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战争演变逻辑——两赵之役:从山西统一北中国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9 11:05:48 0


八王之乱还没有结束,北方为西晋敲响丧钟的势力就出现了。刘渊和石勒的出现,也为中国军事史增添了另一种模式:如何利用山西的高原山地来统一中国的北方。

人们常常认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是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以及洛阳所在的伊洛平原。然而三国时期关中地区遭受的巨大战乱,让这个曾经富裕的地区很难恢复过来,暂时无法与中原的富庶相抗衡。洛阳地区虽然拥有着极其险要的地理优势,却有一个克星——山西。

山西古称并州,位于黄河以东和以北、太行山以西,被黄河与太行山隔绝成一片特殊的地区。这里沟壑纵横,地貌支离破碎,地势较高,易守难攻,被称为中原的屋脊。不管从陕西、河南还是河北,想要攻克山西,都必须进入山区,顺着几条山间通道前行。而从山西进攻陕西、河北和河南,都占有着地利优势。

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山西进入陕西,进攻长安的道路主要有四条,分别是:

第一,从太原顺汾河而下,在河津市附近的龙门渡河,从北方进攻长安。

第二,从更南方的临晋关(蒲阪)渡过黄河,向西袭击长安。

上面这两条路都是利用所谓的河内地区,也就是山西西南方被黄河包裹的三角地,渡过黄河后进入陕西。

第三,从三门峡旁的黄河渡口太阳渡渡过黄河,到黄河南岸的三门峡(陕州),并入了长安—洛阳大道,沿渭河进攻长安。

这条路也是秦汉时期最常用的通道,直到隋唐时期仍然是连接两京的大道。

第四,从最北方的离石一带渡过黄河,进入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区,再南下进攻长安。

这一条路是最偏僻的,古代较少被利用,因为它靠近山西西北部的蛮人区域。但石勒、刘渊本来就是少数民族,这条路对他们反而更加容易利用。

从山西进入河北的道路也有数条,这些路都利用太行山天然的峡谷通道进入华北平原。最著名的两条是通往邯郸的滏口道,以及通往石家庄的井陉道。两条路属于著名的太行八陉(即穿越太行山的八条通道),是八陉中最著名的。

从山西进入河南进攻洛阳的道路也有三条:一条是先进入河北,再顺着太行山东麓,南下经过荥阳进入河南境内,从东方进攻洛阳;一条是从太阳渡渡口渡过黄河,从西方进攻洛阳;还有一条是经过上党,过天井关,再过黄河孟津渡口,从北方袭击洛阳的道路。

正由于山西的地势高,道路四通八达,它成了一代枭雄寻找根据地,进而统一中国北方的最佳地点之一。如果要从山西统一中国,必须是趁天下大乱的时刻(或者弱政府时刻),因为山西本身耕地不够多,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来供应军队。如果中原是统一的且足够强大,即便山西拥有地势优势,仍然不足以与中原抗衡。可是一旦中原出现了乱局,就有人能够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逐渐将中原纳入手中。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将整个中原地区变成了碎片,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曹魏时期,由于中原空虚,许多北方的蛮族人向南迁入了山西的山川之中,在这里形成了一定的聚居。比如,刘渊所在的匈奴部落就住在黄河东岸的离石地区。随着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各地的诸侯王不得不雇佣蛮人来作战。

在对抗东海王司马越时,成都王司马颖封了一位匈奴人做北单于,希望他能够帮助抗击位于北方的司马越的大将王浚和司马腾,这位匈奴人就是刘渊。司马颖没有意识到,他的任命敲响了西晋的丧钟,将蛮人势力引进了中原。

刘渊的祖先进入山西的离石已经传承了四代,投靠过曹魏和司马氏的晋朝,到了八王之乱时,匈奴的根基已经稳固,将山西北部当作故乡,对中原也不再陌生和崇拜,反而有了一逐天下的意图。

得到封赏的刘渊并没有感激司马颖。回到离石后,他与手下商量,认为司马颖是把他当作另一个呼韩邪单于使用,当年呼韩邪单于就是西汉牵制北方蛮族的工具,而他则被司马颖用来打击政敌。他认为,大丈夫不要当呼韩邪,而应该当汉高祖,随即拉开了反晋的序幕。

刘渊的目的很明确:进军西晋的首都洛阳以及关中的中心长安,拿到两京,灭亡西晋。同时打出了复兴汉室的旗号,宣称汉高祖曾经把女儿嫁给匈奴王冒顿,从这个意义上,刘渊是汉室外孙的后代,所以定国号为汉。

刘渊的出发地是他的家乡——山西的左国城(现山西省离石),最终目标是洛阳和长安,但他并没有立刻西进,而是以河北为中间目标,看上了河北的广袤平原。为此,他派遣了二十位将军,十位从离石进入山西北部,再顺着太行山的井陉道进入常山(现河北省石家庄),再南下进攻邺城。另十位将军走山西中部的长子(现山西省长治),出滏口道,攻击朝歌(现河南省淇县)和邺城。

这次进攻实际上利用的是山西进攻河北的两条主道:井陉道和滏口道。

占据了山西、河北之后,刘渊就有了进攻洛阳的基地。随后,他派遣大军从三方面打击洛阳:一路大军从山西西部的安邑渡过黄河,从西面进攻洛阳;另外一路从长子直接南下;最后一路从河北进入河南,从东部打击洛阳。

这又是同时利用了从山西打击洛阳的三条通道。

刘渊死后,他的儿子刘聪继续父亲的战略,攻克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刘聪随即转向进攻长安,攻打了三次,才真正获得了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灭亡。

但刘聪政权并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刘聪病死,大司空靳准作乱,杀死了刘聪的儿子刘粲。最终,刘渊的族子刘曜登上了王位,改国号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

前赵本有机会统一中国北方,但刘氏战略中的一些小漏洞,却产生了致命的作用,使得前赵政权没有平定整个北方,反而被后赵并吞。这些漏洞是:在他们每一步的军事行动中,都没有把事情做踏实,留下了不少的军阀势力,到后来无法扫平。

比如,在山西扩张时,山西太原一带始终有一个忠于晋朝的军阀刘琨。而进攻河北时,河北的北方也有另一个忠于晋朝的军阀王浚。刘琨和王浚的实力都很强,前赵一直无法将其歼灭,反而养成了大患。而位于山东的青州,还有另一个军阀曹嶷。

到了后来,从前赵内部又分出了许多军阀势力,最典型的就是后来的后赵皇帝石勒。

当前赵以洛阳和长安为目标进军时,却忽略将这些军阀剿灭,到最后,处处都有反抗者。前赵的力量又不足以对付这些内部的反抗力量。更何况在南方,东晋已经占领了寿春、襄阳等地,如果不是晋元帝司马睿软弱,甚至可以收复中原。

在这重重的压力之下,前赵的君主无力消解,最终将统治权拱手让给了后来兴起的石勒。

石勒曾经是刘渊手下的将领,在攻克了洛阳之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直到完全占领了山西、河北之后,才与刘曜脱离了关系。

石勒统一北方、建立政权的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刘氏开基的翻版,也是从河北、山西开始,以进攻洛阳和长安两京为最终目标。但石勒的做法与刘氏又有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决定了他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决定独立的石勒开始寻找自己的根据地。他放眼全国:在南方是后来的东晋元帝司马睿,洛阳已经被前赵占据,而在山东、河北、山西,除了一部分归属于前赵之外,还有几位强大的忠于晋朝的军阀占据的地盘,唯一能够占领的地方,是长江、淮河之间的一部分领土,以寿春为中心。他最初的目标定在了寿春一带,并以此为依托,要进攻江南。

司马睿发现了石勒的意图,连忙派大军进驻寿春,击败了石勒。在江南的大雨中,石勒军队饥寒交迫,损失大半。这也是石勒的命运最危险的时刻。

就在石勒走投无路时,他开了一个参谋会议,请求将领们提出各自的看法,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去哪儿?众人七嘴八舌,有人提议去河朔,有人建议先往高处避水,有的建议痛击司马睿的部队。

在众说纷纭中,谋臣张宾提出了一个建议:北上河北地区,在那儿寻找根据地。这个提议开创了石勒的事业。他率军北上,当年便占领了位于现在河北省邢台的襄国城,并以这里为首都。

但在当时,襄国并非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在它的西方和北方,有两个强大的军阀势力,分别是并州的刘琨和幽州的王浚,在东部的青州则是另一位军阀曹嶷。在幽州、并州和青州的压迫下,小小的襄国城如同危卵一般随时可能被挤碎。

但在危机之中,石勒却看到了机会:如果他能够将幽州和并州各个击破,就占领了山西战略要地,并辅以河北的粮仓,这两个地方足以成为进攻洛阳的基地。当年刘渊也是靠山西和河北起家。而石勒要做得比刘渊更彻底,刘渊在没有清理完山西和河北时,就贸然南下,导致背后的根据地并不稳固,石勒则希望完全并吞之后,再行南下。

为了迷惑敌人,他首先向王浚和刘琨示弱,降低他们的敌意,然后,再以王浚为首要目标,北上幽州,王浚以为他是来效忠的,开城门请他进入,被石勒所杀。

除掉了王浚,石勒翻越太行山进入并州,赶走了刘琨,再返回幽州,消灭了王浚死后乘机盘踞在幽州的段匹磾。

占据了幽州和并州,是石勒事业的关键。但小心谨慎的他不想重新犯错,在进攻洛阳之前,先向青州进军,并吞了曹嶷。巩固了北方之后,方才南下攻击洛阳。在攻击洛阳的同时,又将东晋占领的兖州、豫州一带相继占领。

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石勒在已经巩固了洛阳周边的情况下,攻占了洛阳,第二年顺理成章占领了长安。

在前赵时期,当长安被占领后,北方各地还有大量的军阀存在,使得前赵虽然建国,但实际控制区域却是支离破碎的。而石勒的后赵从攻克长安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帝国。中国北方除了凉州之外都已经在石勒的控制之下。第二年,凉州也向石勒称臣,虽然凉州政权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名义上,后赵已经统一了北方。

在石勒统一北方时,在南方的东部是东晋政权,四川则是氐人建立的大成政权,实际上又形成了一次三国鼎立的局面。只是,这一次的三国鼎立没有形成稳定结构,而是迅速分崩离析了。

石勒的国家也是短暂的。他可以建立一个帝国,表面上也消灭了敌对势力,但在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帝国从表面上捏到一块之后,却无法让它生长出筋骨变成真正的整体。只有帝国内部取得足够的经济发展时,才会产生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蛮人的石勒懂得厮杀,却并没有完成后一步。

后赵攻克长安二十年后,再次陷入了内乱,一个叫作冉闵的将领夺取了皇权,建立了短命的冉魏政权。一年后,冉魏政权被北方崛起的慕容氏燕国所灭。北方再次陷入了分崩离析的混乱之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13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