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王朝解读——靺鞨是什么民族?与唐朝关系如何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0 13:52:43 0


靺鞨是什么民族?与唐朝关系如何靺鞨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名。两汉时称“挹娄”,北朝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靺鞨分为数十部,互相并不统属。各部有酋长,父子世袭。隋末,酋长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附,居住在营州。唐初突地稽立下战功,唐太宗(627~649)命突地稽改姓李。其子李谨行,唐高宗(650~683)时为守边名将。诸部中黑水部最为强大,开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入朝于唐,受命为勃利(即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州刺史,并设置长史对其监督。开元十三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次年又设置黑水都督府。以黑水部酋长为都督,赐姓李,名献诚。以诸部酋长为州刺史,受都督统率。此后,靺鞨不断向唐朝贡,唐朝文化也自然要影响靺鞨社会,都督、刺史的设立,有助于靺鞨诸部趋向于统一。

七世纪时,棘揭粟末诸部役属于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句丽,粟末部众大都入唐,部分粟末靺鞨人南移至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定居。武则天(684~704)时,粟末靺鞨人在其首领乞乞仲象率领下东归故地,武后圣历元年(698)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政权,自立为振(一作震)国王。振国居民以靺鞨人为主体,也有部分汉人、高句丽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派崔忻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统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不称靺鞨,而以“渤海”为号。大祚荣死后,其子大武艺即位。大武艺扩大疆土,成为东北方强国。渤海与唐保持朝贡关系,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入太学读书,学习唐朝制度,渤海在东北方又成为文化最高的强国,公元926年,被辽所灭。

铁勒是什么民族?与唐朝有什么关系铁勒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称为“敕勒”、“丁零”,北魏到隋唐时则称为“铁勒”。唐初,铁勒由十余部落组成,即:薛延陁、回纥、都播、骨得干、多览葛、拔野古、仆骨(仆固)、同罗、浑部、契苾、思结、阿跌、奚结、斛薛、白霫等部。其中实力较强的是薛延陁和回纥。

薛延陁是铁勒诸部中最强的一部。部众有七万帐,风俗大抵与突厥相同。唐太宗曾封薛延陁酋长夷男为可汗。夷男役属于铁勒诸部及靺鞨、白霫等部,是漠北大国,有军队约二十万。贞观十五年(641),夷男出兵到漠南攻打李思摩的突厥国,唐大将李勣等大破薛延陁军。夷男死后,国内发生战乱,贞观二十年,唐军灭薛延陁。铁勒诸部酋长请求内附于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唐朝置六个都督府、七个州,以各部酋长为都督或刺史。置燕然都护府于西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东南的古单于台,统率六府七州。诸酋长奏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条驿路,称为参天可汗道,分置六十八驿,备马和酒肉供使者往来,各部每年贡貂皮作为赋税。唐太宗应允了各部的请求,从此唐势力达到漠北广大地区。

东突厥是怎样灭亡的突厥是匈奴的别支,兴起于北魏(420~534)末年,到北齐、北周时很强大,成为中原五朝的劲敌。开皇二年(582),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由于隋朝国力强盛,东、西突厥先后臣服。隋末唐初,突厥再度强盛,成为唐朝北边最大的威胁。唐初由于忙于削平国内群雄,同时国力又不是很强盛,所以对突厥采取和亲及妥协政策,致使突厥愈加骄横,多次进兵骚扰唐北方州县,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太宗即位以后,永久解除突厥对唐的威胁,成为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古代风景图武德九年(626)八月,太宗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突然大举入侵,企图乘太宗地位不稳之际捞取好处。后来两国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祭天结盟,东突厥暂时退兵。东突厥退兵后,太宗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士卒,积极备战,决心早日消除边患。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唐朝的国力大为增强。与此同时,唐太宗还派人与西突厥结好,不使其支持东突厥,同时还结好于薛延陁等东突厥的敌对势力。

正当唐朝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东突厥汗国内部却矛盾重重,日渐衰落。由于东突厥汗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内部包含许多部族,如薛延陁、回纥、拔野古等。东突厥统治者颉利可汗向诸部课以重税,引起激烈反抗,诸部纷纷叛离。由于回纥等部叛乱,颉利可汗屡征无效后,派突利可汗去征讨,结果也大败而回。颉利大怒,将突利拘押十余日。为此突利怀恨在心,便向唐朝上表请降。颉利便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人向唐朝求援,太宗却以与颉利有盟约为由,并不出兵相救,实际上是坐观东突厥内战以收渔人之利。

贞观三年(629),东突厥汗国又发生罕见自然灾害,可谓是内外交困,唐太宗决定大举出兵,扫平东突厥。这年十一月,太宗命李勣、李靖、柴绍、薛万彻、李道宗、卫孝节六总管共率军十余万,由李靖统一指挥,分六路进攻东突厥。四年初,李靖等在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大破东突厥,获隋炀帝妻萧后及其孙子杨政道,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败走铁山(阴山以北),遣使假言请和,实际是借机重新纠集势力反扑。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往安抚。李靖与李勣商议,颉利并未遭毁灭性打击,此时应趁唐俭安抚之机,颉利疏于防范,彻底将其击溃。计议已定,李靖率军夜袭阴山颉利牙帐,斩首万余,俘获男女十余万人。颉利逃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被生擒,送往长安。太宗赦其不死,封右卫大将军。贞观八年,颉利死于长安,葬于灞水之东。至此,东突厥势力基本被扫清,唐朝疆土扩至阴山乃至于大漠。

西突厥大体分布在今天什么地区隋朝时突厥分为东、西两部。西突厥的疆域为东至突厥国(东突厥),西至雷翥海(今里海,一说今咸海),南至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北至瀚海。这是泛指其鼎盛时期的版图。

西突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突厥十姓部落,这本是当初从蒙古高原随室点蜜西征的十大首领所率的十万部众。十部首领各持西突厥可汗所赐的一箭,因此十部又称为“十箭”。十箭分左、右两厢。左厢为五咄陆部,各部首领的官号为“啜”,即处木昆律啜、胡禄居(屋)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这五个咄陆部落分布在碎叶(今中亚托克玛克附近)以东地区;右厢为五弩失毕部,各部首领的官号为俟斤,即阿悉结阙俟斤(该部最为强大)、哥舒阙俟斤、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半俟斤,这五个弩失毕部落分布在碎叶河以西地区。至七世纪中叶,十姓部落已发展到拥有精锐兵土约数十万人。

除突厥本部外,游牧的葛逻禄、处月、处密等部族和若干铁勒部落,定居的龟兹等城郭之国,位于今中亚境内锡尔河、阿姆河一带的许多小国以及吐火罗等地,也都归附于西突厥。位于今阿富汗喀布尔北的迦毕试国,喀布尔南的漕矩吒国(今加兹尼),曾是西突厥南方的属国。因此西突厥仍然是西域中亚一带最强大的汗国,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

突骑施是什么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突骑施为突厥十姓部落之一。分布在碎叶以东地区。武后时突骑施部逐渐兴起,招抚诸部,建立起以碎叶川为中心的大国。神龙二年(706),唐中宗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乌质勒死后,其子娑葛即位,封为金河郡王。娑葛与部将阿史那忠节不和,互相攻击。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准令阿史那忠节入朝,将其部众迁居于瓜、沙等州。唐经略使周以悌指使阿史那忠节停留在半路,派人送贿赂给宰相宗楚客等,请发安西兵,并引吐蕃兵攻娑葛。宗楚客等受贿赂,竟按照阿史那忠节的要求部署军事。娑葛发觉唐朝阴谋后,遂于景龙二年(708),自立为可汗,发兵攻破安西(龟兹城),唐将或被擒,或被杀,娑葛上表要宗楚客的头,朝廷只好宣告娑葛无罪,并封其为归化可汗。娑葛退兵,安西四镇又得到安宁。娑葛与弟遮弩不和,遮弩逃归东突厥默啜可汗,请求做向导进攻娑葛。默啜发兵擒娑葛,对遮弩说:“你们兄弟还不能相容,能忠心为我办事吗?”于是就把二人全都杀死。

娑葛死后,突骑施属部车鼻施部继而兴起。开元七年(719),唐玄宗封其酋长苏禄为突骑施忠顺可汗,又封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嫁给苏禄。苏禄娶唐、吐蕃、东突厥三国女为可敦(皇后),是想在三国间谋利。开元十四年,交河公主派人驱马一千匹到安西城互市,使者宣读公主教书,安西都护杜暹发怒道:“阿史那女,也配来宣教!”杖责使者,并放马于雪地,使其全部饿死。苏禄大怒,发兵攻四镇,这时候杜暹已入朝为宰相,苏禄捉不到杜暹,大掠四镇人畜储积退去。此后,苏禄被部属杀死,突骑施分为黄姓(娑葛部属)、黑姓(苏禄部属)两部,各立可汗,互相攻击。唐朝因发生内乱,也就无力过问突骑施的事情了。

回鹘是什么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回鹘,原称“回纥”,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民族名,原为九姓铁勒之一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回纥可汗上疏唐朝,请求改称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回鹘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古代战争图隋末,时健俟斤被回纥部众推为君长,时健死后,其子菩萨继立。贞观二十一年(647),唐朝在回纥所在地设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吐迷度在部落联盟内部仍称可汗,设置官吏,建立起汗国。后突厥汗国强大时,攻占了铁勒族的住地,回纥等部经唐朝允许,迁徙到甘肃凉州一带居住,受唐朝保护。后突厥汗国衰落,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开元三年(715)称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次年,怀仁可汗灭掉后突厥汗国,占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

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用突厥和唐制。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称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是突厥制度。此外还设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又置都督、将军、司马等官员,这是唐制。回纥可汗在九姓铁勒等部设立都督,加以管理。回纥汗国初期是奴隶制国家,在唐朝的影响下,到八世纪时,它已明显地进入了封建社会。

回纥政权一直和唐朝保持着密切关系,每一任可汗都经过唐朝的册封。“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两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唐朝从至德二年(757)起,每年送给回纥绢二万匹。回纥每年还要向唐朝运送几万匹马,以换取内地丝绢、茶叶等货物。回纥从唐朝得到的大量绢、茶等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远销到中亚各地,这对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经济交流遭到阻隔。由于回纥对唐友好,唐朝和西方商人多改道经回纥进行交易,因此,回纥一时成为陆上东西交通的枢纽。在这种情况下,回纥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其商人到内地经商者常以千计,他们在内地购置资产、店铺,有的和汉族通婚,久居不归。

但是回鹘汗国内部也充满着矛盾,黠戛斯和回鹘连续交战二十多年。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回鹘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严重地破坏了经济。同时,回鹘统治阶级的内部又不断地自相残杀。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回鹘将军句录莫贺勾引黠戛斯十万骑入侵,攻破可汗城,回鹘汗国灭亡。回鹘汗国灭亡后,部众四散。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鹘,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黠戛斯与唐朝有过什么关系黠戛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记》称“鬲昆”,汉朝称“坚昆”,魏晋时称“结骨”、“契骨”,唐朝称黠戛斯。他们活动于伊吾(今新疆哈密)之西,焉耆北白山旁(今叶尼塞河上游),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和狩猎。公元前后他们曾隶属于匈奴,后来成为铁勒诸部之一。公元六世纪中叶,又依附于突厥,当时被称为“黠戛斯”。唐王朝打败东突厥后,黠戛斯与唐加强了联系,并乘突厥内乱,向唐朝遣使纳贡。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在黠戛斯居住地设坚昆都督府,由燕然都护府管辖,并册封其酋长为英武诚明可汗。八世纪时,黠戛斯与回鹘汗国争雄,终于在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灭亡了回鹘汗国。黠戛斯曾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助唐平息李克用叛乱。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统治中心仍在叶尼塞河上游,但活动范围已南下扩大到漠北及今新疆东北部广大地区。以后二百年间,黠戛斯人不断迁往天山西部。今天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吉尔吉斯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八至十世纪时,黠戛斯人的畜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也具有一定规模。他们用古老的文字记述自身的发展,并创制历法,用动物名称纪年,编制乐舞,歌颂生活。

沙陀与唐朝关系如何沙陀,原名处月,为西突厥别部。处月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多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因此号称沙陀突厥,简称沙陀,亦作“沙陋”。唐代文献将沙陀原来的名称处月,译写成“朱邪”,作为沙陀统治者的姓氏。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后来,处月隶属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贞观十六年,乙毗咄陆可汗攻唐朝的伊州(今新疆哈密),又遣处月、处密(亦作“蜜”)二部围天山军(今新疆托克逊东北)。唐安西都护郭孝恪击退西突厥军,并攻克处月俟斤(官号)所居住的城。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降唐,处月朱邪阙俟斤阿厥也内属于唐。唐玄宗龙朔二年(662),处月首领沙陀金山跟随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败铁勒于天山。沙陀金山因功被授予墨离军讨击使之职。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沙陀金山升任金满州都督,封张掖郡公。他死后,其子朱邪辅国嗣位。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处月部因避吐蕃,迁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朱邪辅国率其部属至长安朝见唐玄宗李隆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唐朝命沙陀跟随范希朝迁往河东。范希朝挑选该部骁勇的骑士一千二百名,组成“沙陀军”,并置阴山府,以酋长朱邪执宜为兵马使,赐姓李。其子李克用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公元907年,唐昭宣帝被迫禅位于朱全忠,唐亡。朱全忠建立梁朝(史称后梁)。这年,割据四川的王建劝李克用建立割据政权,李克用谢绝王建的建议。次年,李克用病死。同光元年(923),李克用之子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李存勗即后唐庄宗。

渤海国是哪个民族所建?兴衰情况如何隋唐时期,黑龙江流域与长白山地区的主要居民是靺鞨。靺鞨分粟末、黑水、白山等部。唐武德年间(618~626),粟末靺鞨纷纷归附,唐设慎州、黎州安置他们。总章元年(668),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部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并有部分白山靺鞨和高句丽人随同前往。唐于该地设置营州都督,先后设置十七个羁縻州,以安置靺鞨诸部及其他民族。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人在李尽忠、孙万荣率领下反叛唐朝,攻陷营州。营州一带靺鞨人也卷入反唐战争。为分化反唐势力,唐册封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他们拒不受命,率其众离开营州,返回靺鞨故地。唐命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兵追击,乞四比羽被杀。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率粟末靺鞨打败李楷固,合并了乞四比羽部众,收容高句丽的遗民后,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据今长白山、牡丹江上游一带,树壁自固,筑城以居。这就是最初的都城,后称为旧国,其地在今吉林敦化县敖东城。圣历元年(698),大祚荣以其父乞乞仲象曾被唐封为震国公之故,自立为震国王。粟末靺鞨迁居营州后,受到唐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返回故地后收抚靺鞨部众及高句丽、夫余等族人,在短短几年间强大起来,有编户十余万、甲士数万人。中宗复位后,遣使前往靺鞨抚慰。大祚荣派次子入唐为质子,宿卫京师,与唐朝正式建立臣属关系。开元元年(713),大祚荣遣使入唐,请求双方在边境开展贸易。唐朝也派使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领之地设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又称渤海都督。从此,不再以靺鞨为号,专称渤海国。这个渤海政权传世十六,历国二百二十余年,一直延续到五代后唐明宗的天成元年(926),才被契丹主耶律阿保机所灭亡。

渤海极盛时疆土辽阔,东至于海,西接契丹,北抵黑龙江,南和新罗接壤。全国分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八县。其官制大抵是模仿唐朝的,为了避免和唐官职名称相同而略做变动。渤海国经济文化发达,与唐朝始终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大食国在今天哪个地方?与唐朝的关系如何大食是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在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前,古代中国就已经同古代阿拉伯人发生了联系。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帝国消灭萨珊王朝(古代伊朗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同年大食王派使者到达唐朝宫廷。此后随着大食势力持续向东推进,唐与大食的接触日渐频繁。由于唐与大食均为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帝国,他们之间的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显庆五年(660),摩维亚即位,建立乌梅雅王朝,他们的服饰崇尚白色,中国称其为“白衣大食”。天宝八载(749),阿拉伯另立阿拔斯为王,建立阿拔斯王朝,服饰崇尚黑色,中国称其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都于底格里斯河边的报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黑衣大食在唐高宗时灭波斯国,并继续向东发展势力,从而不可避免地与唐朝发生冲突。

大食的东进,引发了中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大变动,被大食消灭或受到大食威胁的国家或政权纷纷请求唐朝的庇护,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由东而西,吐蕃由南向北,大食由西向东,三方在西域展开激烈角逐。但唐与大食并未发生十分严重的冲突,唐与大食在西域唯一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是玄宗天宝十年(751)的怛罗斯之战。此战唐军大败,但对西域形势并未产生严重影响。然而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史上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被俘的工匠有金银匠、画匠,尤为重要的是有造纸匠,他们对中国造纸术的西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食与唐朝的交往中,中国的货物大量输入大食,如丝绸、瓷器、纸、墨、香料、肉桂、姜等。在阿拉伯文中,由中国传入或与中国有关的物品大都被冠以“sini”(中国的),如肉桂作“darsini”,玫瑰作“wardsini”等。在唐与大食的交往中,值得提及的还有杜环所写的《经行记》一书。杜环是唐宰相杜佑的族子,在怛罗斯之战中被俘,寓居大食长达十年之久,宝应元年(762)搭乘商船回国。他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经行记》,留下了中国与阿拉伯交往的最早、最可靠的记录。此书已佚,但在杜佑《通典》中保留有部分内容,其中有些内容保留了早期阿拉伯风俗和伊斯兰教教义的最早汉文记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有一条著名的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表达了阿拉伯世界了解中国的迫切愿望。中国医学对大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脉学在唐代传入大食,十世纪末被阿维森纳的《医典》所采用。他在诊脉方面列出四十八种脉法,其中三十五种是中国传入的。

与亲历西亚的唐朝人相比,东来中国从事贸易及相关活动的大食人要多得多。阿拉伯人阿布·塞义德曾记载说:黄巢曾在广州杀害了伊斯兰教徒十二万人。上元元年(760),淮南节度使邓景山邀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前来扬州,帮助镇压“刘展之乱”,田神功至扬州后,大肆掠夺百姓商人资产,其中就有大食、波斯商人数千名。

来华的大食人中,有些长期居住在唐朝境内,具备了很高的汉文化素养。宣宗大中元年(847),唐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向朝廷推荐大食人李彦升。次年,李彦升宾贡进士及第(唐代科举科目之一,专门为外国人设立的科目),成为唯一取得进士出身的大食人。

在与唐朝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大食的器物也传入了中国。唐代伊斯兰玻璃器就是突出的代表。近年在西安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了约二十件完整的玻璃器,其中大部分属于伊斯兰早期玻璃器。阿拉伯金币也随着唐与大食的贸易交往而传入了中国。伊斯兰教也在唐代传入了中国,在现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入,无疑是唐朝与大食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大、小勃律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大、小勃律二国大致在今天的中亚地区。其中小勃律国地理位置独特,对唐王朝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其所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保护国家中心之要地,而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北部)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泛称阿拉伯)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

鉴于小勃律国的重要地位,唐与吐蕃就此展开争夺战:早在开元十年(722),吐蕃就曾重兵围攻小勃律,小勃律王没谨忙求救于当时唐朝的北庭节度使张孝嵩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所有了。”张孝嵩随即出兵赴援,大破吐蕃军。但吐蕃并没有就此死心,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嫁女予小勃律国王,逼使他反唐,从而控制了西域二十余国。当时唐朝面临着北境外患,无力着手反击,被迫以防守为主。天宝四载(745),东突厥灭后,玄宗改变了以往以防守为主的做法,在西北方向主动出击。天宝六载,他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将兵万人出击小勃律。

由于唐军多次征伐小勃律,均无功而返,高仙芝此次进军颇为慎重。他先到达五识匿国(今帕米尔高原南),然后兵分三路,先突袭吐蕃的据点连云堡(在小勃律北)。吐蕃仓皇应战,一触即溃,被斩杀五千余人,俘一千余人。唐军随后挟大胜之威,深入小勃律国内地,一举擒获其国王及吐蕃公主,扫平了其军队。此役威震西域诸国,使唐朝重新控制了该地。高仙芝也以功授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焉耆在什么地方?与内地有什么交往古代焉耆在今新疆焉耆一带,东邻高昌,西与龟兹接壤。隋朝末年,群雄割据,他们忙着抢夺地盘,原来内地通往西域经过沙漠的那一段路闭塞了,东、西方的使者和商旅来往必须经过高昌,高昌常常难为他们。贞观六年(632年),焉耆王龙突骑支来到长安,请求疏通大沙漠中的那条路,让东西交往更方便些,唐太宗答应了这一请求,可惹恼了高昌。高昌王把一切怨忿全都向焉耆发泄,派兵袭击焉耆,占领焉耆的大块土地,还抢夺了大量人口和财物。为了焉耆跟高昌的关系,唐太宗曾几次派使者调解。

贞观十四年,突厥重臣屈利啜给他的弟弟聘娶了焉耆王的女儿,这样的姻亲关系使焉耆倒向突厥,加入了反唐势力。贞观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在征得唐太宗的同意后,出兵焉耆。焉耆的都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龙突骑支自以为可以凭险固守,哪料到郭孝恪率军队昼夜兼行,一天夜里,唐军来到城下,将士渡水攻城,赶破晓时分,已登上城墙,军号声、战鼓声,震天动地,唐军冲进城去俘虏了龙突骑支。郭孝恪留下焉耆王的弟弟栗婆准处理他们国内的事情,把龙突骑支和他的妻子送到长安。唐太宗下诏赦免了焉耆王,让他留在长安。唐朝出兵焉耆是间接地打击了西突厥,这也是唐太宗统一西域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高宗时期,焉耆人请求放归龙突骑支,高宗应允,并拜龙突骑支为左卫大将军,送他回国。

龟兹与内地有什么交往龟兹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龟兹的乐曲是闻名于世的。唐高祖李渊称帝以后,龟兹王苏伐勃駃派使者来到长安,建立了友好关系。苏伐勃駃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苏伐迭继承了王位。贞观四年(630),苏伐迭给唐太宗送来西域的好马,唐太宗不但赐给玺书,还送去优厚的礼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和睦友好。后来,随着西突厥势力的膨胀,龟兹就近臣属了西突厥。贞观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讨伐焉耆的时候,龟兹竟出兵援助焉耆,双方关系开始恶化。贞观二十年,唐朝派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和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调集了铁勒十三部兵十几万人讨伐龟兹。唐军攻克龟兹都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逃到拔换城,凭险固守。唐军围攻了四十天,终于攻克,活捉了诃黎布失毕。后来,唐太宗授诃黎布失毕为左武翊卫中郎将。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刻了诃黎布失毕的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坛内。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又拜诃黎布失毕为右骁卫大将军,让他回国,仍做龟兹王。

于阗与内地有何交往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其地出美玉,崇信佛教,其王姓尉迟。贞观六年(632),于阗王派使者来到长安,向唐太宗进献玉带。唐太宗热情地接待了于阗使者,回书信表示答谢。贞观十三年,于阗王伏阇信还把其子送到长安,侍奉唐太宗,两国交好。贞观二十年,阿史那杜尔讨伐龟兹的时候,伏阁信诚惶诚恐。于阗是龟兹西边的邻居,唐朝的军队荡平龟兹以后,谁能保证他们不顺手牵羊也把于阗灭掉呢?他就让他的儿子带着一万零三百匹骆驼去慰劳唐朝的军队。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在唐朝的军队将从龟兹班师的时候,行军长史薛万备给阿史那杜尔建议:“眼下我们已经破了龟兹,国威大振,为什么不借着这个机会派出轻骑去取于阗呢?”于是,阿史那杜尔派薛万备带着五十余骑兵到了于阗。薛万备把唐朝的强盛夸耀了一番,劝伏阁信到长安朝见天子。当伏阇信随着薛万备到长安的时候,已是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唐太宗已经去世。高宗李治拜他为右骁卫大将军,还赐给他金带、锦袍和六十段布帛。于阗王伏阁信在长安住了数月,临走时,请求把他的子弟留在长安守卫皇宫,以表示他的友好和忠诚。

倭国指什么国家?与唐朝的关系如何倭国即今日本。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倾慕,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贞观五年(631),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批“遣唐使”。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日本派出两批使团,每批各有留学生、学问僧一百二十余人。开元四年(716),日本使团总人数有五百五十六人。开元二十年,日本使团总人数有五百九十四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日本使团总人数有九十余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日本使团总人数达到六百五十余人。直到开成三年(838)为止,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代宗大历十年(775),日皇还授遣唐使节刀,告诫使者,因唐丧乱,不许有非礼行为。至于附商船往来的日本学生和僧徒,为数也不会少。唐时汉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佛教的各个宗派,都给日本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唐后期商业发达,唐商船经常往来日本,见于记载的多达数十次。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开元初年,日本使者请儒生授经学,唐玄宗派四门助教赵玄默到使者寓所传授儒经。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朝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波斯国指哪个国家?与唐朝的关系如何波斯,即今伊朗,是西方大国,西汉时称为安息。贞观七年(633),大食(阿拉伯)入侵波斯,波斯战败,国王伊嗣候逃亡。贞观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来朝,请求援助。因道路遥远,唐太宗不允许出兵。伊嗣候死,子卑路斯逃亡到吐火罗,又遣使来求救,唐高宗仍因路远不允许出兵。大食兵退,吐火罗护送卑路斯返国。龙朔元年(661),卑路斯奏称屡被大食侵扰,请唐援救,唐高宗置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为都督,算是表示了援救。事实上波斯土地已被大食占领,都督府只是个空名。咸亨年间(670~674),卑路斯入朝,客死在长安。波斯的余部,对唐朝颇有好感,玄宗时十余次来唐贡献方物,直到唐代宗时还有用波斯名义来朝贡的,不少波斯人(主要是商人)在唐朝居住做生意。

百济国与唐朝有什么关系百济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汉代为带方郡,北接高丽,东连新罗。祖先出自高丽,因人种复杂,有高丽人、新罗人、中国人、倭人,故称“百济”。其风俗与高丽略同。隋文帝伐陈时,有一艘渡江战船曾漂流至东海北部济州岛,回归时途经百济,百济王扶余昌资送返隋,并派遣使者奉表贺隋平陈成功。此后百济屡次遣使来隋通好。武德四年(621)遣使朝贡。贞观元年(627)太宗赐其王玺书。高宗即位,百济又遣使朝贡。

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余。百济与新罗为邻,两国互相攻击,新罗较弱,就向唐朝要求更多的保护,唐朝也常为两国和解,但百济、高丽则不断抢夺新罗土地。显庆五年(660),唐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军十三万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同年七月,百济为唐、新联军所灭。于是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个都督府。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百济虽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龙朔三年(663),唐军又击败百济的反抗。唐高宗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唐军撤退后,扶余隆受新罗压迫,也退回长安。百济土地被新罗占据,百济遂彻底灭亡。

新罗国为什么能最后统一朝鲜半岛公元一世纪前后,鸭绿江中游一带的部落联盟逐渐统一,形成了朝鲜半岛上最早的国家高句丽。稍后,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各个部落也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百济国。二至三世纪,在半岛的东南部,以辰韩各部落为基础,建立古代皇后图了新罗国。从四世纪起,半岛上这三个国家鼎足而峙,一直到七世纪后被新罗统一。朝鲜历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作“三国时代”。

三国统治者为了争夺半岛的霸主地位,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斗争。最初以高句丽为最强,它不断南下扩张,迫使百济首都一再南迁。百济为了挽救衰弱的局面,则不断袭击新罗。新罗从六世纪起,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它利用高句丽忙于对隋和唐的战争无暇南顾的有利时机,积蓄力量,始终把统一半岛当作重要目标,新兴的军事贵族金庾信和政治家、外交家金春秋起了重要作用。对内他们镇压了消极保守的大臣毗昙为首发动的政变;对外积极采取亲唐政策,力量迅速增强。高句丽看到新罗日盛,对己不利,便先后两次联合百济、扶桑夹击新罗。新罗利用唐朝与高句丽的矛盾,并使与高句丽有同盟关系的百济与唐朝对立,然后与唐朝结盟,展开大规模的反击。龙朔三年(663)灭亡百济,668年打败高句丽。唐朝在高句丽灭亡以后,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各地分设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在半岛北部直接进行统治。

公元670年,高句丽人民在剑牟岑领导下首先在穷牟城发难,从大同江南下,以汉城(今载宁)为根据地,扩大自己的力量。新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同年三月动员大军,强渡大同江,投入了驱逐唐军、完成统一的斗争。经过多次斗争,挫败了唐将薛仁贵的干预,占有了原百济的大部分土地。公元674年,唐军又以刘仁轨为大总管、李谨行为副总管进攻新罗,均被击退。经过七年的斗争,唐军被迫撤走,高宗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移至辽东(今辽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唐与新罗会盟,约定两国以今大同江为界,朝鲜半岛完成统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61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