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战争演变逻辑——隋朝崩溃于大跃进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9 11:22:14 0


隋炀帝组织了上百万人(号称两百万)的东征高丽行动,由于无法在如此庞大的军队中进行有效协同而告终。历史证明,军队不是越多越好,超过需要的军队无法组织协同,还会把军粮吃光,反而成了失败的根源。

隋朝的崩溃在于财政机器太高效,将高于民间承受能力数倍的税收从民间抽走。由于财政收入来得太容易,刺激了皇帝的野心,修建了一系列的大工程,并发动了数场耗资巨大的战争,拖垮了隋朝。

在各地叛乱时,隋炀帝本应该留守北方镇压叛乱。但他却选择去战略地位远不及北方的扬州,实际上放弃了北方,这也宣告隋朝的统一结束了。

隋末杨玄感起义时,李密向杨玄感提出上、中、下三策,其中进攻洛阳是必败的下策。不想杨玄感却采取了下策,兵败身死。当李密成长为隋末最重要的领袖时,又一次面临着进攻关中还是进攻洛阳的选择,不想他仍然选择了进攻洛阳这个下策,从而耽误了机会,被唐王李渊捷足先登,占据了关中。

李渊进攻长安最大的障碍不是军事,而是安抚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李密,趁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完成自己的作战目标。李渊利用低姿态迷惑了他们,从而完成了军事计划。

李渊是最后一次利用“关中—四川”模式统一全国的开国君主。他的策略是:首先从山西借助汾河谷道进入关中地区,获得四塞之地,再将汉中、四川收入囊中,并平定甘肃、山西内的反抗势力,拿下所有对关中可能产生威胁的战略点。

一旦关中安全,就东进洛阳和华北平原,取得这个巨大的粮仓和后备基地。获得北方后,南方由于支离破碎,已经无力抵抗北方的攻击。

唐代之后,关中的地位继续下降,依靠关中就不可能再取得整个国家了。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是一年一度百戏大会的日子。

自从大业二年开始,为了炫耀国家的富裕和强大,隋炀帝每年都会组织庞大的欢会和游行活动。在会上,会集了海内外数万人的乐工和舞者。政府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歌舞表演者,都会邀请到东都。

这场集会从春节开始,持续十五天。鼋鼍龟鳌,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各种戏法,应有尽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旷古莫俦。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

春节还是万国来朝的时期,大量的外国人拥入,在戏场上来回穿梭,惊叹于中国的富裕和繁荣。

公元610年春节,突厥的启民可汗与许多小国的国王一同前来东都。这一年的百戏大会设在了天津街。朝廷拿出了上万亿的经费来组织。各种奢侈的器玩,华丽的衣服,缀满了珠宝金银,修饰着锦绣罗绮,蜡烛火炬映红了天空,让外国人目不暇接

但在欢乐的背后,隋炀帝却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远征。他向天下的富人加税,购买马匹,又下诏征兵,向北方的涿郡(现北京)集结,准备东征高丽(现朝鲜和韩国北部)。

在隋代,一共开通或者疏浚了五条运河。隋文帝时期修建了一条从首都大兴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河,当粮食从中原地区经过黄河运送到潼关附近时,就可以转广通河直达首都。

隋炀帝时代则建立了三条,并疏通了另外一条已有的。第一条是从洛阳到淮河南岸的山阳(现江苏省淮安)的通济渠,这条河从洛阳引谷水和洛水入黄河,再引黄河水入淮河。第二条从淮河到长江,则采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建的邗沟旧道,进行了加宽,这条河从山阳直到江都(现江苏省扬州)。第三条是渡过长江之后,从江都对面的京口(现江苏省镇江)到余杭(现浙江省杭州)的江南河。

这三条运河构成了“洛阳—杭州”运河的主航道。

另外还有第四条运河,是向北连接的永济渠,从黄河北岸延伸到涿郡(现北京)。这条河将洛阳与北方连接了起来,直达现在的北京附近。

涿郡也就此成了北伐的转运中心,不管是物资还是士兵,都会首先运到涿郡,再经陆路朝东北出发。

第二年,征伐高丽的军事行动继续准备,皇帝下令建造三百艘海船集结在东莱海口(现山东省烟台),作为从海上打击高丽的基地。官兵们日日夜夜造船,甚至为了赶工期不敢上岸,腰部都生了蛆。

炀帝本人则在四月抵达涿郡,随后下令建造五万辆运输车,送到高阳(现河北省高阳县,位于保定东南),再由士兵拖往前线。七月,江淮以南的民夫开始将大量的粮食从洛阳附近的洛口仓、黎阳仓运送到涿郡,运河中一时挤满了船只,上千里不绝,路上奔波的运输工达到了数十万,死亡的不计其数。

所有的粮食运送到涿郡后,就无法使用水路了。接下来,要由民工用牛车运到下一站——怀远(现辽宁省阜新境内)。由于东北地区较少开发,一路上坎坷泥泞,又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到这时,许多人禁不起折腾,已经走上了逃亡或者叛乱的道路。沿着运河各地,小的叛乱此起彼伏,炀帝只好命令各地政府进行镇压。

那么,如此折腾的运输,到底组成了多大一支军队呢?答案是:一共征发了正规部队二十四军,加上御营军,一共凑了三十个军和十二卫,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两百万人。

这两百万人又分成水军和陆军,其中水军以东莱为基地,渡海直接打击敌人的重要城市。而陆军则从陆地经过三道防线,进攻敌人首都。

其中第一道防线是在辽东(现辽宁省辽阳)的辽河防线,第二道是现在中朝边境的鸭绿江防线,第三道是在如今朝鲜境内的萨水(清川江)防线。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二,隋炀帝终于下达了出发的命令。每天出发一军,每军相隔四十里,一共花了四十天,所有的军队才出发完毕。隋军在绵延上千里的进军线路上旌旗招展,蔚为壮观。

隋炀帝动用如此庞大的军队去征服一个弹丸小国,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实际上,许多人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支号称两百万的部队,这个庞大的部队必然导致协同的不畅,引起效率的低下,被敌人各个击破。

即便不会在战场上失败,吃饭的压力也最终会压垮补给线,造成军队的分崩离析。

在进攻过程中果然问题不断。最合适的进攻方法是由段文振提出来的:为了避免军需压力,应该水陆并进,快速打击,直接进攻首都平壤,速战速决。

但是隋炀帝并没有采纳这个提议。于是,这支笨拙的大军就以每天四十里的速度向高丽的边境爬行。

三月十四日,隋炀帝到达辽河,开始准备渡河事宜。为此需要搭三道浮桥,但工部尚书宇文恺造的浮桥却比河短了一丈有余,结果士兵们上了桥仍然无法到达彼岸,只好撤回,丢下了大量的尸体。十天后,隋军才终于渡过了河。接着,隋军的任务是攻克河对岸的辽东城。这件看似不麻烦的任务又耗去了隋炀帝两个多月时间。

辽东城曾经多次想要投降,可炀帝要求将军们不能自作主张,必须向他汇报。可每一次将领们找到他,报告完毕,又经过他决策之后,敌人已经重新安排好守备,继续抵抗了。

到了六月初,隋炀帝嫌攻城太费时间,于是分出了九个军共三十万五千人先行东向,渡过鸭绿江进攻平壤。这支由于仲文和宇文述领导的部队本来要和水军会合,可是由于陆军行动太慢,水军已经被高丽先期击败,退走了,陆军只好单独出发。

到了鸭绿江,高丽派遣大臣乙支文德前来商谈投降事宜。将军们在自作主张和听从皇帝之间摇摆不决,又耽误了不少时间,还放走了乙支文德。

最后终于开始了攻城行动。

但就在这时,宇文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隋军的粮食吃光了。出发时,本来每个士兵带了百日的粮食,可由于粮食和武器装备太重,士兵们偷偷把粮食都遗弃了。结果,围困平壤还没有开始,最先感到饥荒的反而是隋军。

宇文述只好退军。但在士兵们渡过萨水不到一半时,高丽人发起了进攻。活着的隋军向鸭绿江奔逃,庞大的三十万大军只有两千多人逃回。

这次远征,是一次军事协同作战的巨大失败。在本来需要协同的任何环节,都出现了极大的失误。但实际上,以当时的技术能力,任何人都不可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要想获胜,就必须减少士兵人数,降低后勤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协同性。军队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合适。

进攻高丽,也是隋朝崩溃的开始。这次远征刚开始,运河沿岸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造反。随后,炀帝又进行了第二次远征。第二次远征刚上路,就经历了大臣杨玄感的叛乱,结果,所有的军事准备、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都白费了。

大业十年第三次远征以高丽王表面服从而告终,但这时,隋朝社会已经失控,中央政府再也无力挽救局面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3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