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中国简史——祸国的党争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6-28 23:05:03 0

关键词:元祐党人碑

北宋中后期

积弊难消的北宋自从王安石变法以来,新旧两党纷争不断。这场原本因为政治观点、施政措施不同而爆发的政治斗争,逐渐异化为个人恩怨的争执,最终堕落到成为小团体甚至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恶意攻讦。

一意孤行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考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可谓功名早就。在朝廷任职期间,司马光与王安石曾多次共事,然而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二人渐行渐远,最终反目成仇。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因为政见不同,司马光坚辞枢密院副使一职,宣称自己和王安石只能有一个人留在朝堂中。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得让他出任判西京御史台,外迁洛阳。虽然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一事上存在严重分歧,然而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并无差异,只不过在政策取向及具体措施上各有侧重而已。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现在是守成时期,应该偏重于伦理纲常、官员风纪的整顿,将原有的制度完善和发展,即使某些环节需要改革,也要稳妥小心,“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相对来说,司马光的主张比较保守,但是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来看,他的政治眼光还是有准确的一面的。

来到洛阳之后,司马光开始专心修纂史书《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逝世,他年仅10岁的儿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在政治上相对保守和固执。她垂帘听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为坚决的司马光主持国事。次年,高氏任命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北宋王朝的宰相。司马光出任宰相后,在高氏的支持下开始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当时保守派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保守派重臣范纯仁并不赞同全面废止变法措施,他对司马光说:“王安石制定的法令有其可取的一面,不能因人废言。”但是司马光根本听不进去。执政八个月后,司马光便因病去世,但是他的举措为其他保守派官员继续严格执行。由于司马光大量起用保守派官员,又将支持变法的大臣逐出朝廷,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开始亲政,同年改元绍圣(1094~1098)。年轻的皇帝开始重新起用新党,并大力打击保守派,使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

中国简史——祸国的党争

《资治通鉴》残稿卷(局部)·北宋·司马光

残稿是司马光亲笔手书,记录了东晋元帝公元322年(永昌元年)的事件。司马光为人行事都很严谨,黄庭坚谓:“余尝观温公《资治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迄无一字作草。”从这一小段残稿可以看出,司马光的确是“无一字作草”。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祐党人碑

由新、旧两派的党争所造成的大规模政局动荡,在北宋几起几落。党争之始源于神宗起用王安石在朝廷主持变法,形成新党;反对变法的重要官僚如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或被贬谪外地,或自请外放,被称为旧党。神宗英年早逝后,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回到朝廷。在此期间,旧党对新党的攻击演化为毫无原则的意气之争,甚至开始采用文字狱等卑鄙手段来给对方罗织罪名。新、旧两党对政敌的打击越来越残酷,所使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卑劣。高氏去世后,哲宗开始亲政,因为怨恨在太皇太后垂帘期间自己形同傀儡,于是放弃旧党而起用新党。以王安石继承者姿态出任宰相的章惇,不留余地地整肃政敌,他甚至向皇帝提出要把司马光的坟墓掘开,暴骨鞭尸以示惩戒。为此深感不安的同僚警告他千万不能开这种先例,以免将来冤冤相报无法收拾,章惇方才罢手。

元符三年(1100),25岁的宋哲宗病死,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由厌恶新政的向太后垂帘听政,被贬的旧党人士纷纷官复原职。短短9个月后,向太后因病结束了垂帘听政。徽宗在正式执掌大权后,又决定将变法继续下去,曾经是变法派中一员,也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权臣蔡京被任命为宰相。为了巩固个人权势,蔡京主张严厉迫害“元祐党人”。就在他进入权力中枢的当月,北宋政府开始禁行元祐之法,已经去世的旧党官员削去官衔,在朝为官的一律降职流放。九月,挖空心思迫害旧党的蔡京在端礼门立起了一块“元祐党人碑”,又命令全国各地的州县都刻“党人碑”,以此诏告天下。

“元祐”是哲宗早期的年号,在当时由旧党掌权,他们被自己的政敌称为“元祐党人”。相对应支持变法的人士又被人称为“元丰党人”。所谓的“党人碑”,就是在元祐年间(1086~1094)当政以及蔡京所厌弃的120名官员的名单。崇宁二年(1103)二月,徽宗接受蔡京的建议,诏令元祐党人子弟不准前往京师。四月,下旨毁掉司马光等人在景灵宫内的绘像,又在全国范围内收缴、销毁元祐党人的文集。耸立在端礼门外的党人碑是徽宗亲笔写就,在长长的名单前面着重说明这些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室子女也不得与碑上诸人的后代通婚,已经订婚的也要奉旨取消。同样的石碑分别在全国各地树立。立碑者的意图相当明确,就是羞辱这些旧党人士。

然而民间的舆论并不能为当朝宰相所左右。在长安有一位名叫安民的石工,当地官府接到朝廷的命令后,要他按照汴京的样式在石碑上刻字,安民拒绝接受这样的工作。官员们向他询问缘由,安民说道:“小民虽然十分愚昧,却也知道立碑的意义。不过像司马光这样的人,海内对其正直有口皆碑。现在指斥他为奸人第一,让小民无法理解,所以不能镌刻。”当地官员怒叱道:“你知道什么?朝廷有命,我等尚且不敢违抗,你区区一个石工,被官府调来服役,难道还敢违抗朝廷吗?”安民哭泣道:“当然不敢不接受差役,但是小民的姓名,请求不要按照惯例刻在石碑背上,免得世人知道是我刻的石碑。”官员又叱责道:“你的姓名有什么用处?哪个要你镌上?”安民这才勉强遵命,完工后痛哭而去。

党人碑的竖立,标志着新、旧两党由治国理念之争,彻底蜕变成私利、意气与权力之争。从此,北宋王朝的政治空气迅速恶化,曾经意图强国富民的变法,在不肖的继承者与顽固的反对者两相扭曲下,成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和攻击政敌的借口。与此同时,王安石的新政在蔡京手中迅速变质,在变法的旗帜下,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私利。比如原本为了减轻百姓劳役负担的免役法,由于执行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成为增加税收、敲诈人民的手段。

徽宗崇宁五年(1106)正月,某夜晚汴京的天空上出现彗星。不久,文德殿东墙上的“元祐党人碑”遭到雷击,被断为两截。迷信道教的徽宗很是恐惧,认为这是上天在表示愤怒,于是派人在深夜偷偷地把端礼门党人碑毁坏。宰相蔡京发现此事后,恼羞成怒地说:“碑可以毁掉,但碑上的人名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中国简史——祸国的党争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画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宣和时期(1119~1125)所绘的名卷,以其宏伟壮阔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汴河及其两岸在清明时节的风貌。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头,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用笔细致,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据后人考证,张择端此图暗藏讽诫之意,对于徽宗安于求道、不能居安思危进行了委婉地劝诫,尤其是不设防的城门、懒散的官吏这些细节都有这种意思的体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57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