乘机上疏,历数殷浩的过失,要求废黜殷浩。会稽王司马昱不得已,只得把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县)。殷浩遭到废黜,虽然心中愁怨,却强作镇定,照样谈论吟咏,但独处时经常用手指在空中划写“咄咄怪事”四字。

桓温虽然排斥殷浩,但也称许殷浩的某些才具。他曾对郗超说:“殷浩有德有言,以前如果让他作尚书令或尚书仆射,足以表率众卿,可惜朝廷用非其才。”桓温当政以后,有意起用殷浩为尚书令,并写信将此意告诉了殷浩。殷浩接到书信,欣然答应。由于他的心情过于激动,在给桓温复信的时候,唯恐出现什么差错,以致把信拆了封,封了又拆,反反复复达数十次之多。最后送到桓温手中的,竟然是一个没有装信笺的空信封。桓温大怒,视作是殷浩对自己的轻蔑。殷浩从此失去了重新出山的机会。

永和十二年,殷浩在郁闷中病死于信安。

评:祖逖、庾翼、殷浩,都是东晋时图谋通过北伐以收复中原的将领。他们在朝廷内偏安江南的呼声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决北伐的志向是令人钦佩的,其中最有成效的当数祖逖。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雄心壮志,历来为人们所称赏。他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励精图治,智勇兼备,一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可惜最终受制于东晋朝廷,饮恨而死。庾翼志大才高,精于谋略,然而他年轻气盛,跟他的兄长庾亮一样,犯了固执己见、不听劝阻的毛病。三人中以殷浩最为逊色。他本不具备统兵打仗的才干,又不能妥善处理与降将姚襄的关系,自然劳而无功,庾翼和桓温对他的评价是贴切的。最可笑的是他早年一再拒绝出仕,可到了晚年却又是那样的急不可待,不甘寂寞的心态形于言表,真正是“咄咄怪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