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王朝解读——大唐历史全面解读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0 13:53:02 0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唐朝最盛时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经过唐太宗、唐高宗两代皇帝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至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东至今朝鲜半岛、库页岛,北达今蒙古及其以北西伯利亚高原,西到今中亚一带,南抵今越南及南海诸岛,成为当时世界上罕有的庞大帝国,使大唐声威远播,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宗总章(668~669)初平高丽,设安东都护府,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统高丽、百济、新罗及靺鞨诸部,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吉林及朝鲜半岛一带。

高宗调露元年(679),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统南海诸国及境内诸羁縻州。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及南海诸岛。

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显庆(656~660)、龙朔(661~663)期间平定西突厥并招抚原西突厥诸部落、附属国后,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焉耆)。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置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破城子)。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所辖之地相当于今新疆天山南北、葱岭及其以西直至中亚一带。

贞观二十年(646)灭薛延随汗国,漠北铁勒诸部降服。次年置燕然都护府以统之,治所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东南四十里。龙朔三年(663),燕然都护府与瀚海都护府合并,仍称瀚海都护府,统一管理漠北铁勒、突厥诸羁縻府州,治所在漠北回纥牙帐(今蒙古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总章二年(669)改称安北大都护府,治所在金山(今蒙古国科布多境内)。安北大都护府辖境相当于今蒙古国及其以北直至西伯利亚高原一带。李唐皇室真的是凉武王李暠的子孙吗据史书所载,李渊自称是西凉武昭王李暠(hào)后裔。李暠生十子,次子李歆为西凉后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国后投奔南朝宋,任汝南太守。北魏攻宋,李重耳以城归降,遂入魏为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门镇将,后改镇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李熙生子李天赐,天赐生三子,即李起头、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昞(bǐng),李渊即李昞之子。

以上所述李唐皇室的家族世系情况,是出自唐代官修史书的记载,并不完全可信。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李渊自称西凉李暠之后乃是伪托,不足为信。李熙以来的世系情况基本真实,但其镇守武川的说法又不太可靠。李唐皇室自称是西凉李暠之后,其郡望就被视为陇西李氏。这一点经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可能是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隆尧西南尧山镇)之“破落户”的后裔,或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庶姓李氏之“假冒牌”。这样看来李唐为陇西李氏的说法亦靠不住。西魏宇文泰入关中时,曾令诸功臣自撰家谱,当时许多人都以关中、陇右诸州为其籍贯,大约李唐在这种风潮下才改郡望为陇西李氏。

实际上,李唐皇室还具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的男系祖先为纯粹汉人,但就其“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李渊及其子孙具胡族血统成分为不争之事实。实际上,在民族大融合时期,此类情况非常普遍,很难说哪一个家庭是纯粹的汉族血统。李唐皇室与北周皇室有何种亲属关系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政权均是以关陇集团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李唐皇室是关陇集团中的首要成员之一。这些首要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婚姻关系。

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大将军之一,其子李昞娶另一八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第四女,生唐高祖李渊,后被唐追尊为元贞皇后。独孤信的长女嫁宇文泰的长子周明帝宇文毓(557~560在位),后被立为周明帝皇后。所以李晒与周明帝是连襟关系。李渊娶北周上柱国窦毅之女窦氏为妻,生唐太宗李世民。而窦氏之母为宇文泰之女,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则窦氏是周武帝的外甥女,李渊为周武帝的外甥女婿。李渊之妻窦氏是个见识不凡的奇女。隋文帝取周而代之,窦氏曾愤怒地说:“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帮助舅父以成大业。”嫁给李渊后,对李渊在政治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大业九年(613),窦氏在涿郡(今北京西南)去世。李渊称帝后,追封窦氏为太穆顺圣皇后。唐高祖李渊是怎样积聚和壮大实力的大业(605~617)末年,因隋炀帝的暴政,引起天下大乱,农民军遍地而起,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李渊在此时暗中积聚和壮大自身实力,待时机成熟便公开打出反隋旗号。

古人射龙大业九年(613),李渊担任弘化镇(今甘肃庆阳)留守,兼领关西诸军事,此时他看到天下大乱,于是便暗中交结豪杰。大业十一年,李渊任山西(今太行以西)、河东(黄河以东)抚慰大使,率部镇压山西、河东农民起义军。李渊击溃了绛郡(今山西绛县)的农民军,收降了数万之众加入他的部队。大业十二年,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渊对这个任命十分满意,更加积极地做反隋的准备。当时太原的形势比较严峻,北有突厥虎视眈眈,南有历山飞(即魏刀儿)率领的农民军正在迅猛发展。针对此种形势,李渊制定了北和突厥,南击历山飞,稳固太原的战略方针。这年底,突厥南下侵扰,李渊虽然击败了突厥的进攻,但他仍对突厥采取谦恭甚至屈辱称臣的办法尽力和突厥保持友好关系。北和突厥的同时,李渊击溃了历山飞农民军,收降了大量溃散的农民军,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李渊本来就喜欢交结人物,任太原留守后,更加留意网罗人才,积极进行组织准备。李渊还指使远在河东的长子李建成“潜结英俊”,近在身边的次子李世民“密接豪友”。李渊父子结纳的关陇士族和英俊豪杰主要有下列一些人:裴寂,时任晋阳宫副监;刘文静,时任晋阳县令;刘世龙,时为晋阳县晋阳乡乡长;赵文恪,任鹰扬府司马;张平高,鹰扬府校尉;李思行,避罪居太原;李高迁,隋末客居太原;许世绪,鹰扬府司马;钱九陇,原为官奴隶,投靠李渊;唐俭,劝李渊父子创“(商)汤、(周)武(王)之业”,受到李渊器重;长孙顺德,避辽东之役逃匿太原;刘弘基,避辽东之役,亡命太原;殷峤,隋末任太谷(今属山西)县长;刘政会,太原鹰扬府司马。上述诸人在晋阳起兵和定鼎关中的战斗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建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后均被称为“元从功臣”。

经过多年暗中积累和壮大实力,当隋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猛烈冲击下即将分崩离析之际,李渊于大业十三年七月在太原起兵,公开打出了反隋旗号。《旧唐书》是如何赞扬唐高祖的皇后窦氏的唐高祖的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她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之女,她的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后妃传》称赞她自幼聪明过人,性情贤淑,深明大义,且有远见卓识。她不仅是个贤妻良母,还是一位女中豪杰。

窦氏是周武帝的外甥女,很受舅舅喜爱,所以从小就生活在宫中,受到了公主的待遇。据说她出生时就发长过颈,三岁时头发就长得和她身体一般长了。她聪明好学,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

古代人物北周武帝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当时出于政治目的,娶了突厥族女为皇后,但并不宠爱她,皇后一度遭到冷落。窦氏年纪虽小,却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有一天,她悄悄地对其舅说:“您作为天子,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现在突厥很强大,如果我们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江南的南朝和关东的齐朝就威胁不了我们了。希望陛下能多关心关心皇后。”武帝听后,恍然大悟,直夸窦氏见识不凡。

对于窦氏的婚嫁,父亲窦毅和母亲襄阳长公主十分重视,为了给她找到一个才干出众的女婿,他们就想出了一个选婿的好主意,在府门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然后让来求婚的贵族子弟以此为箭靶,凡能射中孔雀双眼的,就把女儿嫁给他。来了数十人都没射中,后来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两箭各中一目,于是就把窦氏许配了他。周武帝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婚礼。窦氏过门后,与李渊相敬相爱,生活得很和谐,连她写的字也和李渊写的很相像,其他入根本就分辨不出来,而且她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公元578年,周武帝去世,窦氏悲痛欲绝。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建隋。窦氏对此非常不满,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隋炀帝即位后,喜好声色犬马。当时任扶风太守的李渊,正好有几匹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隋炀帝,还说:“这样的好马留在身边,被小人报告了恐怕会坏事。”但李渊舍不得。后来果然因此遭到了处罚,李渊这才想起窦氏的话,于是便搜求良马鹰犬献给皇上,隋炀帝果然很高兴,很快就提升他为将军。这时窦氏(去世时仅四十五岁)已经去世了,李渊十分悲痛地对儿子们说:“如果早按你母亲说的办,我早就坐到这个位置上了。”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给窦氏上尊号为太穆顺圣皇后。唐高祖共生几子?其结局如何根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太穆窦皇后生四子,即隐太子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卫王玄霸、巢王元吉。其他妃嫔又生有十八子,分别是楚王智云、荆王元景、汉王元昌、酆王元亨、周王元方、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灵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

隐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在起兵反隋和建唐之始,建立了大功,被立为太子。后他在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死后,追封息王,谥号“隐”,故又称隐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在唐朝的建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作为主要的军事统帅,东征西讨,削平海内,功勋卓越,威望极高。他在位期间,以隋亡为鉴,虚怀纳谏,任人唯贤,注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疆域扩大,史称“贞观之治”。

卫王玄霸是高祖三子,自幼聪慧,但早年夭折。建唐后,追封为卫王,谥号“怀”,史又称卫怀王。

巢王元吉是高祖第四子。他为人骄奢,好游猎,在建唐之初,曾丢失太原,致使刘武周进逼关中。后随太宗平王世充、刘黑闼等有功。但他嫉妒李世民,联合隐太子建成多次想谋害李世民。后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死后,追封海陵王,谥号“刺”,又改封巢王,故史又称巢刺王。

楚王智云是高祖五子,本名稚诠。李渊太原起事后,李建成以智云年幼,遂转托他人抚养。后他被隋朝官吏捕获处死,时年十四岁。建唐后,追封为楚王。

荆王元景是高祖第六子。武德三年(620)封赵王,后迁荆王。永徽四年(653),因与房遗爱谋反被赐死。

汉王元昌是高祖第七子。他从小好学,勇武有力,善于骑射,精通书画。武德三年封鲁王,后改封汉王。他兼任梁州都督时,在地方多为不法,被太宗斥责。后与太宗之子太子承乾图谋造反,被处死。

酆王元亨是高祖第八子。武德三年封酆王。贞观年间,累迁散骑常侍、金州刺史。贞观六年(632)病死。

周王元方是高祖第九子。武德四年受封。贞观二年,授散骑常侍。次年病死。

徐王元礼是高祖第十子。他从小知书达理,善骑射。武德四年封郑王,贞观六年任郑州刺史,转封徐王。十七年转任绛州刺史,政绩斐然。永徽四年,授司徒,兼任潞州刺史。咸亨三年(672)病逝。

韩王元嘉是高祖第十一子。其母宇文昭仪,即隋朝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女,生前很受高祖宠爱。元嘉从小好学,工书画,藏书万卷。武德四年封宋王,后又迁徐王、韩王。武则天把持朝政后,封元嘉为太尉,历任定州、绛州刺史。后韩王联络越王李贞等宗室密谋起兵反武,被武则天处死。

彭王元则是高祖第十二子。武德四年封荆王,贞观十年改封彭王。他历任豫州、遂州、澧州等州的刺史和都督,颇有政声。高宗永徽二年病逝。

郑王元懿是高祖第十三子。他自幼好学,武德四年封腾王,贞观十年改封郑王。历任郑州、潞州等地刺史,多次审断大狱,处理公允,声誉很高。高宗咸亨四年病逝。

霍王元轨是高祖第十四子。他自幼多才多艺,为高祖所疼爱。武德六年封蜀王,两年后转封吴王,贞观十年改封霍王。他历任寿州、绛州、徐州等地刺史,入朝供职,多次上书针砭时弊,为高宗所重。武则天把持朝政后,他因参与越王李贞等密谋起兵,被流放到黔州,在途中病死。

虢王凤是高祖第十五子。武德六年封豳王,贞观年间改封虢王。贞观时他历任邓、虢、豫等州刺史,高宗时转任青州刺史。上元元年(674)病逝。

道王元庆是高祖十六子。武德六年封汉王,八年改封陈王,贞观十年改道王。他历任赵、豫、滑、徐、沁、卫等州刺史,政绩显著。高宗麟德元年(664)病逝。

邓王元裕是高祖十七子。贞观五年封郐王,十一年改封邓王,历任邓、梁、黄等州刺史。元裕好学,善讲名理,常与卢照邻等名士交往。高宗时他又历任寿、襄两州刺史和兖州都督。麟德二年病逝。

舒王元名是高祖十八子。贞观五年封谯王,十一年改封舒王,历任寿、滑、许、郑等州刺史。他性情高远,为人庄重,门庭清净,家教谨严。高宗多次想任命他为大州刺史,他都坚决不受。垂拱(685~688)年间,他历任青、郑两州刺史,为政清明,政绩显著,被加授司空。永昌(689)初,被酷吏丘神勣陷害致死。中宗神龙初年(705),追封司徒,恢复爵位。

鲁王灵夔是高祖十九子。他擅长音律,工于书法,聪颖好学,享有美誉。贞观五年封魏王,十年改封燕王,任幽州都督。十四年改鲁王,任兖州刺史。后历任隆、绛、滑、定等州刺史。垂拱四年,他与韩王元嘉等密谋起兵反武,响应越王李贞,事情泄露后被发配振州,自缢而死。

江王元祥是高祖二十子。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改封江王。后历任苏、金、鄜等州刺史,为政贪婪不法,喜聚敛钱财。永隆元年(680)病死。

密王元晓是高祖二十一子。贞观五年封王。九年任虢州刺史,后历任泽、宣、徐州刺史。上元三年(676)去世。

滕王元婴是高祖第二十二子。贞观十三年封王。十五年任金州刺史。永徽年间元婴骄奢放纵,行为不检,多次被高宗警告。后又任苏州刺史、洪州都督,因数次违犯法律被削夺爵位封邑。后又起任为寿州刺史、隆州刺史和梁州都督。文明元年(684)去世。李建成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军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武德元年(618),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统兵出战。在文才武略上他确实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后李世民担当了平定天下的重任。这样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极高的威望,把握了军权,还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来就对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胁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就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密谋,想杀害李世民,但没有成功。最后,李世民经过周密准备,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是李建成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就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来说,李建成一方还是占有优势的,除了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这就是当政变爆发以后,秦王府的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因此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斗争的主动权。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使李建成缺乏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在玄武门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群龙无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当这些士卒知道首领已经被杀后,马上作鸟兽散,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李建成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事后,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如果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可见,魏征在政变前曾向李建成提出过具体建议,但被李建成所拒绝。此外,在政变前夕,宫中的张婕妤也向李建成通报了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也没有引起重视。同时,李元吉也建议在这关键时刻,应该勒兵不出,以观局势的变化,但李建成自以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绝了这些正确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个人素质不如李世民,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唐高祖第三子李玄霸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什么李玄霸(599~614),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根据《旧唐书》记载:李玄霸幼年时聪明懂事,可不幸早年夭折了,只活了十五岁。当李渊起兵反隋,建立李唐王朝后,追封李玄霸为卫王,谥号“怀”,所以史书上也称他为卫怀王。但是在后人所写的演义和小说中,李玄霸不仅被改名为李元霸,而且被塑造成一个少年豪杰,时称“天下第一英雄”。

清人褚人获所著的《隋唐演义》及《说唐》等小说中,李元霸是一个天生神力、有勇无谋的鲁莽英雄。他先是在太原行宫,与隋炀帝麾下号称“天下第一好汉”的勇将宇文成都比武,结果几个回合,李元霸就把宇文成都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一战成名。后来当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横扫各路割据势力和起义英雄的时候,李元霸时常作为先锋出战,以一双金锤打遍天下无敌手,是建唐的第一勇将,为李唐王朝最终夺取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后来逐渐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性格暴躁,杀人无数。最后他竟然以锤砸天,而惹天怒,被落下的自己的金锤击中脑袋打死了。当然,这些小说演义中的故事本子虚乌有,是为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后人演绎编造出来的。唐高祖第四子李元吉是什么样的人李元吉(603~626),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小字三胡。隋朝大业十三年(617),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由长子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统左右两路大军进军关中,而四子李元吉则留守太原。武德元年(618)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兼任并州总管。李元吉生性好动,喜欢狩猎,常对人说:“我宁可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一天不打猎。”他不爱惜百姓,纵容部下欺凌乡里,贻害民田,作恶地方,所以声誉很差,经常受到高祖的斥责。

武德二年,割据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进攻太原,高祖派右卫将军宇文歆辅助李元吉镇守并州。但李元吉不修武备,不训练士兵,不做防御,整日只顾自己纵欲游猎,宇文歆多次规谏他也不听。结果当刘武周大兵压境时,李元吉见势不妙,就弃城而逃了,使刘武周很快就占领了河东,进逼关中。次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打败刘武周,才收复失地,解除了威胁。自此,高祖再也不让李元吉单独领兵了。后来,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立有军功,进封为司空。武德六年被授予隰州总管。

武德九年,李元吉和李建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世民。李元吉生性残忍,他屡次建议建成除掉李世民。于是,他们先乘高祖出外巡行的时机想发动政变,杀死李世民,结果事情泄露没有成功。后来他们又邀请李世民赴宴,在酒里下毒欲毒死李世民,又没有达到目的。

武德九年,突厥南下犯边。齐王李元吉和太子建成想乘机由李元吉取代李世民统军北上,借此削夺秦王兵权,进而杀害李世民。不料,他们的部下将计划向李世民告密,李世民先发制人,率众埋伏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一举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帝位继承权。李元吉被杀后,被追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刺”,后又改封为巢王,所以历史上通常把他称为“巢刺王”。《旧唐书》为什么将平阳公主写入了开国功臣中平阳公主(?~623),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她是窦皇后所生,柴绍的妻子。隋末,李渊在太原将要兴兵起事的时候,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当时都在长安,李渊就秘密派使者召他们前去。柴绍对公主说:“您父亲将要举义旗,为国家扫除患难,我去太原响应他。咱们不能一同去,但我走了,怕于你有后患。”平阳公主说:“你古代竹林应该马上就去,我是个妇道人家,事到临头也容易躲藏,到时一定会有办法的。”于是,柴绍便偷偷从小路前往太原参加起事。平阳公主随即也离开长安,回到在郡县的司竹园老家,大散家财,招募了一支几百人的军队,率先在关中起兵响应父亲李渊。

在司竹园当时还有一支部队,以胡人何潘仁为首。他聚众作乱,自称总管。平阳公主觉得他可以争取,就派家奴马三宝前去说服。结果何潘仁诚心归附,平阳公主收编了这支部队后声势大振,遂率领部下一举攻下了鄂县。接着,她又派马三宝游说长安附近的武装首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与他们联合进攻隋军,以响应李渊入关。

平阳公主率军先后攻克了周至、武功、兴平等地。每到一地,她就发布命令,禁止士兵侵掠百姓,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所以深得民心,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很快就拥众七万。公主派人从小路报信给父亲李渊,李渊知道后十分高兴,立即率军渡过黄河,并派柴绍带领几百骑兵,赶赴华阴,到终南山脚下去迎接公主。不久,平阳公主率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主力会师渭北。之后,公主和丈夫各统领一支部队,建立了自己的战斗指挥机构,共同围攻长安。平阳公主率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攻克长安后,李渊建立唐朝,她被封为平阳公主。因为平阳公主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每次赏赐,都比其他公主优厚得多。

武德六年(623),平阳公主去世。高祖十分悲痛,下诏破例以军礼下葬。负责礼乐的太常以从来无用军乐为女性送葬为由表示反对,高祖说:“过去,公主在司竹园举兵起义时,曾亲自击鼓助威,为唐朝大业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不是一般女人能比的,为什么不可以用军乐送丧?”于是,增加军乐为平阳公主举行了葬礼,以表彰她的功勋。正因为平阳公主在建唐过程中有卓越功绩,所以史臣修纂《旧唐书》时,把她也列入了唐朝开国功臣之中。晋阳起兵的真相如何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攻克长安,歼灭群雄,建立了唐王朝。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是这一行动的起点,那么其真相如何呢?

有关唐朝的史书,大多说唐太宗是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其父李渊是被迫起兵,是被李世民拉上反隋的大船。根据记载:先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打算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继而世民又派裴寂说服李渊,迫使李渊同意举兵。李渊被描写成一个遇事缺乏主见,胆小怕事的无能之辈。

事实并非如此,早在大业七年(611),隋末农民起义刚刚开始,李渊看到天下即将大乱,就已产生了反隋的想法。大业九年,李渊就曾与隋大臣宇文士及讨论过举兵反隋之事。李渊的妻兄窦抗曾劝李渊乘便起兵,当时李渊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叫窦抗慎言不要泄密。大业十一年,夏侯端也曾劝李渊起兵,李渊同意夏侯端的分析,但仍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也向李渊进献过兵书和符瑞,并劝他尽快举兵,李渊告诉他不要多言,以免泄密,如果将来起事成功,则共享荣华富贵。而且李渊在正式举兵前,一方面大量招揽人才,另一方面又收编了许多农民军。可以说李渊不但是晋阳举兵的首谋,而且为此做了十分周详的准备,这才为后来顺利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李世民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结交了一批豪杰,招募了一些士兵,在策划举兵的过程中果敢而无所畏惧。但是他并不是晋阳举兵的首谋者,其父李渊老成持重,深谋远虑,是一位富有经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为什么有关史书要把李世民写成晋阳起兵的主要决策者呢?这和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有关。“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也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在事变中,李世民杀兄戮弟,逼父让位,这种行径与封建伦理格格不入,李世民要为自己辩护,最好的办法便是颂扬自己的功绩,夸大自己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既然连晋阳起兵这样的重大功绩都是由自己做出的,加上自己在统一战争中的功绩,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中获取帝位也就无可指责、顺理成章了。后来的史书大都沿用了经李世民篡改史实后的说法,于是才产生了谁是晋阳起兵首谋的疑问。“玄武门之变”是什么性质的事件“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次子李世民与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宫廷政变。李唐建国,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留在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由于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先后率军打败了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在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加上他在晋阳起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李世民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与此同时,秦王手下聚集了大批谋臣猛将,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因而逐渐萌生了染指皇权的野心。秦王巨大的声望和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李元吉之所以愿与太子结盟,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先联合太子打败秦王,然后再将太子一脚踢开取而代之。这样在唐初政坛上便出现了太子(东宫)集团和秦王(府)集团两大势力,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基本结束,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激化。太子与齐王串通后宫张婕妤、尹德妃等,在高祖面前谗毁秦王,高祖对此则态度暖昧,左右为难。一方面,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他不能损害秦王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封建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立太子。他也曾采取措施试图调解兄弟三人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任何效果。由于太子与秦王的争斗,在朝臣中也形成支持太子和支持秦王的两大派。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入寇边防,太子建议齐王率军出征,并要求调秦王府尉迟敬德等将领随行,想乘机控制秦王府精兵,然后谋害秦王。秦王在此危急形势下,决定提前下手。六月四日,通过已被收买的太子旧属常何(玄武门守将),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十人伏兵于玄武门(唐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为全城制高点),以待太子、齐王入宫。太子、齐王当时入朝行至临湖殿,察觉有变,调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追赶并喊他俩停下,元吉在马上张弓欲射秦王,但由于惊慌,三次都不能把弓拉满。秦王张弓搭箭,建成应弦落马,死于非命。元吉被乱箭射伤,尉迟敬德赶上去将他杀死。高祖当时正在宫中与萧璃、陈叔达等划船游乐,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劝高祖承认既成事实,立秦王为皇太子,以免祸及自身。高祖不得已,遂下诏立秦王为太子,八月传位李世民,这就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次年正月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究其实质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宫廷政变,对双方来说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太子被描写成一个庸劣无能,忌功妒能,好色无耻的人物。他屡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迫不得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举兵将其诛杀,把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说成是一场正义的锄奸行动,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唐太宗作为政变的胜利者,自然也就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因此对自己自然要极尽美化,而对失败者则大加贬斥诬蔑。事实上李建成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才能的人物,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也有相当的功绩。还应指出,由于李世民具有比李建成更高的才能,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使唐朝很快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所以他的即位是值得肯定的。由于这个原因,唐太宗发动的这场政变历来就没有引起史家的非议。唐太宗共有几子?其结局如何据载,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其他的后宫妃嫔生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是第二子楚王李宽、第三子吴王李恪、第五子庶人李祐、第六子蜀王李愔、第七子蒋王李恽、第八子越王李贞、第十子纪王李慎、第十一子江王李嚣、第十二子代王李简、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恒山王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自幼聪颖,太宗即位后就被立为太子。贞观九年(635)唐高祖病死后,太宗居丧,承乾受命处理日常政务,颇识大体,很得太宗宠爱。之后每当太宗出游巡狩,就让承乾留守监国。但随着承乾的日益长大,开始沉迷于声色,耽于游猎,挥霍无度。并有谋反的打算,贞观十七年(643),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不久就死了。

楚王李宽是唐太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但不幸童年夭折。贞观初年,追封为楚王。

吴王李恪是太宗三子。武德三年(620)被封为长沙郡王,后又迁为汉王、蜀王、吴王。李恪善于骑马射箭,又通文史。太宗认为他很像自己,对他十分疼爱,甚至在废了承乾后,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因为吴王在宫中和朝官的心目中威望很高,长孙无忌为了巩固李治的太子之位,断绝吴王的众人之望,就诬告李恪与房遗爱等谋反,把他处死了。

濮王李泰是唐太宗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二子。他从小聪慧机敏,写得一手好文章,历封宜都王、卫王、越王、魏王。李泰在性格举止上很有父风,倜傥不群,礼贤重士,喜好文学,在魏王府中开文学馆招纳文士,声誉很高,很得太宗的欢心。后来他自恃宠爱欲争夺太子之位,用心阴险,私自培植势力,事情败露后,被贬为东莱郡王,后又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病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

李祐是太宗第五子。武德八年(625)被封为宜阳王,同年改封楚王。贞观时改封燕王、齐王,兼领齐州都督。他行为乖张,在齐州私自招募剑客,与群小为伴,田猎害民,行为不法。太宗多次下诏斥责,并派官员辅佐规谏。李祐自以为不受宠爱,又不甘心受限制,遂起兵谋反,但很快就被擒赐死。

蜀王李愔为太宗第六子。贞观五年(631)被封为梁王,后改封蜀王。他性情顽劣,行为不法,常无理殴打下官,又狩猎无度,纵欲无节,被太宗斥之为禽兽不如,贬为黄州刺史。永徽四年因受吴王李恪的牵连,被贬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病死。

蒋王李恽是太宗第七子,贞观五年封为王,后改封为蒋王,兼任夏州、相州刺史等职。高宗上元年间,有人诬告他要造反,遂惶恐自杀。死后赠官司空、荆州大都督。

越王李贞是太宗第八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原王、越王。他擅长骑射,精通文史,颇有才干。武则天执掌朝政时,越王李贞与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密谋起兵匡复李氏江山。垂拱四年(688),联合诸王起兵,兵败自杀。

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三子。他性格懦弱,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皇帝位,死后葬乾陵。

太宗的第十子叫李慎,贞观五年被封为申王,后又改封为纪王,并兼任州刺史。他为政清明,勤俭爱民,声誉很好,从小就聪明好学,经通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同以文采出众而知名。高宗永徽年间,他历任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等职。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失败后,他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在途中病死。

江王李嚣是太宗第十一子,贞观五年封王,次年夭折。

代王李简是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封王,同年病死。

赵王李福是太宗第十三子,贞观五年封王。十八年被封为秦州都督,二十三年兼任右卫大将军。高宗咸亨元年(670)病死。

曹王李明是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封王。高宗显庆年间任梁州都督,之后又历任虢州、蔡州等州刺史,永昌元年(689),武则天以其与章怀太子李贤通谋造反为名,把他贬为零陵郡王,后被逼自杀。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是如何协助他治理国家的长孙氏(601~636),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北魏拓跋氏的后裔。其父长孙晟,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早亡,所以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都是由舅父高士廉悉心教养长大的。她自幼好学,知书达理。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她被册封为皇后。长孙氏深明大义,富有远见。“玄武门事变”前,她一面积极在宫中活动,拉拢唐高祖的妃嫔为李世民说好话,一面参与密谋,请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以及尉迟敬德等鼎力协助李世民。后古代皇帝来李世民一举成功,夺取帝位,真切地感到长孙氏是一位有头脑、有能力的贤德夫人,是他的“内良佐”、贤内助。从此以后,唐太宗非常注意听取皇后的意见。长孙皇后进行规劝和进谏时,也很注意礼节和方法,因此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有一次,太宗与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出嫁,太宗因为给她准备的嫁妆超过了长公主的标准,遭到魏征谏阻和批评。太宗回宫后很恼怒地说:“朕的女儿怎么能和先帝的女儿相同呢?”还决定处死魏征。长孙皇后听后就正色进言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十分看重魏征,今日终于知道原因了。魏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维护大义,真是社稷的忠臣啊。我们结为夫妇已这么多年了,我有时还不敢直说。魏征却敢于冒颜上谏,真是难得啊。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陛下能好好考虑。”皇后因此还特意派中使赐给魏征五百匹帛,以示奖励。

还有一次,开国元老宰相房玄龄因很小的过失就被太宗免官归第。长孙皇后就对太宗说:“房玄龄久事陛下,屡次参与奇计密谋,为社稷立下大功,如果他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轻易贬逐。”太宗听后,也为自己的冲动感到后悔了,于是马上召回了房玄龄。

长孙皇后的进谏只是对唐太宗善言规劝,她从不参与政事的决策,自己做事一向注意掌握分寸,进退得体,同时她又不许自己的亲戚入朝专权。太宗要封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她再三恳求太宗收回成命,还要哥哥主动推辞。她还把古代妇人的善事义举编集成了一部十卷的书,即《女则》,用来规谏后宫的妃嫔、宫人。

长孙皇后在历史上声誉一直都非常好,但不幸的是,她只活了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临死前还一再叮嘱要薄葬,并劝唐太宗要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去谗言;减劳役,少巡游。死后被追尊为文德皇后。唐太宗的妃子徐氏为什么受到史家的赞扬唐太宗妃子徐氏,名惠,素有才华。史籍上说她生下来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就通晓《论语》、《诗经》,八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了。她的父亲把她写的文章编成集子,竟然广泛流行于世。后来唐太宗知道了徐惠的才名,便召她入宫,做了才人(唐代妃嫔,正五品)。她在宫中仍然十分好学,读书不辍,手不释卷。写起文章更是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而且行文流畅,辞藻华美。不久她又被册封为充容(唐代妃嫔,正二品)。

徐氏看到贞观末年对外战争频繁,太宗还大肆修建宫殿、行宫,老百姓的赋役和徭役有所加重,生活困苦,于是便以一篇非常有名的谏书,劝告唐太宗要减轻百姓负担,因此而受到了历代史家的赞扬。徐妃的谏书说:“陛下东征高丽,西拓疆土,兵马损失严重,物资供给艰难,不仅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员,还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致使人民疲惫,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这都是乱世的征兆啊,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又说:“陛下您修建翠微、玉华等宫,虽然说是依山傍水,不用太多的建筑材料,但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不能不说是劳民。有道是:‘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她还说:“构建技巧都是丧国的工艺,金玉珠宝都是麻痹本性的毒药。这些奢侈浪费的事情不能不禁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篇谏书词义精巧,用心良苦。作为后宫妃子的徐氏能关心时局,写出如此中肯的谏书,非常难得,太宗看了这篇奏章后很高兴,赐给了她许多东西,以示表彰。

太宗驾崩后,徐妃哀思成疾,不肯吃药接受治疗,说:“生前太宗待我恩厚,死后我应该去照顾他。”她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后被追赠为贤妃,并陪葬昭陵。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的原因何在依照封建法统,皇位是由嫡长子或嫡长孙承袭的,但他们是否具有政治才能,能否守住基业,这也是封建帝王所关心的,某些杰出帝王为选好继承人,可谓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

太宗长孙后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有足疾,九子晋王李治为人懦弱,皆为太宗所不喜。第四子魏王李泰好文学,有才干,深得太宗宠爱。魏王因太宗宠爱而骄横无礼,并且企图夺取皇太子之位。太子承乾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与魏王矛盾很深。太宗本来对承乾抱有厚望,为他慎择师傅,加以教诫。无奈承乾并不争气,喜好声色,漫游无度,太宗知道后,深为忧虑,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而越来越多地寄希望于魏王。太子因失宠而对太宗产生怨恨情绪,他便勾结汉王元昌(太宗之弟),驸马都尉杜荷等企图谋反。被人告发,太宗将他废掉。

承乾被废,最有资格做太子的是魏王和晋王。魏王为了争取太子之位,积极活动,而且还出面威胁晋王不要跟他竞争,否则后果自负。晋王受到威胁后,十分忧虑,被太宗察觉。太宗追问原因,晋王如实禀告。太宗十分震怒。

太宗召集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商议立储之事,太宗十分伤心,表示立储之事扰得他十分痛苦,并且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冲上去,夺下佩刀,问太宗欲立谁为太子。太宗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等立即表示拥护。

唐太宗之所以立晋王为太子,是经过仔细权衡的,虽然他对晋王并不满意。第一,魏王与承乾争夺皇位,结下深仇,如果魏王继位,必然会杀掉承乾,甚至连晋王的性命也不能保住。而晋王为人仁弱,又没有积极争取帝位,他继位后,承乾和魏王便无性命之忧。第二,魏王阴谋夺取太子之位,如果立了他,就会给后世子孙树立一个“太子之位可以经营而得”的先例,这是不适宜的。所以,唐太宗尽管对李治不甚满意,但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实际上,晋王李治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完全是其兄长互相斗争,他本人坐收渔人之利的结果。当然长孙无忌等大臣的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唐高宗为什么要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唐高宗原配王皇后,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其父亲王仁裕在贞观时任过罗山县令。她的叔祖母即唐高祖的女儿同安长公主,因王氏姿容娇美,性情贤淑,便请求唐太宗把她嫁给了晋王李治。李治被立为太子后,王氏即为皇太子妃。李治即皇帝位后,她则被册立为皇后。王皇后与高宗性情都比较平和,婚后生活还算和谐。当一个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女人——武则天出现在高宗面前时,遂使王皇后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古代山水事情还要从太宗病危时说起。当时作为太子的高宗入宫侍候太宗起居,与当时还是才人的武则天一见钟情。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出家为尼,但两人仍藕断丝连,暗自来往。王皇后当时正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知道这个消息后,遂主动提出接武则天入宫,妄想利用武则天使萧淑妃失宠,来达到巩固自己地位的目的。没想到武则天入宫做了昭仪(唐代妃嫔,正二品)后,反而利用皇后和淑妃间的矛盾,赢得了高宗的宠信,这让王皇后追悔莫及。武则天不仅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还诬陷王皇后与其母亲利用巫术,蛊害皇上,使王皇后在高宗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但破坏高宗与王皇后的感情不是最终目的,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还要做皇后,于是静静的宫廷中一个莫大的阴谋开始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6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