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战争演变逻辑——陶侃:力挽狂澜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9 11:12:52 0


讨伐王敦战争后,在中央政府担任权臣的人换成了庾亮。王导在控制中央的时期,由于不在乎个人得失,做事公允,政策宽容,得到了人们的好评。即便他的堂兄王敦作乱,王导也一直忠于皇帝,帮助皇帝一同对抗王敦。

但到了庾亮时期,情况却变了。庾亮的妹妹是晋明帝的皇后,晋明帝死后,庾亮借助太后势力成了权臣。但与王导相反,庾亮做事毛糙、性格偏激,很快就引起了朝内大臣和朝外权臣的不满。

庾亮的敌人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位居上游荆州的陶侃,当王敦死后,陶侃占据了原本王敦的位置,成了下一个超级巨头。另一个则是实力较小,却距离首都更近的苏峻。苏峻在征讨王敦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被封在历阳(现安徽省和县),与军事枢纽马鞍山仅一条长江之隔。

庾亮最初防范陶侃时,并没有把苏峻放在眼中,但在他清理政敌的过程中,由于牵连到了苏峻,庾亮决定对他进行讨伐。

苏峻得知此事,不得不先发制人。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他从历阳起兵,向建康进发。

苏峻起兵后,各地纷纷表示要帮助朝廷镇压叛乱,远在荆州的陶侃也愿意提供帮助。但庾亮估计错了形势,他把陶侃当作更大的敌人,担心陶侃会乘机占领首都,于是拒绝了帮助。首都就变成了朝廷军队的孤军奋战。

朝廷没有帮手,苏峻却找到了帮手。在淮河流域的寿春,是豫州刺史祖约的地盘。祖约的哥哥就是著名的祖逖。在西晋末年的大乱中,祖逖率军北上,在长江中“中流击楫”,发誓不收复中原不再南渡。但最终,由于实力不足和缺乏支持,祖逖只是占据了寿春地区,成了一个小型的军阀。他死后,弟弟祖约继续盘踞。祖约对庾亮在中央的政策也极为不满,听说苏峻起兵后,也跟着发兵攻打建康。

叛军进攻时,庾亮却一再犯错。在首都的上下游,各有一个重要的军事重地,分别是上游的姑孰(又名当涂,在现安徽省马鞍山)以及下游的京口(镇江)。苏峻出发的历阳就在姑孰西面的长江彼岸。在他进攻时,姑孰除了有军事地理上的战略重要性之外,还储存着大量的粮食。如果中央军守住此地,不仅可以避免粮食落入敌人之手,还可以牵制敌人,不要让他们过快进攻建康。

但姑孰被庾亮放弃,苏峻占领姑孰后继续前进,他没有走水路,而是从建康以南的陆路直接打击首都。

在苏峻、祖约的联合攻势下,东晋政权遭受了第二次首都之围,并很快沦陷。庾亮逃走了。

对于东晋王朝来说,幸运的是,与王敦相比,苏峻的叛乱更缺乏政治目的,纯粹是对庾亮政策的一种应激反应。另外,与王敦不同,苏峻并不是权臣中的超级巨头,以实力而论,他比占据荆州的陶侃要小得多,也没有能力征服陶侃。因此,攻陷建康的那一刻,就是苏峻真正危机到来的一刻。

此刻的“超级巨头”陶侃并非是一个野心家,而是更乐于维持现状的中庸分子,只想保持自己现在的地位,对东晋的皇权不感兴趣。苏峻破坏了这种现状,就成了陶侃的敌人。于是,“建康—荆州”这条权力轴心有了新的变奏:这一次忠于朝廷的不是建康这个首都,而是荆州这个次中心。

被苏峻赶走的庾亮放下架子向位于荆州的陶侃求救。陶侃也放弃了对庾亮的防备,决心出兵攻打苏峻。

陶侃没有犯庾亮的错误,他率军东进时,首先攻击了姑孰,切断了苏峻(在建康)和祖约(在历阳)之间的联络,造成了祖约的后勤无法解决。

陶侃先击败祖约后,再继续前进,围困了建康。此刻,苏峻的败局已定,剩下的只是挣扎多久的问题了。

苏峻、祖约之乱被平定后,陶侃又平定了发生在江州(九江)的另一次小叛乱——郭默叛乱。陶侃的出现,让东晋进入了一个平静期,他位高权重又不图谋帝位,由他镇守权力轴心的上游,让东晋能够尽快稳定下来,也避免了另一个超级巨头的产生。

这次稳定,也让南方人终于对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产生了信心,不再排斥它,把它看作外来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陶侃击败苏峻起到了力挽狂澜的效果,挽救了东晋政权,也避免了南中国重陷军阀混战。

但这样的好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地理上的不平衡,十几年后,另一个权臣已在路上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13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