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6-28 23:05:33 0

⊙开山祖师周敦颐 ⊙二程奠基 ⊙学以致用的张载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陆九渊的心学

宋代的理学名家辈出,成就非凡,代表人物有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其中又可分为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和张载的“气”一元论三派。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张载的“气”一元论是唯物主义,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程朱理学。理学是在儒、佛、道三教互动融合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标志着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周敦颐赏莲图(局部)·明·刘俊

开山祖师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及道教思想,写成《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的宇宙构成论。周敦颐认为人是万物生成之一,但又有区别,“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又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以“诚”作为道德本体的最高境界,强调人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此境界。其学说对后世理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凡提及宋代理学,周敦颐及其学说当列为首位。

二程奠基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世称其为明道先生。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世称其伊川先生,官至崇政殿说书,讲学达30余年。其学以“究理”为主,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突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此说开南宋理学之先河。程颐还用儒家的“理”来规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论点,并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来“格物穷理”,目的在“去人欲,存天理”。程颐也有一些为后世诟病的观点,他曾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反对寡妇再嫁,较为偏激。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程颢像·清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程颐像·清

二程为胞兄弟,亦称大程、小程,因皆为河南洛阳人,其所创学说也被称为“洛学”。“洛学”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二程学说的核心是“理”,即“唯心理”,关键命题是“一草一木皆有理”,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二程由此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新的阐释,将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二程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二者的关系,达到规范行为维护封建秩序的目的。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后来的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

学以致用的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县(今陕西眉县)人。因在县横渠镇讲学,故人称横渠先生。他曾讲学关中,所以其学派被后世称为“关学”。张载抱负远大,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所创关学注重“学以致用”,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知识来论证其宇宙观,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之实体,“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世间各种事物现象。张载提出“义理之学”必须向纵深发展,“盖惟深则能通天下之志”。“关学”特别重视躬行礼教的道德实践,强调“学以变化气质”,反对把“心性之学”仅当作空谈,主张“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这些思想对后世理学具有开创意义。清朝学者全祖望曾说:“横渠先生勇于造道,其门户虽微有殊于伊、洛,而大本则一也。”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与允夫手札·南宋·朱熹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朱熹像·清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中,供奉有12位儒家哲人,其中包括子贡、子路等11位孔子的亲传弟子,唯一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位列其中的就是朱熹,可见其人在儒学中的地位。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自元代开始就被定为官方哲学。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四书章句集注》是最具代表性的传世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共40年。朱熹通过注释和序来阐释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强调天理纲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以宣扬从孔孟到二程的道统思想。自此,《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列为科考的必备书目,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继承周敦颐的“太极”阴阳、二程之“理”、张载之“气”,并援佛、道入儒,构筑了一个更为博大精深、结构完备的理学逻辑体系。在理气论上,朱熹坚持理气不可分离、理先于气而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指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方向,指明世人自觉认识“天理”的实践途径。

朱熹一生历仕南宋高、孝、光、宁四朝,但实际从政时间不过十载,其余时间都在讲学和著书。朱熹一生门徒众多,在《朱子语类》中有名可考的笔录者就有九十多人。朱熹十分重视读书教育,他曾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并邀请其时的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反响极大。这次极负盛名的讲学,成为后世学者论辩的楷模。朱熹以“格物致知”视为为学之道的起源,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子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对后世影响至深。

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后世称象山先生。他是宋代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哲学根本命题是“心即理”,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故称“心学”。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秩序、道德规范等“天理”,都是发自人本心而恒久不变的。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论调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气论”迥异,但都是“同植纲常,同宗孔孟”。尽管两人“所学多不合”,曾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上饶)鹅湖寺展开过有关“理”与“气”的大辩论,但是二人私交甚好,书信往来,论辩不已。在治学方法上,陆九渊也主张由本心出发,只需“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他认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也主张“格物”,但是他的格物不是研究事物本身,而是内求于自己的本心。陆九渊这些哲学思想被明代的王阳明发扬光大,发展成“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中国简史——专题 理学的兴盛

白鹿洞书院

相传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长在庐山五老峰下隐居读书,养鹿自娱,久而久之,鹿通人性,令人惊奇。再加上此处地势低凹,俯视如洞,因此被称为“白鹿洞”。后南宋理学家朱熹到访,满目荒芜,叹息不已,于是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57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