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04:44 0


温 峤(288—329) 字太真,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汉代护羌校尉温序的后裔。温峤的父亲有兄弟六人,都知名于世,号称“六龙”。其中名声最高的是温峤的伯父温羡,西晋末年官至司徒。父亲温憺曾任河东太守。

温峤生性聪明,博学而且擅写文章,再加上他风度翩翩,善于谈论,凡是见到他的人都很喜欢他。温峤十七岁的时候,州郡征召他做官,他一概推辞不去。后来被司隶校尉任用为都官从事,当时的散骑常侍庾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很有名望,但大肆聚敛钱财,年轻的温峤不惧名人,大胆奏劾,使都城为之震动。

平北大将军刘琨也很赏识温峤的才气,再加上妻子又是温峤的姨母,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了参军。温峤在刘琨的帐下先后担任过上党太守、建威将军、右司马,不仅在率军与石勒的战斗中屡立功勋,而且为刘琨出谋划策,成了刘琨立足并州所依赖的谋主。

建武元年(317),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刘琨把振兴晋朝的希望寄托在司马睿身上,决定派温峤前往建康劝说司马睿称帝。临行前,他对温峤说:“我朝的国运虽然衰微,但天命还未改变。我想在中原立功,而让你享誉江南,还望你好自为之。”

数月后,温峤到达建康,向司马睿叙述了刘琨的忠诚和希望司马睿称帝的心愿。慷慨激昂的陈辞,引起了满朝文武的瞩目,司马睿对他也很器重。王导、周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庾亮等都爱惜他的才华,争相与他交往。当时东晋尚在草创时期,经国大计都还没有头绪,温峤对此深感担忧。及至与王导畅谈以后,温峤高兴地说:“江东自有管夷吾(管仲,字夷吾),我再没有忧虑了。”

当初,温峤奉刘琨之命前往建康的时候,他母亲坚决不同意他出行。温峤是不顾母亲的反对而南下的,所以他完成了刘琨交付的使命以后,就一再请求返回北方,司马睿就是不同意。不久,又任命温峤为散骑侍郎。恰在此时,他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又一次苦苦地请求北归。司马睿仍然不许,温峤无奈,只得接受了任命。

司马睿称帝以后,温峤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他在东宫,深得太子司马绍的喜爱,两人结成了布衣之交。温峤也尽心尽责地辅佐太子,时常对太子进行规劝和帮助。太子要建造西池楼观,花费很大,温峤立即上疏,指出朝廷初创,巨寇未灭,应节俭以表率天下,太子接受了他的意见。永昌元年(322),王敦起兵,攻入建康,刁协、刘隗等相继战败,太子怒不可遏,准备亲率将士与王敦决战。温峤拉住马络头谏阻说:“臣听说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殿下是皇位继承人,怎么能轻率冒险,不顾国家大业呢?”说着,抽出佩剑斩断了套在马颈上的皮带,太子才放弃了亲自出战的打算。

元帝病死,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温峤升任侍中,参与朝廷机密,执掌诏书文稿的草撰,不久又调任中书令。明帝对温峤的器重和依赖,引起了王敦的忌恨。他逼迫明帝,把温峤调为自己的左司马。

温峤离开建康,来到王敦的驻地于湖(今安徽芜湖)。他知道王敦对自己心怀忌恨,因而对王敦装出一副非常恭敬的样子,还不时提出一些建议以迎合王敦,又费尽心思结交王敦的亲信钱凤,时常称赞钱凤满腹经纶。温峤向来有善于知人的美誉,因此钱凤听了温峤的评论,十分高兴,丝毫不加怀疑,竟引他为至交。

太宁二年(324),丹杨尹一职出现了空缺。温峤抓住这一时机,向王敦建议说:“丹杨是朝廷的咽喉之地,您应该自己选择适当的人才。如果朝廷用人,恐怕不能胜任。”王敦认为他说得有理,就问他:“谁比较合适?”温峤故意推荐了钱凤。钱凤很得意,也推荐了温峤。尽管温峤很想借机脱离王敦,但为了不引起怀疑,还是假意推辞了一番。王敦经过权衡,最终采纳了钱凤的意见,上表举荐温峤为丹杨尹,并关照他留意朝廷的动向。

温峤脱身回到建康,立即向明帝报告了王敦的密谋,又与庾亮共同商议讨伐王敦。王敦获悉以后,怒不可遏地骂道:“我被小人欺骗了。”又写信给王导说:“太真离开我才几天,就做出了这种事情!我要派人生擒他,亲自拔了他的舌头。”

不久,已经病重的王敦就以诛杀奸臣温峤等人为名,派王含、钱凤等率军进攻建康。温峤下令烧毁了朱雀桥,阻止王含渡河。明帝知道后很生气,温峤却开导说:“如今京师兵力薄弱,征调的援军还未赶到,如果贼兵得逞,恐怕宗庙都难保,陛下又何必可惜一座桥呢?”后来,王含的军队果然未能渡河。温峤在平定王敦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被封为建宁县开国公。

太宁三年,明帝病死,成帝幼年即位,温峤与王导、庾亮等一同受遗诏辅政,但大权操纵在庾亮之手。庾亮疑忌握有重兵的苏峻、祖约和陶侃,委派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出镇武昌。

咸和二年(327),温峤得知庾亮征召驻守在历阳的苏峻进京,深感忧虑,接连写信给庾亮加以劝阻,庾亮不听。温峤又请求率军赶回建康,以防不测,庾亮仍然不许,在给温峤的回信中叮嘱说:“我对西边(指陶侃)的忧虑超过了历阳,足下不得过雷池(在今安徽贵池)一步。”不久,苏峻果然起兵反抗。温峤心急如焚,立即率军救援,从武昌东下,但他还是不敢违背庾亮“不得过雷池一步”的吩咐,只是驻扎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第二年,苏峻攻入建康,庾亮逃到浔阳,以太后的名义任命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却拒绝说:“现在最要紧的是消灭贼寇。还未立功就先拜官,用什么来昭示天下?”坚决不肯接受。为了朝廷大局,温峤对兵败后前来投奔的庾亮仍然很尊重,把手下军队分了一部分给庾亮。接着又采纳部将毛宝的建议,劝说陶侃一同出兵征讨。

咸和四年,苏峻的叛乱被平定以后,朝廷想把温峤留在京师辅政。温峤却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用的,理应继续由王导辅政,坚持要回武昌。临行前,温峤鉴于建康在战乱后一片荒芜,留下了自己军队的器具给养。

在返回武昌的途中,原来就有牙病的温峤,因拔牙而感风寒,回到武昌不到十天就病逝了,终年四十二岁。

陶 侃(259—334) 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波阳东)人,东吴灭亡后,迁徙至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父亲陶丹,三国时曾任东吴扬武将军。

陶侃早年孤贫,曾经在本县当过县吏。后来经同乡范逵推荐,被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兼领枞阳县令。由于治县有方,又被提拔为庐江郡主簿。陶侃非常感激张夔在自己困难时的帮助和提拔,在张夔的妻子患病时,不顾天寒下雪,特意赶到数百里之外去请大夫。陶侃报恩仗义的举止,深得当地人士的叹服。

晋惠帝元康年间,陶侃被张夔察举为孝廉,在洛阳曾先后数次去拜见张华。最初,张华认为陶侃来自南方,不很重视。但跟陶侃几次交谈以后,就对他的才干和识见感到十分惊异,任命他为郎中。但是,陶侃因出身寒素,缺少背景,在洛阳的境遇也并不如意。此时正在洛阳的伏波将军孙秀,本是东吴宗室,因而与陶侃颇有点同病相怜,就把他召为舍人。不久,陶侃又被同乡杨晫推荐给中书郎顾荣。顾荣也是南方人,理解陶侃寄人篱下,遭到轻视的处境,也很赏识他的才华。顾荣本人就是名士,陶侃得到顾荣的器重,也使他逐渐有了名声。

太安二年(303),张昌在荆州起兵反晋,西晋朝廷任命刘弘为荆州刺史。刘弘赴任前,委任陶侃为南蛮长史,派他率军先行。陶侃果然不负重托,在与张昌的作战中屡屡获胜,为平定张昌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弘十分赞赏地对陶侃说:“我以前是羊祜的参军,他说我日后要接替他的位置。现在看来,你必定也会接替我的。”

永兴二年(305),为讨伐企图割据江东的陈敏,刘弘举荐陶侃为江夏太守。有人提醒刘弘:陶侃与陈敏是同郡人,万一陶侃掌握江夏大郡,倘也心怀异志,荆州的东大门就没有了。可是,刘弘对陶侃却没有丝毫的怀疑,很信任地说:“陶侃的忠诚和才能,我早就知道了,他肯定不是那种人。”刘弘的信任使陶侃深受感动,他发誓以英勇作战来作为报答。战舰缺乏,他用运输船代替,所向披靡,屡屡打败陈敏的军队,再一次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

司马睿出镇建康以后,陶侃升任龙骧将军,调任武昌太守。当时,到处闹饥荒,长江中时常有人劫掠商船,影响极其恶劣,陶侃命部将伪装商船作诱饵,诱使劫贼上钩。果然有人打劫,被当场活捉了几个,一查问,却是西阳王司马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的部下。陶侃非常气愤,当即派了军队逼迫司马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交出劫贼。司马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不敢纵容包庇,把手下二十多个参与劫掠的士兵绑了送来,陶侃毫不留情地把他们全部斩杀。从此,水陆道路肃清。原先流亡逃走的人也纷纷返乡,陶侃均出资予以赈济,他的这些举措大得民心。

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王敦,非常赏识陶侃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向琅邪王司马睿大力举荐陶侃。于是,陶侃被任命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但他到任不久,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反叛的部将袭击。这次失败,使陶侃被免除了职务。又是王敦为他说情,陶侃才得以戴罪继续担任荆州刺史,条件是在征讨杜弢的战斗中立功。此后,陶侃果然在征讨杜弢的过程中立下了累累战功,洗涮了自己失败的耻辱,官复原职。

然而,陶侃的屡屡立功,却引起了曾经非常赏识他的王敦的深深的忌妒。他利用手中职权,不许陶侃返回荆州,却把他降任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陶侃倒也坦然,顺从地前往广州赴任。但是,他人虽远在广州,心里却时刻想着励志勤力。闲来无事,他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再搬进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的行为使部下疑惑不解,陶侃晓喻说:“我正要致力于中原,如果太安逸的话,恐怕就不能担负起重任了。”

永昌元年(322),王敦起兵攻打建康,元帝下诏命陶侃兼任江州刺史,随后又调任湘州刺史。陶侃率军从广州北上,为讨平王敦作出了贡献。王敦之乱被平定之后,陶侃升任都督荆、雍、益、梁四州诸军事,兼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荆州地区的人民得知陶侃重又回来的消息,无不拍手称庆。

陶侃生性聪敏,勤于职守,谦恭有礼,在荆州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痛恨部下因为喝酒赌博而耽误公务,一旦被他发现,立即命人收缴酒器和赌博用具,统通扔到长江里去,还要对当事人施以鞭责。他对送礼者要调查每一件礼物的来源,如果是自己劳作的收获,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物品,他也会很高兴地收下,然后回赠价值三倍的东西;如果是不正当途径得来的东西,他不但坚决不收,还要对送礼者进行严厉的训斥。他有一次出游,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子,就拦住那人问道:“拿这个干什么?”那人漫不经心地答道:“走在路上看到,随手抓了一把。”陶侃顿时大怒:“你不种田,还要糟蹋人家辛辛苦苦种的稻子?”下令把那人抓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在陶侃的治理和鼓励下,当地百姓都辛勤垦殖,家给人足。

咸和二年(327)十二月,苏峻起兵于历阳,不久就攻入了建康。江州刺史温峤鉴于陶侃镇守上游,位重兵强,派部将前往荆州,邀请陶侃共同征讨苏峻,却遭到了陶侃的拒绝。原来,当初明帝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中,并不包括陶侃。陶侃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庾亮疑忌和排斥自己。经过温峤的一再劝说,加上自己的儿子陶瞻又被苏峻杀害,陶侃才答应了温峤的请求,亲率军队昼夜兼程,与庾亮、温峤一同向建康进发,几经周折,终于先后斩杀了苏峻、苏逸兄弟。陶侃凯旋进入建业,看到身为辅政大臣,而不能克尽臣责的王导,本来就很为不满。而王导在苏峻囚禁晋明帝于要塞石头城时,丢下幼主,自己带着两个儿子逃到白石去避难,现在战事刚平,又急于派人在石头城中寻找仓皇外逃时丢下的丞相节。陶侃就说:“苏武的节,好像不是这样的!”王导羞惭不已。

苏峻之乱平定以后,陶侃因为功勋卓著,升任为侍中、太尉,由都督四州诸军事增加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并改封为长沙郡公。不久,陶侃率军返回江陵,随即移镇巴陵(今湖南岳阳)。

两年后,接替病死的温峤担任江州刺史的刘胤,又被后将军郭默杀死。郭默是一员在北方作战多年的勇将,桀骜不驯,很难控制。王导对此采取了姑息的办法,不仅不处罚郭默,反而让他担任了江州刺史。可是陶侃却不能容忍郭默擅杀刺史的行为,一面写信指责王导,一面发兵征讨。

郭默的部将畏惧陶侃的勇武,陶侃军到,就捆了郭默父子向陶侃投降。陶侃凭借自己的威名,兵不血刃,就收拾了郭默。之后,陶侃就被委派都督江州,兼任江州刺史。陶侃移镇武昌,任命张夔的儿子张隐为参军,范逵的儿子范珧为湘东太守,又把刘弘的曾孙刘安召为自己的部属。过去曾帮助过他的人,都得到了报答。

陶侃晚年深以自己的权位已达到极限而戒惧,不再干预朝政,而且屡次想告老归乡,结果被部属们苦苦挽留了下来。咸和九年,陶侃病重,再次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在给成帝的上表中,陶侃说道:“臣自幼孤寒,最初的愿望十分有限,而朝廷历世所给予臣的恩宠,已经过分了。有始必有终,自古就是如此。臣年近八十,位极人臣,举手投足,已没有什么遗憾。只是想到陛下年纪尚轻,贼寇未除,中原还未收复,心中愤忾之气难以平静。”他在辞职的同时,又向成帝建议说:“江州刺史一职,是内外要害所在,愿陛下尽快选择继任人选,必须是优异的人才,才能既宣扬朝廷的德政,又继续完成臣的志向,只要这样做了,臣就虽死犹生了。”

陶侃在送上辞呈后,又将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物品一一加以清点,登录于簿册;他封存了仓库,并亲自上锁,派左长史殷羡送还朝廷赏赐给自己的仪仗、印章;把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愆期。一切都交代明白之后,陶侃登上了返回自己封国长沙的船只。可是第二天就在途中病逝,时年七十六岁。

陶侃在军中前后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几乎无人能够欺瞒他。他去世以后,当时担任尚书的梅陶在给亲友的信中称赞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等人都比不上他。”谢安也时常称颂道:“陶公虽然用法,却常常懂得法外之意。”

庾 亮(289—340) 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父亲庾琮在永嘉初年任建威将军,后渡江南下,任会稽太守、丞相军谘祭酒。

庾亮仪容俊美,善于言谈,尤其喜欢谈论《老子》和《庄子》,深受当时人的称赏,认为他堪与曹魏时代的夏侯玄、陈群相比美。庾亮十六岁被太傅司马越征辟为僚属,但他不愿就任,却跟随父亲南下到了会稽。

当时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听说了庾亮的名声,便在永嘉五年(311)征召他为西曹掾。在召见庾亮时,见他风度优雅,比想象中的还要好,更加器重他,并特意迎聘他的妹妹为太子妃。自此,庾亮也和温峤一起成了太子的至交。

司马睿称帝以后,庾亮被任命为中书郎,侍讲东宫。后来逐渐晋升为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庾亮曾奉元帝之命前去与当时在芜湖的王敦议事,王敦与他交谈以后,对他的才能也非常赞赏,特地表荐他为中领军。

永昌元年(322)闰十一月,晋元帝病死,司马绍即位为明帝,庾亮的妹妹也由太子妃成了皇后。明帝本来就与庾亮是至交,再加上庾后这层关系,就想重用庾亮为中书监。庾亮认为不妥,上书辞让说:“臣若接受任命,无异于向天下宣布陛下徇私情,因为臣是皇后之兄。因姻亲关系而受到宠信,一旦身居权要,就会引起四海侧目,引起众人的疑惑,稍有不慎,不仅自己遭殃,还会给国家造成祸害。西汉和东汉的历史都证明,皇后的家族得到抑制,国家就安宁;外戚一旦得到重用,国家就危险了。这些都是前代的鉴戒,不能不引起警惕。”庾亮的话有理有据,明帝也就不再坚持了。

庾亮虽然没有接受中书监的任命,还是引起了王敦对他的妒忌,表面上却装出很尊崇的样子。这使庾亮深感忧惧,为了免祸,就借口有病,辞掉了一切职务。没多久,明帝还是让庾亮取代王导担任了中书监。

太宁二年(324)六月,在庾亮和温峤的谋划下,明帝决定讨伐王敦。庾亮兼任左卫将军,与王导、温峤、郗鉴等人一起,为讨平王敦立下了功劳,转任为护军将军。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不到一年,明帝就患了重病,不想见人,群臣们都被挡在门外。当时,南顿王司马宗、右卫将军虞胤等人深得明帝宠爱,乘明帝病危,与西阳王司马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密谋废黜大臣,操纵朝政。庾亮忧心如焚,闯入宫殿,痛哭流涕地向明帝揭露了司马宗等人的阴谋,恳切地劝告明帝果断地采取对策。病危的明帝被庾亮的哭诉所打动,随即颁布遗诏,命庾亮与王导、卞壸、郗鉴、温峤等大臣一起辅佐太子,又把庾亮调任为中书令。明帝在太宁三年闰七月病死,年仅五岁的司马衍即位,是为成帝。庾太后临朝称制,庾亮则决断朝政。

握有重兵而且平定王敦有功的陶侃、祖约,都不在明帝遗诏辅政的顾命大臣之列,二人都怀疑是庾亮删改了遗诏,因而对庾亮非常不满,颇有怨言。庾亮担忧发生动乱,就派温峤出任江州刺史,以与京师相互声援。同时又修缮了石头城,加强防备。接着,他又先发制人,杀了密谋废黜自己的南顿王司马宗,废黜了司马宗的哥哥司马简明正史——温峤 陶侃 庾亮。司马宗兄弟二人都是皇室的近亲和元老,当时人都认为庾亮此举的目的是想削弱宗室。年幼的成帝也很不满,哭着对庾亮说:“舅舅说人家谋反,就把人家给杀害了;如果别人说舅舅谋反,又该怎么处置呢?”几句话说得庾亮脸色大变。

咸和二年(327),庾亮不听王导、温峤等人的劝阻,一意孤行,坚持征召苏峻入京,结果激发了苏峻的起兵反抗。庾亮虽然作了一些部署,但根本阻挡不了苏峻的进军。不久,苏峻率军抵达建康。庾亮亲自担任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与苏峻在建阳门外交战。可是朝廷的军队都畏惧苏峻的勇猛,还没等摆好阵势,就纷纷丢下武器逃散。庾亮无计可施,只得带着三个弟弟,乘坐小船逃奔浔阳投靠温峤。温峤向来推崇庾亮,尽管庾亮狼狈不堪地前来投奔,仍然想推举他做讨伐苏峻的盟主。庾亮羞愧难当,坚决推辞,于是温峤和他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

咸和三年五月,陶侃从荆州率军来到浔阳。许多人都以为陶侃既与庾亮存有隔阂,必定会乘此机会诛杀庾亮以平息舆论。庾亮自己也很害怕,可又躲不过去,只得接受温峤的建议,向陶侃认错赔罪。陶侃也不失大将风度,他见庾亮已引咎自责,便笑着对庾亮说:“君侯不是修筑石头城防范我的吗,怎么今天反而来求我了呢?”两人畅谈终日,尽释前嫌,携手向建康进发。

苏峻之乱平定以后,庾亮重新见到了成帝,百感交集,不禁涕泣哽咽。他深责自己措置失当招致国家动乱,上疏请求辞职。成帝派人安慰他说:“这是社稷之难,并不是舅舅的责任。”可是庾亮执意告退,又上疏说:“祖约、苏峻肆行凶逆,是由臣引发的。即使碎尸万段,也不足以谢罪塞责。朝廷有什么理由为臣辩解,臣又有什么脸面来面对众人?希望陛下将臣舍弃,任其自生自灭,那么天下也就多少能体察陛下奖惩的原则了。”成帝仍然不允许。庾亮又想悄悄地从暨阳(今江苏江阴)乘船出海,又被成帝派人把船给收夺了。庾亮告退不成,又请求出镇外地。于是,庾亮被任命为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兼任宣城内史,镇守芜湖。

庾亮出镇芜湖仅数月,江州刺史刘胤就被后将军郭默杀死。司徒王导妥协忍让,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庾亮则认为对郭默不应姑息,请求亲自率兵征讨。恰好太尉陶侃也力主征伐,于是庾亮又被加上征讨都督的头衔,协助陶侃一同征讨郭默。事平之后,庾亮不肯接受封赏,率军返回了芜湖。陶侃写信给他说:“赏罚黜陟,是国家最大的信用,我很奇怪你为什么如此矫揉做作,似乎只有你才是君子。”庾亮复信回答说:“元帅指挥,武臣效命而已,我有什么功劳呢?”仍然固辞封赏。

咸和九年六月,陶侃病死,庾亮接替他的职务,担任了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任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移镇武昌。此时的庾亮虽然人不在朝廷,但由于他与成帝的特殊关系,因而对朝政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时,王导辅政,过于讲求宽和,任用的一些部将大多不遵守国法,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庾亮在芜湖的时候,陶侃就曾经打算起兵废黜王导,因为郗鉴反对而作罢。庾亮接替陶侃以后,又想率军前往京师,废黜王导。他写信给郗鉴说:“当初在芜湖时,顾及国家危弊,所以劝阻了陶公。没想到从那时到如今,竟然没有丝毫悔改。皇上年幼时,不荐举明德之士辅导,皇上年已成人,仍然不肯归政,继续保持师傅之尊,让成人君主忍受以臣属为师的悖谬,是可忍,孰不可忍?希望公从国家安定的长远考虑,也估量一下公与下官承担的责任,决定适宜的对策。”郗鉴仍然不赞同废黜王导,庾亮这才打消了起兵废王导的想法。

咸康五年(339),后赵政权在石勒死后,内部发生了争斗。庾亮便想乘此机会,出兵收复中原。他举荐桓宣为司州刺史,镇守襄阳;举荐自己的两个弟弟庾怿、庾翼分别担任梁州刺史和南郡太守。又请求解除自己兼任的豫州刺史一职,授给部将毛宝,让他率兵万人镇守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与武昌隔江相对。经过这一番部署之后,庾亮上疏请求北伐,得到了王导的赞同。但郗鉴却认为物资准备尚未齐全,不可大举出兵。太常蔡谟也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由于多数朝臣的反对,庾亮北伐的主张被否决了。

但庾亮并不认为自己的意见是错的,他仍然在作准备,等待北伐的机会。直到同年九月邾城被后赵军队攻陷,庾亮才承认自己失误,上表请求自贬三等。但成帝并未处分他,反而委任他为司空。在此之前,由于王导病死,成帝曾召庾亮回京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接替王导辅政。庾亮坚决予以推辞,得到了成帝的准许,改任庾亮的弟弟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咸康六年正月,庾亮病死于武昌,时年五十二岁。

评:温峤、陶侃是东晋初年稳定政局的有功之臣。温峤在与王敦周旋时的聪明机智,对待庾亮的宽宏大度,以及对陶侃的晓以大义,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的才与德,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陶侃治军严明,勤于职守,谦恭仗义,以大局为重,也都是十分难得的。当时人将他比作曹操和诸葛亮,应该说是并不过分的。至于庾亮,虽然也颇有才能,但他身居高位主要是靠了外戚的身份,并且屡屡固执拒谏,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和严重后果,比起温峤和陶侃来,显然是大为逊色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